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那么,端午节的起源是什么呢?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1.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
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
“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
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
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
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
“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2.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
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
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
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
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
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
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
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
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
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
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
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
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
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
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迎涛神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
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
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
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
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
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特色饮食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孝武本
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
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
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
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
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
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
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
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
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
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
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
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
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
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
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
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9:0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705337239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起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起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