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由来

更新时间:2023-03-13 21:21:43 阅读: 评论:0

利仁电饼铛-问道宝宝

饺子由来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家常鸡翅尖的做法)

饺子的历史典故和传说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

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

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

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

命。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

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

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

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

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

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

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

“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

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

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

“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

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

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女娲造人说

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

“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

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

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

咬着吃。

冬至吃饺子由来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

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

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

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

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

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

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

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

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

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

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1:2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3703240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饺子由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饺子由来.pdf

上一篇:关于春节习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饺子由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