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梅州客家文化

更新时间:2023-03-14 21:08:54 阅读: 评论:0

静电手环-地震成因

梅州客家文化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中式风格家居)

客家文化

文化源头

客家住宅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据有关方面介绍,

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

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

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

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2007年8月,河南省洛阳偃师市被确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是客家文化源头。

8月20日在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

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

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

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

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

的源头。

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

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

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

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

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

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不可能具有那么强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

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以东南亚为主。据学

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有4000至5000万左右。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

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

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的起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

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

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

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

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

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

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

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

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

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

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

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

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

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

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

聚众反抗。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

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

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

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宋高宗南

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

徒。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

巨族,奉谕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

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97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

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

此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迁徒到中国南方,以

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明末政治腐败,

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

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

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

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

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清

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

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

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

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

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附近。

客家先民未必尽出于此,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客家历史

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这里是

一块四周被大山包围的丘陵山地,在它的西面是罗霄山脉,东面是武夷山与九连山脉,南面

是南岭,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还有一条雩山山脉与武夷山相连结,从而把江西的南部与中部隔

开,形成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是与赣、闽、粤、浙等南方

地区同一族属的百越民,他们“各有种姓,互不统属”。秦汉以后,由于北方汉子不断进入

该地区,使得百越民,有的成批汉化,有的被强制迁往江淮地区,有的则退出平原,进入深

山老林,成了历史上曾经名藻一时的“山越”民,所以,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

烟稀少的地方。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

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

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

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

就是客家文化。所以,组成该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

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

地区的北方移民。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亦不为过。正是

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

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

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

也正是由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

出客家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

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而所有这些,都是为

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正是由于他们在不断迁徙

中求得了生路,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才使得客家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出了“人

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唔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的价值观念。客家民

系的形成历史久远。客家人原属中原汉民,历史上因为战乱经过多次迁徙,最后逐渐在广东、

福建、广西、江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等地定居下来。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

方的土著文化的融合的产物。客家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因为她更多保持着汉文化的基本特

征,但在不少方面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客家成为既不同于土著又不完全等同于

中原汉民的一个汉族民系。客家话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方言的分布地域很广。各地的

客家人,虽然所说的客家话有些差异,但相互间不会出现交际上的困难,因为客家话尽

管有许多不同的变体或曰次方言,其基本特征却大体相同。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如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

黄遵宪、朱德、叶剑英等。

客家精神

客家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

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

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

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

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

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

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

精神光芒。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

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

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

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

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

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

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

膜拜。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

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永定客家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

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

永定客家土楼

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

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

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

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

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永定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

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它的结构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试想

几百人住在同一幢大屋内朝夕相处,和睦共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客家人淳朴敦厚的秉性于

此也可见一斑。一进入土楼,你立即就能感觉到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温和的气氛。

中国“永定客家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

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围屋

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居所。而土围

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菲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

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

——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

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

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式,实心式,围内主体

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如关西新围,

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三条(一主二次)三堂式中轴线,门道重垂,廊环巷深,厅前还

有禾坪、照壁、马廊及花园等设施。空心式,如杨村燕翼围,面积2500平方米,围内不设

主体建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

如今的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

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

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

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

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

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

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编辑本段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

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

阶段。一般实行二次葬!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

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

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农事

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

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

石灰肥田。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

田里帮助割水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

工。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编辑本段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

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

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

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

自制的。

客家历史演变的四个阶段

所谓客家人,意指做客他乡之人。专家学者对此曾有“主客说”、“给客说”、“时间

划分说”、“自称说”等种种诠释。但无论哪种诠释,真本质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

有土著之人,是从外地迁入的。迄今为止,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经过四个发展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源阶段

岭南地区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现在国内和国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辈都与岭南

地区有着渊源关系。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产生,

应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起来。

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

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

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

只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

人有条件迁入岭南。“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戌卒及官

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这批人来到岭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区

即发生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当时的南海尉赵佗为防岭南地区出现动乱,拥兵关隘,封闭南

北通道,建立南越国,自封南越王。南越国存在近百年,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

吏和他们的家属只能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到汉武帝时,南越国归并汉朝,这些人留下

的子孙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

民系的起源时期,当时所留下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岭南地区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阶段是异变阶段

秦朝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岭南,当时虽然客居他乡,但并不是现在意义

上的客家人。作为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有独特文化特征的独立民系的产生和形成,其必须

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异化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既把一个地区的土著人同化过来,又不具

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汉、唐三个朝代,是住在岭南地区的北方人向客家人异化演变的重要

阶段。这种演变是以秦朝留在岭南的将士戌卒和他们的家属为主体的,他们以军营为生活

圈,有继续保持北方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的群体条件,但他们因长期生活在岭南,不可能不

受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影响,尤其是以后随着一些土著人被充实到军队,军队已不

再是由纯粹的北方人所组成,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也就更多地渗透到军营中,久而

久之,这种以北方人为主体的军营生活群体,语音和生活习惯也就有所变化,成为一支既有

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异变,不完全与北方人语音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独特群体。

这种群体的形成,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是形成阶段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据史料记载,其中一次是三国至南北朝,尤

其是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另一次是隋唐时期,因北方匈

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发生黄巢起义,致使大量北人离乡背井,避乱南方;再一次是

宋朝期间,先是宋室南迁,由北宋转为南宋,再后来忽必烈派兵驰驱南下,南宋朝庭又从长

江边退到广东,许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贵宦及商贾文人随朝庭来到了南方;还有一次是

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中原地区的许多民众再一次为避战乱南迁。这几次大规模的北人南

迁,可以说,隋唐以前的南迁北人都是以平民为主的,人数居多,却缺乏文化底蕴,宋元之

后的北人南迁则不同,他们除了一般平民外,还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骚客和仁人志士,特

别是宋朝,当时中原文化非常繁荣,北人南迁是随官府朝庭不断南移而进行的,他们不仅人

来到南方,还带来了浓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来到南方,为客家人的数量

起了壮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后,随着一些

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即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

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据史料考证,客家人正式定称于宋朝,在宋朝的户藉

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北方来的人都列为“客藉”。这就说明,

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于宋代。

第四阶段是外迁阶段

现在,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

的。其中明清时期是客家外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有五个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为求

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之后,岭南地区客家人爆满,但又无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区扩展,

只好外迁到其他省份,或漂详过海到海外谋生;二是为避难而外迁。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

国起义失败以后的一段时间为甚,太平天国起义队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

家人为避难逃离原藉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穷乡僻壤避难。三是从军从政落居外地。如台湾

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有的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去台湾的,有的是随乾隆年间武状元李威

光剿海盗时留居台湾的。四是由官府组织外迁。如四川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多数是清朝“湖

广填川”时而迁到四川落居的。五是从商外迁的。明清期间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从商,在

一些地方形成了经商群体。

客家包含的系统

客家

客家包含着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在广东,客家地区东起韩江(除潮州平原

外)西至北江,包括了粤东、粤北、粤中的绝大部分地区。在这个广阔的区域中,客家分为

两个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的两个系统,即以龙川为代表的东江流域客家系统和以梅州为代表

的韩江流域客家系统。这两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体。东

江流域是客家地区的中轴,它上溯江西赣南地区,下溯珠三角的东莞、增城等地,以龙川为

轴心,上下伸延几百公里,构成一个近千公里的客家带。这一带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始自

秦汉,延至当代,历史悠久,是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基础地。韩江流域是客家的腹

心地,它以梅州为核心,东延福建,北接江西,西连东江,方圆几百公里。这个地区是客家

民系和客家文化的继发地和标志地,它承接和优化了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独特的客家

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

关于客家人的分布

(一)中国国内客家人口分布情况

1、内地客家人口分布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兴宁、

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

非纯客县65个:深圳,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

惠阳、河源、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

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客家乡镇】广东省普宁市梅林镇

珠海、斗门、龙门、深圳、南海、曾城、博罗、广州、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

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

海康、徐闻、电白等县市。总人口2100万人。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

8个: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

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崇义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个:广昌、永丰、吉安、吉

水、莲花、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

安、修水、横峰、武宁等。总人口1250万人。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

个: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化、清流、明溪等县;非纯客住县:16个诏安、

平和、南靖、云霄、沙县、永安、顺昌、泰宁、将乐、邵武、浦城、建瓯、建阳、福鼎、福

安、福州等。总人口约500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没有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76

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90.5%:邕宁、武呜、宾阳、上林、马山、横县、隆安、大新、抉

绥、崇左、宁明、龙州、凭祥、合浦、钦州、防城、溥北、灵山、上思、玉林、北流、容县、

陆川、博白、贵港、桂平、平南、柳州、柳江、柳城、武宣、象州、来宾、合山、忻城、金

秀、鹿寨、融水、融安、三江、苍梧、藤县、岑溪、贺县、钟山、富川、昭平、临桂、阳朔、

平乐、恭城、荔浦、永福、灵川、龙胜、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丹、都安、大化、东

兰、凤山、巴马、百色、田阳、田东、平果、靖西、那坡、凌云、田林、隆林、西林等。总

人口约有460多万人。四川省:无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市有35个:成都(市郊)、

新都、涪陵、金堂、广汉、什邡、彭县、温江、双流、新津、简阳、仁寿、乐至、安岳、威

远、内江、荣昌、隆昌、资中、宜宾、合江、沪县、仪陇、巴县、通江、广安、西昌、木台、

德阳、绵竹、梓潼、会理、华阳、新繁、灌县等县市。总人口约380万人。湖南省:

非纯客住县有个:汝城、郴州、桂东、酃县、茶陵、攸县、浏阳、平江、江永、新田、江华

等。总人口约200万人。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

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

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

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海南省:非纯客住县有2

个: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贵州省:非纯客住县有榕江县。总人口约1

0万人。云南省:客家人约2万人。江苏省:客家人约2万人。安徽省:

客家人约2万人。陕西省:客家人约0.5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客家人约

0.3万人。其他:客家人约300万人。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台湾省:

非纯客住县有19个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屏东县、彰化县、高雄市、花莲县、

台中县、台中市、台北县、台南县、台北市、南投县、云林县、嘉义县、台东县、宜兰县等,

总人口460万人。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

10万人。以上统计,中国境内纯客住县41个,非纯客住县246个,纯客住县非纯客

县合计287个。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况

1、亚洲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尼约

为150万,其主要居住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摩鹿加群岛;马来西亚125

万,居住在马来西亚各州,尤以马六甲、槟榔屿、霹雳、吉打、柔佛、雪兰莪、沙巴、沙捞

越为多;泰国55万,主要居住在曼谷、清迈、北揽坡、万仑、普吉、合艾等城市;新加坡

20万;缅甸约10余万,主要居住在仰光、曼德勒、土瓦及墨尔阶等地;越南约15万,以

西贡(胡志明市)和堤岸为多;菲律宾约6800人,多集中在马尼拉;印度约2.5万人;日

本约1.2万人,集中在东京和大坂。2、大洋洲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

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4.3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

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斐济、新西兰、

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3、美洲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约28、4万人,主要

居住在檀香山、三藩市、纽约等地;加拿大约8.1万人;中南美洲的秘鲁与牙买加是客家

人较集中分布、人口也较多的国家,分别有15万人和10万人。在古巴、圭亚那、特立尼达

和多巴哥、苏里南、巴拿马、巴西也有较多的客家人。此外,阿根廷、厄瓜多尔、委内瑞拉、

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也有少数客家人居住。4、欧洲旅

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最多,约有15万人,法国

约有3万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有数千人至上万客家人。5、非洲旅居非

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毛里求斯较多,约3.5万人,留尼旺

约1.8万人,南非约2.5万人。

编辑本段中国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几项比较

海外客家人和中国国内客家人相比,很多的相同点:迁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点,另一

特点是喜爱零星稀少的群体生活。不论在什么地方,除了少数国家外,客家人口总不多。许

多资料表明:19世纪以来,在许多地方,客家人的数目,总是越来越少,其中主要原因是

他们爱好迁徒、流动,不愿以大群体方式生活在一起。客家人往往很乐意往山村流动,

往边远的山区流动,因为在客家史中,大多数的客家人都有过开采矿山、山区农耕等经历,

都习惯于偏僻的山区劳弧生活。他们敢于探险,乐意做开拓疆域的先锋,常常往其他华人不

敢去的地方迁徙,这也是他信为什么喜爱的零星散居的形式生活的原因之一。就迁徙的形式

而论,他们不同于华商和华工,他们不往繁华的地区流动,哪儿需要开拓,他们就往哪儿去。

有风险,哪儿需要开拓,他们就往哪儿去。他价不擅长从事商业活动。另外,有趣的是,客

家人乐意再迁徙,换句话说,他们不是迁徙至一处后,就安居乐业,落地生根。他们的迁徙

都是尝试性的,当环境不宜,他们就再移往有生机、有兴趣、有"刺激"的地方。随时准备再

流动也是客家人的特点之一。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也有很多不同点,特别

是在居住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居住的自然环境

首先,从居住的自然环境看,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连片的山区农村,其中以闽

粤赣边区最为典型,少数居住在海岛、城市;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海岛、城市,

少数居于山区和农村。海外客家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

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文莱,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拿马、古巴、

海地、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苏利南、巴西、秘鲁、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

留尼旺,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溪地、斐济、西萨摩亚

等。从气候方面来说,中国国内客家人大多生活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较为

分明;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海洋气候区,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经济生活

其次,从经济生活来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而海外

客家人大多数从事工商业和和服务业。其中美洲和东南亚的客家人,不仅已向专业技术、金

融贸易挺进,而且政治上也崭露头角。据1950年台湾当局的有关调查资料,在20世纪四五

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华侨"大多数住在城市经商,如开设杂货店、皮鞋店、药店等,还有一

些则从事建筑业、典当业。在山区者,多以开采锡矿及种植橡胶、椰子为业"。印尼是客家

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所操职业,以经商为多,其中以经营杂货、酒酪、皮鞋、首饰、衣

服、药材等业者众"。东帝汶客属侨胞,"多经营杂货、药材等商业行业,亦有从事种植业者

"。美国的客家人,在纽约及东部地区,"以经营餐饮及洗衣业者为多。此外,则为杂货商店

及出入口公司,亦有从事农业者"。旧金山客家人"经商和种植为其主要职业"。在巴拿马的

华侨中,客属人士占一半,"以原籍广东惠阳,赤溪者为多,皆从事工商业"。古巴华侨中客

家人约数千,"以经营工商业"。在牙买加,华侨几乎全部都是客家人,"尤以原籍广东东莞、

惠阳、宝安者为多,在当地颇有势力,多操工商业"。千里达的客家人"以经商者为多,在当

地社会地位颇高"。在苏利南:'亦有客属侨胞数千人,颇有经济势力"。这种职业分工,和

中国国内以农业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基本职业是很不相同的。

社会文化生活

又次,从社会文化生活来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生活在没有种族

歧视且占人口多数的主体民族的国家之中;而海外客家人属于海外华人的一个支系,海外华

人除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属主体民族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海外华人都属于少数民

族。与中国国内相比,海外客家人生活在种族构成、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民俗等方面

都相对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国度,大多具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

美国、加拿大及大多数美洲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大洋洲、东南亚各国也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马来西亚,就是主要由印尼人、华人、印度人三大主体民族组成的移民

国家,美国更是由欧洲移民为主包括了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移民构成的国家;西印度群岛

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岛国,也是由印度人、黑人、华人组成的移民国家,宝安客家人何

才在70年代担任总督;南美洲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人口约71万人,内有华人、白人、

印第安人及非洲印度混血族,华人约有5000人,以原籍惠州的客属人士最大多。该国于19

66年5月脱离英国统治宣布独立,并由客家人张亚瑟当选为首任总统。1999年,有客家血

统的华裔伍冰枝当选为加拿大总督兼三军总司令。目前,海外客家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

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呈上升趋势。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21:0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993342523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梅州客家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梅州客家文化.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