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

更新时间:2023-03-15 02:58:33 阅读: 评论:0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六一活动

教育智慧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省电模式)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5篇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

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

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

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

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

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

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

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

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

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

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

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

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

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

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

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

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

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

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

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

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

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

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

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

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

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

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

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

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

“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

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

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

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

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

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

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

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

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2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

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

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

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

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

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

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

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

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

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

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

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

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

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

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

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

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

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

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

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

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

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

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

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

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

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

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

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

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

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

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

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

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3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

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

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

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

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

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

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

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

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

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

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

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

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

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

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

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

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

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

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

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

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

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

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4

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

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

“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

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

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

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

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

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当我用心品

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________

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

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

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

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

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

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

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

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

育’也就只是一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我觉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只能

借此表达我的感受。我对“名师不可仿”这篇__印象教深,的确我们学校经常请

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确值得学习,

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

“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

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

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5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

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

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

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

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

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

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

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

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

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

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

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

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

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2:5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203132570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智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智慧.pdf

上一篇:应老师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教育智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教育智慧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六一活动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省电模式)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5篇读《教育的智慧》心得体会篇1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
  • 0℃应老师
  • 0℃折纸小花
  • 0℃售后管理
  • 0℃运营工作
  • 0℃联通服务
  • 0℃大会议
  • 0℃如何养脾胃
  • 0℃我的牙齿
  • 0℃安全保证措施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