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网络恋情

更新时间:2023-03-14 20:03:09 阅读: 评论:0

电脑显示器显示无信号然后黑屏-椰汁的功效和作用

网络恋情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win7开机启动项怎么设置)

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论析

摘要:网络作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给他们带来方便快捷的

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诸如新型社交障碍、网络

孤独、畸形网恋、人格障碍及网络成瘾等多种心理问题。网络的不当使用造成的

生命节律失调,语言、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等问题行为也日益凸显。

对上述问题和问题行为,有关部门和人士应予以更多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

解决。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心理问题;问题行为

一、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

1.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

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具体心理问题和网络人格引发的心

理问题三个方面。

网络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是:

(1)认知障碍。网络内容丰富,网络活动随意。青少年好奇心强烈,自控力

薄弱,长期触网,极易造成认知的困惑与惰化。个体面对应接不暇的信息,能做

的往往只是麻木接受而无法自己思考与整合,思考空间被封锁,对网络能带给自

己什么、自己上网为了什么认识模糊。

研究发现,50%的个体不能自制地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收集过多的对现实无

甚意义的信息;60%~80%的人难以目标明确地在网上搜索。过于庞杂的网络信

息,干扰人们的思考和价值取向,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引发“消化障碍”。在网

上,青少年不再需要主动概括、积极反思,形象思维能力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能

力缺乏,看待事物肤浅化、感性化,思考问题平面化、单向度。网络正削弱着我

们的思考力。

(2)情感淡漠。网络的出现,无疑让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闭锁倾向找到了新的

发泄渠道。然而,身处网络,以情感为纽带的人际依存被人机关系所取代,网络

中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严重影响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淡

化了他们与社会、与他人的交流,使他们失去了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现实情感

日趋冷漠。

调查显示,由于触网,20%的青少年情绪低落,有孤独感;12%的人与家人、

朋友关系疏远,变得沉默、孤僻;10.6%的人强烈感受到互联网的负性影响[1],

造成人际情感疏远。人—机互动的网络交往让原本情绪表达强烈的青少年陷入情

感迷失状态,逐渐变成冷漠的机器,阻断了其社会情感交流的渠道,趋向更为孤

立、冷漠和向非社会化方向发展。

(3)去抑制化。网络言行的自由、匿名、低责任,激发了青少年的猎奇、挑

战心理,致使其自我监控失效,自我中心膨胀,自我言行去抑制化。50%的网络

使用者有过网上攻击行为,女性网上攻击率也达73%;90%的青少年犯罪都与网

络有关(陶宏开)。网络言行的自由化造成青少年自我约束力下降,自我意志丧失,

导致网络攻击、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等问题行为与日俱增。

网络引发的具体心理问题是:

(1)新型社交障碍症。美国学者诺曼尼认为,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和他们现

实人际效应所用的时间成反比,花在网上的时间越多,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就越

少[2]。国内调查表明,平均上网时间5小时/周的人群中,13%会减少与朋

友、家人的相处,26%会减少与朋友的语言交流,8%会逐渐与社会隔离[3];

网络使用超过10小时/周的人在“精神状态”词汇选项中,绝大部分选择“郁闷、

压抑”,甚至有人选择“悲观、绝望”。

(2)网络孤独症。网络孤独是由于沉溺网络虚拟交往而导致的实际人际关系

疏远,进而产生情感孤独、冷漠的孤僻症状。调查表明,由于使用新技术,51%

的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每周多上网1小时,就会有40%的人孤独程度增加

20%。网络上、下的心理反差致使他们易于陷入“现代孤独”的恶性循环[4]。

(3)畸形网恋心理。有人这样提出:网恋=无聊的人+网络+感性的冲动。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描述代表了众多青少年网民的普遍心态。19%的中学生(郑

军,2002),8.8%的大学生(韩云珠,2003)有过或正进行着网恋,虽然并非所有网

恋都有问题,但确有一些网恋主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借网恋之名行恐怖、

欺诈、色情之实,网恋带来的往往是痛苦、烦恼甚至伤害。

网络人格引发的心理问题是:

(1)虚拟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现实世界中,个体依不同社会要求有其特定的

社会角色和地位。然而,在网络上,真实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等的掩蔽,角

色责任缺乏,致使使用者混淆了网上角色与现实角色,忘记了真我与假我,出现

了认知不协调及心理错位,导致网络上下自我角色的同一性混乱、双重或多重人

格,人格不再完整和谐。

(2)数字化人格障碍。网络世界虚幻莫测,崇尚主体,张扬个性,青少年沉

迷其中,极易造成心理错位与行动失调,网络上、下行为的同一性缺乏,人格发

展遭受破坏,从而使偏执型、自恋型、剧化型、边缘型、依赖型、攻击型等人格

障碍大量产生。

(3)网络使用引发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或称网络性心理障碍、

病理性网络使用等,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对上网行为

产生极强的身心依赖,往往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心理与社会功

能损害。研究表明,网络依赖行为与性别和种族关系不大,但与年龄、受教育程

度存在很大相关,青少年是高发人群[5]。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5年对30

个城市青少年的网络问题调查显示,网络成瘾在全国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其中

13~17岁的中学生网民网瘾比例最高,达13.2%,另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

倾向[6]。

网络成瘾一方面造成青少年的躯体性损害,引发内分泌失调、失眠、视力下

降、头昏眼花、食欲不振等症状;另一方面,还会带来心理及社会功能的不良影

响,包括造成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加剧个体抑郁、社会恐怖、自

我控制失调,诱发自我认同危机、网络孤独、多重人格或人格障碍,更有甚者还

造成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严重问题。目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厌学

的主因之一,主要表现为网络色情、网络游戏、网络恋情、网络聊天、网络收集、

网络制作等单个或多个成瘾状况同时出现。

2.网络引发的问题行为

(1)网络引发的生命节律失调。研究表明,适度使用网络并不会造成多大身

体影响,但长期触网,既可能增加“腕关综合征”的患病率,也容易因起大脑神经

中枢持续高度兴奋,引发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进

而引发诸如植物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睡眠

和饮食障碍等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同时,还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眼

适应能力降低等,对青少年腰椎及颈椎的健康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2)网络引发的语言失范。网络语言作为数字化时代“新新人类”的“酷”语言,

打破了传统规范对语言形式、内容的限制,无视语法、书写、使用规范,将“理

解万岁,方便就好”作为使用规则,出现了将汉字、数字、字母混作一团,怪字、

错字、别字引领时尚,数字化、字母化、谐音化、符号化、图形化、比喻化等多

种“网语”形式混杂的局面,导致青少年现实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及出口粗鲁、

粗俗等不良语言习惯的形成。

(3)网络引发的道德失范。网络道德失范,首先表现为人们对网络道德认知

的迷失[7]。置身网络,青少年往往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和责任,阻

碍了积极、健康人生态度的形成。调查显示,对“网络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

会公德的问题”,38.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5.3%的人认为“没

有必要”;42.5%的大学生崇拜黑客,60%以上的人认为“黑客”是创新人才;12.8%

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道德观念下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的占30.4%[8]。

网络的使用还促使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由单一取向向多元

取向、由理想主义向世俗性、功利性价值目标偏移,致使道德选择倾向日趋庸俗,

自我迷失,责任缺乏,道德意识弱化、逆转。其次,网络道德情感淡漠。网络中

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可能存在一定的反社会性和无意识性,致使传统道德在他们眼

中已激不起丝毫涟漪,现实道德情感淡漠。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20:0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95389251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网络恋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网络恋情.pdf

标签:网络恋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