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5篇)
端午节的习俗1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传说端午节
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忠臣屈原,当时秦国攻打楚国,屈原眼看自
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亡。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
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准备的食物,丢进江里,说
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
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
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叶子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节
前奶奶就开始忙活开了,早早地着手准备好了粽叶。奶奶常说:用芦
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
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再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她就开
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
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
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硕大
的菱角。包好以后,再放在锅里煮上一会儿,满屋子都弥漫着粽叶的
清香。轻轻剥开粽叶,咬上一口,粘粘的,整个人浑身都沉浸在香味
中。我多么盼望着端午节快快到来呀!
端午节的习俗2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
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
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
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
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
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
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
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
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
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
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
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
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
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
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
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
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
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
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
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
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
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
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
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
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
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
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这一
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
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
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
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
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
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
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
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
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
“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
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
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
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
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
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
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
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
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
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
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
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
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
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
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
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
于背,称为“窦娘”。
端午节的习俗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是我们纪念投江自尽的伟大诗人
屈原!
在这天,家家都要包粽子。赛龙舟!你肯定想问为什么吧?我来告
诉你。因为为了捞救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让
鱼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不过是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是个楚国人,
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帮
助吴国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挖掘坟墓
用鞭子打楚王,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
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素材大败,越王勾践希望讲和,夫差允许了。
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
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居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
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
大怒,取下了伍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
端午节也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而现在,我们正在吃食饼筒,看龙舟赛,纪念先人。
端午节的习俗4
一提家乡的风俗,我的脑海里就会立马浮现出一家人吃粽子的情
景,而这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特有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死后,楚国百姓
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捞尸,可怎么也找不到。于是就有了渔
夫准备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食
咬屈原的尸体了。后来这些食物慢慢演变成了粽子,于是就有了端午
节吃粽子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我和弟弟就盼望着包粽子、吃粽子。有一年端午节,
我和弟弟早早起了床,因为妈妈要教我和弟弟包粽子。
首先准备食材:不同颜色的棉线、粽叶、糯米和自己喜欢的馅儿,
我喜欢肉馅儿的,所以我准备了肉;弟弟喜欢蜜枣的,爸爸和妈妈喜
欢红豆的。
然后开始包粽子了。第一步是把两三片粽叶折成簸箕形状,我很
快会了,但是弟弟却折腾了好一会儿,才学会;第二步是放入糯米和
馅;第三步是沿着粽叶包裹起来,包成三角的形状;第四步是用线裹
起来,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线来区分。
把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锅里,大火煮开后,再用小火闷煮三、四个
小时。出锅时,一股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和弟弟馋得口水直流,
仿佛想一口就把它们全部吃掉。就连平时需要叫唤才知道吃饭的爸爸,
今天也准时来吃饭了。一家人围成一桌,十分开心,我和弟弟无法抵
御这香味,一个接一个抢着吃。吃了一顿粽子,几个星期都忘不了得
味道,真是回味无穷啊!
这就是端午节的习俗,是中华传统的文化,流传至今。
端午节的习俗5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
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节习俗中,其中的一些习俗与花草有关。
斗百草:旧时端午节盛行的一种游戏。是日,人们纷纷去郊外踏
青,采集各种花草比赛草的多寡韧性和奇特,或对花草名。《荆楚岁
时记》载:“五月无日,四民并踏百草,有又有斗草之戏。”
簪榴花:端午节时,妇女要戴榴花于鬓发以作饰物。《帝京景物
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清代《大兴县
志》载:“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时,姑娘们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
内装芳香浓郁之药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于清洁避邪。姑娘们配
香囊在衣裙上,阵阵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辽呆端午习俗,端午日,以柳条插如土中,上系手
帕,有“向导”引骏马先走,其他武职人员随之出发,到一处,闻金
鼓齐鸣时,各开弓射柳,射断柳枝者受赏,这不中者受罚。
插白艾:白艾,俗称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们在端午节
这一天,采艾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做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
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书记载说:“端午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悬菖蒲: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间
石砾处,含有挥发性甘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们
有的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烧水洗澡,以
消除病毒。至今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在端午节时家家仍有采菖蒲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6
说到端午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赛龙舟,悬艾叶,闻香囊,包
粽子,忙碌而又开心!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现在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
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辟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传说屈原投江
后,渔民们划着渔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后来慢慢演变为今天的赛龙舟。
屈原投江后,当地的村民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鱼啃食,就把糯米投入
江中,但多被蛟龙所食,后来屈原托梦给村民,经过屈原的提醒,村
民们才把糯米用叶子包起来,再用彩线缠绕,形成了粽子的最初形态。
过端午节,人们喜欢将艾叶挂于门上或用彩线绑在手脚上,意为
驱邪辟邪。人们在这一天还会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投江。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
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
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米,因
水中含碱,用茭白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我们祖国各地的人们,用他们不同的方式和习俗,共同庆祝着这
个传统的节日。“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浓浓的粽香,浓浓的
亲情,浓浓的欢声笑语……
端午节的习俗7
旧俗在端阳这天要“祝飨”,即祭祖,这与每年的清明祝飨有着
同等重要的意义。其他例如吃粽子,熏艾蓬草,插菖蒲剑,饮雄黄酒,
吃煨大蒜头、咸鸭蛋,挂钟馗像,洗百草裕等等。小孩额上要用雄黄
写“王”字,穿老虎皮或者五毒衣——绣有五毒的衣服,意为避邪防
毒。这些习俗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大都是一种蛆虫消毒的措施。从端
阳开始,气温会逐渐升高,疫病开始逐渐流行,此时采取一些防虫消
毒措施是很必要的。
无锡端午习俗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即划龙舟。无锡地区的划
龙舟是很有讲究的,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称之为“蓉湖竞渡”。
竞渡的地点选在北塘黄埠墩一带,因为这里是古芙蓉湖所在,水
面较其他河道开阔,距离北门也不远。
正式的竞渡需要几年才举行一次,正式比赛所用的龙船共有13只
半。这13只半的龙船代表了无锡城乡14所神庙。他们分别是梨花庄
的延圣殿,东门外延寿司殿,南门外南水仙庙,西水关外西水仙庙,
南门外的张元庵,北门外府城隍庙,南门小南海,西门四大天王庙,
江尖上关帝庙,船厂里三大老爷庙,以及其他泗堡桥,大小河上,北
水关,惠山浜的四所神庙。由于惠山浜的龙船有时参加有时缺席,所
以称参赛龙船为“13只半”。
龙船在每年比赛之后都将船底凿穿,沉放在相应的河道中,只将
龙尾露出水面,等到下次比赛时再捞起修理。沉放龙船的河道都是小
型的专用河道,统称为“龙船浜”,在无锡这样的龙船浜有14条,例
如:大窑路龙船浜,沉放南水仙庙龙船;日晖桥龙船浜,沉放张元庵
龙船;船厂里龙船浜,沉放三大老爷龙船;迎龙桥龙船浜,沉放西水
仙庙龙船,等等。
每只龙船的颜色都不相同,如:张元庵的石灰龙;南水仙庙的乌
金龙;西水仙庙的太保龙;三大老爷庙的绿龙,等等。每只龙船都有
三四层高,顶用青布作幔,树立彩旗,五彩缤纷,中央设有神龛,供
奉各庙神像。因为竞渡最先是纪念屈原的,所以每船都悬挂有绣着
“楚国遗风”的锦旗。
在正式比赛之前的四月末旬,各路人员就要在龙船浜附近进行水
上操练,每船一般都有二十名左右水手,比赛之前他们都要在神像前
盟誓,如果比赛中有人坠水,一律不予营救。
正式比赛那天全城沸腾,人们争相前往北塘观看。《锡山景物略》
载:“往看者无大小,无贵贱,无男女,无城乡,水路并发。路则演
塘摆列,如堵如屏,可四五层,有面无身;水则自酒船以及田船,互
相击撞,水为不流,龙舟亦挤入各船帮至不得伸缩。”
比赛结束之后还有许多余兴节目,如由官绅或名妓,将活鸭、酒
坛等扔入水中,由水手抢夺,抢到者就可以去官绅或名妓处领赏。
蓉湖竞渡直到民国仍十分热闹,且规模甚至超过前代。这是由于
清末民国时期无锡地方商人势力崛起,而各神庙此时基本都成了各行
业的公所,如延寿司殿为酒业公所,延圣殿为木业公所等等,蓉湖竞
渡也就成了他们展示财力的大好机会。
无锡解放后,无锡端午习俗这些活动统统停止,只在1958年,
“绿龙”还进行过一次竞渡,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蓉湖竞渡连同
其他端阳习俗一起,渐行渐远,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端午节的习俗8
端午节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把粽
子投入道河里不认让鱼吃到他的尸体,屈原投河自杀的那一天正好是
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就把那一天叫做“端午节。”你知道端午
节有哪些习俗呢,且听我娓娓道来吧!
我们的习俗分成四类,分别是赛龙舟、包粽子、抢鸭子、洗艾草
澡。我先说赛龙舟,赛龙舟可比赛艇强多了,它油一个龙头,一条尾
巴,大大的尾巴上可坐十来个人。每当裁判吹响口哨,就像运动员听
到枪声,特工听见命令一般,一溜烟功夫地划了过去。陆地上的人为
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划龙舟的人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一个个
用尽全力往终点划。
然后说包粽子,先找大片竹叶。糯米密封四十分钟左右,然后在
糯米里放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接着放进锅里煮半小时,煮好后打开
锅盖,嗯!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看就很好吃。那时的你会迫不及待
地想去吃,注意要先等它凉了才能吃,如果你想吃,不听劝告,等着
烫伤吧!
接着说抢鸭子,当裁判员吹响口哨,运动员纷纷划到河中央,一
手划桨一手抢鸭,折腾了一番河里的鸭子通通跑到运动员的手里。
最后说艾草澡,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洗,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端午节虫子特别多,洗艾草澡是为了驱虫,我们的习俗是不是很
有趣呀!
端午节的习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呢?端午节啊!端午节,我爱你!
四川省新津县邓双学校三年级一班:杨乐添
端午节的习俗9
一年里,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
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喝雄黄酒等。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一早,我刚睁开眼,就看见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过去一
看,原来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还摆着用艾草煮成的鸡蛋和几个想喷
喷的'粽子。这时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节。看着煮的绿绿的鸡蛋和香喷
喷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来,几分钟,两个鸡蛋和粽子就没了
影。
到了晚上,爷爷把饭上完了,爷爷从柜子里拿来一个瓶子像是药
酒的什么东西,还要我们每个人喝一口。我问爷爷;‘这是什么呀?’
爷爷笑着说:“这是雄黄酒,喝了能避邪。”我端过雄黄酒,喝了一
口,感觉辣辣的,但心里想着:这样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节过去了,但它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端午节的习俗10
“隔牖望蒿艾,弹指又端阳”。眨眼间,端午节迈着轻快的脚步,
伴随着艾草的清香,栗子的淡甜,悄然而至。
儿时的端午节,常常洋溢着粽子的香味。一到端午那日,奶奶就
会包粽子,我便搬来一张小板凳,挨在奶奶身旁。包粽子的苇叶是从
老家采来的,泡了一夜的水,竟还有一股淡淡的芳草味道。刚出水的
糯米像极了一颗颗珍珠,其中还混杂着一些绿豆红豆。奶奶拿来一张
草席往地上一铺,材料往上一摆,席地而坐,便开始包粽子。包粽子
可谓是奶奶的拿手好戏。只见她拿起三片苇叶,平面朝上,竖着叠好,
用手托着。接着勺一匙子糯米,薄薄地铺在苇叶中间,接着摆上三朵
乌黑发亮的香菇,一片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四颗黄澄澄的栗子,然后
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糯米封顶。紧接着,奶奶迅速用右手的食指把苇叶
的两边往中间折,形成一个无底圆柱,然后把它放到腿上,用双手把
苇叶的两头往中间折,最后用细竹条往粽子上绕九圈,然后把头儿往
圈里一塞,另一个手接过去一拉,就把粽子扎紧了。过不了一会儿,
草席上就排满了粽子,像一个个昂头挺胸的小士兵。奶奶把它们抱进
灶房,摆进蒸锅里蒸上二三十分钟,香喷喷的粽子就出炉了。
“端尖尖芦粽溢清香,处处龙舟竞浆”。赛龙舟,于儿时的我来
说也是一重头戏。还记得小时,听说小区外的小河里有龙舟赛,奶奶
立刻背起我,狂奔到门口张望。不想小河边已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
不通,我们好不容易终于挤到了前头。只见江上排着五艘龙船。船头
船尾高高高翘起,是金黄色的。船身是鲜艳的红色。每条船上,穿着
橙红色救生服的队员们雄纠纠气昂昂地坐着,紧握着船桨,蓄势待发。
“哔!”随着一阵清亮的哨声响起,龙舟赛拉开了序幕。河面上顿时
锣鼓喧天,队员们快速而整齐地划着船桨,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
岸上的人们大声地呐喊,为支持的船队加油鼓劲……“加油!”、“快
冲!快冲线!”加油声此起彼伏。“冲!冲!冲!”幼小的我也傻傻
地跟着喊了起来,边喊还边挥舞着小拳头,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随着黄昏时分的到来,龙舟比赛结束了。人们都欢天喜地地一散
而去。但粽子的飘香,龙舟赛时的呐喊声,仍时时在我心中回荡。
端午节的习俗11
1:赛龙舟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
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
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
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
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要吃粽子,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
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
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
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
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
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
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
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
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节的时候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
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
巧可爱。在我们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
意。
4:悬艾
民谚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
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
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
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
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
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
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
不病瘟”。
我们中国的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
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
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
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
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
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
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
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
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
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
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
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端午节的目的
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
的愿望。
端午节的习俗12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阳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
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
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
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屈原
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划船
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
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
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
—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
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
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
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
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
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
缝之后,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
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
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
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
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端午节的习俗13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节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节、赛诗节、重五节等等。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像吃粽子、赛龙舟、戴五丝线、吃"五黄"等。
说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欢。我见到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叶粽,
一种是竹筒粽。馅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枣馅的,豆沙馅的,有香
米馅的,有糯米馅的,有八宝粥馅的,这些馅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
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馋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听家长说,端午节还有一个故事呢。楚国时期,当时正是五月
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听到这个消
息后,划船去搭救,可是打捞了半天都没捞到。他们怕鱼虾吃了屈原
的一尸一体,就在汨罗江上划龙船、丢粽子,引开鱼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直把赛龙船、
吃粽子的习俗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的习俗14
每到端午当日,家家户户的主妇将买回的箬叶(菰叶或芦叶)、糯米
等物,浸泡水盆中。苏州人端午节非但要自己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
祀祖先。端午粽品种繁多,按它的形状来分,像秤锤的叫秤锤粽,像
枕头的叫枕头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苏州则把它叫“小脚粽”。
箬叶里除糯米以外,人们还常在里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
于是就有了鲜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绿豆粽、豆瓣粽、枣子粽、豆
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馅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过去
多用艾草灰汁来煮粽子,称作“灰汤粽”。
端午节苏州一家子人的习俗。一大清早,苏州人将艾草束成人形
悬挂在大门边框上或厅堂门前,主妇用菖蒲浸水洗脸洗头发,并给起
床的孩子头上戴上虎头帽,贴身穿虎头肚兜,外穿五毒衣,脚上穿虎
头鞋。主妇除了包粽子,还要上街买回鱼、鲜肉、茭白等时令蔬菜,
中午要烧一桌端午饭菜。
老苏州端午节第一件事是在厅堂中挂一幅钟馗像,并到药店买回
雄黄和在黄酒中,配制成雄黄酒。中午开饭前,老苏州将小孩叫来,
先用手醮着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写一“王”字,再将部分雄黄酒洒在
庭院四周。还有的人家煮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
草、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最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享清凉解毒的端午饭菜,共饮雄黄酒,共
祝端午节健康快乐。午饭后,主妇将香包给孩子带在身上,有的在自
己手臂上缠上五色丝线,叫做“长寿线”或“长命缕”。全家人一起
到书场听上一回书,说的是《白娘子》一折,讲的是白素贞端午节误
食雄黄酒惊现蛇形的故事,听说书先生将苏州端午节的风俗娓娓道。
端午节的习俗15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
水喜洋洋。”一听到这首童谣,大家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画面,这
就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午日节、
艾节、浴兰节。每当到了这一天,许多习俗都跟“五”这个数字有关:
在大街上,小朋友们的脖子上肯定会戴着由红、黄、蓝、白、黑五色
系的“长命缕”;有些小朋友的头上,可能还画着用雄黄写的“王”
字,像小老虎一样,可神气了;各家都要插“五端”,菖蒲、艾草、
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还要吃“五黄”,黄鱼、黄瓜、
咸鸭蛋黄、黄豆粽、雄黄酒。
当然,孩子们念念不忘的是吃粽子和赛龙舟。相传吃粽子是为了
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不让世间的污秽来沾辱他纯洁的品格;
所以他吟完“怀沙”后,便跳入奔流的江水中。人们把粽子扔进河中
是为了把鱼、虾的肚子填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而赛龙舟则是去寻
找跳入江中的屈原。“一二——一二”的声音不断传来,是那么短促、
有力、充满生机。一条条神气活现的龙舟在江中游着,它们一条比一
条游得快,一条比一条游得稳。
啊,又到了一年粽子飘香的时候……
【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5篇)】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5:4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30532259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