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诗词鉴赏
《相思》诗词鉴赏
《相思》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译文翻译
汴水长流,泗水长流,流到长江古老的渡口,遥望去,
江南的群山在默默点头,频频含羞,凝聚着无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
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注释解释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
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比较新颖奇巧。它写
一个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的丈夫,充满
无限深情。词作采用画龙点睛之笔,最后才点出主人公的身
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因而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悬念。
上片全是写景,暗寓恋情。前三句以流水比人,写少妇
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同
时也暗喻少妇的心亦随着流水而追随丈夫的行踪飘然远去。
第四句“吴山点点愁”才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
念丈夫的愁苦。前三句是陈述句,写得比较隐晦,含而不露
如若不细细体会,只能看到汴水、泗水远远流去的表面意思,
而看不到更深的诗意,这就辜负了作者的苦心。汴水发源于
河南,古汴水一支自开封东流至今徐州,汇入泗水,与运河
相通,经江苏扬州南面的瓜州渡口而流入长江,向更远的地
方流去。这三首是借景抒情,寓有情于无情之中,使用的是
暗喻和象征的手法。“吴山点点愁”一句,承“瓜洲古渡”而入
吴地,而及吴山,写得清雅而沉重,是上片中的佳句。“吴山
点点”是写景,在这里,作者只轻轻一带,着力于頙的“愁”
字。著此“愁”字,就陡然使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山之秀
色不复存在,只见人之愁如山之多且重,这是一;山亦因人
之愁而愁,这是二;山是愁山,则上文之水也是恨水了,这
是三。一个字点醒全片,是其笔力堪称强劲。
下片直抒胸臆,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怨恨。前三
句写她思随流水,身在妆楼,念远人而不得见,思无穷,恨
亦无穷。“悠悠”二字,意接流水,笔入人情。“恨到归时方始
休”一句,与《长恨歌》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
期”,各擅胜场。《长恨歌》写死别,故恨无绝期;此词写生
离,故归即无恨。“恨到归时方始休”,句意拙直,不假藻饰,
然而深刻有味,情真意真。末句“月明人倚楼”,是画景也是
情语。五字包拢全词,从而知道以上的想水想山,含思含恨,
都是人于明月下、倚楼时的心事;剪影式的画幅,又见出她
茫茫然远望驰思,人仍未归,恨亦难休,几乎要化为山头望
夫石也。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
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
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
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
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
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
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
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
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
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
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
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
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
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
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
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
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
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
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
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
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
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
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
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
淋漓尽致。
《相思》诗词鉴赏2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
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
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
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
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
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
后一语双关,既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
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相思》诗词鉴赏3
《长相思·折花枝》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译文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技,原来打算花开时
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
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
选自《明词综》。长相思: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
用为词调之称。又名《忆多娇》、《双红豆》、,《相思令》、《长
相思令》、《长思仙》、《山渐青》、《吴山青》、“青山相送迎》、
《越山青》等。仄韵调名为《叶落秋窗》。双调,每段四句,
押四平韵,三十六字。
准拟:打算,约定。
人共卮(zhi支):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辞:躲避。
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赏析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
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
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
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
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
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
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
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
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
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
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
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
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
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
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
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
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
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
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
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
寞,“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
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
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
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
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
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
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
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
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
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
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
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
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
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
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
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
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
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
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
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
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
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
因素。
《相思》诗词鉴赏4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译文
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花儿柳枝已青的春
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两岸的鸳鸯在东西两
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注释⑴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古诗十九首》有“客
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作者
未知)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⑵花柳:花和柳。《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
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
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
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⑶鸳鸯(yuānyāng):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汉·司
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⑷几时:什么时候。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
到,江湖秋水多。”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
花头今已繁。”
赏析/鉴赏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词人任夷陵县令。时
年欧阳修30岁,曾经洛阳的奢华生活与现实偏远冷清的夷
陵生活形成反差,而今又在长江边送走心爱的人,两地分离,
不知何时相见,看着江边的花儿和两岸鸳鸯成双地飞舞,被
贬失意加上离别相思之情,于是作此《长相思·花似伊》以表。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
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
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
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
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
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
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
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
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
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
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
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
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
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
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
片痴情,终难忘怀。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
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
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
的“思”和“恨”。
《相思》诗词鉴赏5
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译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
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
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
随风飘飘然。
注释
《长相思》: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
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
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此调有几种不同格体,俱为双调,此词为三十六字体。
重:量词。层,道。
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
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
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此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
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
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故乡的亲人的思念。
帘:帷帐,帘幕。
风月:风声月色。
鉴赏
《长相思·一重山》这首小令,《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
在词调下题作“秋怨”。这“秋怨”,便是统贯全词的抒情中心。
虽然通篇未曾出现“秋”、“怨”字眼,但仔细吟诵一遍,便会
觉得“秋怨”二字确实最为简洁、准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最终
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上片写她望中所见之景。那远行在外
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
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时地企足遥望,希望能够有所发
现。可是,进入视野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
就是辽阔高远的青冥和天际处的迷离烟水了。第三句描写了
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层次极为分明:“一重山”,是
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远景。这
一切都是跟着思妇眺望目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展开的。清初词
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
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
词的启发。需注意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
容“烟水”,而且还曲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觉。正因为久望
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滋生了寒意。如此,则目中所见,
自然皆带寒意了。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涯路”而无所得,便
收束眼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景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
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时令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
自己经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结啊?“相思”一词的出
现,使得词旨豁然显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着重刻画她的心理活动,写她
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短促、相同的句式,
点出时间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
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可以看作她
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
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影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
“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内心怨苦。怨恨尽可以怨
恨,但它毕竟是产生于“相思”基础上的,如今良人未还,说
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路途上染上了风疾。这些想
法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忧
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由于离人不归,对帘
外风晨月夕的美好景致无意赏玩的心境。柳永《雨霖铃》词
写一对恋人分别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相思》诗词鉴赏6
【相思】
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
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
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
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曾演唱此诗,
由此可以证明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相思】人物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
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
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
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
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相思】鉴赏
这首诗是青年王维所情诗的代表。该诗由物感怀,
借助红豆鲜艳色彩和有关的动人传说,以含蓄深沉而清新流
畅的语言,传达浓烈的相思之情,十分感人。《相思》流传
至今仍不失为咏物诗的名篇。“观物微”而“托兴远”,是古人
作咏物诗常用的一种手法。王维深解诗中三昧,因此《相思》
在表现技巧上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红豆,生于南国,其果鲜红浑圆,外表晶莹剔透,因为
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
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
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
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
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
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
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
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
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示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
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
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
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
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
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
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
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
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
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
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
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
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
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
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
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
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
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
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
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正在思念
“你”的“我”。从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叮咛中,我们看到了诗人
自己深重的相思之意。正是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思念,才使他
希望朋友亦如此。用这种方式表露情怀,语意高妙,深挚动
人。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
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
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
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
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
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相思》诗词鉴赏7
古诗原文
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译文翻译
一束盘起的发髻,一根玉簪插在其上,清淡颜色的上衣
配上轻盈的罗裙,不知为何轻轻皱起眉头。
独自站在窗边,风声和雨声交杂在一起,窗外的芭蕉也
是三三两两的,这漫漫的寂寥长夜叫人怎么办才好。
注释解释
长相思:此词调名在曾慥《乐府雅词》中作《长相思令》。
云:指妇女蓬卷如云的头发。
一緺(wō):即一束。一说緺,读为guā,意为青紫色的
绶带(丝带)。这里指饰发用的紫青色丝带。元薛惠英《苏
台竹枝词》中有句:“一凤髻绿如云,八字牙梳白似银。”
玉:这里指插在女子头上的玉簪。梭:萧本二主词中误
作“梳”。梭,原是织布用的梭子,这里用以比喻玉簪。
淡淡:指衣裳的颜色轻淡。
衫儿:古代女子穿的短袖上衣,又称衫子或半衣。
薄薄:指衣裳的质料轻薄。
罗:丝罗,这里指用丝罗制成的裙子(下裳),即罗裙。
颦(pín):皱眉。黛: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
黛螺:《龙洲集》中作“翠娥”。黛螺,又名黛子螺。古代
女子画眉用的螺形黛黑,亦称螺黛。因其用来画眉,所以常
用以作妇女眉毛的代称。
相:指雨声和风声,相互应和,交织一起。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是李煜前期的作品,当时“生于深宫之中,长于
妇人之手”的他,作为南唐后主,生活在奢华的宫廷之中,并
没有过多的忧心事。他经常去关注宫廷之中男女之间的情
感,因此词中多反映了帝王生活中宫廷歌舞宴乐的盛况和男
女情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是描写一位女子秋夜愁思的闺怨词。
“云一緺,玉一梭”两句,分写女子发式、头饰之美,用
语清新而形象。
“淡淡衫儿薄薄罗”,续写女子淡雅衣着,虽未明写容颜,
但这种比喻和衬托却从侧面写出女子的容貌艳丽和气质高
雅。虽只写衫裙,而通体所呈现的一种绰约风神自可想见。
尤其是“淡淡”和“薄薄”两个叠词的使用,别具一格,于浅白
中见新意,于细微处见匠心。
“轻颦双黛螺”,写到这位淡妆女子的表情。轻皱双眉,
似乎蕴含着幽怨。相思怀人之意,于此隐隐传出,并由此引
出下片。这一句突兀其来,直扣人心,不仅突出了女子愁思
不解的容态,而且加强和丰富了这种容态的吸引力和感染
力。“轻”字颇有分寸,它适合表现悠长而并不十分强烈的幽
怨,且与通篇轻淡的风格相谐调。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写到这是一个秋
天的雨夜,秋风本就催愁,文人亦已多伤秋,更何况有苦雨
相和。作者不单写风,也不单写雨,而写风雨交加,更增添
了秋夜愁思的凄苦。但是作者觉得这样的环境烘托仍然不
够,于是风催残叶、雨打芭蕉,“帘外芭蕉”似乎也有泪滴,
秋意不仅更浓,秋思也已更苦,“三两窠”,又隐约让人感到
女子的孤零寂寞。
“夜长人奈何!”春宵苦短、秋夜嫌长,原只因其一欢一
愁。最后一句仿佛是女主人公发自心底的深长叹息。这叹息
正落在歇拍上,“奈何”之情点到即止,不作具体的刻画渲染,
反添余蕴。联系上片的描绘,不仅使人联想到,这位“淡淡衫
儿薄薄罗”的深闺弱女,不仅生理上不堪这秋风秋雨的侵袭,
而且在心理上更难以禁受这凄冷气氛的包围。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9:1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703442357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相思枫叶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相思枫叶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