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真

更新时间:2023-03-15 07:58:32 阅读: 评论:0

猪肉馅饼的做法-百发理财

王士真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健美操的基本步伐)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戴小弟

(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

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

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

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

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

割据称雄的局面。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

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藩镇如毒瘤,使唐王朝摇摇欲坠。强大的唐王朝之中藩镇因何而

生?为何如此之强?本文就此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藩镇割据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

开元盛世的华丽掩盖不了癌变的发生,这个致癌因子就是“均田制的破坏”。正是由于经

济基础的破坏,而使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

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封建商人和地主用买卖方式兼并土地,他们“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

尽犹嫌窄”,占有的土地多不胜数。均田制就在逐渐破坏中,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

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②的状况。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式

下,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均田制破坏,农民陆续逃亡,使中央财政枯竭,

入不敷出,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破坏,又使府兵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府兵制是唐王朝一种兵农合

一的军事制度,战时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与轮流卫戌,其余时间居家种田,免

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需自备。因而府兵制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央财政和有固定收

入的农民家庭基础之上的。但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中央继而也失去了有力的武装

力量。而此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面对奚族、契丹、大食、南诏、吐蕃等方面的威胁。

为了加强边防,无奈之下唐王朝只好弃府兵制实募兵制。高宗永徽时“赐之旌节”。至睿宗景

云二年(710年)设置节度使,掌握地方军政。睿宗以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名。开元以后,唐朝在沿边设九个节度使。由于募兵制实行,边将得以专

兵,势力扩大,“每一数州为镇,节度使即统此数州,州刺史尽为其所属”。节度使成为“大

军区司令”,拥有强大军备。“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人民,又有其甲

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形成了“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即外柄以授

人,而末大本小”,③强干弱枝之势成。

由上可见,唐中央经济、军事实力的消弱,为藩镇割据势力的滋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历

史(社会)环境。

二、唐后期君主失措,是后期藩镇滋生的根本原因。

藩镇能长期和中央分庭抗礼,唐中央不能抑藩镇之祸,综观之,是君主失措,使用非人,

奸佞误国,宦官专政所致。

君主无能,统治乏术,以致施政失措,姑息藩镇,默认割据。唐玄宗军事布置失措,天

宝元年(742年)置九个节度使在西北边境上,为河东一镇治太原,接达内地。岭南经略长

乐,东莱,东牟三守促,也属边境,权力不重。像河雒,江淮,汴蔡,刑楚,兖泗,魏刑等

九辅内地,“咸驰武备,幸苟安而倚沿边之节镇,以冀日夕之无虞,外强中朽,敌之势成矣。„„

居轻御重,强枝弱干之术行。”④所以安史乱起,措手不及,张惶逃窜。安史乱平,对其降将

田承嗣,薛嵩,李怀仙,张忠志等人的措置非宜,虽战后唐朝元气大损,兵力不足,如果任

命郭子仪这样有威望的将帅,“疾入其军,稽其土地甲兵官司租赋,界以在京高爵荣显之,而

征其入朝,不则易置其官于地方,置行军元帅于河朔,以大臣统领而控制之。”⑤这些降将失

去依靠势力的基础,就不至于飞扬跋扈,与中央分庭抗礼,形成割据称雄的境地。可惜肃宗

无能,害怕战事,以为安史乱平就大功告成。郭子仪也看出在安史乱后广设节度使“所在聚

兵,耗蠢百姓”的危害,广德元年(763年)请求罢去河中节度使及耀德军,又请罢去关内

副元帅,可是全被代宗否定了。代宗偏听程元振潜言贬杀耒瑱,连平判有功的仆固怀恩等也

以耒瑱之死为借口,拒绝入朝且“乱以自固,终始为唐巨患”。

藩镇势力的发展,割据的形成,完全是唐代君主柔弱宽纵,驾驭无术造成的,又使用了

奸佞之人,祸乱朝政。

君主贪图享受,以致奸佞在侧。玄宗后期,宠爱杨玉环,赏赐无度,耗费巨大,史载玄

宗“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忧极限。”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二人均系奸邪小人,

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为闭塞唐玄宗视听,自专大权,召集谏官说:“今明主在,群臣将顺之不

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之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杨国忠除做宰相外,

还身兼领四十余职,胡乱处理政事,使唐政治更加昏暗,以致出现安史之乱。本来肃宗继位

之后整肃纲纪,恢复唐室是不难的。可是肃宗又追求享受,溺爱张良娣,委宦官李辅国、程

元振执掌禁军兵权,皇后与宦官又勾结又矛盾、残杀,弄得朝无宁日。到代宗统治时,允许

宦官出使求取,取少还不满,从此形成了宦官到藩镇公开索贿求财的恶习,加重了藩镇对中

央的距离,割据势力随之增大。德宗时期甚至还把中央禁军神策军等完全交与宦官主管。正

如旧文所载:“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内官窦文昌、霍仙鸣拥从。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

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负,分掌禁军。

以文昌、仙鸣为两中尉。自此,神策亲军之权,权归于宦者矣”。⑥

三、枝强干弱的政局和节度使岀类之才,成为藩镇延至的有利条件。

“安史平而方镇之祸方始”,黄巢起义后“天下分裂而无纪”。唐朝藩镇能长期存在,一

则,藩镇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特权,实力逐渐高于中央,枝强而干弱不听中央政令。

另外,节度使不乏出类拔萃者。

(一)1、政治藩镇虽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其自领强兵,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其

僚属随事增置”。节度使的职位也是父子相承,或部将拥立,中央之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

下引岑仲勉《隋唐史》河朔三镇割据经过表,可见一斑。

幽州

(范阳)

领幽

涿、营、

瀛、莫、

平、苏、

妫、

檀九州

李怀仙

禄三部将,

大力三年为

部下朱希彩

所杀

朱希彩

七年,为部下

所杀

朱泚

拥立,

九年入朝,

留京师

朱滔

泚弟,九年

受,贞元元年

刘怦

军士拥立,

同年卒

刘济

怦子,军士

请立,元和

五年为其子

总所鸩

刘总

自领兵务,长

庆元年,以八

州归朝(八周

别又说)

张宏靖朱克融

滔孙,长庆元年

逐弘靖,宝历二

年,为本军所杀

朱延嗣,克融

子,军士拥

立,被部下李

载义所杀

李载义

大和五年,为

部下杨志诚

所杀

杨志诚八年为

部下逐

史元忠

会昌元年,

为部下陈行

泰所杀

陈行泰

同年为部下

张绛所杀

张绛

同年被本军所

张仲武

大中三年卒

张直方

仲武子,旋奔

京师

周綝

军士拥立四

年卒

张允伸

军士拥立咸通

十三年卒

张简会

允伸子,旋

出奔

张公素

乾符二年,为

李茂勋所杀

李茂勋

乾符三年致

仕,以子可举

为留后

李可举

光启元年,为

部下李全忠所

攻,自焚死

李全忠二

年卒

李匡威全

忠子

李匡筹

匡威弟,景福

二年,拒其兄

而自立,乾宁

元年为李克

用所破

刘仁恭

克用所受

成德,初领

恒、定、易、

赵、深、冀六

州,后削易、

李宝臣原名

张忠志,禄山

部下,建中二

年卒

李惟岳宝成

子,三年为部

下王武俊所

王武俊

称赵王,兴元

元年去号,贞

元十七年卒

王士真

武俊子,元和

四年卒

王承宗

士真子,元和

十五年卒,弟

承元归朝

田弘正王廷凑

长庆元年杀

田弘正,大和

八年卒

王元奎

廷凑子,大和

十一年卒

王绍鼎

元奎子,旋卒

王绍懿

鼎弟,咸通七

年卒

王景崇

鼎子,中和二

年卒

王镕

景崇子

魏博,领魏、

贝、博、相、

澶、卫、洺七

田承嗣

禄山部下,大

历十三年卒

田悦

承嗣从子,建

中三年称魏

王,四年去

号,兴元元年

为田绪所杀

田绪

承嗣子,贞元

十二年卒

田季安

绪子,元和七

年卒

田怀谏

季安子,同年

为军士所废

田弘正

本名兴,承嗣

从侄,军士拥

立,元和十五

年朝命移成

李愬

田布史宪诚

长庆二年军

士拥立,大和

三年为部下

所害

何进滔

三年军士拥

立,开成五年

何重顺

进滔子,赐名

弘敬,军士拥

立,咸通七年

何全暤

弘敬子,军士

拥立,十一年

为部下所杀

韩允忠

原名君雄,军

士拥立乾符

元年卒,

韩简

允忠子,中和

三年,为部下

所杀

乐兴达

赐名彦祯,军

士拥立,文德

元年为部下

所逐

赵文拚

军士拥立,旋

又被逐

罗弘信

军士拥立,光

化元年卒

罗威

弘信子,军士

拥立

由上表可见,河朔三镇有节度使五十四人,受中央任命仅为张弘靖、天弘正、李愬,田

布四人而已。其余全是父死子继,兄终弟继或偏裨擅立。

2、经济唐藩镇能割据称雄专横跋扈,使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藩镇

代表着本镇大地主私有者的利益,而且自己还是大土地私有者或是大庄园主。并且,节

度使又完全掌握着本镇的财赋,不向唐朝中央上供,形成财政上独立状态,这就造成藩

镇割据的物质条件。安史之乱后唐中央自身难保,因而至德元载朝廷下:所在军镇“应

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⑦从而把军费的筹集一下推给了地方。节度使

还千方百计地向人民榨取。如,田承嗣在魏博“计户口,重赋敛”⑧,吴少阳在淮蔡“不

立徭役籍,随口赋敛于人”⑨,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在镇内也是“横征暴敛”⑩。节度

使又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们掌握的屯田或营田土地。幽州节度使朱滔,使刘怦“广

垦田,节用度”○11。昭义节度使薛嵩使裨将朱忠亮“屯普润,开田峙粮”○12。使军队有衣

粮的保障。

3、军事各藩镇为同中央分庭抗礼及同他藩作战,都大力发展军队、扩充地盘。如

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使,“节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就“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泽路节度使李抱真“籍民每三者

选一壮者。免其租徭,给弓矢,使农隙习射,岁暮都试,行其赏罚,比三年得精兵三万”。

到大历年间,平卢镇拥兵十万,魏博和承德各拥兵五万,襄阳有兵两万,其余重镇也不

下万余。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它边地兵力达四十九万,而京师和内地兵力才八

万,不到边镇1/6。此外,这些军士又完全依附于节度使,军士服从节度使的统治,又在

屯田或营田上耕种,只要节度使的地位比较稳定,他们的经济力量就比较稳定。这样藩

镇就形成了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因而就很难根除掉。

尤须指出,藩镇军事集团中又有一种特殊军——牙军。安禄山召募番落健儿为曳落河,

养以为假子,事实上就是牙兵。以后田承嗣在魏博镇养兵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这万人,

以自卫,谓之衙兵”。○13衙兵就是牙兵。他们是藩镇军事力量的中坚,是由节度使抽调出

来勇敢善战忠实可靠的人组成的。他们的战斗力很强,节度使依靠这支军队使得朝廷往

往要倾天下之力于一镇犹不可胜。牙兵除对官军作战外,还担任保卫节度使及镇压内部

反对派的任务。当时称“长安天子,魏博牙兵”○14,可见牙军的声势。牙军一部分是地主

豪门之子,一部分为世袭军士,父子相承,这部分人是从劳动者之中脱离出来的。他们都

为保持现有的地位,坚决维护割据。从而他们成为节度使维系统治的工具。

(二)当然,最后亦需指明,节度使内也不乏出类拔萃者。由于他们注重地方政权

建设,发展生产,使一些藩镇内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德宗时,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

裴玢。在其任内,“颇以公清苦节为攻,不交权悻,不无贡献,蔬菜敞食,居外才避风雨”

在他的统治区域里,仓库饶实,三军、百姓安业“近代将军无比焉”○15。德宗贞元年间,

由于战争破坏,关中粮食奇缺,禁军也因饥饿而产生不满。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克

服各种困难,运米三万斛到陕,解决了京都粮荒。岌岌可危的唐王朝当时才不至于倾覆!

大和七年(833年)河东节度使李载义上任后,警告正在入贡的回鹘使者李畅,使回鹘有

所收敛,改变了“先是回鹘入贡,所过暴掠,州县不敢诘,但严兵防守而已”的被动局

面。李载义撤去全部防卫兵,只使二卒守门,李畅害怕不敢来犯,边境得以安宁,故唐

王室不得不倚重藩镇。殷侑于大和年间,接任沦、齐、德观察使,到任时,该地满目疮

痍,遗骸遍野,仅是空旷的城廓。他不带妻子去,“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一年后

流民回归。他还借到三万头耕牛及用五万匹绫绢买牛给流民,解决人民乏牛的困难。只

花两年时间,三万州兵“给用悉周”,“户口滋饶,仓廪赢积,人皆忘亡,”○16僖宗文德时,

被称为“北韩南郭”的郭禹在荆南任内“励精为治,抚集残,通商务农”在兵荒之后只

有十七家,到昭宗天复三十年(903年)“殆及万户”;韩建在华州任内,“招抚流散,劝

课农桑,数年之间,民富军瞻”○17。开明节度使举措得当,使独立的藩镇内部出现人民安

居的景象,而唐中央也要依靠各藩镇,使之相互牵制,以保全苟延残喘的统治。这样藩

镇就成为后期唐王朝得以存在的基础,从而藩镇一直伴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而灭亡。

注释:○1、○3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50《兵制》.中华书局.1975年版。

○2陆贽.《陆宣公集》卷22《中书奏议

.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年。

○4王夫之.《读通鉴论》卷22。

○5叶燮.《二十四史论海》.《论唐藩镇》。

○6刘昫《旧唐书》卷184《宦官转》中华书局2002

○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载七月.中华书局1956年

○8刘昫《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中华书局2002

○9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214《吴少阳传》中华书局1975。

○10元稹《元氏长庆集》卷37《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

○11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212《刘怦传》中华书局1975。

○12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170《朱忠亮传》中华书局1975。

○13刘昫《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中华书局1975

○14欧阳修、宋祁本.《新唐书》卷210《罗绍威传》.中华书局.1975。

○15刘昫《旧唐书》卷164《裴玢传》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16刘昫《旧唐书》卷165《殷侑传》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1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7,文德元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

参考文献:

[1]岑仲勉.《隋唐史》.教育出版社.

[2]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3]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

[4]张仁忠.《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5]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7:5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383122612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士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士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王士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