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观后感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
说实话,打开电视搜寻这档节目,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本没
有太大的期待,可当那清亮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时,我的心灵
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澈嘹亮的歌声伴着吉他声缓缓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温的午
后,因燥热而躁动的心,一下子宁静了。只留下美丽的音符与诗
词的古韵在客厅里微微荡漾,漾进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灵。
当梁俊老师走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时候,他的光芒便被
亿万观众所知。梁俊老师,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为了给孩子
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与快乐,他想将诗融入歌曲,将经典与流行融
为一体。但是他不会谱曲,他只能将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
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诗词歌曲。曲谱很简单,
却又那么震撼人心!
听者他们的演唱,我仿佛看到,无数个黄昏,梁老师抱着一
把木吉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他的周围坐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他们一起在唱诗词。孩子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神往,仿佛
这诗词里孕育了无数的力量……
朴实的孩子,普通的梁老师,他们不就像这苔一样吗?苔本
平凡中的平凡,却生命极强。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阳光给到环
境和营养,才能绽放出美丽,而苔花总是生长在无人知晓的角落,
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渺小,那么不引人注目,
无人鼓励,更无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挠地生
长着,以自信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绿色的苔,代表
的就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颜色!
300年前的诗,穿越而来谱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气,梁
俊老师和孩子们唱得是生命的勇气。是啊,每一个生命如同花朵
一样,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有绽放的权利,只要花开,都一样
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相信,在今后的成长岁月
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像苔花一样,不惧平凡,追求卓
越,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2
在如今这个光鲜亮丽而浮躁的社会,许多电视娱乐节目如匆
匆过客,制造一时的话题,全然不顾会给人们带去怎样的影响。
相反,《经典咏流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让我们中华民
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诗词真正沉淀在人们心中。
诗词,如淡雅清香的茶,让人久久回味。
无需过多铺垫介绍,从朗读者铿锵有力的声音开始,就让人
静下心来。置身其中,抛开一切,细细品味、回忆、吟诵那些许
久没有触碰过的诗词。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好似那黄州馆里五
花马,千金裘的黄帮老大;是那青黛色的墙,青黛色的瓦,木格
棂雕花里飞针走线的绣女,是那在水天一色,烟雾缈纱里翘首等
待伊人的姑娘,是那勾栏戏台上眼神流转,物我两忘的艺人……
节目将大众认为平凡枯燥无味的诗词改编成歌曲来演唱时,又给
诗词别添了一份情趣,一份活力。随后嘉宾对诗词的点评赏析又
使诗词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也能从中习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得
到精彩人生感悟。
节目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到贵州支教的.梁老师。
梁老师带着从未出过村的稚嫩孩子们走上央视大舞台,唱响了千
百年来袁枚的一首孤寂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们,用最纯
真的声音点燃了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
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是其中的一句歌词,听到这一句
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苔本是阴暗处最弱小,不起眼的植物,
却也有极大的勇气,绽放出最夺目的色彩!
绽放出夺目光彩的除了苔,还有咱们的梁俊老师。无论是他
放弃城市里的大好光景投身祖国的支教事业,极负责任的教孩子
们识字、读书、吟诗、唱歌,还是带着孩子们坐上火车,走上语
文课本中的北京,开启寻梦之旅。这一切举动都是寻常人做不到
的,但他却凭着对孩子们的爱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也正是
这份爱,让梁俊老师这个默默无闻的山区教师身上,闪耀着最耀
眼的光芒。
看完《经典咏流传》,我知道我身上多了一些东西,多了一
些使命感——传承好诗词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我相信中华诗
词文化,将在我们青少年的传播下,发扬光大,被世界所铭记。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3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
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
平静。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
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
友人的心境描写的淋漓尽致,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
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低吟白雪逢阳春,
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情。优美的词,动人
的旋律,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
在语文课上,老师曾讲过,离别诗是古人诗作的一大主题,
而《送元二使安西》更堪称送别诗的“压轴之作”,原先我的认
识是肤浅的,经过这样的演绎,我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
要意义,使我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
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
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
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
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
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
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
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
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作
为一个陕西人,我第一次感觉到陕西方言的大气磅礴,感悟到诗
人的愁肠百结。我仿佛看到了诗人送别的场景,不舍、无奈、祝
愿,如此哀伤,如此动人,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
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以歌和
诗,给观众们带来极具画面感的想象和无限回味的余地。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立足当下,再造流
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6:4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477642449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经典咏流传观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经典咏流传观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