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3 22:36:51 阅读: 评论:0

关爱残疾人的标语-婴儿把尿

愚公移山教案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小鸡怎么养)

1/6

《愚公移山》教案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愚公移山》是八年级下的一篇文言文,对于进入初中阶段中期的学生来

说,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是内容比较易懂。所以,第一课时主要是以朗读为

主,掌握文章的生难字词,利用多形式的朗读来熟悉课文,在课堂上熟读的基础

上理清文章的大意。

二、教学目标

1.扫除字词障碍,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的注解,掌握关键字词的意思,顺利地翻译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与合作法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提示:教学活动围绕诵读,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一)引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年来为人们所传

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寓言,用心去体会他。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

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

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

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2/6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

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

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

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问题探讨1:诵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分小组读,分段读,同桌互读等。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的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三)问题探讨2:

参看课后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记住关键字词的意义。

翻译方法指导:

(1)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

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

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

3/6

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

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

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解释加线字。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遂率子孙何苦而不平

闻之惧其不已也

(四)课时作业

1.给下列带线的字注音:

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字词,需要记忆

【参考答案】rènběnshuāngkuìchèn

【答案解析】这篇文章的生难字词不多,如要就是误读有些困难,比如:仞

字有时候读音有误,会误读为rěn;龀字有时候会误读为chǐ。

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

关系。

⑴面山而居。而:

⑵聚室而谋。而: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而:

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需要掌握和记忆。

【参考答案】(1)表修饰(2)表顺承;(3)表顺承;(4)表转折

【答案解析】这篇文章一词多义的字比较多,在这里列举了而字,要求同学

们掌握,还要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一词多义的字词。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

⑵杂然相许(杂然:)

4/6

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⑸惧其不已也(已:)

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掌握和记忆。

【参考答案】(1)阻塞;(2)纷纷;(3)交换;(4)通;(5)停,停止;

(6)背

【答案解析】翻译是文言文的基础,而关键词的含义又是疏通文章的基础,

所以需要识记和掌握。

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这是疏通文意的基础,所以在熟读

的基础上,掌握关键词,才能做好句子的翻译,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

【参考答案】(1)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正

对面居住。(2)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3)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

【答案解析】翻译句子要找准关键词,比如:(1)句中的“年”,要理解为

年纪,年龄。“面”要理解为向着,对着;不是面前。

第二课时

一、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以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

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

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根据寓言的特点,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5/6

2.理解寓意。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

这则寓言的灵魂。

(二)问题探讨1:

1.复习故事内容,思考: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

明?

难方七百里,高万仞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人物不同的精神面貌。

2.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

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

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他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

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分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

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

讨论运土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

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三)问题探讨2: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的形象,可通过文中不同的问话表达不同的语气,分析形象)

6/6

1.智叟的形象:由文中“笑”---轻视和嘲笑,由此可看出智叟是一个:

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

2.愚公的形象:

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

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

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

何苦而不平?”

由此可看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

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

(四)问题探讨3:

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①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⑤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

(五)课时作业

1.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2:3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8211241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愚公移山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愚公移山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