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
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
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
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
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例句义项
①卿家君法孤________
A.法令,制度;B.方法,做法;
C.效法,仿效;D.标准,法则。
②久而益敬________A.更加;B.增加;C.好处。
③孤往者尝为邺令________A.经历、体验;B.曾经;C.吃一点试试
④周公不师孔子________
A.传授知识的人;B.仿效,学习;
C.军队;D.掌握专门学术或技艺的人。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
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
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故选A。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故选B。④翻译:周
公没有学孔子。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
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
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
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借周
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
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
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
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
意义。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
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
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
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注意:保留
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
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
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
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
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
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
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
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
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
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复问会:“卿何以不
汗?”对曰:“B。”
【注】①钟毓:魏国车骑将军。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
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A.可令二子来B.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三令五申D.巧言
令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
(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
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
A.德行B.言语C.方正D.雅量
【答案】(1)D
(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3)①A【乙】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
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
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
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
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
【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
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①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卿面何以汗?”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
惶惶,汗出如浆”;“卿何以不汗?”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②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两人各有优缺
点,要辩证地分析。“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
达自己出汗的原因。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
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
威严。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
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而且
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故选B。
故答案为:⑴D;
⑵(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
⑶①A【乙】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
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而钟会回答
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
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而相比
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
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
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
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
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
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
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
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
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
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
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
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
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
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
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
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
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
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
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
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
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
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
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
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
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
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
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
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
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
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
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以……为乐;②优点;③参观;④空
⑶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
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
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
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
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
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
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
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
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
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
使之减损。”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
③,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
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
“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使:命令,派。②市:买。③肆:店铺。④直:同“值”,价值。⑤踵:到,
走到。⑥缪:同“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适使其仆市履于肆适:恰逢
B.他日,友人来过过:拜访
C.逾年而事暴暴:暴露
D.而悔谢曰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案】(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
(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
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
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
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
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
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
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①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
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
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
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
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
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
可。
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
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
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
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
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
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
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
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
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
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
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
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
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
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
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
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
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
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
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
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
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
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
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
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dāndānmíng
屠大窘奔倚________相向目似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②并驱如故________
③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其一犬坐于前
(4)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
(5)《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jiǒng;yǐ;眈眈;瞑
(2)神情;原来;看;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
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
意,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注意“眈眈、瞑”二字和看有关
系,都是目字旁。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
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
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意:名词,神情;故:名词,原来;顾:动词,
看;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
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关键词:禽兽、
变诈、止、耳。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关键词,
犬:像狗一样。句意: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成语大全中,有一部分是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关于动物的成
语。关于狼的成语有: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狈为奸、豺狼成
性、豺狼当道、引狼入室、声名狼藉、杯盘狼藉、豺狼成性。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
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
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
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1)①jiǒng;②yǐ;③眈眈;④瞑;
(2)①神情;②原来;③看;④打洞;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②其中的一匹狼像狗一样
蹲坐在屠户面前。
(4)狼狈为奸、引狼入室、狼子野心、鬼哭狼嚎
(5)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字
形题目,注意多音字,同音字,音形近似字,仔细辨析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难度大,
涉及的知识点多,属于易错题目。可以从词性、意义、用法辨别读音。窘。jiǒng;倚,
yǐ,都是第三声。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
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
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洞: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打洞。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
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
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变诈,巧变诡诈。几
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止:只是。耳:罢了。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答题时应注意,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
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关于狼
的成语很多,引狼拒虎: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
“引虎拒狼”。鹰视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鹰睃狼顾: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
戾。同“鹰视狼顾”。鹰挚狼食: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5)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
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
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
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
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
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
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
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
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
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
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
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
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
料罢了。
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年十一能诗。永乐①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作《黄鹦鹉
赋》,称旨,授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②。正统③六年上疏言事,帝嘉纳焉。八年夏又
上言:“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掌铨选者④罔论贤
否,第循资格。司国计者⑤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⑥无激
扬,言官务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户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帝以章示诸大臣。王直⑦
等皆引罪求罢。十一年迁南京侍讲学士。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
【注释】①③永乐、正统:明朝年号。②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
讲席。宋代始称经筵④掌铨(quán)选者:负责考绩的官员。⑤司国计者:管理财政的
官员。
⑥风宪: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泛指监察、法纪部门。
⑦王直:吏部尚书。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帝嘉纳焉________
②惟勤赋敛________
③莫为矜恤________
④王直等皆引罪求罢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掌铨选者罔论贤否,第循资格。
②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务缄默。
(4)纵观全文,说说周叙为什么能屡屡升迁。
【答案】(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表扬,嘉奖;索取,搜刮;救济;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
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
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
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
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
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是:天旱频繁,陛下亲自虔诚祈
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据此断句为:比天旱/陛下责躬
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
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嘉:动词,表
扬,嘉奖;②敛:动词,索取,搜刮;③恤:动词,救济;④罢:动词,罢免。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句子要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要弄清楚指示词指代的对
象,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字词是否有活用现象,还要明确句子的句式等。另外,译文要
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①关键词:掌铨、罔、第、循。句意是:
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
②关键词:困役、风宪、激扬、务。句意是:军队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
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这种题型是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来考查。只有准
确把握分析人物形象,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文言文与现代文
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来分析。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分析人物形象。周叙能屡屡升迁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周叙
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
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故答案为:(1)比天旱/陛下责躬虔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徒陈情乞用而已。
(2)①表扬,嘉奖;②索取,搜刮;③救济;④罢免。
(3)①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不管是否贤能),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军队疲
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不分轻重。法纪部门软弱无能,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
之任之。
(4)一方面因为周叙才华横溢,诗赋出众;另一方面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
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得到了皇帝赞许和肯定。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
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
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
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
(2)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
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
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
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
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①掌铨选者:负
责考绩的官员;第循资格: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②困役:疲于劳役;风宪无激扬:法纪
部门软弱无能。
(4)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
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
事例进行概括即可。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
概括。
【附参考译文】
周叙,字公叙,吉水人。十一岁时即能作诗。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选为庶吉
士。他作的《黄鹦鹉赋》,很合皇上心意,被授予编修。历任侍读,在经筵当值。正统六
年(1441),他上疏提建议,皇上嘉纳了他的意见。八年夏,他又上书说“:天旱频繁,陛下
亲自虔诚祈祷,而不见臣下有效忠补过之言,徒见陈情乞求升用而已。掌选官的不论人才
贤否,只论资格;管财政的不问农桑丰歉,但勤征敛;军士被劳役所困,刑罚失去轻重;
监察官员不起激浊扬清的作用;言路官员专务缄口不言;僧人道士数万,户口不断流失;
流民众多,不去怜悯抚恤。”皇上将他的奏章出示给诸大臣。王直等人都引罪请罢免。十一
年,周叙升为南京侍讲学士。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划线的词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圆其说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半信半疑
C.温故而知新/马无故亡而入胡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答案】(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
提。
【解析】【分析】(1)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
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
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
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
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
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
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
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
断的前提和基础。
故答案为:(1)wǎng;dài
(2)生气,发怒;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
提。
【点评】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
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考生平时要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以积累语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则与文中哪一句话所表达
的意思相近?
【答案】(1)同“悦”,愉快;旧(知识)
(2)①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温故”“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
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
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
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
题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如“说”:同“悦”,愉快。“温故”的“故”:旧(知识)。要注意“故”所
在的位置: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故”是名词。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
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不义”“于”等词
语,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考查文言词语“温故”与“知新”的内涵及两者的辩证关系。两个词并非并列的两件事,
应该是递进关系。但关键在于“知新”。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
说,“知新”是学习的境界,是高一层次的学习。
(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新知识,扩充自己学习的领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与文中“思而不学则殆”表达的意
思相近。
故答案为:(1)同“悦”,愉快;旧知识;
(2)①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温故”“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
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
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思而不学则殆。
【点评】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
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
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
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
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
它的意义。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
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听已,辄默记/待君久不至,已去B.冕因去/未若柳絮因风起
C.冕因去/太丘舍去D.窃入学舍/鼠窃狗盗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王冕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从文中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C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
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解析】【分析】(1)A项,已:停止/已经;B项,因:于是,就/乘,趁;C项,去:
都解释为:离开;D项,窃:偷偷地/偷盗;故选C。
(2)联系上下文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
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据此可断句为:暮归/忘
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3)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王冕从小因读书忘记了放牛的事,可见他读书专心致
志,当王冕住在寺庙里读书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孜孜不倦,到了痴迷的程度,学习刻
苦。他有着坚定的志向,刻苦学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C
⑵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⑶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不畏艰难,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
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句意的理解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关键语句
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
众多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忘记了自己放牧的牛了,(王冕
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打过以后,王冕又像当初一样了。(他的)母亲说:“这孩
子想读书像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去读书)呢?”王冕于是离开家,靠着僧人的寺庙来居
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
灯光诵读书,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
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1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
(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
(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
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
【答案】(1)韩愈
(2)两马并驾,并列;通“饲”,喂养;鞭打;赶马的鞭子,名词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马说》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
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
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
元并称“韩柳”。
(2)本题中注意一词多意的变化。①骈:两马并驾,根据句意翻译为并列,和普通的马
一样死在马厩中;②食:一为通假字,通“饲”喂养,动词;二为动词,吃;三为名词,食
物;根据句意应为第一个意思,通“饲”喂养;③策:该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④根据句意翻译为马鞭,名词。
(3)文章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
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没有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最
终的结局就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
的名声让世人了解;用文中的句子说就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4)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
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
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表
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据此作答即
可。
(5)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
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据此可以明确:作为领导,对于人才的赏识应该让人
才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知人善
用。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韩愈
⑵①两马并驾,并列;②通“饲”,喂养;③鞭打;④赶马的鞭子,名词
⑶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⑷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⑸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这是韩愈的作品。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作者遭遇,揣摩借“千里马”的
遭遇,寄托的思想感情。
⑸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根据文章千里马的遭遇和不公平待遇,明确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
者,吸取的教训,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的条件。
【参考译文】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
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
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
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
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
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
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
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________
②求石兽________
③转转不已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
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
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
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
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
话简要回答。
【答案】(1)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
(2)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
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3)D
(4)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
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干”:水边,河岸。“盖”:因为。所以千万
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棹”:划着。“曳”:拖着。“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判断。
“欤”:吗。(3)D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
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4)因为讲学家是据理臆断,根据自己的常理做出判断,而老河兵则是根据多年的观察。
勘测而得之的经验。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
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只根据一点浅显的
道理就做出判断,要根据实际做出勘察,调查再下结论。这也是老河兵自信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水边,河岸;寻找;不停止;因为
⑵①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
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⑶D
⑷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
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
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
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
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进行仔细比对,特别注意一些细节。
⑷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的要求
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
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
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
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
(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
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
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
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
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
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
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
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
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答案】(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C
(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①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馨:德行美
好。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
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
(2)本题为重点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上:动词,长到,蔓到。入:映入。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的是诗人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并没有表现“对
无学问之人的鄙薄”,故C错误。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
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故答案为:⑴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⑵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⑶C
⑷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的描
写,相关的语言和情节,要仔细分析归纳。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不见是
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
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
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
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
遽:急忙,马上。⑥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诫”,告诚。⑧古仁人;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蹄啮伤人多矣________
②因诘仆________
(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答案】(1)用蹄子踢;踢伤;于是
(2)(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要结合句子意思的理解。①蹄啮伤人多矣:踢伤了很多
人。蹄:用蹄子踢,踢伤。②因诘仆:于是问仆人。因:于是。
(2)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贾人:商人。直:通“值”,
这里指钱。译文:(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家中左右尚不能制”意思是:家里的下属都不能制服这匹
马。以此进行断句。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文章人物描写的内容和事件。“家有劣马,不可驭”“是移
祸于人”可以看出陈谏议: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
故答案为:⑴用蹄子踢;踢伤;于是
⑵(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⑶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⑷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感进
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⑷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分析对人
物的描写和相关的情节。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④果,果有
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选白《世说新语》)
【注】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
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看望。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
敬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甚聪惠________
②此是君家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从文章来看,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一句回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在哪里。
【答案】(1)同“慧”,聪明;这
(2)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3)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
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
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
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甚聪惠”翻
译为“非常聪明”,“惠”同“慧”意思是“聪明,聪慧”。“此是君家果”翻译为“这是你家的水
果”,“此”是代词“这”。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句中“诣”意思是“拜见”,“乃”意思是“于是”。该
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孔君平由杨梅联系到了对方的姓氏,“此是君家果”一句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以
牙还牙,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而且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语气委婉,同时又不失礼。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
语可答了。
故答案为:⑴同“慧”,聪明;这
⑵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⑶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
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
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
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上下文的内
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
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
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
先生您家的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本文发布于:2023-03-15 00:0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097192546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不出汗是什么原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不出汗是什么原因.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