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窗
文
本
分
析
《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20世纪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
写的,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
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
界的强烈愿望。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
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小小的天窗
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文时,要注意通过情景创设来增加学
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
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教
学
目
标
1.会认3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慰
藉、锐利、闪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
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
学
重
点
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天窗
是雨天和晚上睡觉时孩子们
“唯一的慰藉”。
教
学
难
点
学习文中多种语言表达
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天
窗的特殊感情。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1.会认“慰、藉”2个生字和多音字“卜”,会写“锐、滩、帐”等11个
生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威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有关“天窗”的投影片,教师提问式导入。
过渡:同学们,喜欢玩吗?(生答喜欢玩)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想象其实也是你们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你们的一个好玩的世
界。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
家、文学评论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
有:长篇小说《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
短篇小说《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
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慰
wèi
藉
jiè
卜
bǔ
落锐
ruì
利河滩
tān
帐
zhànɡ
子闪闪烁
shuò
烁
蝙
biān
蝠
fú
霸
bà
气猫头鹰
yīnɡ
◆读准字音:
“藉”是多音字,在“慰藉”中读“jiè”,不要读成“jí”;“锐”和“烁”
都是卷舌音,分别读“ruì”和“shuò”;“帐”和“鹰”都是后鼻音,分别读
“zhànɡ”和“yīnɡ”。
◆多音字:
jiè慰藉shì似的
jí狼藉sì相似
◆形近字示例:
藉(慰藉)滩(河滩)帐(帐篷)烁(闪烁)
籍(籍贯)摊(摊开)账(账本)铄(众口铄金)
◆书写指导:
“慰藉”的“藉”上部是“艹”,不要写成“”;“蝙、蝠”都是虫字旁,
第五笔均为提;“霸”上部是“雨”,不要写成“覀”。
藉似
(2)重点词语释义。
[慰藉]安慰。
[卜落卜落]象声词。形容物件连续着地的碎响。
[锐利]①(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②(刃锋等)尖而快。
[闪闪烁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每段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部分?
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天窗的来历。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天窗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天窗的神奇。
2.研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讨论交流。
(1)和城里的房子相比,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明确: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相关句子来读一读。
明确: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这种木板窗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
许多不便,“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
里就黑得像地洞似的”。所以,“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
这就是文中所说的“天窗”。
(3)小结天窗的作用:a.使黑的屋子里有光线;b.能挡大风大雨。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有幸聆听到文学大师茅盾给我们讲述的神奇的“天
窗”,尽管那种生活离我们有些久远,但通过他细腻的文笔让我们了解到别具一
格的天窗,知道了天窗是______,我们也多么想拥有那样的天窗啊。另外,文中
还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值得我们去积累,如:______、______。有些同学如
______等,对比“天窗”,还搜集到了各式各样的窗户图片,展示给我们观看,
也真像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知识和心灵的窗户。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1.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品味运用比喻、想象的句段,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慰藉扫荡威力锐利河滩帐子闪烁
奇幻蝙蝠霸气猫头鹰复杂卜落卜落
小结:本课的新词较少,同学们都能很快掌握。但这几个词语在书写时仍有
以下几点要注意:“慰藉”的“藉”不要写成“籍”;“河滩”的“滩”不要写
成“摊”;“猫头鹰”的“鹰”里面有两个“亻”,不要漏写。词语书写一定要
认真,否则在考试中很容易失分。
2.指名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的是乡下房子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在夏天下雨时和晚上上床睡
觉时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事。小小的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成了他
们心灵飞翔的窗口。这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探寻与追求,展现了其丰富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已经了解了天窗的主要特点和作用。那么天
窗为什么是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它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呢?这节课
我们将继续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探究。
(1)理解: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①“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②天窗在什么时候会成为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夏天阵雨来了时和晚上
被逼上床休息时)
③“夏天阵雨来了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对应的是哪几段?(第
4~5自然段)
A.指名并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预设:抓住“顶喜欢”“跑跳、仰、看”“到屋里来啊”“也就被关在地洞
似的屋里了”等词句,体会这时孩子们渴望到屋外玩耍的心情。
B.指名并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预设:抓住“雨脚”“卜落卜落”“带子似的闪电”“猛厉”等词句,明确
此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过渡:天窗使孩子们的想象变得活跃起来,透过一扇小小的天窗,雨中的世
界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变得如此奇妙,如此丰富,难怪孩子们会在这又黑又静的屋
子中感受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当夜幕降临,孩子们告别了月光下、
草丛中的嬉戏,告别了池塘边、河滩旁的玩耍,被逼上床休息的时候,透亮的天
窗又成了他们唯一的心灵寄托,唯一的自我安慰。
④“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天窗又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对应的是哪几段?
(第6~7自然段)
C.指名并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预设:抓住加上双引号的“休息”一词,明确孩子们此时是被逼着上床的,
体会他们的不情愿和无奈。
D.指名并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预设:抓住“闪闪烁烁”“奇幻”“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等词句,
明确此时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结:天窗虽然很小,但孩子们却透过天窗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广袤
无垠;视野虽然有限,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却能够在神奇的宇宙中自由翱翔。(出
示表格)
具体场景眼中看到心中想到
作者选取的
具体场景
雨天
夜晚
2.齐读第8自然段,探讨天窗的神奇。
(1)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预设:引导学生明确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进而明白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是值得感谢的。
明确:因为是天窗引导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这想象比实际上
的景象更多更好,使孩子们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空间。所以说发明这
天窗的大人们,是值得感谢的。
(2)结合课文,说说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
出“实”的。
预设: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你会看见……”“你想象到……”“你会从……
想象到……”的句子,再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帮助解疑。在反复
读的基础上,体会“天窗”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的认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使难点
化于无形。
明确:孩子们从“雨脚”和“闪电”中看出风雨雷电扫荡世界的场面,从“一
粒星”“一朵云”中看出无数的星、无数奇幻的云彩,从“一条黑影”中看出蝙
蝠、夜莺、猫头鹰……。这些原本看不见的虚无,因为孩子们基于已有生活经验
的自由联想,变成了“有”,变成了“实”。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过渡:在作家茅盾的笔下,孩子们透过那方神奇的天窗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让他们的童年有着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欢乐。想象能带给人慰藉。同样在作家吴
珹的笔下,那小小的芦叶船又带给了孩子们怎样的欢乐呢?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从我家到学校约有一里路,要先往西走,过了小木桥,再沿着竖河往北走。
这条竖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宽一些,所以,我们常常在这里做芦叶船。大阔叶
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
五桅杆的大船。我们把船做好后,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桥上,把芦叶
船往河中央轻轻地一扔,保险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顺着风儿开走了。我们就
用芦叶卷成喇叭,“呜啦呜啦”地吹奏着,欢送它们远航。
春天,在我们上学路过的这条竖河里,几乎天天能见到我们做的芦叶船。头
一天做的船,到第二天放学回来时,我们就寻找。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
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
它进港了。
——选自吴珹的《芦叶船》
2.阅读与交流。
(1)“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明确:“我们”放芦叶船时,“有的找不到了”联想到“可能已经远航了”,
“有的靠在岸边”联想到“它进港了”。因为有这些联想,让“我们”自得其乐,
也表明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对快乐童年的赞美及回忆。同时芦叶船也承载着“我
们”的希望,即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2)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提示:围绕“童年的欢乐”来答即可。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文中的天窗是那么神奇,给了乡下孩子无穷的慰藉。其实生活中存在
许多类似这样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说
给同学听听吧。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观察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
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观察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
么。
C.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又是你的慰藉呢?是读书?看电视?还是摆弄小玩
具?
提示:“窗”外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情感
变化?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改。
示例:在雨天的窗外,我看到了一排排柳树随风飘动,雨,你让它们的叶片
变得更加娇嫩;一株株小草点头摇手,雨,你让它们变得更加茂盛;一朵朵小花
绽放笑容,雨,你让它们变得更加娇艳。从窗外望去,在这个下雨天也只有一个
人在河边钓鱼,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想起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这下雨天,水滴从天空落到河水里,叮叮咚咚的好像在弹奏一首首动听的乐曲。
评改要点:(1)语句是否流畅;(2)是否抓住了事物的特点;(3)写作
是否有序,条理是否清晰;(4)描写是否生动。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
◆重点朗读,体会孩子们透过天窗的所见所想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生朗读本段)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
看见什么?
生: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师:作者在这里描绘景物选词造句很有特点,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1:把雨点落在天窗上说成它有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生2:把闪电的一划写成是“一瞥”,仿佛闪电有眼睛,飞速地看了自己一
眼呢。
生3:把天窗引起人的想象说成是“锐利起来”,那时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
多彩啊!
(教师再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无穷威力)
师:(小结)就这样,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
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唯一的慰藉。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生朗读本段)
师: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7自然
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生汇报:
看到:想到:
一粒星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师: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展开。亲爱的同学们,请你
们此刻站在文中孩子们的角度,试想一下,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你们
会想些什么呢?
生1:透过小小的天窗,我仿佛看到一只大雁飞过,我会想到北方寒冬将至,
而南方花儿正艳……
生2:小小的天窗外北风呼啸,当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我会想到那同
样洁白的棉花,而妈妈坐在火炉旁给我织毛衣……
师:(小结)活泼会想的你们就这样也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
看出“实”。小小的天窗也成了你们唯一的慰藉。
赏析:两个教学片段紧紧抓住天窗的特点,引导学生朗读和品味了通过天窗
看到的和想到的。文章语言优美,教学的方式也多样到位,锻炼了同学们观察事
物和想象的能力,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目标要求。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易懂但蕴意深
刻。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定教,以读为本,读练结合”的教学理念,让
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解决问题,结合了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实际。课
堂上书声琅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抓住课文中这一中心问题,我首先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
感受,并引导学生把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交流,一步一
步地让学生把课文读出感情。学生的读书热情明显高涨。通过读书,学生也加深
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朗读能力。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的说话训练。如在
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时,我给学生们设问:天窗是怎样给孩子们慰
藉的?这一环节的训练重点以学生的读与说为主,运用文中的语句说清楚的同时
再让学生将想象的情景变换人称说清楚,最后创造性地表达。这一训练能利用学
生已有知识,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更能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从而唤起学生与
课文的共鸣。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自然对提出的问题不讲自明了。
教学中我还多次采取两种方法:其一,让学生读书提问,然后共同探究解决
问题,理解课文;其二,学生自读课文批注,然后交流学习体会,在思维的碰撞
中发现差异,取长补短,理解课文。这两种方法都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前沿,
教师的讲课粗略了,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加了,思考和口语表达的机会也
增多了。
同时,这堂课下来,我领会到了教学时要渗透体现写作。课文中想象部分是
重点,学生通过去掉想象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到了想象在生活和写作中的作用,
但这还是表层的理解。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练笔的环节,如让学生假想有一个天
窗,思考通过天窗还可以看到哪些景物,由此能想到什么?用笔写下来,这是对
想象的学以致用,是深层的理解。
这堂课上完后我感觉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整体性不够强,学生对重点
内容的学习感悟还要加强。如果再教授此课,我会再整合文本内容,抓住散文特
点形散而神不散的核心——“神”,做到主线清晰,大胆删减次要内容,强化训
练重点。再则,关注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有些盲目地拔高了要求。同时,
我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大胆发表意见。
3天窗
一、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本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茅盾。他的散文基
本上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前进轨迹,阅读他的散文,犹如欣赏一幅幅绚丽
斑斓、层次分明的多彩油画。他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山之功。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一以贯之地关心儿童文学,为之倾注心血。《天窗》
创作于1934年。
关注文本:课文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
夜晚玩,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和慰藉。全文分为三
个部分,写乡下孩子的快乐很有特点,语言生动,充满童趣又引人深思。
关注插图:本文的插图很有意境,开篇用大面积屋顶还原乡下孩子生活的场
景,从天窗中洒落的星光,营造出一种遥远、神秘又浪漫的时空意境,很容易激
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字有11个。笔画繁多的字有“慰、藉、霸、鹰”。
“藉、霸”在上下结构中都属于上合下分型,书写时,要看清楚,写紧凑。“慰、
鹰”二字可让学生辨认上下和半包围结构,再迁移识字方法。
关注词语:“慰藉”一词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行理解。“扫荡、奇
幻、闪烁、霸气”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想象,对词语进行充分理解。“河滩、
帐子、猫头鹰”需要跟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进行识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2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
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
藉”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2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卜”,正确书写“慰、藉”等
11个会写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质疑,出示课题
出示课题《天窗》
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天窗吗?
预设:天窗是开在房间上面的小窗户。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开天窗?
预设:为了给房间透气。
教师介绍:天窗不仅仅是为了给房间透气,也能让比较光线比较暗的房间增
加采光,使房间明亮起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是《天窗》,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
学评论家茅盾。他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山之功。请大家猜一猜,
这篇以《天窗》为题的文章会写什么呢?
预设1:会介绍天窗的样子。
预设2:会说一说天窗有什么作用。
预设3:为什么要开天窗呢?
预设4:天窗里能看到什么吗?
……
教师小结:在刚才老师已经介绍过,作者茅盾对现代儿童文学有着不可磨灭
的开山之功。这篇文章的内容会不会和刚才大家猜测的一样呢?我们一起来初读
文章。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带着问题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尤其注意加音字的正
确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读句子。
学生读: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点拨:注意“慰藉”的读音:wèijiè
学生读:从那小小的玻璃里,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
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教师点拨:注意“卜落卜落”的读音:bǔluo,“一瞥”的读音:yìpiē
学生读: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
中看出“实”。
4.指读词语。
三、把握文章内容,划分段落结构
1.回扣疑问:
教师引导: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对课文内容充满了好奇
和质疑。为什么要开天窗呢?在天窗里能看到什么呢?等等。读完课文之后,我
们发现,有一些问题我们能够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有些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深
入学习,才能找到答案。
那我们来看,第一遍读完课文,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预设1:孩子们在下雨天特别想到外面去玩,但是家长们不让。于是孩子们
只能透过天窗看看外面电闪雷鸣的世界。
预设2:天窗是孩子们在下雨夜晚的一双眼睛,带孩子们去看电闪雷鸣的世
界。
预设3:天窗让孩子们觉得下雨的晚上一点也不孤独,会有雨点,星星、云
朵陪着他们一起玩耍。
教师小结:这篇文章写了孩子们想在雨天和夜晚玩耍,却不得不待在家里时,
从小小的天窗中获得的乐趣慰藉。
2.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教师引导: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划分段落。
预设划分段落结构。
四、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书写。
师生交流,明确:
慰:这个字中的“尸”要包围“示”,第三笔撇尖过横中线;“示”双横要
短。心字底要窄、扁,而“尉”要宽大。第十二笔和最后一笔的两个点画,要舒
展、呼应。
鹰:广字头的横画不宜太长,“隹”的第一、四横笔右端超出“广”的右侧。
“鸟”的头部需扁些,短撇起笔在横中线,第三笔点在竖中线,竖折折钩不宜太
宽。
板书设计:
天窗
作者:茅盾
一(1—3):天窗的位置、形状
二(4—7):由天窗想象外面的精彩,获得心灵慰藉
三(8):对孩子想象力的思考和赞美
作业设计:
生字两遍,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
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导入:请大家默读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预设:课文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先讲了天窗的位置和形状,接着讲了孩子
们不能出去玩时,通过天窗想象外面的精彩,从而获得心灵慰藉,最后讲了作者
对孩子们想象力的赞美。
二、出示中心问题,小组交流
1.出示句子,理解“慰藉”
教师引导:“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
了几次?
预设:两次。
教师追问:这两次分别在哪里?
预设:第一次在第四自然段,夏天下阵雨,孩子被关进地洞似的屋里了,这
时候,天窗是孩子的慰藉。第二次是在晚上被大人逼着上床休息的时候,小小的
天窗又会成为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教师小结: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看来这是作者想着
重表达的观点,那我们首先来弄明白“慰藉”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不能换个词语
来理解?
预设:慰藉的意思是“安慰”。
教师引导:联系我们日常的生活来想一想,什么时候你也会需要安慰呢?
预设1:生气的时候。
预设2:难过的时候我也需要安慰。
预设3:当我感觉到特别无聊、孤单的时候就想要找点事情做,寻找安慰。
教师追问:大家所说的这种情绪,都会想要得到安慰。文章里说“小小的天
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里的“你”指谁?(乡下的孩子们)“这时候”是什么
时候?天窗才会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默读第4至7自然段。
预设1:这两句话里的“你”指的是被家长们叫回家的孩子们。
预设2: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下雨的夜晚,孩子们被关进屋
里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夜晚被家长逼着早早上床“休息”的时候。
2.出示中心问题:
教师出示中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文章,找出相关的句子,联系生活理解,并在四人小组中
进行交流。板书:(慰藉)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三、全班交流,感受语言特色
预设1:我从“从那小小的玻璃里,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
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
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这句话能看
出,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预设2:作者在这句话里写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雨长了脚,就如
同孩子们一般高兴地手舞足蹈。
教师追问:作者把雨落下来的样子写成“雨脚在卜落卜落跳”,可见这是孩
子们的想象,是孩子们在下雨夜晚的慰藉。在这句话里,还有哪儿能看出这天窗,
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预设3:老师,这句话里有“一瞥”这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引导:这个问题问得好,要想理解课文想要表达的情感,必须要弄明白
每一个词语的意思,谁知道?
预设4:“瞥”是快速看的意思,“一瞥”就是快速、飞快地看了一眼。
教师追问:作者在这里说谁“一瞥”呢?
预设5:闪电。
预设6:在孩子们被关进屋子里的时候,他们觉得闪电透过天窗来快速地看
了他们一眼。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么想着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觉得很好玩、
很有趣了。
教师小结:在这里对闪电的描写,有了人的情态,来势迅猛。
教师提问:“锐利”一词一般来形容什么?
预设1:形容刀子很锐利。
预设2:可以形容目光。目光锐利。
教师追问:那在这里,作者为什么“锐利”来形容想象呢?
学生思考。
教师小结:用这个词语来描写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以体会出孩子们一边听风
声雨声,一边看雨点闪电,一边想象时心中的无比紧张、刺激和兴奋,此时的天
窗就像放大镜,把孩子们细微的感受放大了十倍百倍。
教师追问:“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
的威力,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1:扫荡让我觉得风雨雷电很猛烈。
预设2:因为天窗那么小,风雨雷电却都拥挤进来,躺在床上的孩子们才会
觉得它的威力那么大。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刚才对这句话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天窗是这一切乐趣、
一切想象力的来源。还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
预设1:我从“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
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
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能够感受到天窗是孩子们在晚上被逼着上床时唯
一的慰藉。
预设2:“偷偷地、伸出头、仰起脸”这些看出了孩子们此时的顽皮可爱。
他们顽皮地希望透过天窗,寻找黑夜里的慰藉。
预设3:孩子们这个时候透过天窗,又可以让想象力无穷无尽地飞翔。
教师过渡:这时候孩子们会有着怎样的想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一段:
教师引导:夜晚漆黑一片,你又从哪里感受到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快乐?
如果是你,你会想到哪些画面呢?板书:(看到、想到)
预设1:我会看着一朵朵白云慢悠悠地路过天窗。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孩子来
跟我打了个招呼。
预设2:飞过去的黑影也会让我产生很多的想象,一个黑影,两个黑影,我
也许可以编出一个好玩的故事,陪着我度过没一个不困的夜晚。
教师小结:从大家刚才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天窗不仅给文中的孩子们带来
的惊奇与神秘,也让你们各自充满了向往。
教师追问:本段有一个省略号,你认为省略了哪些内容呢?此时此刻,你就
是这个透过天窗来想象的孩子,你会想到什么呢?
预设1:我会想我是一只青蛙,住在井里,看着天上的小鸟飞过。
预设2:透过天窗看见一颗星星,第二天我还会继续找它,就当它是我的好
朋友,陪我睡觉。
教师小结:你们的想象也很神奇。板书:(神奇)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想象,
尝试读一读这段话。
四、练习表达,理解关键语句
出示最后一段。
教师引导:文末一段,有两组关键词:无——有,虚——实。你能不能再次
回顾课文内容,哪些地方的描写是“有”和“实”?哪些地方的描写又是“无”
和“虚”呢?板书:(从“无”到“有”,从“虚”到“实”)
预设1:小雨点、闪电、星星、云彩都是“实”。
预设2:灰色的蝙蝠、会唱歌的夜莺、霸气十足的猫头鹰都是作者的想象,
是“虚”。
五、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课文以“天窗”为题,写出了孩子们的快乐很有特点,在乡下孩
子们的眼里,“天窗”有着特殊的意义。作者以此为题,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下孩
子生活的独特,快乐也是那么独特。整容文章最后一段想表达的,乡下孩子快乐
的真正根源还在于他们活泼会想。
板书设计:
慰藉:看到、想到
天窗
神奇:从“无”到“有”,从“虚”到“实”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19:0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92123250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窗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窗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