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习俗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
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
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
等。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酉阳县2010年10万人同跳摆手舞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被文化部命
名为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10月18
日,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传统
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木叶、
“咚咚喹”、“打家伙”等。《龙船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被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吃新节,舍巴日,赶年,牛王节,花朝节,
洗神节等。
土家族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
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
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
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
给客人。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
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
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
季节性的包谷饭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
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
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
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
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
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
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
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
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
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
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
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
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
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
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
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
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
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
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
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
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
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
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
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
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
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
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
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
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
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
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
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
“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
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
俗。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
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
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
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
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
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
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
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
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
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
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
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
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
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
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
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
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
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
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
等等。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富。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
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一般认为
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
鄂西一带,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赛龙舟之习,据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春秋时期的古文物
青铜?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图像,看来赛龙舟之习是在屈原时
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于是
“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见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便使以
后的赛龙舟活动成了纪念屈原的一种民俗活动。尤其是唐代之后,朝
廷下令纪念屈原,赛龙舟活动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而且千年
以来常盛不衷。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
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
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
“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
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
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
“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
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
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
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
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
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
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
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
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
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
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
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
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
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
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1:5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56432410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包谷粑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包谷粑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