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
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
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
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
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
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
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东师大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
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3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新罗、日本的关系;唐
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北宋的统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和战;
宋与金的对峙;南方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宋代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元朝的统一;
行省制度与民族融合;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
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治通鉴》;佛教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发明;
《本草纲目》;赵州桥;北京城;
教学难点:
隋朝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唐代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宋时
期,政府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间复杂的关系;对蒙古族统一中国应如何看待;中国四大发
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
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
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
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
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
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
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
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
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
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
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
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
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
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
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
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
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课时进度表
章节或单元周次课时教学内容
第1课11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第2课1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3课21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第4课21唐代的边疆各族
第5课31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6课31文成公主与西藏
单元复习41复习第一单元
第7课41辽宋西夏金并立
第8课51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9课51宋代的城市生活
第10课61元朝的统一
第11课61宋代的社会生活
单元复习71复习第二单元
第12课71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第13课81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第14课81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第15课9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6课91闭关锁国
第17课101郑成功收复台湾国
单元复习101复习第三单元
第18课111思想文化
第19课111文学艺术(上)
第20课121文学艺术(下)
第21课121科学技术(上)
第22课131科学技术(下)
第23课131印刷术
单元复习141复习第四单元
复习课141隋朝
复习课151唐朝
复习课151唐朝
复习课161北宋
复习课161南宋
复习课171元朝
复习课171明朝
复习课181清朝
复习课181试题考练
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
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继续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多看书,多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多出去
学习。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适应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5、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与反思,勤动笔,勤动脑,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增加自身的知识含量,持之以恒。
二、学习内容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元智能》、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给教师
的一百条新建议》、《中外实用教学方法》、《现代学习原理与学法指导》、《教育科学
研究方法》、《创新学习与教学设计》、《陶行知教育法》、《爱心与教育》。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形成高尚的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
之心,要以诚相待,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终身学习应具备五种能力: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适应
现代教学能力、研究学生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今后我要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3、强化学习,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写出学习笔记。
4、在业务方面,首先要勤听课,多反思。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就多听相关教师的课。在
听课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学习他们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和对学生兴趣的调动,而且要认真学习
他们对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方法。只听课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听课后的反思。每
听完一节课,都要认真反思,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然后对照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完善。
对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如不理解或有不同意见,要及时的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将修改完
的教案拿给他们看,使每一节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他们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自己,努力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快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研修计划
一、研修目标和内容:
1、进一步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学习新教材,走进新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3、结合学情,探索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实践。
4、探索适合学生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愿学、乐学。
5、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具体做法如下:
1、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可以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
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
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近期内,我计划精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
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我计划欣赏一些文学书籍,写好读书感想,从
而不断充实自己。
2、虚心向他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行教学研讨和提升。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作为一名年轻
教师,我将继续积极向同伴学习,多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虚心向大家学习。积
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
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同时,积极主动地定期进行示范或研究教学,在实
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努力在备课组中发挥骨干作用。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每
节课进行反思,争取每学期都能有两篇质量较高的反思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坚持每天都
有点滴收获,每月都能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王宏涛
20011.2.21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9:3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93654251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七下历史教学计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七下历史教学计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