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刺绣
姓名:张海霞
班级:1006
专业:英语
第一章: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
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
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
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
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
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
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
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
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
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
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
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
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
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
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
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
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
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
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
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
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
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
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
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
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
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
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
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
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
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
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
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
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
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
(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
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
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
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庭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
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
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
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
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
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
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
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
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
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
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
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
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
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
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
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
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
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
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
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
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
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
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小姐
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
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
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
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
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
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
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
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
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
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
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
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
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
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
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
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全所未有的活力,达到了空前的
繁荣,进入了中国传统刺绣的颠峰时期。出现了对后世影响
非常之大的几个艺术流派,如上海的顾绣、北京的京绣、开
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誉为的"四大名绣"即苏
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
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
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
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
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
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练为一
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
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第二章: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
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
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
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
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
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
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
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
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
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
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中国四大名绣简介----
苏湘蜀粤还有根据刺绣特点和材料的分类:彩绣泛指以各
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
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
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
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
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
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包梗绣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
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
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
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
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
绣制。
雕绣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
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
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
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
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贴布绣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
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
贴花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
之间衬垫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
各种针法锁边。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
致大方。
钉线绣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
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
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
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
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
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
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
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时也广泛用于
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十字绣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
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
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
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
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
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
绚带绣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
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
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
抽纱绣,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
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
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
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
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珑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
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
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戳纱绣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
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
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
的空眼必须对齐。
第三章:刺绣的发展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
陶器和织物而诞生。刺绣,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
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
图像或文字,古籍中称为“针”或“女红”。刺绣是画缋的
姊妹艺术,因此,《周礼·考工记》便将刺绣隶列在绘画之
内,认为“五彩备,谓之绣”而首肯刺绣的艺术地位。最初
的刺绣又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统称为“锦绣”。这又从
另一层面表明,它实用和审美结合的工艺文化性质,及它的
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项项闪耀着人
类智慧之光的发明创造,犹如串串宝石,获得了全世界的赞
美。其中居于前列的便有刺绣,它是基于“丝”的发现和利
用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
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从缝纫到刺绣作为手工艺的
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穿针引线到缝
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
一万八千多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
缝缀兽皮。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
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
了带花纹的葛织品,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绢片、丝
线、丝带和苎麻布,证明了中国的丝织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长达三千多年的农业
社会,不仅树立起以农为本的思想,也建立起男耕女织的制
度。女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要学习纺纱织布和裁衣缝纫,
刺绣是与此紧密联系的。过去在江南地区,如像苏州一带,
专门有一种称作”绣娘“的职业,从事富裕人家女儿的刺绣
教习。她们不仅要刺绣自己的嫁妆,并且要制作很多带有刺
绣工艺品(如荷包、汗巾之类),以便出嫁时送给男方的亲
友。因此,绣花也就成为衡量新娘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
在中国各地的民歌中有一种小调叫《绣荷包》,大意是说:
一个年轻的少妇在家,忽然听到狗叫声,有人送来了出门在
外的丈夫来信,要她绣一个荷包袋。她便带着欣喜急切的心
情去找货郎,买绸选线。神仙故事和世间美景„..她几乎要
把中国的人文都绣到荷包中去,以寄托对丈夫的爱恋。等她
绣完了荷包袋,天也亮了,捎信的人也来了。故事并不曲折,
但感情自然,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中国民间的刺绣便是在
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纺织工艺的起源,最
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养蚕缫丝织帛的出现,也在稍
后的新石器时代,即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皇图要览》记载:
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伏羲和西陵氏都是远古传说中的人
物,神话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之妻嫘祖是养蚕治丝方法的
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山海经》一
书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丝。”《绎
史·皇帝内经》则有“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
功”的记载。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岭新古器时代的
遗址中,发现有基本完整,但经过截割的家蚕茧。这些传说
与实物,说明了原始社会养蚕缫丝织帛的情况。缫丝织帛是
刺绣的前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始社会逐渐
向奴隶社会转化,各种祭祀活动中主持者的礼服上面,就绣
有各种颜色图案不同的花纹,故有“文绣之美”。《太平御
览》上引《太公六韬》一段话说:“夏桀商纣之时,妇人锦
绣文倚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说明刺绣的规模已相
当可观。传说虞舜之时曾有巧匠“工于刺绣山咱神祗”。《书
经》中“虞书·益稷篇”假托虞帝的话说:“予欲观古人之
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之会,宗彝藻火粉米绣,以五采彰施
于五色,作服。”会即绘;宗彝,指虞舜时绣的虎尊;藻即
水藻;火即焰炎;粉米,粉如粟冰,米若聚米;古代礼服上
刺绣像斧形的花纹,颜色半黑半白;古代礼服上两弓相背的
图案,颜色为半青半黑;绣,指在细葛上的刺绣。这说明人
们已利用自然界、动物界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在
衣上,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藻、火、粉米,作为刺绣
纹样了。这些标志图案在以后的封建社会里曾被历代帝王采
用,并加以增补成为冕服的形制。《诗经》一书《唐风》、
《秦风》、《豳风》中所载:“素衣朱绣”、“衣绣裳”、
“究衣绣裳”等等,既述说了当时贵州们穿着华丽的绣花衣
裳,也道出了当时刺绣工艺普遍发展的概貌。周代已有“画
绣之工共其职也”的说法。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徐二
州(今山东)有“千里桑麻”,“冠带衣履天下”之称。随
着纺织印染业的盛行,刺绣工艺应运而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管子《轻重乙篇》说到“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针、一(长
针)”;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针”和
“椎”都是缝纫、织绣用的工具,“文采”就是指绘画和刺
绣。另外在《史记》上还载有:“楚庄王有爱马,衣以文绣,
置之华屋之下”,是当时染织刺绣品在上层社会中已经较为
流行的另一旁证。
遗存至今的刺绣实物,目前发现的有宝鸡西周井姬墓中出
土的辫子股绣残片,和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木廓墓中出土的两
片绣龙凤绢、3号墓出土的4幅辫子股绣件,以及406号楚
墓中发现的绣花绢残片。近年在湖北江陵、河南信阳等地也
有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出土的绣
龙绣凤绢衾、白绢绣凤衾、绣龙凤虎罗衣、绣凤锦衣,以及
香囊、镜套、枕袋、包袱等绣件,纹样多龙、凤、虎、蛇,
还有去纹、花草、几何形、人物等。形象飞腾矫健,生动流
畅,都是极为珍贵,年代久远的刺绣品。
刺绣作品不易保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殷商和西周时期
的刺绣,是粘附在泥土上的痕迹,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
纹依稀可见,那用单线绣出的图案就是使用了“辫子股”的
针法。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就出土物看已很复杂。1982年湖
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
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层次分明,交错有致,非常生
动。虽然主要使用了“辫子股”的针法,其表现力有明显的
提高。
唐代和宋代的刺绣工艺都有很大发展。白居易《秦中吟》
一诗中写道:“红楼富家女,金镂刺罗襦”唐崔令钦《教坊
记》上说:开元时表演“圣寿乐”所用舞衣,都刺绣目大窠
花。苏鹗《杜阳杂编》载:同昌公主出嫁时,有神绣被,上
绣鸳鸯三千,并间以奇花异草。相传玄宗时宫廷中,为杨贵
妃一人织造奇锦、刺绣衣裙的工人多达700余人。
随着佛都的广泛流传,不少封建地主们争相建造佛像,抄
颂佛经,妄图成佛,永享安乐生活。这种影响也渗透刺绣工
艺领域里面来了。《杜阳杂编》载:“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能于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白
乐天集》中有绣佛三事的记载。杜甫诗中也有:“苏晋长斋
绣佛前”之句。上述文献说明了我国刺绣工艺发展到唐代,
已由一般服用品上刺绣各种规矩花鸟草虫之类,推进到接近
纯欣赏性的绣字绣像了。唐绣的加金银、缀珠及和色技术也
极高。从近年发现的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所藏刺绣衣裙、
刺绣袈裟等绣品中,也可窥见当时刺绣技艺之一斑。这里还
应该提到梁人张率所写《绣赋》,叙述了刺绣的优秀传统和
高超的技艺。其开篇写道:“寻造物之巧妙,固饰化于百工,
嗟莫先于刺绣。”他在记述当时刺绣的制作过程时说:“若
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象。总五色而极
思,借罗纨而发想。”这是用文学形式专门赞美刺绣的佳名
铭言。张率以他那独具感情色彩的艺术语言,极力赞美绣世
的高超和所表现的现实内容:“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
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扬花,杂青松
与芳权。”万其可贵的是,他还讽刺了那些服用这些丝绣的
“邯郸之女,宛洛少年”,“顾影自媚,窥镜自怜,极车马
之光饰,尽衣裳之妩妍”烘托绣艺的精美,把同情和礼赞,
献给从事刺绣的民间艺人们。《绣赋》可谓从一个侧面,艺
术地记录了当时刺绣的高度成就和影响。
中国刺绣,数千年来大体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
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
观赏品。所以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
和刺绣书画。
第四章:刺绣针法
针法说明:是刺绣的基本针法。起落针都必须是绣在
纹饰边缘绣线做平行紧密的填补绣,针脚排列整齐均匀。
应用特色:一般用来绣小花、小叶等图案。不适用于大图案。
最早实物资料: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平针因针脚的不同排列方式,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目,如:直
平针、横平针、斜平针等
直平针:依图文垂直方向运针。
横平针:依图文水平方向运针。
斜平针:斜向运针,斜度一般为45。
鱼骨绣
针法说明:在尖端做小距离的直绣,中央部份的线略为重叠。
应用特色:多用在绣叶片,表现其立体感。
开口鱼骨绣
针法说明:如鱼骨绣,但针脚距离较疏松。
填高鱼骨绣
针法说明:从尖端出针,插入中间,从轮廓线出针,挑取尖端,
再绣与叶同宽的布,
如此上下交换挑取,渐渐向下前进,将芯填入。
应用特色:用于绣有立体感的叶片。
轮廓绣
针法说明:绣成的线纹不露针眼,针针相连,后一针约起于前
一针的三分之一处,针眼藏在前一个针脚的下面,衔接自然。
应用特色:多用来表现弹性线条,其表面效果如同一条股线。
线条粗细匀称,常用来刺绣植物枝条和叶筋图案纹饰的圈边
以及坚挺的线条。最早实物资料:最早使用此种针法的实物
是南宋仿画绣。
轮廓绣的卷线绣法
针法说明:绣成轮廓绣后,以另一线穿绕轮廓绣。
轮廓绣的满绣法
针法说明:完全以轮廓绣绣满整个图案。
钉线绣
针法说明:用细线以垂直方向将浮线钉固在绣地上的一种针
法。可为图纹之轮廓线,也可将图案填满。
应用特色:钉线用的绣线较细,可利用它们色彩的搭配使纹
饰增添调子变化,针脚间距相等,才会整齐美观。
最早实物资料:叶茂台辽墓出土。(唐代「绫地花鸟纹刺绣
袋」与「绫地花纹」刺绣残片。)
圈金/银
针法说明:只圈钉纹样轮廓。
应用特色:使纹样显得整齐凸出,还可使相邻的对比色协调
起来。最早实物资料:叶茂台辽墓出土。
盘金
针法说明:在整个块面图案上盘满金线。
垂坠钉绣
针法说明:被钉的绣线不要拉紧,使之松垂成圈。
满钉
针法说明:即包梗绣。圈钉的绣线紧密缠绕浮线,完全裹住,
使其有立体浮凸的效果。
钉针
针法说明:在平针齐绣的长针脚中部横钉一针或数针,针脚
取直线排列或花式排列,有压线与加饰花纹的双重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12:3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54843263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刺绣图案简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刺绣图案简单.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