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各位大德同修,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二O一五年冬至祭祖护国息灾超荐系念法会的第一天,很高兴
看到大家一起来共襄盛举!我们每年举行三次祭祖法会,目的是提倡孝道,缅怀
祖德,承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大事!如果传统文化断了,那是中国人
的悲哀,民族也不会长久。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传人,谁来继承传统文化?继承
传统文化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历代把传统文化的承传都摆在第一位。清朝灭亡后
最后这一百年,传统文化的承传乱了,大家疏忽了,造成今天社会的动乱。所以
承传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
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学习儒释道
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
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在这里面,今天我们要特别介绍《四
书》。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的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依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
准的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
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的,大家都来学习
《四书》。
《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
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也都离不开《华严经》一样。对学佛的人而言,《四
书》也是修学大乘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
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分。但是到了唐
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们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
中国本土的学术,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
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
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
碍,容易得到成就。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
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
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同学应当多念
《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
以相辅相成。
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
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
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於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
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
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
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
才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的编排特色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
《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
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
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
朱熹编《四书》的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
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
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
严》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
就是把《华严》的理论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
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
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
是孟子表演。所以《论语》是圣人的表演,《孟子》是贤人在表演;圣人怎么落
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给忘掉。所
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是什么?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
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篇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
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义。《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
《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
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
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止
於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明
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三句话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
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
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
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於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
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
所以这是讲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
在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人,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人,然后才能止於至
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了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
都是止於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讲方法,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
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所止之
处。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同,但是这里头有一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
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太多,不能学太杂,学得太多、太杂
就不能成就。「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立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漫无
目标,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
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了。「安而后能虑」,心安之后,智慧就生
起来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虑而后能得」,智
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了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
於至善,这些境界你就能得到。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要从什么地方下手?从格物下手,无论是世法、
是佛法,都是同样的道理。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
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就不能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打仗?跟
自己的欲望打仗,要把自己的欲望打败,克服住。欲望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
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就是欲望的范围,凡人
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佛跟儒的修学道理是相通的。佛法修学从哪里下手?从破烦恼障下手,然后
破所知障。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度衆生的大愿,「众生无边
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之前先要度自己,那就是明明德。从哪里下手?从第二愿
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从这下手,格物就是断烦恼,破烦恼障。其次才是
「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破所知障。我们的障碍有两大类,烦恼障和所知障,
先破烦恼,后破所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
你的意才诚,心才正,然后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无
论是学佛、学儒,天天都不能够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
天天不能离开释迦牟尼佛。怎样才能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佛陀的教诲,
《四书》是孔孟的教诲。我们天天读经,就是天天跟他们在一起,天天听他们的
教诲,天天向他们学习。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学得跟他们一模一样,那就成功了。
佛陀出现在世间,究竟目的何在?经云:「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真能
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这才叫真学佛。释迦佛一生的行谊与孔子无二,他们达
到至善,我们也希望能够达到至善。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话
讲得很深!什么叫天命、什么叫性?这里所说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
在《华严经》里讲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本
有的真心,本有的真心就叫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意思。我们现前一念心性,
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
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说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空间。在无始
无终的时间和无边际的空间里面,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六祖惠能大师用五句话
来形容这个真心本性,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
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中庸》
里面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是顺从,是讲众生有感自性,自性就能有应,众生有感,自
性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
个感应,佛法里面称之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是感;应呢?境界现前就
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种理,叫做道。就因果来讲,善因感善果,恶因感
恶报,这是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的,自
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的法则,你依循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
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
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广
深,教导我们依照自性之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
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
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
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於格物慎独、
克己复礼、主敬存诚」。这个八个字重要!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战胜物欲。慎独
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会放肆、也不肯随便,还是认真的格除自己内心的
欲望,期望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克己
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
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
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
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
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用处了,为什么?
全是自己的心行。主敬存诚,就是心中要有诚敬,诚敬两个字一分一秒都不能够
失掉,圣贤学问从诚敬下手。
《论语》开篇简介
《论语》里头第一句话说,孔老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
讲学习圣贤教育的喜悦。古人读书是享受,读书最快乐。现在人读书多苦,是苦
差事。为什么古人读书是乐事?因为古人读书明理之后能够变化气质。宇宙人生、
过去未来他都明白了。不但是明白,而且把他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
活行为,他当然快乐!佛法亦如是,把我们所修学的经论统统变成自己实际的生
活行为,这就快乐,这才有法喜。如果经典是经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
这里面怎么能产生法喜?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学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谓
消化就是把它变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生活行为,化就是变化,要
变化自己的气质,这个很重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就是把你所学的应用在生活上,变成自己的
生活习惯,这样就会有法喜。「说」字,这个说字同悦,古时候这两个字不分,
也就是我们讲的法喜。法喜是对身心最好的滋养,能使人健康长寿,不病不老。
法喜是修法相应时自然而产生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与外面境界的刺激无关。我
们一般讲苦乐,乐跟苦是相对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生的,顺自己的意思,乐欲
就现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感到痛苦,苦恼就现前。法喜不必依赖外面境界的
刺激,它是从内心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法喜当然也有浅深不同,随著你的功夫
修养加深,随著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不相同。法喜并不是学佛才有,世
间法里也有。为什么?因为心清净的时候就有法喜。这种从内心涌出来的喜悦能
够达到很深,所以佛法里面常讲「法喜充满」。
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志同道合的同学、朋
友,经常不断的有同学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就不容易退转。我们很难常常跟老
师在一起,跟同学就可以常常在一起。跟老师不太好意思辩论,有时纵然不认同
老师所说的话,也不敢争辩,跟同学就可以辩论,那就无所谓。所以要想道业成
就,同学比什么都重要。老师只是指路,所谓「一日为师」,指出一条明路给你
走。但是路很长,必须你自己去走。如果一个人走,很孤单。如果有几个志同道
合的同学,则可以结伴同行,互相激励。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参道友,至少一个星期有一次聚会。借不到
道场的话,在自己家里也行,每星期聚会一次,研究讨论佛法。这个星期在张三
家,下个星期在李四家。在家里研究讨论还有其他的好处,如果你有家人不信佛,
平常讨厌你学佛,但是看到你的朋友来了,当然不好意思得罪朋友。你们在高谈
阔论谈佛法的时候,他在旁边听到了,可能会觉得佛法有一点道理,这就把家人
也度了。如此,单靠自己度不了家人,找一些同学来度家人。家里的人都度了,
渐渐的邻居也会得度,这是自利利他。所以学佛不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在那里学,
闭门造车,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来。所以《论语》,你看,把这两句话摆在最
前面,用意非常深!这是讲初发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进不懈。
《孟子》开篇简介
《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他,头一句话就问,「先生
你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好处、利益?」孟子回答得很好,「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讲到最后,
结论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是君王,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
功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
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庭还成一个家吗?那就不成为一个家了。如果一个国
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今天最大的麻烦在哪里?全世界的教育
都是教人竞争,而且是不择手段的竞争,你说这怎么办?大家不讲道义,只著重
在功利,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有利就联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
是祸患无穷的做法。今天不只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是举世之人都在竞
争财利,举世危矣!如果只是一个国家遭受危难,还有别的国家在,我们还可以
移民,还可以避免。今天全世界都遭受危难,你说这个事情多么可怕!
我们看到美国小学生、中学生犯罪的记录,真的很惊人!美国是个科学文明
发达的国家,他们经常有调查统计数字公布,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都有这种类似
的情形,但是没有数字报导,不知道它严重性到什么程度。其实我们可以想像得
到,这个问题已经非常非常的严重!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因为疏忽了人文教
育,大家不再讲仁义道德,儿童从小就教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要想
活下去一定要竞争。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已经深植青少年的内心,这样发展下去
实在非常可怕!要挽回这个劫运,一定要从人心开始,所以孟子强调,一定要讲
仁义道德。那就是要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个教育是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
教育和圣贤教育。推行这四种普世教育,这个世界才有救。
结语:承传传统文化必读《四书》
由上述的简介可知,《四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
精华的精华,其重要性非比寻常,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亦不为过。宋太祖赵匡胤
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何况是
《四书》!《四书》不但对古代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对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指导
的意义和重要参考的价值,能使个人身心安乐,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社会
安定和谐,国家富强康乐,世界永续和平。
今天我们发大心承传传统文化,正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达成这样伟大的使命,就必须
要学习《四书》,认真落实。如果今天的中国人能够普遍运用《四书》以及大乘
的智慧,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能够早日实现,中国梦必然圆满。
最后,祝福大家身心健康,吉祥如意!祝福国家风调雨顺,富强康乐!祝福世
界安定和平,永续大同!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21:2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8000082524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华严经讲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华严经讲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