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
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
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
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
教育和培养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
1.同伴交往的现状及问题
1.1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
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他们
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
考虑他人的利益。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
更加严峻的问题。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
过快或过于激烈。
1.2原因分析
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
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
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家庭因素的影响
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
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错误的教
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
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
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
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当孩子与小朋
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
往。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
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
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
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
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
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
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1.2.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
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
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
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
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
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
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2.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培养对策的思考
促进幼儿同伴交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
同时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有保护和发展的功能,
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
问题,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
解决,必须把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而增进幼儿同
伴交往能力除了要让儿童有较多的机会交往之外,还要帮助和训练他们掌握一些
交往的方法。
2.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
环境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
于学校。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受其所处的心理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
的部分,早期环境留给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实现的。因为家长是孩
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从而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
则和方法的。在家庭的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孩
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
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
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父母还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
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关系。父母粗暴、
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最后,父母对于幼儿园的健
康教育应给于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2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
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同伴关系的
发展。首先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幼儿以榜样和示范的作
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
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帮助和能帮助别人
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
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
续交往的兴趣。第三,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在游戏尤
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够意识到必须承担一
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同时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儿童早期的
同伴交往大都是围绕玩具发生的,通过玩具,幼儿可以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
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2.3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们平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
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移
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感情共鸣,有利于促进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促进
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实验表明:在接受一
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孩子由于能
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而避免了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
2.4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教育纳入到幼儿园的健康教
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使它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活动课程。这在我国新颁布
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体现,《纲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要求部分第
一条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教育。同时,在幼儿园
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秩序,通过日常生活
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到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
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红芝.对我国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研究的反思[J].甘肃科技.2006(05).
[2]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培养对策[J].甘肃教育.2006(14).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7:51: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65095235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同伴关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同伴关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