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序号第27课授课班级
授课课时4课型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阿Q正传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一)透过艺术形象领会思想内容,学习鲁迅清醒的识别能力和热切的爱国
情怀。
(二)分析阿Q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2.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
3.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示性格。
(三)理解本文讽刺手法的运用。
(四)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明确选文地位。
(二)讲明写作意图。
(三)梳理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评析典型环境。
(三)通过人物的梦境、幻想显露人物个性
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2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阿Q正传
第一部分:1~3段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
要投降革命党了。
第三部分:28~34段“阿Q飘圆然飞了一通……却又倒头睡去了。”
阿Q的所谓革命。
第四部分:35~48段静修庵的被“革命”。
未庄不安——骚动
阿Q神往——失意
赵太爷等惊恐——投机
3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呐喊〉自序》过渡到《阿Q正传》。
今天学习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收在小说集《呐
喊》中。我们读过《呐喊》中的好几篇小说,也曾读过《〈呐喊〉自序》,请
结合所学过的课文,谈谈《呐喊》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要取这个书名,
它贯穿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
收集了《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
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
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
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二)指导预习。
1.教师:课文选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讲的是阿Q在
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他回未庄“投降”革命之前,阿Q因为向女佣
吴妈求爱闯了大祸,全镇的人把他当作怪物,谁也不再请他做工,他在未庄
断了谋生的路,只好游荡到城里去。在城里加人了小偷的队伍,一次偷东西
出事了,于是他连夜爬墙出城,逃回未庄。正当走投无路之时,辛亥革命波
及到了未庄。
2.结合课文后“思考和练习”题一,提问:作者为什么从乌篷船写起,
又在日期上花很多笔墨?未庄的人怎样的不安?带着问题听录音。
(三)研习新课。
1.教师与学生共同给第七章(1~48段)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乌篷船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
第二部分:4~27段“阿Q的耳朵里……女人藏在箱底里。”阿Q也要投
降革命党了。
第三部分:28~34段“阿Q飘圆然飞了一通……却又倒头睡去了。”阿
Q的所谓革命。
第四部分:35~48段静修庵的被“革命”。
2.讨论预习题,明确:①从乌篷船写起,是形象化的开头;载来了辛亥
革命的信息;透露了举人老爷转移财物,引起小镇的议论,消息得以传开。
②日期的详细点明为了突出时代背景。当时离未庄最近的县城绍兴也已宣布
光复。但未庄仍是静悄悄的。用宣统年历更衬托这里的未开化,死气沉沉。
消息传来在未庄如死水中丢进了颗石子,引起了一点波谰。未庄人“大不安”
了,人心动摇,谣言旺盛。但他们对辛亥革命全然不了解,只有一点戏里的
武打场面和“反清复明”口号的模糊印象。
4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3.词语(不一定一次讲完,可分散在讲课中):
第七章:①黑魆魆(xū黑暗的样子)②河埠头(bù河码头)③茶坊酒肆(茶
馆酒店)④素不相能(一向相互不亲密)⑤切近(这里指接近)盔kuī保护
头的金属帽子)深恶痛绝(恶,厌恶;痛,极其。极端厌恶痛恨)怯怯的(qi
è胆小的样子)惴惴的(zhuì恐惧的样子)搭连(装钱物用的系在腰上的小
布袋)鼾声(hān打呼声)庵(ān尼姑住的佛寺)仓皇(匆忙而慌张)
第八章:聊且(姑且)躄(bì原意是腿瘸,现指举步迟疑)赊(shē买物时
延期交款)络绎(luòyì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复习提问:消息传来时,未庄是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既
反映了农民的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
第二课时
(四)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
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
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
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
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
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
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②
“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
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③“举人老
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
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
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
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
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
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
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
冲击,他们那诚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
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5
2.教师朗读从“阿Q的耳朵里”至“也要投降革命党了”。注意读出阿Q
从勉强到下决心参加革命的过程。
提问:阿Q“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为什么又“要投降革命党”?学生讨
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是未庄一个贫穷落后的雇农,他赤贫如洗,光棍
一条,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常年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受到地主豪绅
的剥削,超时的做工,有时还拿不到工钱;政治上受到侮辱,连姓什么都没
有资格。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有一种变革现实地位的潜意识。但是他长期
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
想?”,(《共产党宣言》)忠于皇帝便是阿Q的正统思想。加上辛亥革命的倡
导者没有唤醒这部分最具有革命积极性分子的觉悟,使他们对革命产生糊涂
认识,“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但是,当革命风暴来到未庄,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会害怕起来,生
平第一次看到使他受尽欺压和侮辱的“一群鸟男女”慌张的神色,他那受剥
削受压迫的阶级意识萌动了,感到从未有过的痛快,感到了革命的威力,于
是对革命神往起来,“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板书:阿Q对革命的态度:深恶而痛绝——神往——投降
3.请一学生朗读从“阿Q近来用度窘”至“得得,……”。整节要读出阿
Q的“快意”。“造反了!造反了!
提问:这一段文字怎样描写阿Q投降革命后的得意心情?学生回答。教师小
结:首先,写他的自我感觉,“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其次,写别人对自己
的感觉,“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两点是写阿Q的心理活动。
第三,写了他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得意地唱绍兴戏(龙虎斗)的行动。第
四,进而写他的狂言乱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
喜谁就是谁”。这些心理、行为和语言描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个性
特征。那两句话还暗示了阿Q对革命目的的糊涂认识,为下面的革命狂想曲
埋下了伏笔。
4.请五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老Q”至“阿Q说着自去了”。叙述者请女
同学读。其他同学要求能体现出不同身分的人不同的态度和语气。
释疑:惴:念zhuì,恐惧、忧愁。口风:江浙方言,指消息。
提问:从对话和神态描写中,表现了赵太爷、赵秀才、赵白眼和阿Q怎样的
性格特征?学生议论。教师小结:赵太爷:把“阿”字改成“老”字,说明
过去对阿Q的蔑视,如今阿Q要革命了,不得不对他表示敬重起来;“怯怯的”,
反映他的惊恐不安;“低声”,说明他放不下太爷的架子;“现在……发财吗?”
想探听阿Q革命是否会革到他头上,惊恐中暗藏狡猾。赵秀才:直呼“阿Q”,
是因为阿Q不理睬赵太爷的招呼,心急了;同时也说明他年轻气盛,在他父
亲面前发一点余威。赵白眼:赵太爷的穷本家,在未庄狐假虎威,欺压比他
更穷的人,现在见风使舵想跟阿Q套近乎,同时也为他的主子探听革命风声。
阿Q:开始赵太爷叫他以为跟他无关,这是他奴性的自然流露;当赵太爷问
他“发财吗”时,便把他那想当然的革命目的和盘托出;而对赵白眼问话时
回答的那句“你总比我有钱”,倒真实地道出了他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地位,
体现了阿Q朦胧的阶级意识。板书:赵太爷之流对革命的态度:惊恐
6
第三课时
5.请两位学生朗读从“大家都怃然”至“却又倒头睡去了”。
提问:阿Q向往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小结:阿Q长期
过着受欺压蒙侮辱的生活,经济又赤贫如洗,一天不做工就要饿肚子,向吴
妈求婚不仅被打了一顿,还丢了饭碗,因此,他对革命的希冀只能从最切身
的、最实际的又反映他最狭隘心理的要求出发:①报复杀人,因为是他们使
他处于被侮辱被压迫的地位;②抢夺财物,这是生存的本能要求;③挑选女
人,这是传种接代的需要,万不可像小尼姑骂的那样“绝子绝孙”。这一切都
是在他“喝了两碗空肚酒”醉醺醺、飘飘然中“迸跳”出来的想法,我们不
妨称它为阿Q革命狂想曲。
6.清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从“第二天”至“没有回答了”。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阿Q到静修庵去闹革命的?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
结:先写他“仍然肚饿”,暗示靠“狂想”解决不了生计问题,还得有“行动”,
干什么呢?又“想不起什么来”,最后“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有意”,
是指阿Q先前因肚饿曾去静修庵偷过萝卜;“无意”,说明他的革命思想是模
糊与紊乱的,因而行动也是盲目的,迟疑的。这也可从他对老尼姑的回答很
“含糊”中看出。当他得知赵秀才、假洋鬼子已抢先一步到静修庵”“革过一
回命”后,便“诧异”、“更其诧异”、“很出意外”、“失了锐气”。这一系列描
写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像阿Q这样的农民,虽然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由于
革命领导者未能对他们加以引导,致使他认识模糊,行动软弱无力。
7.教师朗读从“那还是上午的事”至本章完。主要用叙述语气,末一句要
有自我安慰的口气。
提问:假洋鬼子、赵太爷抢先去静修庵革命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学生议论。
教师小结:内容:殴打老尼姑,砸碎“龙牌”,还偷去一个宜德炉。目的:从
事先“历来也不相能”,到相互“拜访”,“谈得很投机”,终于“成了情投意
合的”来看,作者这一补叙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势力慑于革命力量的冲击,
不得不相互勾结起来,投机革命,以窥探方向,采取进一步行动。
总结:自从举人老爷把革命的消息带给末庄以后,未庄人“大不安”起来,
阿0Q和赵太爷、假洋鬼子各表现了对革命的不同态度。可简要归结为:
板书:
未庄不安——骚动
阿Q神往——失意
赵太爷等惊恐——投机
7
第四课时
(五)总结课文。
1.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阿Q前后有哪些“革命行动”?他的心理变化又是怎样?(课文中找
出这些段落),作者如何描写他的精神胜利法?
讨论。明确:前后的“革命行动”除高喊“造反了!”以外还有三次,心理
活动是随着行动而变化的(结合表格找课文中主要心理描写段落):
大嚷“造反了!造反了!”——深恶痛绝——神往
作者在描写阿Q心理变化时,突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如①大嚷“造反了”时
好像已经是革命党,精神上高于未庄的其他一切人,情绪高涨感觉良好,对
原来害怕的赵太爷们也不恭顺了,到土谷祠飘飘然地幻想“革命”后的好处
了。②去静修庵,赵秀才已先他一步革了命,他自悔之余马上“退一步想”,
他们不来招呼他因为是不知他已经投降革命党。③看到小D竟敢也盘了辫子,
本来是要“惩罚他忘了生辰八字”的,后来单是怒目而视吐了一口唾沫,表
示我已是革命党,不再与你一般见识。④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无聊
忧愁,喝了两碗酒又升起了“白盔白甲”的幻想,于是又高兴起来。⑤最后
为了报复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想象假洋鬼子满门抄斩,他又马上释然了。
提问:造成这种精神胜利法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你能简单概括阿Q这一人物
的性格特征吗?鲁迅对阿Q是怎样的态度?你如何理解鲁迅说写阿Q是“要
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些话?
讨论。明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
了人生正常权力的结果,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外族侵略特别是近百年帝国主
义入侵中产生的失败主义的思想影响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
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
上的自我满足。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愚昧、贫穷。精神胜利法是他性格的主
要特征。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时虽一时反对,但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本能
地倾向革命。他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而可笑的,行动是迟钝而软弱的,最后
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梦彻底破灭。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
幸,怒其不争。”
2.概括主题思想。
通过阿Q想革命又不觉悟、最后革命美梦彻底破灭过程的描写,反映了封建
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总结写作手法。
提问: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用了哪些手法?
讨论。明确:①心理描写,②对比手法,③言行神态的白描(以上分析见讲
课中),④讽刺手法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20:20: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96459251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阿q正传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阿q正传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