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人音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欢乐的村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介绍了苗族、彝族、藏族、佤族、侗族等少数民
族的音调风格及其风土人情,以激发我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拓宽我们的音乐文化视野,
并收集本地区民族歌舞,举行各族儿童联唱实践活动。
2.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从各种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数民
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
3.用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以表达藏族、侗族少年儿童对
美好生活的热爱。在学唱过程中继续学习,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以更好地表
现该地区的民族音乐风格。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3、编创与活动
教材分析: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流行于四川巴塘一带藏族聚居地区的民歌。歌曲结构十分简练,曲调
短小而又优美,节奏富于舞蹈的律动感,它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形式,由领舞者用
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男女分成两个圈,自右向左载歌载舞,故又称“巴塘弦子”。
歌曲为2/4拍、C宫调式、二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第一乐句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
音,第2小节的跨小节切分音运用使得曲调明亮而又舒展,情绪热烈。歌词把东方的彩虹比
拟成通向北京的云间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动。第二乐句的句首紧接着第一乐句的尾音,曲
调在五度跳进后作了一个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条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尽情地抒发了
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祖国的多民族音乐
教学难点:切分音型的掌握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
1、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2、表演《巴塘连北京》
教学重点: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气氛
教学难点:掌握音乐的强弱韵律,唱好歌曲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1.猜谜导入:(播放乐曲第一主题音乐)
谜语:考考你的小耳朵: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场面是热烈的舞蹈
场景还是恐怖的战争场面?演奏的乐队是中国民族乐队,还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形式是合
奏还是独奏?
2.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
设问:
(1)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
(2)“边寨”是什么地方?
3.熟悉各主题音调。
播放各主题音调(在课前要制作好各主题的音带片段。放某一主题,让学生在课本的谱例
上找出是第几主题,并跟录音哼唱曲调,同时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完成课本上右下角的练
习。
4.视听乐曲,了解作品的结构。
仔细聆听乐曲,同时根据刚熟悉的各主题音调,随音乐的演奏用手指表示出各主题的序
号。教师可从学生的举手示意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听赏水平,及时地加以指导。
5.师生讨论。
设问:各主题都描绘了各种民族舞蹈。你能用动作、颜色或语言来表达各主题的舞蹈场
景吗?完成课本右上角的练习。
(从引子开始一段一段地议论,可根据课时的安排有的可详,有的可略,边议边再听各段
音乐的片段)。
6.复听全曲,各组选择某一主题边听边表演。
(1)分组讨论选择五个主题中的某一主题设计简练的舞蹈动作。教师巡视,分别作指导(根
据教材分析群舞、女群舞、独舞、男青年舞、男女对舞等)。
(2)聆听全面,当进入某一主题时,相应的该小组同学到教室的空间中表演这一主题舞蹈
的场景。
7.小结:我国西南边疆的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当首都北京有特大喜讯传入边寨
时,他们就用歌舞欢庆喜讯,表达他们的欢乐情景。
二、表演《巴塘连北京》
1.地理地貌知识导入:
青藏高原海拨几千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时间很长。
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难的。每当一地的工路修筑起来当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歌曲《巴
塘连北京》正是这样背景的反映。
2.范唱:有条件的最好结合影视片。边唱、边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画面,视听结合,效果更佳。
3.学唱曲调。
(1)教师范唱曲调,并边唱边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慢速度视唱前6小节。注意唱好连线(连音线、
圆滑线)及乐句的完整性。
(3)学生分组视唱后5小节,教师巡视,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强弱节拍感。
4.复习切分音节奏,找出歌曲中跨小节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畅完整地唱好曲调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连线一定要唱好,这是表
现藏族歌曲风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饰、哈达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动作边唱边演,表达藏族同胞欢乐
的情绪。
三、课后小结:
表现藏族歌曲的优美,藏族舞蹈的律动感。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1、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表演《迷人的火塘》
教学重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切分节奏的掌握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聆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1.从地理知识上导入:我国的云南省地处西南,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比较熟悉的
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
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格一样古朴、粗犷,请听《阿佤人民唱新歌》。
2.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设问:歌曲表达的情绪给你什么感受?(热情、欢快)
3.板书前奏6小节曲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6小节曲调。
设问:在曲调出现最多的音,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个音?()
板书最后一小节的衬词及曲调:并在教师指导下学唱。这是佤族的语言,表示欢
乐、友好。
4.再次复听《阿佤人民唱新歌》,在尾句时全体一起唱“江三木啰”。
5.反复聆听,学生可以即兴舞蹈,可以选择打击乐,可以拍手、跺脚随音乐拍击,如果能随
音乐哼唱更好。总之形成一个载歌载舞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投入地以欢乐的情绪表达少
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幸福生活情景。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学唱《迷人的火塘》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唱《迷人的火塘》
1.以民族的风情风俗导入:
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
憬,火塘象征着欢乐时光。这是侗家的风格。
设问:你还能举出几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吗?
2欣赏《迷人的火塘》范唱:
先听音带的范唱,让学生对合唱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伴奏音带的伴奏下,分
别范唱第一段歌词的两个声部,让学生对每一个声部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解决重点:切分节奏
(1)教师范唱第四乐句(即第7、8小节)。
板书这两小节,教师分别范唱歌词与曲调。
设问:“”这两种节奏是什么节奏?与学过的“”切分节奏有什么联系?——师
生讨论,复习“”节奏。
教师归纳并讲授新知识,切分音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与“”属特殊的节奏
型,也称切分节奏,该音称切分音。
“”是“”的缩短,而“”与“”是同一种形式,而“”是
“”的变化,所以是同出于“”的切分音的形式。
4.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切分音的知识学唱第四乐句。
三、课后小结:
歌曲表现了佤族音乐的原始古朴。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
1、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2、编创与活动
3、听辨训练
教学重点: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编创与活动
教学课时:本部分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歌曲《迷人的火塘》
1、齐唱歌曲复习旋律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第一、二乐句(即第1—4小节),并能流畅地唱好。
3、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承担两个声部的演唱,由这两个组分别自学各自的声部。教师分
别巡视指导。两个声部分别演唱,在教师的指挥下合成,由于是复调声部,如果两个声部对
自己的声部都能流畅地唱好,合成时,只要能相互倾听,一般来说是能唱好的。有感情地朗
读歌词,体验歌词的意境。以中速、抒情优美地演唱歌曲。
表演歌曲。
(1)选择打击乐器伴奏。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试做伴奏并作出评价。确定合
适的打击乐器后为营造歌曲的情景作烘托。
(2)作情景表演。
按教材图示围成两圈,内圈学生挥动红绸作火塘的火苗,外圈的学生手拉手
边唱边转动歌舞。
二、各族儿童联唱表演实践活动
1.在本活动的前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回家收集本地区及本民族的歌与舞。收集的途径是多渠
道的,可以向家长学习,可以向邻居、朋友学习,还可以到图书馆及网上收集,这是一种开
放式的学习,旨在拓展性学习。
2.做组织工作,了解学生中有多少学生已收集到有关的内容及表演形式,这样活动就有的放
矢,活而不乱。
3.以学生的收集内容为主,把教材中的四首作品穿插在其中,这样风格各异,五彩缤纷,就
能形成一个各族儿童联唱表演,以体现本单元的学习成果,是一次艺术实践活动的体验。
三、听辨活动
1.这两条曲调的音高组合是一样的,仅仅是在奇数小节的强拍节奏不一样,A是“”,而B
是“”听辨的目的显而易见是要求能分辨这两种节奏型,这是本课切分音知识点的复习巩
固与实践的环节。
2.听辨后再跟琴唱一唱,这样不仅是听,通过唱的实践更能体验两种节奏的对比。如果班级
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也可以不必跟琴唱。
四、课堂小结:欢乐的侗家村寨。
本文发布于:2023-03-14 05:0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412262441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欢乐的音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欢乐的音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