《呼兰河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
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
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
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
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
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
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
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
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
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
我应当同,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
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
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
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
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
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
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
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
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
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
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
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
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
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
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
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
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
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2
我喜欢图书馆,享受在书海中穿梭的感觉,也喜欢在宁静的下午独自一人看
书。记得有人说过:能读书的人是幸福的。这个暑假,因为《呼兰河传》的陪伴,
我是幸福而充实的。
书中的小村庄一年似乎都笼罩在萧条又黯淡的气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复。
时间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毫无目的的向前运行着,在灰色的循环中不断带走
人和事。小村庄里的人封建,迂腐,这算不算时代遗留的悲哀?面对书中终年碌
碌无为的他们,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旧社会的悲剧太多,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团圆媳妇就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她是一个童养媳,但却只有十二岁。十二岁的年纪,本该在家人的呵护下,
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她却以一个童养媳的身份,过早地操持起了家务。就算
她任劳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无情的打骂。终于,她不堪重负,在生命之花
还未来得及绽放时,匆匆的离开了人世间。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
买卖,赔本的买卖而已——只有而已。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
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
个灰色的年代。动荡时期人们再善良,也总抛不开老封建的思想。因为这些百害
而无一利的思想,人们让一起又一起的悲剧发生。可笑的是,他们宁可信天信地,
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实。
呼可以当时中国的旧照,缩影。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到阴间里去。亲人们就
得做这么一套:阴间里怕是会饿着,会冻着,会累着。就得为他们烧纸钱,烧纸
衣,烧纸车。人们请龙王,人们供香,人们烧纸,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
去而死去······呼兰河更像一幅写真照,人们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
冷漠,迂腐封建,萧红用她的笔,划出了一个喧闹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说,萧红是一个好作家,她用诉说的方式,讲述了一件又一件尘封已
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笔下,她的童年是快乐的,和快乐如影随形的,却是寂寞。
童年的天堂是那个大花园,花园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个人的
童年,其实都是一个隔绝了世俗,战争,烦恼的纯净花园。每个人的花园都有属
于自己的回忆。它是午夜花园——那个易碎的梦。在夜晚十二点,准时消失,取
而代之的是青春的忧伤,成人后的迷惘。
······
《呼兰河传》讲述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写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
是一个回忆录。作者在回忆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
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3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
书中与人物对话,呼兰河传读后感。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
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
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
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
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
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
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
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
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
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
我应当同情的,哪个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
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
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
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
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
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
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
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
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
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
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
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
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
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
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
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
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
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
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每个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乡,在他/她们的心中,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
家乡也会带给他们很多回忆。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书
的作者是萧红。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于1942
年逝世。她原名张乃莹,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
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
这本书先讲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及习俗,如跳大神、放河灯、逛娘娘庙等等,
她还介绍了一些我们现在见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铺子,如当铺、豆腐店、
扎彩铺等等,通过这些铺垫让我们能似乎看到了一幅旧社会东北农村的乡土画
卷。然后就讲了萧红和她的爷爷之间发生的故事,有在菜园子里的(语文书中有
一课“祖父的园子”就是从这节选的),非常有趣。接着她讲了几个凄惨的人物
故事,读起来又让人很悲愤。
据说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灯是为
了超度饿鬼的,在那天会有很多鬼被放出来,这是给它们一个转世投胎的机会;
在看野台子戏时,一个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来,互赠礼品,有时如果
台下出了热闹,就没有多少人看戏了;四月十八逛庙,总有几个警察等着收走丢
的孩子,老爷庙里的泥像威风凛凛,娘娘庙里的泥像却近似普通人......可见那
时候的人们有多么迷信,而这些乡土习俗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
萧红的爷爷非常疼爱她,当时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萧红的奶奶还用针扎过
她,所以萧红很讨厌她的奶奶。在菜园子中,爷爷做什么,萧红就跟着做什么,
她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假小子各种调皮捣乱,但爷爷一如既往的爱护她;爷爷还经
常教萧红读诗,并告诉她每首诗的意思。在半夜里当萧红被团圆媳妇的哭声吓着
的时候,爷爷哄她、安慰她,告诉她这不是哭声......爷爷最后还是离开了她,
唯一把她当成宝贝一样的人也走了。
还有可怜的团圆媳妇,刚12岁就成了童养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干,但她
在婆家生活得并不幸福,她的婆婆总是打她、骂她、羞辱她,在她脚心上烫出痕
迹,还说她没规矩。后来团圆媳妇害怕了,在半夜里喊着要回娘家,就被打得更
狠了,然后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种“妙计”,与其说是妙计,不如说
是毒计,她们把团圆媳妇当众扒光,放到开水里“洗澡”,几次都差点死过去。
最后团圆媳妇被她们活活折腾死了。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齿,团圆
媳妇和我一般大,但她却不幸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是迷信的旧习俗害死了她,
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害死了她,想想都觉得太可悲了!
这本书我看时一会被逗得呵呵笑,一会因书中人悲惨的生活而感到伤心不
已,最后又因为自己拥有现在这样幸福自在的生活而庆幸不已,这是一本让人感
慨的好书,强烈推荐给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5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
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
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__先生
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
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__边陲小镇
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
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
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
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
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
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
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
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
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
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
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和萧红同
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
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
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
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
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
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
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
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
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
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
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
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小村庄,小小的地方,一条十字街与东二道街、
西二道街,几十户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家,就是整个村庄的基本样貌,与千
千万万普通农村没什么差别。
全书的主人公是“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用好奇的心探索一切,用
纯澈干净的双眼观察世界,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自己,让读者在对封建思想残害
人心而感到悲惨的同时,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世间所存在的最简单的善良与美好。
呼兰河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和牲畜一样不值一提;在
那里,人的一生可以被长辈随便安排;在那里,人们用可悲的言语掩盖人的脆弱
与无助;人们背离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不着边际的封建
活动上,一边做着摧残人心灵与身体的事情,一边又可悲地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神
灵。
再说那染缸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年青的学徒,为了争一个街头上的
妇人,其中的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子给淹死了。死了的不说,就说那活着的也
下了监狱,判了个无期徒刑。
但这也是不声不响地把事就解决了,过了三年二载,若有人提起那件事来,
差不多就像人们讲着岳飞、秦桧似的,久远得不知多少年前的事情似的。
同时发生这件事情的染缸房,仍旧是在原址,甚或连那淹死人的大缸也许至
今还在那儿使用着。从那染缸房发卖出来的布匹,仍旧是远近的乡镇都流通着。
蓝色的布匹男人们做起棉裤棉袄,冬天穿它来抵御严寒。红色的布匹,则做成大
红袍子,给十八九岁的姑娘穿上,让她去做新娘子。
总之,除了染缸房子在某年某月某日死了一个人外,其余的世界,并没有因
此而改动了一点。
再说那豆腐房里边也发生过不幸:两个伙计打仗,竟把拉磨的小驴的腿打断
了。
因为它是驴子,不谈它也就罢了。只因为这驴子哭瞎了一个妇人的眼睛,(即
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所以不能不记上。
再说那造纸的纸房里边,把一个私生子活活饿死了。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
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呼兰河也有最简单的一面。世世代代的农民在呼兰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对土地的敬仰造就了农民朴素的品质。主人公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有着简
单的快乐源泉,对待事物有着最简单的看法与认识,与成人世界形成鲜明地对比,
让读者在黑暗的格调中仍然能感受到来自孩童的一丝亮光,但孩子的一丝亮光往
往会受到成人世界的扼杀,在感叹的同时也对封建思想残害人心感到揪心。
呼兰河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是当时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时代,人们只能将希望都寄托在神灵上,当时的人
对大自然、神灵存在十分的敬畏,现代的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在历史发展史上
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必须从这段历史中吸取经验,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摒弃
封建思想中黑暗、不科学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呼兰河,有喜有悲,有善良也有邪恶,有光明也有黑暗,有麻木
无知也有希望与憧憬,是对这个小镇的最真实写照,值得一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
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
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
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
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
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
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
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
可以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________。坐在门槛
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特别的
事,也不过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
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这里的人是善良的,一
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
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
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间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
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
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
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
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
《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写自己的孤独寂寞。小
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
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
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
或许是天嫉英才,萧红这股中国文学上清新的风不再荡漾,可她留下的一切,
以让世人对这样一个女子钦佩。著名作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它是
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这个呼兰河边寂寞
的孩子,留下的是一部巅峰之作。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今日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趣味的故
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异常趣味,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
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
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一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仅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应
对他们好比应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
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
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一样的仅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
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并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
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齐哈哈大笑。如果
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
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
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
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此刻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
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
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
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
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
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
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
了欢乐。
__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
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
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我的双手去创造自我完美的
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
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讲述了一个叫做呼兰河的县城,人们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但也有不少盛
举。有庙会,跳大神,放河灯,台子戏等。偶尔也会有一些虽然平常但又吸引人
的事。各个季节,呼兰河这的居民行为可不同。春天一到,农民就重新拾起粗糙
的草帽下地播种;夏天一来,调皮的孩子们就带上网去捉小虫;秋天一来打招呼,
粉房的人们就上山拾豆子做黏糕;冬天一到,人们都缩在屋子烤着火暖暖身子。
不管怎么说,呼兰河这儿的人都过着不大奢侈的生活,不舍得花钱是穷人家的一
种习惯。大街小巷上的小摊,也常常吸引着大人小孩,有钱的就买下,没有钱的,
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了。这儿没有什么新奇的玩意儿,孩子经常玩得唯独
只有不倒翁但也乐在其中。这儿晚饭吃过后的黄昏没有什么事情干,不累的人抬
起头往西边望望,看着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困了的,则晚饭吃过后就睡着了。
卖豆腐的则是黄昏的报时器,每次都是四五点来,一秒不差,每当人们听到“卖
豆腐喽。”时,就知道已经是黄昏了。当然,豆腐也是吃饭时对人们的一种吸引,
每当卖豆腐的人来,人们总会打开门看一看,这时能有一盘豆腐拌大酱已经是对
呼兰河的人们一种富裕人家的表现了。
读完了这篇__,文中“我”和“我”的祖父令我刻骨铭心,先从“我”说起
吧。文中的“我”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遇见别家的人有困难,不管是认识还是陌
生,都会伸出援手,“拉”他/她一把。“我”也总爱帮别人而“顶嘴”,打破
砂锅问到底。这是什么?那个什么意思?“我”总爱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文
中的“我”也很好学,每天半夜,总会醒来和祖父念一念古诗,念完了一首还不
肯睡;每天凌晨,也要缠着祖父念诗才肯起床,但情况和半夜一样,一直纠结。
“我”爱学,善良,有义气的表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该说一说祖父了。文中
的祖父沉着而庄严,在家里有着威严的象征。他疼爱自己的孙女,希望她能够早
日成才,因此在五岁时就教会了“我”许多的古诗。每当他的孙女想去凑热闹并
询问祖父时,他总是劝告她不要去了。这点我可以看出祖父不仅有着高的地位,
还关心家人。有难同当的祖父令我深受感动。文中两个令我刻骨铭心的角色,是
我深受启发。由此,从这篇记录文当中,令我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同样
威严的外公和家人。文中祖父疼爱孙女的表现使我回忆起了以前的生活。从前我
看到一个小女孩整天只有一个爷爷陪着。有一次,她看到了一些男孩在翻矮墙,
她的好奇心促使她去试试,每次当她去凑不必要的热闹时,外公总会拉住她。文
中“我”爱帮别人出头,出气的表现也令我想到了学校中相似的事。
一个男同学和一个低年级女同学在争论,争吵,一个个子比较高的女同学看
到了,连忙上去帮助女同学,一番“争夺”后,终于“扳回局势”,男同学灰溜
溜的离开了。其实文中许多事情,都来自我们的身边,只要细心去发现,很快就
会找到与文中人物相似之处。奢侈这些都是不必要,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但乐却往往在这其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书中字里行间都透着真情实感,看着书就像听着
作者在凄凉地吟唱,那歌深情、凄凉,深深打动人心。
打开书,呼兰河城的奇特风俗吸引我。在当时,呼兰河城有不少的盛举,如: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我对跳大神感触
颇深,如果城里有人生病了,不是先想到要请医生来医治,而是请大神来跳一跳,
因为人们严重地迷信,居然认为跳大神、装神弄鬼就可以“赶走”疾病。读到这
情景我异常吃惊,没想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那样愚昧、那样无知,整个城竟是如
此的落后、如此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大多的情节都有些凄凉,甚至可以说凄惨,尤其
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名字起得非常好,但却与“团圆”无缘。她仅仅十
二岁就到了婆家,而且见婆家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一开始,我对这事根本无法
理解,才多大的孩子就嫁人?问了爸爸妈妈半天才勉强知道。十二岁正是纯美的
少年时代,正是充满幻想与希望的年龄,而小团圆媳妇却已经如此的麻木,如此
呆滞,似乎什么都已无所谓。第一次吃饭就连吃了三碗,她的婆婆便开始打她。
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就请来了人跳大神,最可怕的是还听信无知偏方!他们竟
然把小团圆媳妇放进盛有滚烫热水的大缸里,烫昏了,就用冷水一浇,浇醒了再
抬到大缸里……这样来来回回好几遍,小团圆媳妇就在人们的愚昧和无知的迷信
中被活活折磨死了!
读到这儿,堂堂男子汉的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忍不住落下泪来。小团圆
媳妇太可怜了!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竟然有这样的遭遇。她小小的心灵
死前经历了怎样的恐怖和绝望啊!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麻木、
迷信、愚昧和重男轻女的不良社会风气。再看看我家,今年腊月里在一家人的无
比喜悦和期待中我的妹妹出生了!小小的她立刻成为我们全家的“焦点”,全家
人的“小宝贝”,被全家宠成了小公主,连我这个家中的长子也遭遇了大家的“冷
落”。可我望着妹妹可爱的笑脸没有半点委屈,只有满满的幸福感!只想她快点
长大一起玩耍!是啊,我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男女平等,到处和谐
幸福的时代!
掩卷而思,我真正懂了什么是幸福。我所在的小城虽然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
个普通小城,但是她美丽、宁静,我的家庭幸福和美。与那个时代的孩子相比,
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感
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我要努力学习,
增强本领,争取早日用自己的力量把我的小城建设的更加美丽。
到那时,或许我也可以回忆童年写一部传记,我想那一定是一首欢快幸福的
赞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
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
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
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
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
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
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
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
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
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
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
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
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
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
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
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
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
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
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
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
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
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
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
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
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
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异常深刻。不下雨
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
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
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
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十分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
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十分便宜的。有
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
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
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
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
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真是他们的悲哀啊!
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生活充满了乐
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让我
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欢乐的学习,欢乐的玩耍,
欢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欢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欢乐而寂寞
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我的故乡和童
年,用自我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__,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茅盾以往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
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
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
红后期的代表作,她经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
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
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__的开头觉得还是十分简便的,可是,读到后面,
会觉得十分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
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中国故事千千万,精妙绝伦每一篇。是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神斧开天
辟地,到1949年开国大典,流传着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今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街道是灰的,房屋是灰的,草地也是灰的,人生更是灰
的,一切都是灰的。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人们为了活着而活着,有
时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我们的主人公萧红就出生在这么一个灰暗的地方。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气愤的一段,那就是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12
岁的年龄本该是健康活泼,无忧无虑,而他却过早早的被卖作了童养媳,失去了
家人的呵护与疼爱,已经足够可怜,可做了团圆媳妇,他又拼命的干活,忍受家
婆的无端打骂。他们该死的婆婆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小团圆媳妇拉过来打一顿。
它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磕了一个洞,也要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
之他一不顺心就要打小团圆媳妇,这谁受得了。这三个打一顿,让我充分感受到
了婆婆的蛮横无理。更让人气愤的是,他自己的儿子舍不得打,打大猫,她怕把
猫打丢了,打狗,他怕没有人给她看门,打猪,她怕把猪打瘦了。在婆婆的眼里,
唯独打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他又跑不掉,也不会丢,也不会下蛋,也不
像猪,打掉一两斤肉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挨打了,他晚上就疯狂的叫,说
是要回家,婆婆一听见回家两字就不舒服,请了个圆梦的那个圆梦的说回家是回
地狱18层的意思,婆婆害怕的呀,请了好几位大神来跳舞,都成效甚微,最后
竟把小团圆媳妇用开水烫死了,因为大神说这样可以保全家人平安。这一段我看
出了呼兰河人的封建和迷信,小团圆媳妇喊着要回家,那是因为他害怕在这里的
生活,想回到他原来温暖的家。那婆婆连字面意思都不想,直接想到地狱阎王,
还请大神跳舞,看到这我的冷汗都出来,真庆幸自己没在呼兰那个地方。
呼兰河要说光鲜亮丽的地方,只有萧红祖父的后花园才是富有自由生机的,
那也是萧红在呼兰河唯一喜欢的地方。这个后花园是当时最大,差不多和我们的
操场一样大。里面什么都有,花草、瓜果、树木、昆虫多级了。那里面最让人记
忆深刻的是那颗大榆树,他站在园子的西北角。来了风,那榆树先叫,来了雨,
那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他闪烁的和沙滩上的贝壳一
样。那时候的小萧红还不认五谷,指着狗尾巴草说是稻谷,他的祖父哈哈大笑随
后就耐心地和他讲,稻谷是有针的,狗尾草没有,只是毛茸茸的。小萧红也不认
真听,只是胡乱承认就罢了,然后就追蝴蝶吃黄瓜,玩累了就把草帽往脸上一盖,
不用一两分钟就睡着了。在那里到处都是自由的,黄瓜想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想开几朵就开几朵花,若一个也不想接一个也不想开也没有人管它。从这一段中,
我体会到肖红祖父的园子是充满生机自由的,是美丽的,是慈祥和蔼的。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但愿现
在的人们可以不信邪不封建,我相信只要人人心怀一颗爱心,人间处处洒满爱,
人间处处都是那美丽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萧红先生,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充满传奇,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不
断抗争。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先生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写于战火纷飞的1940
年。1942年,日军攻陷香港,因病住于香港医院的先生也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这本书成为了先生最后的著作。
这本书,是一篇优美的叙事诗、更是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以细腻的手笔为
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无奈的故事。通过一个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的世界,向
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的难忘经历。其中,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更多的是对那个
丑陋封建社会的批判、揭露。
在这个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生活着一个个悠然自乐、自怨自艾的可怜虫,
有二伯、老厨子、老胡一家子、周围的闲人们…
书中最慈祥的人非祖父莫属了,祖父是作者唯一的伴侣。无忧无虑的后花园
中,与祖父尽情玩耍,缠着祖父讲唐诗、故事…祖父是和蔼的,他的眼睛笑盈盈
的,充满童趣,像个孩子;祖父是通情达理的,在大家纷纷议论小团圆媳妇的不
是时,他说小媳妇是个好孩子…祖父虽默默无闻,却不断激励着作者积极的一生。
小团圆媳妇太凄惨了!她是一个“笑呵呵”、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可她太小
了,才12岁的孩子,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成了婆婆的儿媳妇。天真、大方、
率性的她,无意识地违背了封建传统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在周围人们的闲言碎语
下,愚昧的婆婆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从她一进家门就开始,打了她一个
月。婆婆亲口对别人讲,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有时,吊梁上,皮带抽,打昏后
用凉水浇醒;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把一个好好的人折磨病后,不给她看大夫,
却听信周围的人,到处找偏方、请大仙、跳大神…就是这么一群人,一次次的从
精神上、从身体上疯狂地折磨着团圆媳妇,却口口声声的说是为了她好。最终,
活活的把她害死了,周围留下了一群“热心”的、冷漠的看客…
这一切,该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才能干的出来啊?这是一件多么凄惨的事啊!
这是一群多么冷酷、愚昧的“好人”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殊不知,这些婆婆们,同样也是“照着几千年封建
传统习惯而生活”的牺牲品!可以想象,这些屈服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人,都会为
自己的愚蠢、顽固而付出代价!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说过:翻开封建历史书,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
德”,却是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透过这本书,我分明看到了旧社会封建礼
教的狰狞面目,正张着血盆大口,吞噬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想想萧红先生生活的年代,看看现在,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繁荣文明的新社
会感到光荣与荣幸!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积极乐观地建
设新时代的文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开始读《呼兰河传》,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里面的人物都好像一点儿
情感都没有?为什么除祖父外,人们都是那么地自私自利?为什么他们不但不认
为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可耻,不同情收到伤害的人,反而会像看戏一样叫好,或是
哈哈大笑?这些场面像一把把尖刀刺进我的心,又仿佛将我置于冰天雪地,被冷
漠的人心冻得阵阵颤抖。
我一直相信,人都是有请的,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不论生存多么艰难。若不
是那一份情,奥茨怎会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而选择走向暴风雪中的死神?若不是
那一份情,余秋雨笔下的信客怎会数十年如一日地顶着重重压力奔走于城乡间,
只为不辜负老信客的嘱托?于是,我不敢相信,呼兰河的人们,怎么这般自私无
情。是的,极端的自私无情——对和自己亲近的人更好,这是人之常情,可书中
的人,连父母去世都不会很悲伤,连自己的女儿要嫁给穷人家受罪,亲娘也只撇
一句:"这都是你的命!"
看到后面,我渐渐明白,自私和无情,原来都是一个表象。自私源于资源匮
乏,而无情则是由于精神的空虚。
我们都是凡人,在资源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
人的本能。呼兰河的资源有多匮乏?"人们对待叫花子们是很平凡的".为什么很"
平凡",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样不幸的人太多啦!再有,人们连每顿饭都要精打细
算,又如何去顾及他人呢?
再来看他们的生活状态。"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这将
是多么无聊、空虚的一生啊!呼兰河的人们只有一个目标:活着。纵使遭遇了再
大的不幸,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只有一个继续平静地活着!心中就是再悲痛,
大哭上几场,到头来还是要面对白天黑夜,春夏秋冬这样活着。看起来他们活得
有意义("为了吃饭穿衣"),可事实应该是,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啊!于是,我
们从这"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听出了深深的无奈。他们一定是想过"人活着是为了
什么"这个问题的!表面的"不假思索"也许是被他们思索过无数遍的结果!可是,
得到了答案又能怎么样呢?况且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于是他们发现,与其纠缠于
这个问题,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办法赚钱!这样活着,当然会极度空虚——这和等
死有什么区别?则这种极度的空虚下,人们的"娱乐"就显得残酷而又苦涩。一是
拿别人的不幸取乐,小说中的说法就是"说长道短";二是迷信。每天生活在说长
道短和迷信中的人怎么去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也许,在稀缺的物质和空虚的精神下,自私和无情会是唯一的选择。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7:0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71018265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呼兰河传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呼兰河传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