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植技术
生姜种植技术-有色地膜高产栽培技术全集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艳红,欢迎您收
听“致富早班车”节目。生姜是我国特产蔬菜,具有风味独
特、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特点,
为广大农民朋友所青睐。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生姜的出
口量逐年增加,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生姜生产已成为
种植业中见效快、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一个优势行
业,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方便农民朋友们掌握生
姜栽培技术,在今天的时间里,我们特邀请山东农业大学
的艾希珍老师分两次给大家介绍“生姜有色地膜覆盖高产栽
培技术”。现在艾老师来到了演播室。艾老师,您好!
专家:艳红,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1.主持人:生姜是一种很好的调味蔬菜,有“菜中之祖”
的称号,它主要有哪些用途呢?
专家:生姜产品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
生素及矿物质外,还有多种芳香物质组成的挥发油,因而
具有特殊的香辣味。生姜的用途很广,它是一种集调味
品、食品加工原料和药用为一体的多用途蔬菜。作为调味
佐料,它有除腥、去臊、去臭的作用;作为食品加工原
料,它可以加工成姜片、姜粉、姜酒、姜油及各种淹渍品
等,还是提取香精的原料之一;作为中药,它具有发汗、
解毒、健胃、去寒、防暑等功效。
2.主持人:现在生产上广泛栽培的生姜优良品种有哪
些?
专家:姜以根茎,即姜块繁殖,属于无性繁殖作物,
因此,育种工作较难进行,现在各地均以种植当地地方品
种为主,多以地名或姜的形态特征取名。我国以根茎为产
品的生姜优良品种主要有:
(1)莱芜片姜。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生长势较
强,一般株高70~80厘米,高者可达1米以上。叶色翠
绿,分枝力强,通常每株具有10~15个分枝。根茎黄皮黄
肉,姜球较多并且排列紧密,姜球上节多,节间短,上部
鳞片呈淡红色。根茎肉质细嫩,辛香味浓,品质优良,耐
贮耐运,丰产性较好,一般单株根茎重200~400克(4~8
两)。在山东姜区栽培,5月上旬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
一般每亩产量为2000~2500公斤。
(2)莱芜大姜。山东省莱芜市地方品种,该品种植株
高大,生长势强,一般株高75~90厘米。叶片大而肥厚,
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分枝较少,通常每株有8~12个。
根茎黄皮黄肉,姜球少而肥大,节少而稀,外形美观,商
品质量好。根茎肉质也较细嫩,口感与莱芜片姜相似。单
株根茎大约重400~500克(8两~1斤),露地栽培每亩产
量为2500~3500公斤,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可以达到
5000公斤以上。莱芜大姜是目前山东姜区的主栽品种。
除以上介绍的莱芜姜以外,还有广东的疏轮大肉姜和密轮
细肉姜、浙江的红爪姜和黄爪姜、安徽的铜陵白姜、湖北
的枣阳生姜和来凤姜、贵州省的遵义大白姜、广西的玉林
圆肉姜,福建的红芽姜,湖南的黄心姜,四川的竹根姜,
云南的玉溪黄姜以及台湾的肉姜等。它们都具有长势强、
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是我国优良生姜品种。
3.主持人:当前北方地区的保护地蔬菜面积很大,请问
生姜栽培主要采用保护地栽培还是露地栽培?它们各有什
么特点?
专家:北方地区生姜面积最大的是地膜覆盖栽培,其
次是露地栽培,有小面积的中、大拱棚栽培。
露地栽培是传统的栽培模式,一般在立夏(5月上旬)播
种,霜降(10月下旬)收获。由于北方地区无霜期较短,
而生姜又不耐霜冻,因此,露地栽培的生长期较短是限制
生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膜覆盖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生姜生产的
简易的保护地栽培模式。它的优点是不仅可以提早播种,
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还可以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生
长,减少中耕次数,从而可以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采用
地膜覆盖可提早25~30天播种,比对照增产20%以上。具
体做法是:播种后用宽1.2~1.4米的地膜拉紧盖于沟两侧
的垄上,取土压紧地膜,使沟底与膜的距离保持15厘米左
右,一幅地膜盖两行。幼芽出土后,待苗与地膜接触时,
打孔引出幼苗。5月下旬温度已高,第一侧枝开始发生时撤
去地膜。
中、大棚栽培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11月上中
旬收获。不仅可以提早播种,还能延迟收获,可进一步延
长生姜生长期,从而比地膜覆盖有更大的增产潜力。但由
于设施投资较大,而不同年份生姜的价格差异较大,某些
年份高产量不能保证高效益,因此中、大棚栽培的面积不
大。
4.主持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是生姜有色地膜覆盖栽
培,那么为什么要用有色地膜覆盖呢?
专家:有色地膜覆盖栽培是结合透明地膜覆盖进行
的,也就是在透明地膜覆盖的基础上覆盖黑色地膜。因为
生姜不耐干旱和高温。用有色地膜覆盖的主要目的是代替
北方传统的地上遮荫技术。地上遮荫的理论基础是过去一
直认为姜喜荫而不耐强光,但通过近几年对姜需光特性的
研究发现,午间强光下生姜叶片虽然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
光抑制,但它在长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善的光保
护机制。目前地上遮荫对姜生长的主要作用并非只在于降
低了光强,而是在降低光强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植株冠层
的地温和气温,并提高了土壤含水量,这对姜的生长更为
重要。为此,我们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出利用有色地膜代
替地上遮荫的技术措施,该方法不仅省工省力,操作简
便,成本低廉,而且有比地上遮荫更好的降温保湿效果,
可更好地改善田间小气候,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据统计,
利用黑色地膜代替地上遮荫每亩成本降低80~310元,产
量增加8.0%~30%,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5.主持人:生产中传统的降温保湿方法是什么?
专家:北方传统的方法是地上遮荫,即“插影草”,用谷
草、玉米秸、柞树枝等插成稀疏的花篱,通常是在姜播种
后趁土壤湿润插在姜沟的南侧(东西向沟)或西侧(南北
向沟),高度为60~70厘米,稍向北或向东倾斜。
南方多采用搭棚遮荫的方法,称为“搭姜棚”。一般在幼芽出
土后在畦面搭棚,将2~3厘米粗的竹竿或小木棍插于畦的
两侧,在1.7~2米处横绑小竹竿,上面覆盖茅草或麦秸,
然后用绳固定。
这种传统的遮荫方法是一项非常烦琐的工作,劳动强度很
大,每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随着农业产业化结
构的不断调整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地上遮荫材料成本逐
年提高,遮荫逐渐成为限制姜进一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我们认为利用有色地膜覆盖代替
传统的地上遮荫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6.主持人:什么时间进行有色地膜覆盖?怎样进行覆
盖呢?
专家:有色地膜覆盖是在透明地膜覆盖的基础上进行
的,5月初(生姜出苗前)选择幅宽与透明膜相同的黑色地
膜,覆在原来的透明地膜上,用镰刀背将地膜塞紧就可
以。
7.主持人:听说近几年,打孔黑膜、遮阳网等材料在山
东姜区也逐渐用于生产,与这些遮荫方法相比,黑色地膜
覆盖有什么优点?
专家:主要是降低成本。从降温保湿效果来看,黑色
地膜覆盖的降温效果比遮阳网好,比打孔黑膜稍差,但保
湿效果较明显优于打孔黑膜和遮阳网,最终产量与打孔黑
膜遮荫没有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遮阳网。
8.主持人:要想种好生姜,就必须了解生姜的主要生长
特性,请您就这方面谈谈好吗?
专家:好的。姜起源于热带地区,在发育过程中形成
了喜温而不耐寒的特性,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左
右。
生姜属于中光性植物,在中等强度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
好,但不同生长期对光强要求不同。生姜幼苗期生长量较
小,强光容易造成地温过高和土壤缺水,因此,常表现为
植株矮小,叶片扭曲,生长不旺。但旺盛生长期要求较强
的光照。
由于姜的根系不发达,吸水能力弱,因此不耐干旱。土壤
水分不足会导致生姜植株矮小,产量降低,而且根茎纤维
增多,品质变劣。但是,姜也不耐涝,如果土壤积水,生
长发育就会受阻,并容易引发姜瘟病和其它病害。
9.主持人:生姜对土壤条件有要求吗?
专家:生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格,无论砂土、壤土
或粘土均能正常生长,但不同土质对其产量和品质有较大
影响,壤土有利于植株生长与根系发育,产量较高,尤其
是重壤土的生姜产量最高。另外,生姜喜欢微酸性土壤,
pH值5~7范围内生长良好,因此,栽培生姜应选择土层
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通气排水良好的土壤,盐
碱涝洼地不适合种姜。
10.主持人:生姜对肥料有什么需求吗?
专家:生姜属于喜肥耐肥作物,每生产1000公斤鲜姜
大约吸收纯氮6.34公斤,磷0.57公斤,钾9.27公斤,钙
1.30公斤,镁1.36公斤。生姜在全生育期吸收钾最多,其
次是氮,再次是镁、钙、磷。不同生育期,生姜对营养元
素的吸收量不同,幼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相对较
少,大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12%;旺盛生长期对氮、
磷、钾的吸收量较多,大约占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88%。
11.主持人:生姜是无性繁殖的蔬菜,整个生长过程基
本是营养生长,在栽培中应分几个时期进行管理?
专家:根据生姜的生长特点和管理上的差异,可分为
发芽期、幼苗期和旺盛生长期三个时期。
12.主持人:请您分别介绍三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各是什
么?
专家:从幼芽萌动到第一片叶展开为生姜的发芽期,
包括催芽和出苗两个阶段,大约需要50天左右。发芽期主
要包括幼芽的发生、成苗和初生根的形成。播种前完成芽
的萌动、破皮和鳞片的发生。播种以后,鳞片继续发生,
幼芽伸长,幼芽基部开始发根。同时,幼苗逐渐顶出地
面,第一片叶很快展开,发芽期结束。
从第一叶展开到植株具有2个较大的分枝(俗称“三股
杈”)的时期为幼苗期,大约需要60~70天。这一时期主
要生长部位是主茎和根系。幼苗期植株生长对水分要求比
较严格,栽培中应特别注意水分管理。
从“三股杈”至收获为姜的旺盛生长期,大约需要70~80
天。此期按生长中心不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三股
杈”至9月上旬,为旺盛生长前期或称发棵期。这一阶段仍
以地上部生长为主,地下根茎已经形成,但膨大速度较
慢。9月上旬以后,生长中心转移到根茎,称为旺盛生长后
期或根茎膨大期。
此时,地上部生长比较缓慢,营养大量输送到地下
部,根茎迅速膨大,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
发芽期幼芽发生和生长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种姜贮藏的养
分。因此,种姜的质量和播种质量是影响发芽期姜生长的
主要因素。在栽培中要严格选种,科学催芽,精细播种,
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以保证苗全苗壮。
13.主持人:培育壮芽是生姜获得丰产的首要环节。那
么怎样培育壮芽呢?
专家:培育壮芽包括晒姜和困姜、选种、催芽三个环
节。
首先是晒姜和困姜。一般于播种前20~30天从贮藏窖中取
出种姜,洗去姜块上的泥土,平铺在草苫或干净地面上晾
晒1~2天,也就是“晒姜”。室外温度较高时(15℃以上)
在室外进行,傍晚收进屋里;外界温度低时在室内进行。
晒姜结束后,将种姜放在室内堆放2~3天,姜堆上覆盖草
苫,称为“困姜”。
然后是选种。晒姜、困姜过程中和催芽前需进行严格选
种。应选择姜块肥大、色泽鲜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
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危害的健壮姜块做姜种,
严格淘汰瘦弱干瘪、肉质变褐或发软的姜块。
最后是催芽。将姜种置于温度为22~25℃,相对湿度在
60%~80%条件下催芽。目的是促使幼芽快速萌发,幼苗
出土快而整齐,并相对延长生长期,为提高产量奠定基
础。
14.主持人:晒姜和困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专家:晒姜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姜块的温度,打破休眠,促进体内养分分解,
加快姜种发芽速度。一般姜窖内的温度为11℃左右,姜在
此温度下处于休眠状态,经晾晒后,可以使姜的体温明显
提高,有利于促进种姜体内养分分解,加速发芽。
第二,减少姜块中的水分含量,防止姜块腐烂。贮姜窖内
空气湿度很大,姜块含水量极高,经晾晒后,可降低姜块
水分含量,防止姜种在催芽过程中腐烂。
第三,便于选种。刚从姜窖中取出的姜种因湿度大而表现
色泽深暗,带病姜块症状往往不太明显,经过晾晒之后,
病姜便会因为失水而干瘪皱缩,色泽灰暗,而无病姜块色
泽鲜亮,并且不失水,从而有利于淘汰病姜,选择健康的
姜种。
困姜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以利于提早发
芽。
15.主持人:在进行晒姜和困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专家:晒姜应掌握适度,不可过度暴晒,如果遇到中
午阳光过强,应用草苫遮荫,防止温度过高引起灼伤,或
者失水过多影响幼芽萌发。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在3月初晒
姜,此时室外温度较低,为了防止发生冷害,可以在室内
加温晾晒。困姜时要注意保持温度在25~30℃之间,这样
才能为培育壮芽打好基础。
第二集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艳红,欢迎您收
听“致富早班车”节目。上一次节目我们邀请山东农业大学的
艾希珍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生姜有色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的品种选择、覆膜要求、生姜生长特性以及如何培育壮
芽,这次请艾老师接着给大家介绍,现在艾老师来到了演
播室。艾老师,您好!
专家:艳红,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1.主持人:上一次节目您谈到了晒姜和困姜,晒姜和
困姜结束后,经过选种,便可以进行催芽,听说生姜催芽
的方法很多,请您介绍一些相对较好的催芽方法好吗?
专家:好的。催芽叫“炕姜芽”。北方地区露地栽培一般
在清明至谷雨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应在春分前后进行。常
用催芽方法有山东莱芜催芽池法、山东腾州席篓、竹篓催
芽法、阳畦催芽法、大棚或温室催芽法。
(1)山东莱芜催芽池法。在室内或房前院内阳光充足
的地方用土坯或砖建长方形催芽池,池高80厘米左右,
长、宽依姜种多少来确定。放姜种前先在底层铺10~15厘
米的干麦穰,然后将姜种一层层放好,随放随在四周塞5~
10厘米厚的麦穰或干草。种姜放好以后,再在上层盖5~
10厘米厚的麦穰,最后用麦穰泥封住。催芽过程中保持池
内温度22~28℃,如果达不到温度,可以垒火炕加热。堆
放姜种的高度不宜超过50~60厘米,否则会因为透气不
良,上、下温差过大,使姜芽萌发不均匀,湿度大时还可
能造成烂种。因此,可根据姜种多少在池内姜堆上部留1
个或几个直径15厘米左右的通气孔,孔中竖插几把麦秸、
高粱或玉米秸,使其伸长到顶部以增加池内透气性。20~
30天后,姜芽长到1厘米左右时即可播种。
(2)山东腾州席篓、竹篓催芽法。在席篓、竹篓等
的底部铺上几层草纸,将晒好的姜种平放其中,然后将口
封严。在室内用木棍搭成架子,架高2.2~2.5米,将篓放
在上面,利用烧饭产生的热量提高室内温度进行催芽。由
于受容器大小限制,这种催芽方法只能在种姜用量较少的
情况下使用。
(3)阳畦催芽法。在避风向阳处建造阳畦,一般阳畦
深0.6米,宽1.5米,长度根据姜种的多少而定。在底部和
四周铺10厘米厚的麦秸或干草,将晒好的姜种摆放其中,
姜的厚度以30~35厘米为宜。在姜块上盖15厘米厚的麦
穰,保持黑暗和疏松透气,最后放上拱架,盖好塑料薄
膜,夜间加盖草苫,保证畦温20~25℃。有条件的可加铺
地热线,以利于保持畦内温度稳定。阳畦内部通气好,温
度较易控制,因而这种催芽方法所需时间短,幼芽整齐一
致。
(4)大棚或温室催芽法。在大棚或日光温室内底部
垫一层5~10厘米厚的麦穰或草纸,将晒好的姜种摆放其
上,厚度30~35厘米,在姜块上再盖一层麦穰或草苫即
可。根据天气情况人为控制大棚内(或室内)温度在20~
25℃之间。该方法与阳畦催芽法一样省工省力,可缩短催
芽时间3~5天。
2.主持人:姜芽质量好坏对姜的生长和产量有较大影
响,播种时应选择什么样的姜芽?
专家:姜芽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生姜获得丰产,特
别是姜芽过大,在旺盛生长期植株容易出现早衰。标准的
姜芽芽长为0.5~2厘米,粗0.5~1厘米,从外形上看,幼
芽洁白鲜亮,芽身肥壮,顶部钝圆,芽基部可以看见根的
突起但还未发根。
3.主持人:选好姜芽后就可以进行播种,怎样播种才能
达到高产的目的?
专家:生姜播种一般有以下六个步骤:
第一,要选地。播种前首先要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丰
富,保水保肥、能灌能排、松软透气、微酸性的肥沃壤
土。发生过姜瘟病的地块在3~4年内不宜再种姜。为增加
土壤肥力,每亩施优质圈肥5000~8000公斤,过磷酸钙
50~75公斤,然后将地面整平耙细。
第二,开沟施肥。按50~65厘米的行距开沟,沟深20
厘米左右。将粉碎好的饼肥或煮烂并发酵好的豆子集中施
入沟中。一般肥料用量为每亩施饼肥75~100公斤或豆子
50~75公斤,另外施硫酸铵15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和
硫酸钾10公斤,或直接施入氮磷钾复合肥25公斤。然后
用二齿钩将肥料和土壤混匀,防止灌水时冲走。
第三,掰姜。按要求将大块种姜掰成适宜大小,同时
进行块选和芽选。每块姜种上只留1~2个短壮芽,其余的
芽全部去除,以保证养分集中供应,若掰姜过程中发现幼
芽基部发黑或姜断面有褐变,应严格剔除。姜种大小以
50~75克为宜,也就是一两到一两半左右。
第四,浇底水。因为生姜出苗慢,出苗时间长,如果
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幼芽生长。一般在沟内施足肥后,
播种前1小时左右浇水。浇水量既要充足,又不可湿透垄
面。
第五,播种。等底水渗下后,按18~22厘米的株距将
掰好的姜种排放沟中,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若东西沟向,
姜块沿沟南使芽一律向南或东南;南北沟向则姜块沿沟的
西沿,幼芽一律向西。放好姜种后用手轻轻按入泥中,使
姜芽与沟面相平即可。
第六,覆土。种姜排好后立即用二齿钩将靠近沟底的
垄上湿土扒入沟内盖住种姜,然后荡平沟底。要求覆土厚
度为4~5厘米,最后覆盖地膜。
4.主持人:合理的种植密度对获得高产非常重要,在生
产上怎样确定适宜的密度?
专家:种植密度对生姜的生长、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
都有很大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姜
的株高、单位面积内分枝数、叶片数等生长指标及产量均
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逐渐增强。但达到一定
密度以后,上述指标趋于稳定。若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光
合速率和产量有下降趋势。
种植密度是否合理受品种、土壤、肥水条件、播种期、播
种量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合理的
种植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品种和具
体条件来确定。通常大姜品种(如莱芜大姜)长势强,单
株产量高,应适当减小密度,以提高商品品质;小姜种
(如莱芜片姜)长势较弱,单株产量低,则应适当加大密
度,以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高产的目
的。同一品种通常在土质肥沃、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往往茎
叶繁茂,植株高大,因而株行距应适当加大;相反,在山
岭薄地及肥水不足的条件下往往植株矮小,因而营养面积
也应适当减小。在中等肥力水平土壤上种植大姜,每亩播
种5500~6000株,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小姜
则以每亩播种7000~7500株,行距50~55厘米,株距
18~20厘米。
5.主持人:生姜在幼苗期应如何进行水分管理?
专家:在幼苗生长前期,以浇小水为宜,浇水后趁土
壤见干见湿时中耕浅锄,松土保墒,以利于提高地温,促
进根系发育。在幼苗生长后期,已进入夏季,天气干热,
土壤蒸发量大,消耗水分多,应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与浇水
量,在没有雨水的情况下,一般3~4天浇一水。夏季以早
晨或傍晚浇水为好,不要在中午浇水,这样既可防止土壤
干旱,又可降低地温。另外,夏季暴雨之后,应以浇跑水
的方式及时浇井水降温,俗称“涝浇园”。同时,还应及时排
水,以免姜田积水引起姜块腐烂。
幼苗期还应注意供水均匀,不可忽干忽湿。不然,植株生
长不良,姜苗矮小,新生叶片不能正常伸展而呈扭曲状
态,造成“挽辫子”现象,影响姜苗正常生长。
6.主持人:除了浇水外,生姜在幼苗期是否需要施肥?
专家:幼苗期植株对肥料需要量不多,但由于此期时
间较长,而且根系不发达,对肥料吸收能力还较弱,应在
苗高30厘米左右,发生1~2个分枝时追1次速效肥提苗
壮棵,称“壮苗肥”。每亩可施硫酸铵或磷酸二铵20公斤左
右。
7.主持人:除了肥水管理外,幼苗期管理还应注意哪些
问题?
专家:幼苗期杂草较多,应及时清除。近几年来,姜
农多在播种后喷洒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已取得良好效
果,但要注意使用的药剂种类、浓度和时间,初次使用者
须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目前在姜区大面积应用,且
除草效果较好的除草剂有:姜草克、除草通、拉索、氟乐
灵、扑草净等。除草剂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喷雾
法,即将除草剂配成适宜浓度(按说明书要求)的溶液,
均匀地喷撒在地面上;二是毒土法,即将除草剂与湿润细
土按适当的比例(按说明书要求)放在一起,并搅拌均
匀,用塑料薄膜覆盖24小时,使除草剂被土壤充分吸附,
然后均匀地撒在姜田中。不管是毒土法还是喷雾法,在使
用除草剂时,操作人员均应倒行,以防破坏药剂层,影响
除草效果。
除草剂用后5天内杀伤力最强,一般药效可持续30~40
天。因此,可在第一次用药30天后,再用同样方法处理1
次,可基本控制幼苗期杂草生长。第二次用药时姜已出
苗,注意不要将药剂喷洒到姜叶上,以免危害幼苗。
除草剂的杀草效果与温度、光照、土壤水分状况有密切关
系。通常20℃以上杀草效果好,温度低杀草效果差。光照
越强,杀草效果越好。因此,若气温低、光照弱,应适当
加大用药量。用药后,若土壤湿润,杀草效果好。所以用
药后应保持土壤湿润,最好是土壤浇过水而不黏时再用
药。
8.主持人:经过幼苗期,生姜生长进入旺盛期,这个时
期的管理目标是什么?
专家:此期的管理目标是,发棵期加强肥水管理,促
进发棵,形成强大的同化系统,并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
根茎膨大期则应促进养分运输和积累,防止茎叶早衰,保
证较长的同化时间和较强的同化能力,结合浇水、施肥、
培土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9.主持人:旺盛生长期应如何如进行肥水管理?
专家:立秋前后,姜苗生长速度加快,是幼苗期向旺
盛生长期转折的时期。自此以后,植株生长速度大大加
快,养分逐渐积累,根茎快速膨大,对肥水需求量明显加
大。因此,立秋前后应结合去除地膜进行追肥,称为“转折
肥”。一般每亩施饼肥75公斤,或豆子50公斤及磷酸二铵
30公斤、硫酸钾25公斤。追肥方法是:在姜沟北测(东西
向沟)或东侧(南北向沟)距植株基部15厘米左右处开深
沟,将肥料施入沟中,而后覆土封沟培垄,使原来姜株生
长的沟变为垄,而垄变为沟,最后浇透水。
9月中旬,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生长中心为根茎。为
保证根茎膨大过程中养分充分供应,可在此期进行第三次
追肥,称为“补充肥”。尤其是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
的土壤,一般每亩施硫酸铵15~20公斤,硫酸钾15~20
公斤或复合肥25~30公斤。追肥时,可在垄下开小沟施
入,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顺水冲入。
旺盛生长期姜的地上茎叶大量发生,蒸腾面积迅速扩大,
地下根茎开始膨大,因此,需水量逐渐增多。为满足姜旺
盛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一般每4~6天浇一水,保持地面湿
润。收获前2~3天浇最后一水,以保证姜收获后根茎上带
些泥土,便于贮藏。
10.主持人:说到肥水管理,在生产上经常出现一些施
肥不当的现象,在这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专家:目前生产上施肥(尤其是化肥)过多和偏施氮
肥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土壤会产生不利影响,生姜的产品
品质也会下降。
生姜除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外,还需要一些微量元
素,如锌、硼等。每亩施用硫酸锌2公斤,硼砂1公斤,
生姜产量可分别提高23.9%和12.1%,二者同时施用时增
产38.9%。因此,在生姜生产中应注意多施有机肥,生物
肥,少施化肥,而且氮、磷、钾肥和微肥应配合施用。
11.主持人:刚才您谈了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
的管理措施,生姜栽培过程中还有哪些管理措施?
专家:还有培土、适时收获和病虫害防治。
姜根茎生长要求黑暗湿润的环境条件,因此需要随着根茎
的膨大和姜球增多逐渐培土。山东姜区一般在立秋前后去
除地膜和追施转折肥的同时进行第一次培土,把原来垄上
的土培到植株基部变沟为垄。以后结合浇水进行第二次、
第三次培土,逐渐把垄面加宽、加厚,为根茎生长创造湿
润、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以促进根茎充分膨大,提高
产量和品质。
姜不耐霜冻,因此初霜到来之前(北方10月下旬)应及时
收获,收获前3~4天,先浇1次水,使土壤湿润。然后用
锨或镢头将整株刨出,轻轻抖落根茎上的泥土,将茎秆自
茎基部折下或用刀削除,清除须根和肉质根,然后入窖贮
藏,不需要晾晒。如果鲜姜用于腌渍、加工姜芽等,可提
早至9月下旬~10月上旬收获。
此外,在生姜上还要注意病虫害的及时防治,应掌握
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动态,以防为主,加强防治。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1:49: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161662561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肉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肉姜.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