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
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
会主义
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
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
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
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
根本属性:运动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
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
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
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实践
6.什么叫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怎样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⑴.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⑵.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8.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
9.联系有什么特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10.如何理解唯物主义所讲的发展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
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方法论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
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
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
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辩证法讲的联系和发展包含哪些环节和形式
环节:①内容与形式
②本质与现象
③原因与结果
④必然与偶然
⑤现实与可能
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
泉。
13.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和原理及其方法论理论意义
原理: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②矛盾的同一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③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
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理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
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
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
于主要的方面。
14.怎样科学理解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
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
发展。
(3)同一性规定的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
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
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16.量变与质变的理论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量变是事物数量和场所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
不显著、微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
飞跃,其特点是显著性和突发性。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
变体现巩固着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
有质变,质变中有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事物
变化发展。这也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
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
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17.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
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
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
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8.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19.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是什么
矛盾分析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P42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P43
(3)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P44
20.怎样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问题
1,矛盾分析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
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第二章
1.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念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P61
2.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征和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运动P57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P57
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P60
3.怎样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论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
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
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
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的反射活动,又
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这种反应论是不科学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
础上的能动的反应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前提,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
映。同时又克服其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的缺陷,坚持以科学的社
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既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5.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怎样的
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所谓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
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
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人作
为认识主体是知、情、意的统一整体,不仅有认知能力,还有情感和意志。从广
义上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
如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等。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
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
和控制作用,美好的心境、坚韧的意志、饱满的热情等,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
量去努力实现实践的目标。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性识素的作用,又应当充分发
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p70
6.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
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是不完全的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
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
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
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
为表达手段。
7.怎样实现从感性认识向感性认识的飞跃
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
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1)投身实践,深人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p69
(2)必须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
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
统。p70
8.为什么说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意义重大?怎样实现第二次飞跃
一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
识到实践的飞跃。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是否正确,在第一次
飞跃中,是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证实的。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
二
如果实现第二次飞跃:
1).确定实践目的,即为了什么实践
2).形成实践理念,即实践的理想蓝图是什么
3).制定实践方案,即把实践理念具体化的计划、措施和手段
4).进行中间实验,即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以及运用科
学的实践方法等
5).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
质力量
9.认识运动的规律是什么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即不断往复性,无限发展性
10.怎样理解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的?及其方法论意义
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
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
真理的绝对性哲学意义: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
程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1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
1)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2)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是绝对的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1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
定的。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事主观认识本
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
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
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称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3.什么叫价值
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题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
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价值体现的是主题和客体之
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价值既具有主体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
14.怎样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需要人的努力
才能实现。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发展的关键。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2:4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8735241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联想p70.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联想p70.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