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瑶族的春节习俗有什么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
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那么,云南瑶族春节习俗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
大家阅读。
云南瑶族介绍:
分布于广西、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等省。云南瑶族主要分布
在河口、金平、马关、富宁、文山、麻栗坡、邱北、元阳、绿春、红
河等地。此外,勐腊、景东、江城等地也有少数分布。历史上。瑶族
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
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
南的瑶族在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分
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
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云南瑶族春节习俗: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
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
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
找意中人。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
声。
春节的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即开始
张罗过年的食品。
春饼
春饼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
接新春的意味。
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
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
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春饼发展至今,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
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隔年饭
隔年饭在中国北方,有的人家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
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
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
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
银饭”。
年夜饭
年夜饭在中国南方称为团年饭、团圆饭,中国台湾及闽南地区又
称围炉,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目的是在过年前一家团聚
并共度新春,传统上年夜饭多在除夕祭祖后食用。通常年廿九(农历如
果是小月)或年三十晚。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
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
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饺子
春节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因为
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
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
宝”的吉祥含义。
七宝羹
正月初七,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
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
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
差别。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20:5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120392406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云南有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云南有什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