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作者

更新时间:2023-03-14 07:24:30 阅读: 评论:0

小米的营养价值及功效-接受捐赠

难经作者
2023年3月14日发(作者:一个香蕉热量)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

看“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与发展

关晓光,夏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脉法;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5)06-0067-01

收稿日期:2005-10-24

作者简介:关晓光(1963-),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医学与哲学、医学心理学研究。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

“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

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

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入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

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1 《内经》———最早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初步确立

寸口三部划分并配属相应脏腑的雏形

马王堆医书中,虽然尚无“寸口”、“气口”之名,但

早已存在“寸口脉法”的思想苗头。《史记·扁鹊仓公列

传》等《内经》前后非医书中,已明确提出“寸口”、“脉

口”之名。《内经》实际上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如

《素问·五藏别论》所载:“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说明单诊手太阴寸口,即可以了解五脏

六腑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记载了寸口脉

与各脏腑具体相配情况,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

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

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

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

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中事也。”这种脉法把两手

寸口脉分为上、中、下三部,相当于后世寸、关、尺,并引

申出“上竟上”(即寸脉以上)和“下竟下”(即尺脉以

下),使寸口分三部并配属相应的脏腑已经具备了雏

形。另外,从上文可知,《内经》中已有“尺内”、“尺外”、

“尺里”等字样,可谓“尺脉”的最早记载。

《内经》中这一“寸口诊法”,较三部九候等遍身诊

法尚未占主流地位,但其与“尺寸脉法”、“寸口人迎脉

法”并存,反映了脉诊由遍身诊法向寸口脉法的过渡和

发展的趋势,并成为后世“独取寸口”及“寸口”处划分

寸、关、尺三部并配属脏腑的渊薮。

2 《难经》———赋予“三部九候”新内容,确定了“寸口”

脉中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

在《内经》的基础上,《难经》在提出“独取寸口”的

同时,也对“独取寸口”的原因进行了说明和论述。如

《难经·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

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脉动也。”又曰:“寸口者,五脏六府之所终始,

故法取于寸口也。”《难经》赋予“三部九候”新内容,用

以说明“寸口”脉所分三部及每部所分三候。《难经·十

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也?然:三部者,寸、

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又曰:“上部法天,主

胸以上至头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

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难经》补《内经》之未备,较明确地阐明“寸口”脉

中寸、关、尺的位置和长度。如《难经·二难》曰:“脉有

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

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

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只内一寸,阳得寸

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这里《难

经》不仅提出了“寸口”分“尺”、“寸”两部脉,而且也指

明在尺寸之间,用以分阴阳、别尺寸的界线“关”脉。

《难经》是把《内经》尚未十分明确的“寸口”分寸、关、尺

之观点,从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发展起来:“三部者,

寸、关、尺也”。寸部九分,尺部一寸,共计一寸九分。

3 《伤寒论》———以“独取寸口”脉法为主,创立脉证结

合、脉证合参的诊脉辨证基本原则

张仲景在诊脉方法上,根据实际临床需要,灵活运

用了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脉法等其他脉法,但仍以“独

取寸口”的脉法为主。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

而恶寒”(《伤寒论》1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

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伤寒论》92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323

条)。“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伤寒

论》128条)。

除“独取寸口”外,该书在一些特殊疾病上,根据实

际需要,又灵活地运用了其他的脉法。首先,提出诊人

迎、寸口、趺阳三部脉法,以寸口候全身十二经气血变

化,以人迎、趺阳二脉分候胃气,故人迎、趺阳多用于寸

口无脉,以及病危之时。其次,对于候脾胃之气,较多

地诊足阳明胃经的趺阳脉。另外,还有诊少阴脉及寸

·67·中医药学报2005年第33卷第6期

口、趺阳合诊,趺阳、少阴合诊的。张仲景论脉,很少单

纯空泛论述脉理,而是多以论脉来阐明病机,明确辨

证,并是创立脉证结合,脉证合参的诊脉辨证基本原

则。《伤寒论》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金匮要

略》亦以“辨××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为篇

名。《伤寒论》共三百九十七条,其中,脉证并举的有一

百三十五条,《金匮要略》全书包括四十多种疾病,共载

方二百零五首,其中脉证并举的达一百二十多处。

4 《脉经》———完成“独取寸口”的脉法,明确了寸口三

关的划分及其分主脏腑

《脉经》关于寸口三关划分的位置,沿袭《难经》之

说。如《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曰:“从关至

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

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

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这里“关”仍

是“分阴阳”、“定尺寸”的界限。《脉经·分别三关境界

脉候所主第三》中又提出新的认识,曰:“从鱼际至高

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

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

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

生于寸动于尺”。这就比较清楚的划分了寸、关、尺的

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即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关”、“寸”长度各占六分,“尺”长度为

七分,共一寸九分。这种规定,至今未变。

关于寸、关、尺分主脏腑,《脉经》本身也有不同的

观点。一种与《难经》一致。如《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

候所主第三》篇曰:“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

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另一种

是新认识。如《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第七》篇中引用《脉法赞》之文说:“心部在右手关前寸

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

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尾下五分。肝部在左手

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

府。合与中焦,名曰胞门,在太仓左右三寸。肾部在左

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

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

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阴阳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

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脾部在右手关上是

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府。合于中

焦脾胃为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肋前一寸半。肾部在右

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

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

名曰三焦”。这些观点,本身亦不完全统一,但毕竟是

最早明确提出两手寸、关、尺分主脏腑的记载,而且后

世医学著作和医家总体上宗于《脉经》,从未改变。

教学研究

中医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与思考

杨发泉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 要: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应用,应把握时机,精心选择,综合应用,掌握适度。中医教育只有探索新型

的中医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需重视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

提高教学服务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中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5)06-0068-02

收稿日期:2005-08-24

作者简介:杨发泉(1949-),男,助理研究员。

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使整个

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和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

具体表现在使教与学的模式和教与学的方法上产生了

系列变化。为更充分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

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

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使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进一步

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我院从实际出发,在广泛吸收各

中医院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针对自己教学特点,创建

了中医多媒体教学平台,并推动了中医教学的深入开

展。笔者仅就多媒体教学平台的实践应用谈谈几点个

人观点。

·68·,2005,Vol.33,No.6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7:2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49870245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难经作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难经作者.pdf

上一篇:未参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难经作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