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剧情

更新时间:2023-03-13 11:02:10 阅读: 评论:0

仔细阅读-中长跑

菩提树下剧情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西宁旅游)

【1007】亲⼦阅读⼉童⽂学系列之《西游记》(⼆)

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活⼯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篇⽂章的第1007天。

昨天我们分享了《西游记》的前世今⽣,作者之谜,还有孩⼦们为什么喜欢《西游记》。

听说唐僧、悟空、⼋戒、沙僧,甚⾄⽩龙马可能是同⼀个⼈?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我们拿《西游记》中的名篇,“真假美猴王”举个例⼦,孙悟空⼜因为打死⼏个强盗,与唐僧闹得不欢⽽散,孙悟空腾云到南海观世⾳菩萨

那⾥诉苦,⼋戒和沙僧外出化缘,假悟空便就此登场,⼀棍⼦把唐僧敲翻在地,后来真假悟空相见,从天上⽃到地下,实⼒不分上下,神仙们出尽

所学,也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直到打到灵⼭如来佛祖处,如来才说,汝等俱是⼀⼼,且看⼆⼼竞⽃⽽来也。

这个意思很明显,如来想说的是,真悟空和假悟空之所以分不出谁是谁,就是因为两只猴⼦本来就是⼀体的。孙悟空在西天取经时,过分依赖武

⼒,不服管教,肆意妄为,⽣出了“⼼魔”,这个⼼魔⼗分强⼤,集合了悟空⾝上所有的恶念,逐渐转化,成了第⼆个悟空。也就是⼤家所熟知的

六⽿猕猴。

通俗地说,六⽿猕猴就是孙悟空的⼈格分裂体,但有趣的是,孙悟空和六⽿猕猴之间的关系在唐僧师徒之间同样适⽤。我们可以将孙悟空、猪⼋

戒、沙和尚、⽩龙马看成是唐僧的⼈格分裂体。孙悟空代表了唐僧敢于反抗,坚强勇敢的性格,猪⼋戒代表了唐僧好吃懒做,易受诱惑的惰性。沙

僧代表了唐僧勤勤恳恳,踏实做事的原则。⽩龙马则是唐僧⼀往⽆前,决意西去的决⼼。

读过原著的朋友⼀定知道,孙悟空除了“孙⾏者”、“齐天⼤圣”、“美猴王”这些个花名之处,被叫最多的就是两个字-⼼猿。如第6回⼼猿归

正,六贼⽆踪。第36回,⼼猿正处诸缘伏,劈破旁门见⽉明。第46回,外道弄强欺正法,⼼猿显圣灭诸邪。

这些当中提到的“⼼猿”都代指孙悟空。提到⼼猿最容易联想到的⾃然是那个成语“⼼猿意马”,那《西游记》有了“⼼猿”,有没有“意

马”呢。

当然有,《西游记》中曾明确地指出,⽩龙马就是“意马”,原著第30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猿,讲的就是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虎之后,⽩

龙马变成⼈形,请求⼋戒和沙僧前去花果⼭,将被师⽗赶⾛的⼤师兄孙悟空,也就是“⼼猿”请回来。

所谓的“⼼猿”“意马”都是在说⼀种意思,代表⼀个⼈的内⼼,好像有⼀只上蹿下跳的猴⼦,⼀只渴望奔跑的骏马,⽐喻⽆法专⼼,⼼思流荡散

乱。《西游记》当中都在铺垫的“⼼猿”“意马”,绝不是写着玩的,⽽是在⽐喻取经⼈唐三藏的内⼼,住着⼀个孙悟空,⼀只⽩龙马。⼀⽅⾯渴

望战胜⼀切,⼀⽅⾯⼜稳定持重,⼀路为真经⽽去。再带⼊到猪⼋戒好吃懒做,贪财好⾊的本性,可能寓意着唐僧在西⾏过程中,⾯临种种诱惑的

考验时,也可能⼼动,遇到困难唐僧也可能会想到回家。

还有沙僧,除了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优点之外,他还有⼀样特别之处,那就是⾏为处事的中庸之道。西⾏途中,沙僧⼏乎不会与⼈争辩,受了委

屈也⼀⾔不发。孙悟空多次提到,沙师弟经常事不关⼰,⾼⾼挂起,对⼈极度冷漠。

这每每孙悟空因为猪⼋戒的挑拨,被唐僧念起了紧箍咒,导致头疼发作的时候,这沙僧从不规劝师⽗,这也是⼀种性格上弱点。结合六⽿猕猴与孙

悟空本是⼀体,⼆⼼争⽃的结论,⾃然推断出西⾏时,唐僧和徒弟之间的⽭盾或者羁绊,其实也是唐僧⾃⼰内⼼深处的种种⽭盾。

再结合历史事实,真正的⽞奘西游,也只是他⼀个⼈⽽已,这种说法是站得住脚的。当然,这只是作家想要表达的⼀个侧⾯思想⽽已。孙悟空、猪

⼋戒、沙和尚、⽩龙马,既能代表唐僧的思想,也有独⽴存在的意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的这么模棱两可呢?

这就要从《西游记》的内核思想来寻找答案了。提到《西游记》怎么都绕不开“⼼学”,书的开篇部分,就⽤了“元会运世”的宇宙观展开开卷

诗,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中的“造化会元”就出⾃北宋⼼学⼤师邵雍的《皇极经世》,“会元”是“元会运世”的简称,是邵雍

对宇宙⽣发产⽣的思考,创造的⼀个时间单位,宇宙成毁的周期称为“⼀元”。

⼀元有⼗⼆万九千六百年,⼀元⾥就有⼗⼆会,⼀会就是⼀万零⼋年,每运三百六⼗年,⼀运有⼗⼆世,每世三⼗年。另外,原著在⽯猴诞⽣的章

节还引⽤了邵雍的诗《冬⾄吟》冬⾄⼦之半,天⼼⽆改移。⼀阻初起处,万物未⽣时。

意思是,冬天是⽣命的孕育期,天地交和后产⽣万物,⽯猴是从“天⼼”演变的。孙悟空的诞⽣是符合宇宙发展规律的,符合“天数”的,包含

了“天⼼”。所以,⽯猴后来经历的⼀切⼤起⼤落,也都是⼼劫。

聪慧之⼼,勇敢之⼼,让他发现花果⼭的秘密,变⾝美猴王。好奇之⼼,求知之⼼,让他渴望永⽣,不远万⾥向菩提⽼祖求道。追求公平之⼼,渴

求正义之⼼,让他反出天庭,与众神争威。狂妄之⼼,傲漫之⼼,⼜让他⽬中⽆物,遭受了五百年五⾏⼭的惩罚。暴虐之⼼让他头戴⾦箍,屡次受

冤,取经途中的孙悟空⼀直在追问,哪有松箍咒,摘下这个铁箍。

结果唐僧不知道,观⾳不知道,就连⾦箍最初的主⼈如来佛也没有松箍咒,那最后孙悟空是怎么摘下紧箍的呢?取得真经被封为“⽃战胜佛”后,

孙悟空还是求唐僧摘下他的紧箍。唐僧说,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然去矣。孙悟空⼀摸脑袋,这颈箍果然没了。

这⼀段就是标准的“⼼学”教科书。当孙悟空有了向佛之⼼,除了暴虐之⼼,头上的紧箍也⾃然⽽然地消失了,由⼼⽽起,再由⼼⽽灭。孙悟空拜

师地点在灵台⽅⼨⼭,斜⽉三星洞,“灵台、⽅⼨”在古代都是“⼼”的意思。

“斜⽉三星”更是“⼼”字的写法了。还有著名的故事“美猴王三更受道”更能展现⼼学的妙处。《西游记》第⼆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

合元神”中,孙悟空被菩提祖师打了三下,表⾯上看是菩体祖师责怪孙悟空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挑三拣四。实际却是他暗⽰孙悟空三更时分,从后

门秘密潜⼊,要私下传道。

这个故事的原形很多朋友都知道,《坛经》五祖弘忍⼤师,当时想找⼀个接班⼈来继承⾃⼰的禅宗⾐钵,但是求佛问道的弟⼦实在是太多了,弘忍

⼤师的⾸徒神秀,在当时⼏乎是内定的⼈选。神秀写了⼀⾸佛偈题在墙上。⾝是菩提树,⼼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时候外来求教的佛门弟⼦慧能来了。慧能看了看神秀的佛偈,觉得差了点意思,就⾃⼰写了⼀段。菩提本⽆树,明镜亦⾮台。本来⽆⼀物,何处

惹尘埃。

这就说得更清楚了,世间万物本就是⽆染⽆净,空⽆所有。学习佛法不能死板,要结合实际,拓宽眼界,慧能主张“明⼼见性”“顿悟成佛”,所

以他能说出“本来⽆⼀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名句。

这五祖弘忍⼤师是⼀个公私分明的⼈,他觉得慧能⽐⾃⼰的弟⼦神秀更有佛性,便“以杖击碓三下⽽去”,慧能当场会意,来了个三更受道,与师

⽗彻夜长谈。弘忍⼤师还把⾃⼰的袈裟给了慧能,算是传国⽟玺⼀样,指明了慧能是⾃⼰的接班⼈。从那以后,慧能就被尊为佛家六组。这才是孙

悟空最早的原型。

说起这个六祖慧能,还有⼀个和⼼学有关的故事。在《坛经⾏由品》”中,六祖慧能在给弟⼦讲经时,忽然飘起了⼀阵风。旗幡随风飘动,⼀个弟

⼦说是风在动,⼀个弟⼦说是旗幡在动。慧能就解释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在动。慧能显然是⼼学的集⼤成者,这也和《西游

记》的思想不谋⽽合。

《西游记》的点睛之笔出现在唐僧西⾏前,很多⼈劝唐三藏,道路艰险,⼭⾼⽔远,豺狼虎豹,妖魔⿁怪太多。去了有死⽆⽣,唐三藏就说出了全

书最有名的那句话“⼼⽣,种种魔⽣。⼼灭,种种磨灭。”

这⾥基本就给西天取经的“九九⼋⼗⼀难”定了性。⼀切由⼼魔⽽起,也会因⼼魔⽽灭。这是⼼学与禅学的⾼度结合了。这时就有⼈说《西游记》

是⼀本弘扬佛法的书,全书最⼤的基调就是尊佛抑道。⼜举出了车迟国,灭法国,⽐丘国国王轻信道⼠,祸害百姓的例⼦。进⼀步证明了《西游

记》对道家学派的鄙夷和批评。显然,这是没有真正读懂《西游记》内涵的论断。

《西游记》成书于明朝中后期,多多少少会受到这个时期的核⼼派别,阳明儒家⼼学的影响,⽽⼼学的本源正是建⽴在“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融

合,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

孙悟空的诞⽣遵循了“⾃然之道”,是“天⼼”的产物,这就和⽼⼦在《道德经》中提出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理论完全契

合。《庄⼦·马蹄》篇描述的“⾄德之世”是“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哉!同乎⽆知,其德不离;同乎⽆欲,是谓素朴;素朴

⽽民性得矣”。庄⼦主张的最⾼道德就是像兽类⼀样返璞归真,回归⾃然。

这⼀点也可以在孙悟空花果⼭那段,⾷草⽊,饮涧泉,采⼭花,觅树果的经历中找到依据。孙悟空曾说,我⽆性,⼈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

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就罢了,⼀⽣⽆性。

这⼀段写的就是《庄⼦·逍遥游》中谈到的境界。“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之⽽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只猴⼦在修道之后能做到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家的尊重和敬仰。

在“车迟国⽃法”之后,孙悟空对车迟国王说了⼀番⼗分开明的话。今⽇灭了妖邪,⽅知是禅门有道,像后来再不可胡为乱信,望你把三教归⼀,

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才,我保你江⼭永固。

这句话其实不是孙悟空说的,⽽是作者本⼈想说的。那么既然《西游记》想表达的是“三教合⼀”,为什么⼜要写“车迟国⽃法”,“灭法国杀

僧”“⽐丘国吃⼩⼉⼼肝”这样完全不利于道家的情节呢?

昨天我们分享《西游记》在明朝可是禁书中的禁书。作者讽刺了皇帝,表达了⾃⼰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但《西游记》真的⼀味吹嘘佛家吗?

其实也不见得。唐僧师徒在抵达灵⼭后,佛祖的弟⼦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事”,也就是好处费。不给钱就不给经书,这居然还得

到了佛祖认可,这样的情节也是在正⾯讽刺。

原著中乌鸡国国王敬佛爱佛,本来要被如来招去灵⼭,做⼀个⾦⾝罗汉的,可谁知这普贤菩萨在国王那受了点⼩⽓,便任性⽽为,安排⾃⼰的坐骑

青狮将国王推到井中,霸占了⼈家国家整整三年。这怎么看都是普贤⼩肚鸡肠,观⾳菩萨的坐骑⾦⽑吼,篮⼦⾥养的⾦鱼祸国殃民,吃⼈⽆数,犯

下种种恶⾏也被平安带⾛。

狮驼岭三⼤妖王青狮、⽩象、⼤鹏鸟。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原著写道,⼈头发蹗成毡⽚,⼈⽪⾁烂作泥尘,⼈筋缠在树上,⼲焦晃亮如银,真个是

⼫⼭⾎海,果然腥臭难闻。狮驼岭的妖怪不但吃⼈,⽽且折磨⼈,罪⾏到了令⼈发指的程度。但是佛祖对这件事了如执掌,还问⽂殊和普贤。菩萨

之兽,下⼭多时了。⽂殊道,七⽇了。如来道,⼭中⽅七⽇,世上⼏千年呢,不知那厢伤了多少⽣灵,快随我收他去。

这下明⽩了,这些妖怪下界作乱,基本都是佛祖安排的,原著⾥到处都是这样的实锤,所以作者对于佛家也是⾚裸裸地讽刺,只是“86版”《西

游记》过于深⼊⼈⼼,美化了佛家,才让⼈产⽣了“尊佛抑道”的错觉。后来的电视剧也基本都按照类似的剧情拍摄,导致⼤家形成了固定的观

念。

所以真正的“西游精神”只有读过书才能知道,当然我们也仅仅是分享了《西游记》的⼀⼩部分,⼤朋友带着⼩朋友⼀起读⼀读原著,进⼀步了解

我国古典⽂化的艺术瑰宝。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11:0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76530236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菩提树下剧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菩提树下剧情.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