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课件

更新时间:2023-03-15 04:19:50 阅读: 评论:0

烧鸡-创意社区

声声慢课件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曲率驱动)

《声声慢》教案汇总七篇

《声声慢》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

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

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

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

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

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

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

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

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

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

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

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

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

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

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

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

3、赏析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划出整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

学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带领全班学生反复读这一句话。)

(2)、教师:除了这一句难道就没有了吗?

学生:第一句。

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进行赏析

这三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凄凉、悲愁。

这三句十四个字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你赞同吗?

①、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

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

低声倾诉。

这三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只是因为叠词吗?

《声声慢》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作者及作品(2分)

课前:由李清照词《一剪梅》改编、苏越作曲、童丽演唱的歌曲《月满西

楼》。渲染课堂气氛。(课件1)

教师:一曲《一剪梅》道出了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限愁情,

这“愁”情使她的词在宋代,攀上了“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的顶

峰。后人怎样评价她词作的艺术成就的呢?请看屏幕。

整体感知李清照的艺术成就(课件2)

教师:后人曾这样评价李清照词作的成就:“易安词在宋诸名家中,自有其

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

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代

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称她为“乱世中的美神”。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中地位的奠基作品《声声慢》,让我

们走近其人,品味其词、感悟其情。

课件3展示课题教者:姜紫波

通过这一阶段宋词的欣赏学习,我们概括了宋词的一般鉴赏方法六步骤欣赏

法。

课件4:“知人世—品音韵赏画面品意象鉴手法悟情感”六个步骤鉴赏诗歌

知人论世:李清照及其作品。(课件5):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她早期的作品多抒写闺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风格开朗明快,清丽婉转;后

期的词作多抒写思夫、思乡、思国的浓愁、哀愁,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留

有作品集《漱玉词》。

过渡:李清照的词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就是她的词。

展示学生课外研究成果:请结合李清照不同人生阶段的词作佳句,用简洁优

美的语言概括李清照人生经历。(课件6)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她这样的人生轨迹:“常记溪亭日暮,沉

醉不知归路。”记下她少女时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眉

腮,已觉春心动”记下她十八岁时获得的美好爱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记下了她凝重的相

思之苦;据说当年南渡时,路过乌江镇,她得知这就是项羽自刎之处,于是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豪放之作。记下她

沉沉的亡国之痛。

她的人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欢乐闺中;甜蜜新婚;凝重相思;凄苦

暮年。

李清照写作《声声慢》时,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

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

戚”。

整体感知

1、课前背诵:

《如梦令》

《武陵春》

《醉花阴》

《声声慢》

研究成果:

学生2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1: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大家介绍李清照的人

生经历。检查自主学习成果

步骤一:知人论世

了解李清照其人其事其词其情。

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课外隐性互动与课内的显性互动相结合。

师生互动,教师下水:(课件7)

二、朗读(3分钟)

教师:词这种文学样式最初是用来谱曲吟唱的,因此它具有音韵的美。我

们就在名家朗读中品味其美吧。欣赏诗词第二步品音韵

展示成果:课件8品音韵

大家推荐2名同学进行朗读学习。

学生朗读(要求配乐:自选配曲、图片制作成PPT课件)

鼓励学生倾注感情来读,达到美读的境界。

师生互动生与教材互动

三、赏画面(分)

四、品意象(3分)

鉴手法(3)

五、悟情感(3)

结句欣赏

3)教师: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

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

风格。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

幅幅优美的画。让我们进入欣赏第三步赏画面。第四步品意象。

8、请学生展示课外研究成果画面描述(2组)并进行评价。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

风来急)(课件9)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

介绍这个意象在古诗的作用: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结论:风渲染愁情凄凉氛围。

教师点评:这天气变得忽暖忽冷,我怎么调养自己呢。听着窗外瑟瑟地秋

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哦,好冷啊,我伸出冷冷地手端起酒杯,想驱走这寒冷,

可是感觉这酒淡淡地,怎么也抵挡不住这秋风带来的寒冷。哦,我知道,这心里

的冷,是酒趋不走的。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课件10)

我抬头望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当年我和明城分别时的情景是多么相

似啊。但是雁儿再也不会给我捎来锦书了,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怎不叫人

“欲语泪先流”?当年的雁儿带给我的是甜蜜的爱情,而今天这大雁却带给我哀

愁,啊,怎不叫我茫然心伤。

大雁意象:象征离愁

第三幅:满地黄花图(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是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那一朵值

得摘取呢?当年仅仅是相思之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

今人已去,而我也青春不再,年华已老,空留伤心处。

点评: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

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作者的

感情已渐渐融入落花之中了。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第四幅:梧桐细雨图(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亮啊!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细雨中,

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树上,倒一声声打在我的心上。这情景,哪里是一个

愁字说的出呢。

点评:意象: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是哀伤,秋思的象征。

教师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

萧瑟的秋风、堆积的黄花、回归的大雁、雨中的梧桐、点滴的细雨这一组包含愁

情的意象,词人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到了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的意境。把词人的愁情,形象化了、具体化了、生动化了。我们可以从

视觉角度感受词人融入其中的凄凉哀婉。

教师:提出问题讨论:首句有没有形象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这里有画面吗?(课件11)

教师明确:感受“声音形象”。如果我们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我们似乎看

到一个老妇人,满眼迷茫,在秋风中低声呜咽,悲悲切切,泣

不成声。这是一幅以人物形象为主的画面。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过渡:这一句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意境呢?

教师:展示(ppt11)内容:(鉴赏手法运用叠字,创意出奇)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俱无斧凿痕。

后人评价:首句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分析层次

“寻寻觅觅”:行动

“冷冷清清”:环境气氛

“凄凄惨惨戚戚”:内心感受

小结:三层由浅入深,把满怀的忧伤哀愁一股脑儿倾泻出来,沉重郁闷,如

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凄苦的基调。

著名作家梁衡在他的《乱世中的美神》一文中这样写到:“从李清照的身

世和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飘

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在《减字木兰花》

中这样写道:‘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这

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她有过幸福

美满的爱情,但转眼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的更惨,还以‘不

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只能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

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助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

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我们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到那个

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师:引导读出另一处运用叠字手法的句子。

词作中还有那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

明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则抑扬顿挫,以声衬

情,表现词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教师:欣赏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读出不同的重音:“这”、“一个”、“愁”悟情感(课

件13)

说明:“这”有总括之意,概括前文。

点评:“一个”,是内容,指出“愁”的复杂,已经不是“一个”所能表

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

不尽、道不完。

“愁”,这里的“愁”愁的深沉,愁的浓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

是煎熬,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再读全词: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感情读出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

的声音,请学生尝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声声慢》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词人情感。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一句?

四、具体分析

(一)导入思考: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

丈夫也病逝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这

是一首悼亡诗,主旨是哪一句?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反问

句式,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突出“愁”之深之重(亡国

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二)探究作者选取了哪些物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就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个人看法。明确:淡酒/急风――借酒浇愁,而大

风砭骨,意绪全无,愁云更浓重北雁――丈夫故去,锦书不再,雁叫声声心欲碎

“愁”〈黄花――花开花落,无人共摘,难堪彻骨孤独梧桐/细雨――化用,以

声衬情,顿挫凄绝㈢名句欣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明确:“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

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

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

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也。”“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

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

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

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

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

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

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

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五、小结课文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

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

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

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尽管没有写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

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声声慢》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

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

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

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

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

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

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

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

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

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

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

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

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

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

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

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

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

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1、生齐读。2、听录音朗读。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

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

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

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

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

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

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

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

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

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

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

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

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

“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

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

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

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

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

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后师明确:最初饮酒是乐事,要与神灵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边饮酒一边

做游戏这在宫廷宴会谁最常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嘱客,诵明月之

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汉末,天下动乱,连年战争,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酾

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就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感慨。这种忧是时光流逝而未建

功立业的苦痛。最终这种“忧”也不能排解“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高峰期,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

篇”,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离愁)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劝君更进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离愁)

明确: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

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

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

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蝉凄切,对长亭

晚,骤雨初歇”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①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

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

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

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

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

中来。

(老师明确: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

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

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

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

远的绝望。)

诗人哀戚之际,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她抬眼望去,多么像在溪亭近旁,绣

水江边时常见的那只呀?北来的鸿雁啊,家国可曾无恙?溪亭可免于战火?耦花

还那样娇艳吗?可南飞的雁群却头也不回地飞走了。只留下我一人独自徘徊伤

心。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

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

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

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

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雁足传

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

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

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

愁情。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

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老师明确:黄花就是菊花。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

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满地黄花”:史正志《菊

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

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

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

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

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

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

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

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

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

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

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老师明确: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这里运

用了白描的手法。白描就是用极为简省的语言来勾勒事物,抒发情感。)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

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

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

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

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

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

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

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声声慢》教案篇5

【教学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

【课时安排】1课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

(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

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

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

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

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

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

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

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__的内容

---------------------------------------------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

绪?---------------------------------------------

《声声慢》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

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

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

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

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夫

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

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

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

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

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

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

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

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声声慢》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

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

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

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

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

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

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

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

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

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

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

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

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

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

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

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

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

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

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

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

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

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

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

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

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

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

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

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

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

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

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

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

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

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

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

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

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

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

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

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

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

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

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

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

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

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

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

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

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

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

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

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

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

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

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

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

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

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

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

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

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4:1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25189258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声声慢课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声声慢课件.pdf

上一篇:感恩奋进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声声慢课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声声慢课件
    烧鸡-创意社区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曲率驱动)《声声慢》教案汇总七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 0℃感恩奋进
  • 0℃应试技巧
  • 0℃退款协议书范本
  • 0℃三国志阅读
  • 0℃饱餐一顿
  • 0℃关于篮球的知识
  • 0℃茄子的好处
  • 0℃不挑食的故事
  • 0℃走迷宫教案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