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3 22:35:40 阅读: 评论:0

刺身-蝴蝶兰怎么养

项脊轩志教案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大贝壳)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

教学目的:

1,准确理解“当、洞、胜、兹、凡、过、竟、比、殆”九个实词,并归

纳积累“顾、稍、置、归、去”五个实词的义项。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清、把握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特

点。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念深情。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

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把握课文“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读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先出示一个谜语:以成语“衣锦还乡”

为谜面,猜一位明代作家名。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积极思考作答。谜底:归有

光。

中国文人多雅趣,这不仅表现在他们其琴书画、诗词歌赋才艺方面,也体

现在他们生活的饮食起居上,尤其关注居住环境,居所不但是他们的生活空间,更

成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因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刘禹

锡《陋室铭》“唯吾德馨”,其何陋之有?台湾作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小

屋看作“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有诗意地栖居

情怀。归有光这篇散文《项脊轩志》专门为书斋作记,作者又是何种情怀呢?

文贵情真,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

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修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

的鼓励,是遇到委屈时爸爸妈妈理解的那份心情,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

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

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属于青春的,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毛泽东说,情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情是属于爱情的,刘兰芝说“君当做作磐石,妾当作蒲苇”,柳永说“多

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

暮”。

情是属于事业的,曹操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

心”,苏轼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

伯仲间”,辛弃疾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情是属于天下的,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鲁迅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情是属于磨难的,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杜

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归有光说,情是属于日常生活的。

一间陋室、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二、解题。

(一)、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

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

《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卷)。

(二)“项脊轩”介绍。

志:名词,记;轩:本指前面高有帷幕的车子,因而把像轩车的屋子、走

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项脊:因江苏太仓

项脊泾得名,因为他远祖归道隆曾居住于此,把它用来作书斋名有纪念远祖的意

思。

补充课文注: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

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明确课题:“项脊轩“,书斋名,双重含义,一言其小,二是纪念远祖归

道隆(曾在项脊轩居住过)。志——古代一种文体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

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

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

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

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

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时人称他为"今之欧

阳修",后人誉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

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

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三、整体感知文本。

(一)重要实词虚词词语

逾:越过而:你乳:名作动用乳汁喂养兹:这里若:你竟:全、

整类:像比:及、等到效:用作动词,得到效果禁:忍住得:能够大母:祖

往往:古义,到处今义,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呱呱:gū小儿哭泣guā象声词,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的叫声。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

先妣:已死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

妣、曰嫔。"

(二)、新课讲解

1.教给学生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训练学生根据要求筛选归纳信息的能

力,使学生明确文言文阅读同现代文一样,第一步要整体把握文意。这便启示我

们:阅读文言语段,要把它当作文章来读,而不能把它当作古汉语材料来阅读。按

照这个阅读理念阅读古文选段,首先不要死扣字、词、句,要先整体理清思路,特

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所谓人,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谁,人物间的关系怎样。所谓事,是指语段中写了几件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

么。所谓情,是指文段围绕主要人物所叙述的事件里蕴涵的感情。

(1)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人。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人物主要有

归有光、老妪、母亲、祖母和妻子;其中归有光的形象可分为幼年、少年和成年。

(2)指导学生找出本文所记叙的事。学生明确:本文所记叙的事情主要是

家庭琐事,依次有修缮项脊轩、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项脊轩遭火未

焚、怀念亡妻等生活画卷。

(3)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人和事找出作者流露的情。学生明确:

修缮项脊轩——喜

诸父异爨、回忆母亲、回忆祖母——悲

项脊轩遭火未焚——悲喜交加

怀念亡妻——悲

通过以上3个步骤的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使学生建立

起正确的文言文阅读理念,完成教学重点,并为话题讨论做好铺垫。

1、结合注释,速读课文。

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

2、正音正字

栏楯(shǔn)修葺(qì)栖息(qī)扃牖(jiōng)

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é)象笏(hù)

渗漉(shòn)冥然(míng)异爨(cuàn)长号(háo)

偃仰啸歌(yǎnxiào)万籁有声(lài)呱呱而泣(gū)婢女(bì)

3、明确贯穿全文的感情:亦“喜”亦“悲”。

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哪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板

书)

四、研习课文重点段落,明确重点字词,体会“多可喜,亦多可悲”的

感情。

1、提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项脊轩原貌如何?②作者在项脊轩中感受到哪些喜悦?

明确问题①:

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对这样的书斋,作者倾

注了眷恋之情。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明确以下字词:(投影)

方丈——一丈见方当——挡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洞——明亮(洞若观火)胜——美顾视——回头看

明确问题②:

作者在这里得到的是读书乐(板书),感受到的是环境美(板书)。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作者所记叙的读书画面,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哪

个词语体现了这种静:“万籁有声”指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声响”,与“万籁俱

寂”相比,这是以动写静,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诗词中哪些诗句体现了这种手

法:

明确: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作者在这里以动写静,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白天小鸟啄食、静,夜

晚、“明月”“半墙”烘托。“桂树”“班驳”描绘,表现作者心境的恬静,闲

适。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

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

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

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

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

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

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五、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幽静的环境,快

乐的读书生活,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这种可喜与下文的可悲之事,形成鲜明的

对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研习课文三、四、五、六节。

三、指导自读课文、思考作者记叙了几件事?

1、研习可悲之事之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院中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墙往往而是——墙到处都是

东犬西吠——东西犬吠

凡再变矣——共变了三次

而母立于兹——这里

思考:作者抓住哪几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写了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

明确:“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分家、加院墙、开小门、

给大家庭带来混乱,带来衰落,这是一悲。

2、可悲之事之二

明确以下字词: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

室西连于中闺——室在西边与内室相连

吾从板门外相为应答——相互一一应答

思考:哪句话最感人?

明确:“儿寒乎,欲食乎?”作者幼年丧母,儿时往事已经记不清楚,借

老奶妈之口,回忆母亲,真切感人。六个字,催人泪下,慈母口中语,句句见真

情。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和借鉴。

3、可悲之事三

明确以下字词

大母过余——到来

何竟日默默在此——整日

比去——等到离开的时候

明确:作者回忆祖母,仍以细节为主,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一句

话,既风趣,又

爱怜,更隐含着夸奖;次写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有忧虑,但更含希望,

对孙子功名充满信心,自语没当孙子面讲,更见期望殷切,情真意切;接着写祖母

持“象笏至”进一步显示了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

4、可悲之事四

齐读4、5、6节

明确以下字词:

凡——共来归——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明确:本部分主要是回忆妻子,同样是抓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写,

写感情,可明写,也可暗写,如“珊珊可爱”“令人长号不自禁”,是明写,暗写

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亭亭如盖矣”,暗写耐人寻味,含而不露。

四、小结课文。

本文通过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亲

人的深切怀恋,作者善于通过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用家常语叙家常

事,表真感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日常习作训练中,我们要注意学习作

者驾驭写作材料的技巧,写小事,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

3.小屋与作者内心感情的联系。

第一,此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轩牵系着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小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

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

此文处处写小屋,实际上是处处在写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

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二检查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1雨泽下注下名次作状语向下

2使不上漏上名词作状语从上

3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乳二世乳名次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作状语亲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

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

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关文总结:一间陋室、两种情感、三世变迁、四个女人

五、作业:完成讲义。

背诵第一段

板书设计:

项脊轩志

有光明代散文家

读书乐

多可喜

环境美

记日常琐事抒真挚情感

忆分家

多可悲忆母亲

忆祖母

忆妻子

喜(修葺复新之乐,庭室闲雅之趣)

项脊轩人事

悲(家道变故、至亲仙逝、功名艰辛、夫妻两隔)

六、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

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七、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

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八、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

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

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

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九、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

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十、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

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在哪里。

(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2:35: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81402412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项脊轩志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项脊轩志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