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都有哪些习俗(最新5篇)
篇一:春节的风俗和意义篇一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
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
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
“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
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
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
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
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
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
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
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
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
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
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
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
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
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
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
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
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
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
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
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
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
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
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
以言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
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
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
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
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篇二:春节的风俗和意义篇二
听老人讲,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
一说。还说,早些年在郑州周边的农村,这一习俗显得还尤为重要。
现在,好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一习俗了。
过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个很重
要的日子。那天老百姓照样烧香拜神,以求神灵保佑平安幸福。正月
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不吵架不
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但是,虽格外小心,也难免不打
烂个碗摔碎个调羹什么的,为弥补这一过失,以挽回吉利,就在正月
初五这天以吃面皮来补住这个“破茬”。
另外,正月初五补“补丁”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老百姓日子大
多很穷,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为
期望尽早还上债,为使自己家以后不再欠债,也在正月初五这天晚上,
擀圆圆的面皮来煮吃,把“面皮”比作“补丁”,吃了就把所有的窟窿补住
了。而且面皮越大补得越牢,吃的越多补得也就越多。那时,小孩子
大多是不爱吃这面皮的,大人硬是劝着哄着才吃点。
正月初五补“补丁”这一习俗,其实是对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心情的一
种表达方式而已。现在人们生活好了,也没有什么“窟窿”要补了,于
是,这一习俗渐渐地也就淡了。再说,谁还相信这薄薄的面皮真能补
住什么,还不是要靠自己的智慧和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致富啊。
篇三:春节的风俗和意义篇三
1、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
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
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
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
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
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
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
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
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
安安度过一岁。
2、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
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
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
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
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3、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
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
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
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
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
“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
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
活动。
4、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
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
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
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
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
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
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看瞒不过去,只好说
出实情。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蜈蚣。经
过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
「只要照我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
出后,人们便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
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
5、舞狮
舞狮,也叫「耍狮子」、「狮子舞」,它与舞龙一样,是我国的传统
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民间体育活动。又会在春节或庆典活
动舞狮。
舞狮开始于南北朝。在我国,舞狮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北
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两种。北方舞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
盖,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方
舞狮有雌、雄之分,还有文狮、武狮、成狮、崽狮之分。
南方舞狮主要流行在广东。这种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
子的造型、式样、颜色多与北方狮不同。舞狮者穿各种灯笼裤,上穿
密妞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可见舞狮者全身。舞狮要使出浑身解
人们为什么特别喜欢在春节时舞狮呢?相传明代初年,广东佛山出现
一头怪兽,每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庄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
连天。后来,有人建议用狮舞来吓唬怪兽,果然奏效,那怪兽逃之夭
夭。当地百姓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每逢春节
便敲锣打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篇四:春节的风俗和意义篇四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主要活动为打发老灶忽爷爷(灶君)上天,通常
在傍晚进行,一般扎纸马,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
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
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并上林请先人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
点亮天灯,一个大家的男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酒熬夜,而妇女则会在
一起包水饺,包完后一般就睡觉了(我们那里没有晚饭一说,都不
吃)。
大年初一,男人们在凌晨四点左右就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
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发马子,下水饺吃早饭。而后家中
留下一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而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
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
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就不用磕头了,见面问的第
一句话往往是吃扁食了吗?然后抽棵烟,喝口茶,吃点瓜子,同老人
聊聊天。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
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都已经拜完年了。然
后可能有人会到其他村子给同姓人拜年。这是初一,给本家及本村人
拜年。
到了初二,开始外甥到姥娘家拜年。初三四到姑姑家,初五初六到老
丈人家。特别初六,一般新姑爷都在初六上门。初七初八开始到姨家
等等。初三还要吃水饺,还有初五,都有说法的,我一时想不起来。
篇五:春节的风俗和意义篇五
南宁春节的传统食品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
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
头”
南宁春节的拜年习俗
过去,南宁人春节拜年有“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的习俗,
即初一小辈给长辈拜年,初二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后则是出嫁
女携儿偕夫回娘家拜年。拜年时,除了要拎只大阉鸡,还必须送上年
糕、粽子、粉利“三件头”,意图将好兆头馈赠亲友。
除此之外,南宁人过年时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
1、买藕的寓意:佳偶天成
2、胡萝卜。红红火火的意思,象征寓意红红火火、有头有尾
3、买生菜要有头有尾。是寓意(来年)生机勃勃,一个好意头,一
年好到尾
4、芹菜、蒜、和葱。表示家里的小孩勤快、聪明、会算数
5、甘蔗和圆呼呼的粉利,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大家都希望在新
的一年里能够步步高升!大吉大利!带有这方面寓意的甘蔗和圆呼呼
的粉利也就成了老南宁人菜篮中的宠儿。
6、长命灯。从(大年)三十晚就要点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1:2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36922408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春节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春节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