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必备知识之小儿腹泻病
病因
引起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因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原因。
1.感染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
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V属;杯状
病毒科的诺如病毒属和札如病毒属;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
其他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科的环曲病
毒等。
(2)细菌感染
1)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根据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不同致病毒性和发病机制,已知菌株
可分为5大组:
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最早发现的致腹泻大肠埃希菌。
EPEC侵入肠道后,黏附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微绒毛
破坏,皱嬖萎缩、变平,黏膜充血、水肿而致腹泻,可累及全肠
道。
②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黏附在小肠上皮刷状缘,在细胞外繁殖,
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而引起腹泻。
③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直接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也可黏
附和侵入结肠黏膜,导致肠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引起痢疾样腹
泻。
该菌与志贺菌相似,两者О抗原有交叉反应。
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黏附于结肠产生与志贺杆菌相似的肠毒素,
引起肠黏膜坏死和肠液分泌,致出血性肠炎。
⑤黏附-集聚性大肠埃希菌:以集聚方式黏附于下段小肠和结肠
黏膜致病,不产生肠毒素,亦不引起组织损伤。
2)空肠弯曲菌:
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95%~99%
的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简称空肠弯曲菌)所致。
致病菌直接侵入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引起侵袭性腹泻。
某些菌株亦能产生肠毒素。
3)耶尔森菌:
除侵袭小肠、结肠黏膜外,还可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
性腹泻。
4)其他:
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
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真菌:
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婴儿以白念珠菌性肠炎
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5)肠道外感染:
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
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发热、感染原释放
的毒素;
抗生素治疗;
直肠局部激惹(如膀胱炎、阑尾周围脓肿等)作用而并发腹泻。
有时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
(6)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
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水平之外,肠
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
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
较难控制的肠炎,排除其他(如病程中伴发的肠道病毒或细菌感
染等)诱发因素,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①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原因为喂养不定时,
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喂给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
食品;
母乳喂养过早添加辅食;果汁,特别是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
可产生高渗性腹泻;
肠道刺激物(调料、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泻。
②过敏性腹泻,如食物过敏相关性肠病、小肠结肠炎、直肠结肠
炎等。
③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
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
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
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并发症
1.小肠结肠炎
为本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尤其是新生儿。患
儿出现高热、高度腹胀、呕吐、排出恶臭并带血的稀便。肠黏膜
缺血处可产生水肿、溃疡,引起血便及肠穿孔。重者炎症侵犯肌
层,出现浆膜充血、水肿、增厚,导致渗出性腹膜炎。由于吐泻
及扩张肠管内大量肠液的积存,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死亡率
极高。
2.肠穿孔
多见于新生儿,常见的穿孔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盲肠。
3.继发感染
如败血症、肺炎等。
临床表现
1.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缺乏,偶有
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
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
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
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
症状,如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
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
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
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
血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人量
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轻、
中、重)的脱水。由于腹泻患儿丧失的水和电解质的比例不尽相
同,可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多见。出现眼窝、
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
不足引起的末梢循环改变。重型腹泻病时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低钾血症等离子紊乱。
3.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是婴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
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
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无明显感染中毒症
状。
病初1~2天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大便次数及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
味。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粪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
大便中排出,最长可达6天。
2)诺如病毒肠炎:全年散发,暴发高峰多见于寒冷季节(11月
至第二年2月)。
感染后潜伏期多为12~36小时,急性起病。
首发症状多为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和腹泻,全身症状有畏寒、
发热、头痛、乏力和肌痛等。
可有呼吸道症状。
吐泻频繁者可发生脱水及酸中毒、低钾。
粪便及周围血象检查一般无特殊发现。
3)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
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
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
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黏液,镜检无白细胞。
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4)侵袭性细菌(包括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
菌、鼠伤寒杆菌等)引起的肠炎:
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
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甚至可以发生热惊厥。
腹泻频繁,大便呈黏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
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
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
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5)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
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
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
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继发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病程和症
状常与菌群失调的程度有关,有时继发于慢性疾病的基础上。
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脱水和电解质
紊乱,甚至发生休克。
典型大便为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有葡萄球菌
生长,凝固酶阳性。
②假膜性小肠结肠炎: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
重症频泻,黄绿色水样便,可有假膜排出,为坏死毒素致肠黏膜
坏死所形成的假膜。
黏膜下出血可引起大便带血,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伴有腹痛、腹胀和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
③真菌性肠炎:多为白念珠菌所致,2岁以下婴儿多见。
常并发于其他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时。
病程迁延,常伴鹅口疮。
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
样细块(菌落)。
诊断与鉴别诊断
可根据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
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从临床诊断和治疗
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
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喂养不当)
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除感染因素外应注意
下列情况:
(1)“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
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
育。
(2)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
如双糖酶缺乏、食物过敏性腹泻、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
不良等,可根据各病特点进行粪便酸度检测,还原糖检测、查找
食物过敏原、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等加以鉴别。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
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
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进行大便细菌培养、
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尚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
便次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
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2)坏死性肠炎: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呈暗红色
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
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3)食物蛋白过敏相关性直肠结肠炎:
发病年龄较小(2月龄左右),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婴儿,轻度
腹泻粪便带血(多为血丝),无全身其他器官受累,患儿一般状
态好,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潜血阳性,可见白细胞。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
理,预防并发症。
急性腹泻:
(1)饮食疗法:
强调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以缩短腹泻后的
康复时间,应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
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重度脱水时第一阶段用20ml/kg2:1等张含钠溶液或生理盐水
第二阶段用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
等渗性脱水补1/2~2/3张含钠液;
高渗性脱水补1/3张含钠液;
第三阶段用1/3~1/2张含钠液。
(3)补钙、补镁治疗
1)补钙:补液过程中如出现惊厥、手足搐搦,可用10%葡萄糖
酸钙每次1~2ml/kg,最大≤10ml,用等量5%~10%葡萄糖液稀释
后缓慢静脉推注。
2)补镁:在补钙后手足搐搦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时要考虑低镁血
症,可测定血镁浓度。
同时用25%硫酸镁,每次0.1~0.2ml/kg,深部肌内注射,每日2~3
次,症状消失后停用。
(4)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①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及非侵袭性细菌所致,
一般不用抗生素。
如伴有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者,尤其是对重症患儿,新
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选用抗生素治疗。
②黏液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应根据临
床特点,针对病原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再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和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鼠伤寒沙门菌所致感染常
选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假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应立即停用原来
使用的抗生素,根据症状可选用苯唑西林钠、万古霉素﹑利福昔
明、甲硝唑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2)肠道微生态疗法: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
控制腹泻。
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酪酸梭状芽胞杆菌、布拉酵母菌、
粪链球菌、地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鼠李
糖乳杆菌等制剂。
3)肠黏膜保护剂:
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
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如蒙脱石粉。
4)抗分泌治疗:
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可以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
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可以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
5)避免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
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6)补锌治疗:
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应每日给予元素锌20mg(>6个月),6个
月以下婴儿每日10mg,疗程10~14天。
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助食品时每次限一种,逐步
增加,适时断奶。人工喂养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代乳品。
2.对于生理性腹泻的婴儿应避免不适当的药物治疗,或者由于婴
儿便次多而怀疑其消化能力,进而不按时添加辅食。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乳品的保存和奶具、食具、便器、
玩具等的定期消毒。
4.感染性腹泻患儿,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诺如病
毒肠炎等的传染性强,集体机构如有流行,应积极治疗,做好消
毒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对于即使没有消化道症状的婴幼儿,
在因败血症、肺炎等肠道外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
生素时,亦应加用微生态制剂,防止由于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难
治性腹泻。
6.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接种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口服疫
苗国内外已有应用,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液体疗法
1.儿童液体平衡特点
(1)儿童体液总量及其分布:
体液分布于血浆、组织间隙及细胞内,前两者合称为细胞外液。
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这主要是间质液的比例较高,而
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则与成人相近。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正常血浆阳离子主要为Na+,K+,Ca2+和Mg2+,其中Na+含量
占该区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对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起主导
作用。血浆主要阴离子为CI-,HCO3-和蛋白,这3种阴离子的总
电荷与总阴离子电位差称为未确定阴离子,主要由无机硫和无机
磷、有机酸如乳酸、酮体等组成。组织间液的电解质组成除Ca2+
含量较血浆低一半外,其余电解质组成与血浆相同。细胞内液阳
离子以K+、Ca2+、Mg2+和Na+为主,其中K+占78%。
阴离子以蛋白质、HCO3-、HPO3-和CI-等离子为主。
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因水的
丢失量过多和/或摄入量不足所致,除失水外,还同时伴有钠、
钾等电解质成分的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根据体液累积损失量的多少及临床表现,可分为
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
①轻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3%~5%(30~50m/kg)。
②中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10%(50~100m/kg)。
③重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m/kg)。
2)脱水性质:根据脱水吋血浆渗透压及血钠浓度的高低,可分
为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①等渗性脱水:血清钠为130~150mmol/I;
②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
③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3)临床表现
在低渗性脱水,水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使循环容量在体外丢失
的情况下,因水向细胞内转移更进一步减少,严重者可发生血压
下降,进展至休克。
(2)代谢性酸中毒:
表现为唇周灰暗或口唇呈樱桃红色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等。
(3)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
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
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T段下移、间期延长,U
波增大。
(4)低钙、低镁血症:血钙<1.85mmol/L,血镁<0.58mmol/L,
两者常同时存在,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手足抽搐、惊
厥或口唇痉挛。
3.儿童液体疗法中常用混合溶液的名称、张力与组成成分
溶液名称溶液张
力
溶液的组成成分
2:1含钠液1张2份0.9%氯化钠,1份1.4%碳酸
氢钠或1.87%乳酸钠(2:1等张
含钠液不含葡萄糖液)
4:3:2含钠液2/3张4份0.9%氯化钠,3份5%或10%
葡萄糖,2份1.4%碳酸氢钠或
1.87%乳酸钠
2:3:1含钠液1/2张2份0.9%氯化钠,3份5%或10%
葡萄糖,1份1.4%碳酸氢钠或
1.87%乳酸钠
2:6:1含钠液1/3张2份0.9%氯化钠,6份5%或10%
葡萄糖,1份1.4%碳酸氢钠或
1.87%乳酸钠
1:1含钠液1/2张1份0.9%氯化钠,1份5%或10%
葡萄糖(不含碱性溶液)
1:2含钠液1/3张1份0.9%氯化钠,2份5%或10%
葡萄糖(不含碱性溶液)
1:4含钠液1/5张1份0.9%氯化钠,4份5%或10%
葡萄糖(不含碱性溶液)
4.儿童液体疗法
1)生理需要量
生理需要量四种计算方法
①体表面积法:1500ml/BSA(m2)/d
②100/50/20法:
体重0~10kg,液体量100ml(kg·d)
体重11~20kg,液体量1000ml+超过10kg体重数×50ml/(kg·d)
体重>20kg,液体量1500ml+超过20kg体重数x20ml/(kg·d)
③4/2/1法:
体重0~10kg,液体量4ml/(kg·h)
体重11~20kg,液体量40ml/h+超过10kg体重数×2ml/h
体重>20kg,液体量60ml/h+超过20kg体重数×1ml/h
④不显性失水+测量损失法:
400~600ml/(m2·d)+尿量(ml)+其他测得的损失量(ml)
生理需要量应尽可能口服补充,不能口服或不足者可以静脉滴注
1/4~1/5张含钠液,同时给予生理需要量的钾。
2)补充累积损失量
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补充:
即轻度脱水约30~50ml/kg(体重);
中度为50~100ml/kg;
重度为100~~120ml/kg。
低渗性脱水补2/3张含钠液;
等渗性脱水补1/2张含钠液;
高渗性脱水补1/3~1/5张含钠液;
如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补液的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原则上应先快后慢。
3)补充继续丢失量
在开始补充累计损失量后,腹泻、呕吐、胃肠引流等损失大多继
续存在,以致体液继续丢失,如不予以补充将又成为新的累计损
失。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21:51: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019092528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婴幼儿腹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婴幼儿腹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