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贵州施洞苗族传统工艺田野考察
满芊何
【
内容摘要
】通过苗族姊妹节
〔1〕
的田野考察
,
本文对苗族银饰
、
剪纸
、
刺绣
、
服饰等传统民间美术的工艺流程
、
造型特点
、
纹饰内容以及相关文化
背景进行了专题研究
。
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进行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和
图片收集工作
,
希望能够对处在边远地区的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
【
关键词
】苗族传统银饰剪纸刺绣服饰田野考察
姊妹节是苗族传统节日的新年
,
在这期间苗族姑娘们会佩戴最珍贵的
银饰和最美丽的刺绣服装
,
展示家庭的富足和姑娘们的心灵手巧
,
小伙子们
会参加斗牛比赛
,
显示自己的勇敢和智慧
。
这对于传统工艺的研究是个难
得的机会
,
于是我特地赶往苗族贵州台江施洞地区
,
就这里的传统工艺进行
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考察
。
贵州台江地区居住着多种少数民族
,
其中苗族人数居多
。
就这个地区
进行考察有三个原因
:
一
、
台江地区的姊妹节活动盛大
,
参加的人数众多
,
获
取信息量大
。
二
、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银饰还保留着传统工艺制作方法
,
材料采用纯银
。
苗族的大部分地区已经采用白铜来代替纯银
,
工艺方法自
然也不是纯传统的方法
。
而且
,
这个地区的银饰品种多
,
造型夸张
,
艺术价
值高
。
三
、
这个地区的苗族服饰比较有特点
,
刺绣内容精美丰富
。
在考察过程中
,
我的所见所闻无不让我新奇震撼
。
但是很多优秀的工
艺无人继承
,
正在逐渐消亡
。
于是我详细地记录了多种工艺的流程
,
拍摄了
大量的图片作为论文的一手材料
,
希望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把传统工艺记
录下来
,
保护下来
,
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
同时
,
我也在思考
,
如何才能使得
这种父子或者师徒代代相传的民间工艺种类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
这可
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是需要国家
、
政府
、
民众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的事业
。
〔1〕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七日
,
相当于苗族的新年
。
315
Study
of
art
一
、
银饰
苗族银饰有着悠久的历史
、
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
银饰在苗
族盛行有千年的历史
。
最早的产生伴随着原始的巫术图腾活动
,
在其后的
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演变
,
成为人们追求吉祥
、
寓意幸福
、
崇尚美丽的一种
民俗文化载体
。
其工艺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
时至今日
,
很多精湛的
苗族银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艺术瑰宝
。
因此
,
对于苗族银
饰工艺的考察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苗族银饰工艺种类非常丰富
:
有花丝工艺
、
錾刻工艺
、
焊接工艺
、
锻造工
艺等等
;
银饰的种类也很繁多
,
从头到脚
,
有几十种之多
,
下面就结合具体的
银饰种类一一进行工艺说明
。
(
一
)
花丝工艺
苗族银饰中最有民族特点的要数花丝工艺
,
本文着重记载花丝工艺的
多种形式
。
苗族花丝工艺是一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形式
,
它有广义和狭义
图1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
刘永贵制作的花丝银梳
之分
,
广义的花丝泛指将黄金或纯银加工成
丝
,
再经盘曲
、
掐花
、
填丝
、
堆垒等手段制作的
细金工艺
;
狭义的花丝是指花丝工艺中的一
种具体的工艺形式
。
施洞地区的花丝种类非
常丰富
,
最有特色的要数银花丝工艺
。
这里
的工艺完好地保留着传统的流程
,
采用99〔1〕
纯银打造
,
是我国少数民族首饰中的精品
。
在施洞考察期间我有幸拜访了芳寨
〔2〕
的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刘永贵师傅
。
老师傅
今年68岁了
,
每天的工作依然是在家里制作
首饰
。
由于刘师傅的手艺好
,
很多首饰都是
为博物馆收藏订制的
。
这次正赶上刘师傅制
〔1〕
〔2〕
99银
:
是指含银量在99%以上的银料
,
因其纯度高
,
也称纯银
。
同理
,95银
,
即含银量为
95%的银料
;925银
,
即为含银量为92.5%的银料
。
芳寨
:
是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的一个村名
,
除此之外施洞地区还包括偏寨
、
唐龙村
、
天
堂
、
百子平
、
街上和坝场
。
316
作的黄平苗族佩戴的银冠工作接近尾声
。
于是在我们的邀请下
,
刘师傅特
地为我们演示了苗族传统花丝银梳的制作工艺
。
银梳的特点在于基本采用
花丝工艺完成
,
十分典型
,
非常费功夫
。
接下来的十几天我成了刘师傅的助
手
,
也亲身体会了这种传统工艺的魅力和其中的艰辛
(
图1
)。
花丝银梳的制作是一项统筹安排非常严谨的工艺流程
,
每一部分拆成
最小的单元件进行加工
。
先从丝开始
,
后分个加工
,
完成单元花丝小件
,
再
分组进行焊接
,
最后分层
,
按照从下至上
、
由内及外的顺序组装
。
整个流程
涉及上百道工序
,
由33组花丝小件组装而成
。
每部分的材料因其功能不同
、
造型不同也有所差异
。
由此
,
花丝作品需要工艺师合理分配时间流程
,
有效
利用空间位置
,
适当使用材料
。
在一定时间内
,
完成精美的作品是一件十分
不容易的事情
。
在正式开始之前
,
必须做好花丝工艺的准备工作
。
第一是银片
,
银片厚
度为0.15
—
0.2毫米
。
第二是花丝
,
银丝直径为0.22
—
0.25毫米
,
将其压为
原有直径2
/
3的扁圆
,
再搓成花丝
。
搓丝可以单根也可以双根
,
根据作品的
需要而定
。
第三是花丝卷
,
这是花丝加工的关键
。
在1.5米长的木板上钉两
排长钉
,
每排钉组成
“W
”
形
,
这样可以增加丝的长度
,
把搓好的花丝在钉子
之间有序地
、
反复地缠绕8次
,
并在花丝之间涂抹特制胶水或者白芨水
,
待干
后取下
,
形成一组由8根花丝并排组成的花丝组
,
把它卷成圆形
,
用银丝固定
即可
。
无论银片还是花丝
,
在具体加工之前都要进行退火工艺
〔1〕。
第四是
焊药
〔2〕,
焊药分为焊片和焊粉两种
,
焊片用来焊接比较大的材料
,
焊粉更易
熔化
,
用来焊接细小的花丝物品
。
焊片分别剪成约为1×2毫米和2×4毫米
的片
,
厚度约0.1毫米
,
加硼砂或焊剂放在直径为105毫米的紫铜盘里
,
加水
煮开即可
;
焊粉要用粗锉将焊药锉成粉末
。
这与云南白族的制作工艺完全
不同
。
白族银匠在焊药配置过程中加入炭灰不停搅拌
,
冷却后反复清洗去
除炭灰
,
从而得到焊粉颗粒
。
相比之下
,
白族焊粉的制法更适于大剂量配
制
。
第五是焊工具
“
皮老虎
”。
传统的
“
皮老虎
”
靠脚踩风球提供氧气
,
近些
〔1〕
〔2〕
退火工艺
:
以下简称退火
。
它是金属热处理的一种工艺
,
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
,
根据材
料和工件尺寸采用不同的保温时间
,
然后进行缓慢冷却
,
目的是使金属内部组织达到或接近平衡状
态
,
获得良好的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
,
或者为进一步淬火作组织准备
。
银子的退火工艺主要是使它
保持良好的延展性
,
易于加工
。
焊药
:
是金属之间相结合的材料
。
它的熔点低于焊接材料的熔点
,
在高温情况下熔化
,
变
为液态
,
使金属熔接在一起
。
此处使用的银焊药是银和铜的合金
。
艺
术
田
野
考
察
317
Study
of
art
图2施洞苗族制作
花丝银梳中的掐丝工艺
年来苗族地区逐渐开放
,
文化
交流频繁
。
受汉族影响
,
苗族
师傅把设备进行了改进
,
用电
动气泵代替风球
,
这是传统工
艺中少有的一点改进
。
至此
,
准备工作就绪
。
施洞苗族的银饰生产已
经形成规模
,
工艺流程逐渐细
化
,
前三种工艺可以由专门人
员负责批量加工
,
能够节省大
量时间
。
第三天早晨
,
盼望已久的花丝银钗终于开始制作了
,
在我心里隐藏许久
的花丝工艺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
。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工艺过程之繁琐和工
艺流程之传统以及花丝首饰之精美
。
第一步掐丝
。
刘师傅做了五十多年的花丝工艺
,
积累下丰富的图谱
,
有
些还是祖辈留下来的
。
这次他拿出最精美的纹样作为模板
,
用镊子把花丝
卷按照纹样弯曲折叠
,
这就是掐丝过程
。
应该注意的是折叠之后的花丝要
保持曲度一致
,
线条流畅
。
为了做规整
,
刘师傅用一块40×80×8毫米的小
木板垫放在手里做基准面
。
由于之前我们准备的花丝卷是8根一组
,
这样一
次可以掐出8个相同纹样
。
如凤凰的翅膀
、
羽毛等图样既可以保证左右对
称
,
又节省时间
(
图2
)。
掐好的花丝卷要想分开拆成8份需要一定技巧
。
首先
,
将其放在尺寸为
230×155×20毫米的金属托盘上
,
同时从上下面两面加热
,
下面用
“
皮老虎
”
焊枪加热金属托盘
,
上面用点燃的松树皮加热
。
这个工序十分讲究
,
松树皮
最好要带松油的
,
这样加热火大
,
但温度不是很高
,
火力比较温和
。
其次
,
把
成组的花丝卷拆分成单个花丝
。
加热之后胶已经炭化
,
用特质的镊子夹起
花丝卷轻轻摔在木质桌面上
,
花丝卷会自动散开
。
如果纹样比较复杂或体
量比较大的丝就需要在金属托盘上耐心反复地慢慢摔打
。
分开的花丝按照
纹样顺序排列好
,
放入纸盒里
,
不能乱
。
第二步焊丝
。
常规的焊接工艺是一次性完成
,
苗族花丝焊接工艺要分
几步完成
。
(
1
)
焊接之前
,
裁切
130×220×0.2毫米的银片3张
,
退火
,
敲平
。
把掐
318
好的花丝蘸上硼砂水摆在3张银片上
。
摆放花丝很讲究
,
不仅要统筹安排还
要细心
。
要注意三点
:
一
、
先放大的
,
后放小的
,
节省空间
;
二
、
考虑好图样正
反再动手
,
如鸟的翅膀要一正一反
,
否则就会顺撇
;
三
、
部分花丝在这步骤组
合
,
如蝴蝶翅膀上的复杂纹样是分开掐丝的
,
在这个步骤中排列好进行组
合
。
排好之后
,
整张银片要放在铁架上
,
使之悬空
。
先用温火
,
把硼砂水分
吹干
,
取下
,
再一次刷硼砂水
。
硼砂有助于焊药在液态下流动
,
但如果太多
就会形成结晶体
,
阻碍焊药流动
。
因此
,
硼砂水的量很关键
。
(
2
)
摆放好之后
,
撒焊粉
。
焊粉装在一个竹管内
,
竹管前端削成尖形
,
这
能够很好地控制焊粉下落的位置和数量
。
用镊子轻轻敲打竹管中部
,
使焊
粉均匀地撒在花丝周围
。
(
3
)
准备齐全后开始焊接
,
花丝焊接与其他首饰焊接不同
,
由于丝很细
,
容易熔化
,
所以要在正反两面加热
。
先从反面加热
,
用小火把硼砂水吹干
,
再用大火加热使焊粉熔化
。
随着火的移动银片会变形
,
有火加热的地方银
片会凸起
,
与花丝分离
,
此刻要及时用长镊子把花丝和银片调整
、
固定在一
起
,
使液态的焊粉沿着花丝边缘流动
。
然后再用大火从正面把银丝和银片
再次检查
,
焊牢
。
焊接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手持焊枪不停地移动火源
,
另一
只手拿着长镊子再次整理不规则的或者由于受热不均移动的花丝
,
保证焊
接牢固和花丝形状不变
。
(
4
)
经过焊接的银片由于受热不均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
要从正反两
面反复敲平整
。
把银片放在尺寸约为300×200×200毫米的硬木墩上
,
用锤
子敲平
。
这个工艺环节使用的锤子与众不同
:
就造型而言
,
锤子把呈
“L
”
形
,
转折处基本是直角
,
并且是一根整木制成
,
这种材料十分难得
,
锤子柄长约
350毫米
,
锤子头长约100毫米
;
就材料而言
,
锤子头顶端包裹的金属是黄
铜
,
直径约50毫米
,
平头
。
这是因为
,
黄铜是常用金属中质地较软的材料
,
这
样可以很好的保护花丝
,
这把锤子是专门为这个工艺环节制作的工具
。
整
个敲打过程不能太用力
,
以免花丝脱落
。
敲打银片的目的有三个
:
第一
,
使银片保持平整
;
第二
,
在敲打的过程
中
,
银片的花丝面始终向下
,
这样就会使得银片与花丝的结合面积增大
,
从
正面看花丝已经嵌入银片内部
;
第三
,
从反面看有花丝的地方会略微突起
,
这使得花丝作品的背面也会有花丝的肌理
,
效果丰富
。
(
5
)
再一次重复焊接的过程
,
但不用加焊粉
。
这次焊接从正面加热
,
要
使焊粉在高温情况下再次熔化
,
并且沿着花丝与银片之间的缝隙充分流动
。
319
Study
of
art
冷却后再次敲平
。
(
6
)
敲平整的银片要把纹样进行拷贝
。
拷贝材料有花丝银片
、
复写纸和
宣纸
。
顺序为
:
有花丝面的银片在最上面
,
花丝朝下
,
其下面依次垫上复写
纸和宣纸
,
然后轻轻进行敲打
,
使新的花丝纹样拓印在宣纸上
,
作为以后的
参考纹样
。
第三步清洗
。
苗族人称之为
“
煮活
”。
这个工艺流程相对而言比较繁
琐
,
注意的细节很多
,
全部是传统的工艺方法
。
(
1
)
退火
,
烧去复写纸的蓝色
。
这一流程中退火不是直接用
“
皮老虎
”
焊
枪
,
而是靠炭火来完成的
。
炭火的特点是保温性好
,
火力温和
,
符合花丝工
艺要求
。
炭火加工工艺有一间专门的屋子
,
屋子的一面墙壁中央用木材和少量
砖搭建类似灶台的结构
。
台面中央是宽150毫米左右的缝隙
,
里面堆满了
木炭
,
先在上面浇少量的油
,
再点火
,
等木炭慢慢变成红色并有火苗时
,
用
长柄钳子夹住银片
,
一张一张的放在火上并不断移动
。
待银片微微变白后
取下
。
(
2
)
将银片的花丝面朝下
,
放在直径约
500毫米的铁锅里加明矾块和水
煮10分钟
。
注意
,
银片不能直接接触锅底
,
最好用铁棒或者木棒在锅底支
撑
,
以免温度过高
,
使花丝变形或者脱落
。
(
3
)
取出后放入清水中漂洗
,
再用黄铜刷子用力刷去表面污垢
。
(
4
)
再次利用炭火进行退火
,
蘸硼砂水
,
再烘干
,
反复进行两至三次
。
目
的是去除杂质
。
(
5
)
再次放入先前的明矾水中
,
加入明矾晶体
,
大火煮
8
—
10分钟
。
(
6
)
取出放入清水中煮
3
—
5分钟
。
目的是去明矾
。
(
7
)
清水刷洗即可
。
在此过程中焊接不牢固的花丝会与银片分离
,
完整
的花丝件会保留下来制成作品
。
第四步按照花丝纹样拆分银片
。
这个工艺流程要求细心
,
专注
。
(
1
)
錾刻花纹
。
在焊好花丝的银片上面錾刻少量装饰纹样
。
此处纹样
都是以点或线为主的平面錾刻
,
要少而精
,
例如
,
龙鳞片
、
蝴蝶翅膀
、
花蕊
、
花
瓣装饰等
。
錾刻用的工具是铁錾子
,
约80毫米长
,
粗细不等
,
根据需要纹样
的不同
,
将錾子磨制成与之相匹配的形状
。
錾刻的工艺流程是
,
敲击錾子顶
端
,
使之在银片上留下不同造型的痕迹
。
这一步骤是区分优劣花丝首饰的标准之一
,
如果不錾刻一样可以完成
320
首饰作品
,
只是少了很多细节
。
在刘师傅看来
,
传统的花丝首饰中有的步骤
是一定不能省略的
,
传统步骤中没有的工艺
,
如果效果好也要加以改进和添
加
,
这些是精工细作
,
自然要多费时间
。
别家做6天的活
,
刘师傅要做15天
,
可见其细致程度之高
。
(
2
)
镂空
。
把纹样中间多余的部分用錾子拓下
。
这时使用的錾子要锋
利
,
能切段银片
。
镂空效果使得花丝作品给人更加轻灵通透的美感
,
是花丝
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
(
3
)
剪片
。
按照花丝外轮廓将
130×220毫米的银片剪成单个花丝小
件
。
在剪银片之前有两项工作
:
一
、
磨剪刀
,
刘师傅的剪刀都是自己制作
的
,
这样可以保证刀刃是好钢
,
用起来顺手
。
磨剪刀的过程要先用绞磨机粗
磨
,
再用粗油石和细油石分别打磨
。
磨好之后
,
用纸巾叠五六层厚
,
剪几次
,
试试锋利程度
。
二
、
把银片再次退火
,
同样从反面加热
,
保持银片的延展性
和柔软度
。
接下来就要沿着花丝外形把银片分别剪下
。
剪的过程中不能只
用剪刀前端一点点地剪
,
那样会留下豁口
,
要用剪刀的整个刀刃
,
线条要平
滑流畅
。
(
4
)
再次錾刻
,
剪下来的银片整理平滑
,
根据剪下后纹样的具体特征
,
从
正反两面补充錾刻
。
有米字纹
、
大小圆点
、
大小圆圈
、
回纹等
。
例如
,
有的地
方用圆头錾子从背面把平的银板划出曲面
,
使平面图样有立体效果
,
更加生
动
。
这是刘师傅的小窍门
,
直接关系到花丝作品的效果
。
这样单层的花丝小件就完成了
。
第五步整体焊接
。
这步的技术难度最高
,
温度
、
火候
、
手眼配合一定要
恰到好处
,
要有丰富的经验
。
(
1
)
单件焊接
。
接下来的任务是把加工好的单层花丝焊在一起组成
花丝小件
。
这样的作品有33组
,
其中包括
:
大凤凰
、
小凤凰
、
鸟
、
牡丹
、
山
花
、
蝴蝶
、
鲤鱼
、
二龙戏珠
、
火焰龙等
。
除了银梳底盘侧边和中间的大花以
外
,
其他都是左右对称出现
。
每个花丝单件都由几层花丝片组成
。
花丝小
件的层次和花丝作品数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果
,
如果花丝层次
少
,
就会单薄
、
缺少细节
,
不能把玩
;
如果花丝单件数量少
,
就会空
,
不生
动
,
不饱满
。
这里尤其体现了少数民族以多为美
、
以满为美的审美特点
。
刘师傅的一件花丝首饰小件相当于集市上首饰的两到三倍
,
工艺时间长是
自然的了
。
以凤凰为例简要说明焊接过程
。
焊接程序一般是自下而上分步骤进
艺
术
田
野
考
察
321
Study
of
art
图3制作花丝银梳中的单件焊接工艺
行
。
首先
,
在凤凰头部焊接银
珠珠作为眼睛
。
其次
,
把凤凰
身体部分放于最底层
,
其上一
次性焊接一对大翅膀和一对小
翅膀
。
接下来
,
在小翅膀中间
放梅花形花丝件和银珠珠
,
再
一次性焊接
。
然后翻到背面焊
接尾部和腿部
。
凤凰的尾部是
分三块制作的
,
先将它们排列
好
,
从反面焊接成一个整体
,
再
与凤凰身体焊接在一起
。
同样
,
凤凰的腿和爪子也是如此
。
最后
,
焊接凤凰
的翎毛
,
由于它很细
,
上面又有纹样
,
所以最后焊接比较适合
。
焊接完成的
小件花丝要经过整理
。
一方面
,
检查每一层是否焊牢固
;
另一方面
,
把翅膀
和尾巴等平面的造型进行弯折
、
扭动
,
爪子剪成尖形
,
调整到张开效果
,
使其
更生动立体
(
图3
)。
(
2
)
整体焊接
。
用银丝将
26个花丝小件与蝴蝶形底面连接在一起
。
这
个流程分三步进行
:
第一
,
整理蝴蝶形底面
。
首先
,
把蝴蝶的翅膀之间岔开
的地方焊在一起
;
其次
,
在蝴蝶背面焊接粗银丝作为龙骨
,
银丝为925银
,
直
径为1毫米
。
这是为了增加强度来支撑花丝小件
。
第二
,
取直径为0.6毫米
的银丝长100毫米
,
将其对折
,
末端分别焊在两个花丝小件的背面
,
花丝小件
的组合基本以一个简单图样搭配一个复杂图样为标准
。
大凤凰花丝件比较
重
,
用直径为0.9毫米的925银丝连接
。
第三
,
将对折的银丝中点按顺序焊
在蝴蝶形底面的背后
。
这样先前做的26个花丝件和底面就焊接成了一个整
体
。
翻到正面
,
把小花丝件旋转向上盘到蝴蝶形底片之上
,
使银丝起到弹簧
的作用
,
减缓压力和拉力
。
同时
,
还要注意保持左右对称
。
(
3
)
底盘焊接
。
底盘同样是蝴蝶造型
,
镂空面积较少
。
首先
,
制作银梳
柄
。
取300毫米925的方形银丝
,
对折呈水滴形
,
将末端焊接在一起
,
中间焊
圆环支撑
,
银梳柄的圆形一端折出一个平面
,
焊在蝴蝶形底盘中心
。
其次
,
底盘的外边缘和内部分别焊接5根直径为1.5毫米的925银丝
,
作为龙骨
。
925的银丝弹性好
,
硬度高
,
能够支撑整个银梳的重量
(
图4
)。
第六步制作银梳侧面
。
侧面包括两个部分
,
一个是侧板
,
一个是坠子
。
322
图4制作花丝银梳中的底盘焊接工艺
(
1
)
侧板的目的是挂坠
子
,
加强银钗侧面的观赏性
。
侧板下端要焊接一条波浪形的
银丝
,
每个波谷挂一个坠子
,
共
45个
,
整体呈现中间低两边高
的弧形
,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
,
在焊接时
,
先焊两边和中间的
三点
,
然后再逐点焊接
。
最后
还要在背面焊三根银丝
,
以备
组装时使用
。
(
2
)
坠子的目的在于装饰和发出声音
,
由链
、
如意结和圆锥组成
。
链是
把银丝卷成
“8
”
字形
,
互相串接在一起
。
如意结用现成的錾子一次性冲压成
形
。
圆锥是把银片按照一定的比例裁剪
,
卷到一个锥形的木棒上
。
坠子之
间碰撞发出的清脆响声主要来源于圆锥
。
做好单件后组装
,
上边串五个
“8
”
字形链
,
中间连接如意结
,
下面串四个
“8
”
字形链
,
最底下接圆锥
。
每个
“
8
”
字形链的中心都要焊接
,
以防变形或脱落
。
这样反复加工45套
。
至此
,
所有的单件都已经加工完毕
。
第七步清洗
。
这个工艺与前文提到的花丝银片清洗工艺又有所区别
。
(
1
)
把所有花丝件放在炭火上微微加热
,
刷硼砂水
,
烘干
,
再重复一次
。
(
2
)
在操作台左边的地上
,
用木炭堆成窝形
,
下面是充分燃烧的小块木
炭
,
把花丝件放在其中
,
盖上点燃的大块木炭
,
保持8
—
10分钟
,
如果取出的
花丝件全部变白就可以进行清洗
,
否则继续保持高温
。
注意
,
如果温度太高
就会开焊
,
如果温度太低就烧不净杂质
,
保持花丝微微呈现粉红色的温度最
佳
。
刘师傅的工作室里没有温度计
,
完全凭眼力观察和经验
。
(
3
)
花丝件放入干净的冷水中
,
加明矾块
,
煮
5
—
8分钟
。
(
4
)
取出
,
清水煮两遍
。
(
5
)
用黄铜刷子逐个刷亮
。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有小件花丝脱落需要重新焊接
,
焊接后需重复第
七步的清洗过程
。
第八步组装
。
组装方法
:
把先前的花丝件背面焊好的银丝穿过底盘
,
缠
绕在银梳柄的根部
。
组装步骤
:
先安装局部花丝配件
,
如蝴蝶须子
。(
由于
清洗时温度较高
,
须子的银丝很细
,
易熔化
,
所以一些细节在这一步骤组合
323
Study
of
art
完成
。)
再把焊好的27件花丝的整体安装在底盘上
,
最后安装侧板
,
侧板的外
立面装饰二龙戏珠花丝件
,
下面挂坠子
。
整个银梳重179克
,
同样重量的作品
,
其他工艺是无法完成的
。
因此
,
轻
灵通透是花丝工艺的显著特征
。
一件精美的传统工艺银钗经过半个多月的制作
,
终于完整地展现在我
们面前
。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并参与其中
,
很难想象银丝和银片是如何加工
成为眼前的艺术品
。
银梳纹样充满了吉祥的寓意
,
每一部分都有丰富的细
节
、
每一个纹样都有一段动人故事
,
整个作品让人反复回味
,
使人的目光不
禁停留其间
。
(
二
)
编丝工艺
图5施洞苗族银饰制作中的编丝工艺
施洞苗族首饰中除了以上记录的花丝工艺以外
,
还有编丝工艺
。
比较
典型的编丝工艺首饰是手镯
,
因为中间部分的花丝点约小米粒大小
,
所以当
地人形象地称之为
“
小米花
”。
其制作工艺一度是非常神秘的
,
在考察期间
,
我对这种工艺有了深入了解
(
图5
)。
“
小米花
”
的制作工艺分四步完成
。
第一步
,
准备材料
。“
小米花
”
所用的银丝有两种
:
一种是由四方形银
丝拧成的
,
直径约1.3毫米
;
另一种是两根圆丝拧成的花丝
,
直径约1毫
米
。
根据上文提到的花丝制作方法即可
。
取12根直径为1.3毫米的99
纯银花丝
,
每根长约240毫米
。
另外
,
还有一根长120毫米的枣胡形软木
棒和棉布条
。
第二步
,
编织的法则是
:“
两根压一根
”,
即银花丝穿行的路线始终保持
两根上
,
一根下
。
刘师傅的口诀是
:“
上出头
,
下两条
;
下出头
,
上两条
。”
虽然
原理简单
,
但是实际操作并不容易
。
第三步
,
编制流程
。
(
1
)
把木棒和银花丝平行放
置
,12根花丝均匀地包裹木棒
,
在
木棒的中间用棉布条把花丝和木棒
捆绑固定
,
然后开始从中间向两端
编织
,
先编一端
,
再以同样的方式
,
完成另一端
。
以这样的规律编织好
之后
,
银花丝形成了网状
,
把整个木
棒包在里面
。
324
(
2
)
两端收口处的
12根花丝
,
将相邻两条拧成一组
,
共6组
,
防止花丝
散开
。
(
3
)
此时把它整个放入火里烧
,
等木材化为灰烬
,
得到两头尖的空心网
状花丝柱
。
接下来需要对其进行整理
,
整理的过程是把花丝柱变短
,
丝网变
密的一个过程
。
同样
,
从中间开始把丝向中心推
,
一点点慢慢扩展到两头
,
最终调整到几乎没有缝隙为止
。
然后
,
弯成半圆形
。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丝
变硬
,
有反弹力
,
那么就要重新退火
。
这部分就是
“
小米花
”。
(
4
)
制作两根粗细渐变的银条
。
银条分两段
,
粗的一段有三指宽
,
横截
面是六边形
,
直径约4毫米
;
细的一段有四指宽
,
直径为2毫米的银丝
。
制作
方法是一端先经过拔丝板
,
孔的直径为2毫米
,
这样就得到了细丝
。
另一端
用锤子把丝敲成渐变的六棱柱
。
敲的过程要不断退火
,
保持银子的延展性
。
如果没有及时退火
,
就会出现从银柱中心开裂的现象
。
(
5
)
把两根渐变银条的粗端插入编好的
“
小米花
”
两端
,
并焊接在一起
。
然后把细丝部分分别缠绕在另一根丝上面
,
整体呈圆环形
。
(
6
)
取直径
1毫米的花丝在焊接处缠绕
。
既可以遮挡焊口
,
又可以连
接
,
还不会伤手
。
第四步
,
清洗
。
流程如上文花丝工艺第十步的清洗流程
。
这样
,“
小米花
”
手镯就完成了
。
除此之外
,
还有编丝工艺的大项圈
。
项圈的整体工艺流程与
“
小米花
”
基本一致
。
所不同的是项圈前面的花丝部分取代了
“
小米花
”
结构
。
这部分
花丝是由4根1.5×1.5毫米的方丝编织成的
。
首先
,
以两根丝为一组
,
缠绕
在直径为15毫米的木棒上面
,
每圈的间距约为8
—
12毫米
,
中间疏两头密
,
缠好后取下
。
其次
,
两组银丝共四根一起缠绕在直径为2
—
8毫米的木棒上
。
缠好后将四条银丝末端焊接在一起
。
接下来的工艺与
“
小米花
”
的制作方法
一致
。
(
三
)
填丝工艺
填丝工艺也是苗族银饰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
它与前两种工艺不同
,
它
是以一定的闭合图形为基准
,
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充的工艺方法
。
填丝工艺
没有底片
,
也没有木质结构支撑
,
基本以平面图形为主
。
下面以填丝手镯为
例
,
说明其工艺
。
第一
,
填丝工艺使用的花丝一般要压成扁丝
,
侧起来使用
。
单根花丝可见面宽约0.2毫米
,
因此
,
填丝作品显得更细致玲珑
。
第二
,
按照
平面图形掐花丝
,
先做最外圈的丝
,
一般会略粗些
,
掐好后焊成闭合曲线
。
艺
术
田
野
考
察
325
Study
of
art
图6施洞苗族银饰制作中的填丝工艺
然后由外到内一圈一圈把花丝填入
,
直至中心
。
再将盘好的丝焊接在一
起
,
形成小单件
。
第三
,
根据小花丝
件的外边尺寸和手镯的尺寸
,
制作截
面约1×3毫米的粗丝外框
,
再把小
单件填进去焊接
。
之后进行清洗
,
最
后把平面的花丝框放在手镯棒上折
成圆环形
,
即完成一件手镯作品
(
图
6
)。
图7施洞苗族银饰制作中的錾刻工艺
以上三种工艺是施洞地区常见
的花丝形式
。
(
四
)
錾刻工艺
錾刻工艺也苗族首饰中常用的
一种工艺方法
,
通常是指使用钢制的
各种造型的錾子
,
在退过火后的金属
板上雕刻纹样的工艺形式
。
錾刻分
为平錾
、
阳錾
、
阴錾
、
镂空等等
。
由于
錾刻的纹样种类很多
,
所以錾子要根
据具体情况变化造型
,
刘师傅这里有
上百种錾子
,
都是以前做过的作品积累下来的工具
。
除此之外
,
模板也是錾
刻工艺不可缺少的工具
。
模板一般是紫铜制作的
,
只有纹样的大概轮廓
,
没
有细节
,
利用模板翻制出两块锡模
,
再把银片夹在阴模之间进行敲打
,
制作
出大致的高低起伏
。
然后
,
再用錾子根据不同纹样进行细部刻画
。
与花丝
工艺相比錾刻工艺更快捷
、
省时
,
作品主要以片材为主进行加工
,
典型的代
表作品是苗族女性服饰中前身和后背缝制的装饰银片和罗汉圈
。
当然
,
苗
族首饰中有很大一部分把錾刻工艺与花丝工艺结合起来应用
,
使层次更加
丰富
。
錾刻工艺的纹样非常丰富
,
大多具有吉祥寓意
。
同样的题材会有多种
不同的纹样和尺寸
。
例如
,
龙纹的种类有
:
游龙纹
、
团龙
、
牛龙
(
图7
)、
鱼龙
、
二龙戏珠
、
水龙
、
云龙
、
螺丝龙
、
龙凤纹
、
双龙等几十种
。
蝴蝶纹的种类有
:
大
蝴蝶
、
小蝴蝶
、
侧面蝴蝶
、
双蝶
、
长尾蝴蝶
、
蝶恋花
、
蝴蝶妈妈等有几十种之
多
。
除此之还有丰富的外动物纹样
,
如
:
单尾凤纹
、
多尾凤凰
、
麒麟
、
独角兽
、
326
老虎
、
狮子
、
牛
、
马
、
飞马
、
羊
、
猪
、
鹿
、
狗
、
仙鹤
、
孔雀
、
猴子
、
双獾
、
兔子
、
老鼠
、
蛇
、
鸡
、
金翅鸟
、
麻雀
、
燕子
、
鲤鱼
、
双鱼
、
双鹤
、
蜻蜓
、
蜜蜂
、
知了
、
蜈蚣
。
人物
纹样有
:
佛像
、
观音
、
八仙
、
福禄寿喜神仙
、
麒麟送子
、
五子登科
、
仙人驾鹿
、
仙
人驾凤
、
骑马打仗民族英雄等
。
植物纹样有
:
牡丹
、
荷花
、
小花
、
梅花
、
竹子
、
石榴
、
桃子
、
茄子
、
佛手瓜
、
灵芝
、
绣球
、
宝结等
。
自然纹样有
:
水纹
、
火纹
、
太
阳纹
、
土地纹
、
山纹
、
云纹
、
建筑纹等
。
(
五
)
纵观我国少数民族首饰
,
贵州台江施洞苗族银饰工艺具有非常鲜
明的特点
第一
,
施洞苗族工艺完好地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
,
这既是工艺形
式的流传
,
也是文化形态的传承
,
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就银饰工艺而言
,
施洞苗族银饰完好地保留了苗族传统工艺的制作方
法
,
本民族和地区特有的手工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
使我们在今天能够欣
赏和佩戴精美的首饰作品
。
它的款式
、
造型
、
纹样
、
制作方法经过了几代甚
至十几代手工艺人共同的积累
、
总结和创造
。
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流传的工
艺是手工艺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
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综合体现
。
从文化
角度而言
,
传统工艺的保留反映出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
、
社会形态
、
价
值取向
、
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
透过蝴蝶和牛的纹样
,
我们可以看到苗族原
始的图腾崇拜
;
透过龙和牡丹的纹样
,
我们可以窥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苗
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
;
透过骑马的人物纹样
,
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对自己民
族不断迁徙的历史记载
。
第二
,
施洞苗族是迄今为止少有的采用纯银制造首饰的民族
,
纯银的使
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
社会价值
、
心理价值和民俗价值
。
首先
,
传统的花丝工艺采用纯银制造
,
工艺精良
、
造型考究
,
具有极高的
艺术价值
。
与之相比
,
其他地区苗族基本采用白铜来代替
,
材料的改变直接
导致加工工艺随之变化
。
银子的延展性很好
,
可以加工得很精细
,
白铜延展
性相对弱
,
基本改用铸造工艺完成
,
有的为了追求花丝效果
,
采用压模成型
,
当地人称之为
“
假花丝
”。
其次
,
一套纯银的首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
苗族女孩在出嫁前要准
备一整套银饰
,
谁家女孩佩戴的银饰多就代表谁家富有
,
在村寨中就有地
位
,
这家的女孩子就容易嫁出门
。
银饰在这个层面具有了强烈的社会世俗
观念
。
再次
,
施洞苗族使用纯银制作首饰受其心理价值影响
。
苗族相信银子
327
Study
of
art
可以驱邪避凶
,
防阴气
、
化鬼神
、
保平安
。
在现代的都市人认为
,
鬼神的时代
早已离我们远去
,
银饰艺术逐渐从神坛走向世俗生活
,
但是在村寨中的苗族
人看来
,
鬼神始终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中
,
每逢年节总要集体祭拜鬼神和祖
先
,
由此银饰给苗族带来的心理价值一直保留至今
。
最后
,
纯银制造首饰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
。
苗族谚语称
:“
无银无花不
成姑娘
。”
在苗族的姊妹节
、
芦笙会
、
元宵节
、
四月八等节日
,
几乎所有民间节
日都要佩戴银饰
,
这是女孩们展示自己美貌的好机会
。
女孩出嫁更少不了
一套银饰
,
它代表着美丽
、
吉祥
、
幸福
、
美满的愿望
。
因此
,
每逢民俗节日必
能见到从头到脚的银饰
,
佩戴银饰成为民俗的一部分
。
第三
,
施洞苗族银饰首饰采用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方法
,
生动灵活
。
在考
察过程中我把施洞苗族花丝工艺
、
版纳傣族花丝工艺和大理白族花丝工艺
作了详细的对比
。
图8黄平苗族银冠
施洞苗族的银饰工艺特点有两个
:
其一
,
它
不拘泥于单一的工艺手法
,
常常把花丝
、
填丝
、
编
丝
、
錾刻
、
锻造等多种工艺应用在同一件作品中
。
用刘师傅的话说
:
只要效果好
,
手法可以多样
。
黄平苗族银冠是最好的例子
(
图8
)。
底部几百
朵小花采用花丝工艺
;
花上的蜻蜓和蝴蝶的翅膀
采用细致的填丝工艺
;
螳螂的身体采用编丝工
艺
;
顶端的凤凰纹样装饰采用錾刻工艺
;
凤凰下
面的钗采用锻造工艺
;
组装的方法采用另外一种
编丝方法
。
整体银冠有虚有实
,
有详有略
,
层次
分明
。
其二
,
立体造型居多
,
且造型丰富
。
施洞
苗族银饰注重层次
,
即使是平面加工工艺
,
也会在后期尽可能调整为立体效
果
。
由于施洞苗族银饰的种类繁多
,
工艺形式多样
,
首饰造型也随之呈现多
样化的风格
。
版纳傣族银饰工艺以錾刻和盘丝工艺为主
,
加工手法非常统一
。
造型
方面很有特点
,
基本是宝塔造型
,
以平面的丝搭构立体空间
。
大理白族银饰工艺以錾刻和平面填丝工艺为主
,
有少量编丝和镶嵌工
艺
。
白族银饰錾刻工艺作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
,
大部分是旅游纪念品
。
白族银饰的花丝作品以填丝为主
。
填丝首饰体量较大
,
造型简约
,
细部非常
精美
。
与苗族银饰的填丝工艺不同
,
白族银饰的填丝工艺有一个银底盘
,
在
328
其上填丝
,
焊接
。
成品不是通透的效果
。
填丝的大部分银饰是为藏族订制
的
,
所以风格独特
。
二
、
剪纸
在施洞苗族的集市上
,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
在这
里
,
剪纸一般成套出现
,
都是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顺序编排
。
经过了解才知
道
,
苗族的剪纸不是用来装饰房屋
,
而是刺绣的必备之物
。
苗族女子刺绣要
依据剪纸纹样
,
自己设计细节
,
搭配颜色
,
选择不同的刺绣工艺来完成
。
姊妹节的前两天我拜访了施洞地区最有名的剪纸工艺美术家
———
刘妹
沙
。
她的家在偏寨
,
进门是一个院子
,
她还在忙着手里的活
。
知道我们是为
了传统工艺考察特地来访的
,
她对我们十分热情
,
一下子拿出一百多张剪纸
供我们欣赏
。
但是刘妹沙不会讲普通话
,
与我们交流都要女儿翻译
。
(
一
)
剪纸纹样
初见她的剪纸作品
,
构图饱满
,
手法夸张自由
,
完全没有条条框框的禁
锢
,
人物刻画生动活泼
。
随着我们的交谈
,
刘妹沙渐渐地把她的想法和剪纸
的寓意讲诉给我们听
。
她创作的剪纸都是以苗族古歌和神话传说为原型
,
通过想象
,
用剪纸的方式把各种形象表达出来
。
剪纸内容有
:
蝴蝶妈妈
、
桑
扎射日
、
螺丝姑娘
、
牛龙故事
、
燕子与青蛙
、
狮子笛童
、
桑扎兄妹合磨成亲等
等
。
结合自己的剪纸创作
,
她一一为我们进行了讲解
。
第一
,
苗族传说要从蝴蝶妈妈讲起
。
远古时代
,
蝴蝶从枫木心孕育出来
后
,
与水上的泡沫
“
游方
”(
即恋爱
)
怀孕后生下了12个蛋
。
后经过鹤字鸟
(
也
有写作
“
鸡宇鸟
”)
悉心孵养
,12年后才生出姜央
、
雷公
、
龙
、
虎
、
蛇
、
象
、
水牛
、
娱蚁等12个兄弟
,
从此天下便有了人和动物
。“
从12个蛋里孵出第一个人
类祖先叫姜央
,
又一名叫腊或央腊
。”
〔1〕
苗族先民把
“
蝴蝶
”
称之为
“
妈妈
”,
表
示她与先民们有亲属关系
。
供奉她
,
就可以保佑村寨安宁
,
子孙繁衍
,
五谷
丰登
。
这个题材的剪纸作品最多
,
蝴蝶妈妈的形象各异
,
有专门表现蝴蝶形象
的
,
也有表现人首蝴蝶身形象的
。
剪纸大多采用中心对称构图
,
有的在画面
正中央直接出现蝴蝶造型
,
其下方是人首蝴蝶身的渐变造型
,
两旁是注目观
〔1〕燕宝译注
:《
苗族古歌
》,
贵阳
: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3年
,
第488页
。
艺
术
田
野
考
察
329
Study
of
art
图9施洞苗族剪纸中的蝴蝶妈妈纹样
看的巨鸟
。
有的剪纸是人首蝶
身
,
长着触角
,
这样的蝴蝶形象位
于剪纸图形的中央
,
两旁对称出
现两条巨龙
,
龙背上还背着小孩
,
构图中蝴蝶虽然占的面积小
,
但
是表达的主题鲜明
。
有的蝴蝶妈
妈完全是人形
,
穿着的服装是蝴
蝶纹样
,
骑坐在鲤鱼背上
,
悠然自
得
。
有的蝴蝶妈妈形象是人首
,
鲤鱼身
,
手提葫芦
,
展开翅膀
,
飞
翔在空中
,
同时还佩戴一对大耳环
,
反映了作者的世俗情节
(
图9
)。
第二
,
苗族剪纸中很多都在描述关于
“
桑扎
〔1〕
射日
”
的神话
。
他们认为
桑扎是苗族的先人和英雄
。
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12个太阳和12个月亮
,
这
样白天太热
,
晚上太亮
,
人无法生活
。
桑扎的老婆到天上去控告
,
结果太阳
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离地面更近了
,
还晒死了桑扎的两个孩子
。
于是
,
桑扎背
起巨大的弓箭射落了11对日月
。
最后一对日月害怕就藏了起来
,
直到公鸡
打鸣才敢出来
。
刘妹沙的剪纸与她所叙述的传说内容十分匹配
,
剪纸形象清晰明了
。
剪纸中央是一个背后长着翅膀和尾巴的男子
,
怒目
,
獠牙
,
手持弓箭
,
腰间系
着葫芦和箭同
。
画面左边是仙人骑狮子
、
小孩
、
鸟
、
乌龟和家禽等
。
右边是
麒麟
、
双头龙
、
蝴蝶妈妈
、
猴子和龙等
。
右上方是12个太阳
,
其中有一个太阳
已经躲藏到麒麟的口边
,
生动地表现了神话中的内容
。
剪纸采用中心对称
构图
,
但又不完全对称
,
在讲究形式的同时又追求变化
。
整个布局饱满
,
突
出射日的过程
,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在有的剪纸中
,
桑扎的形象与当地男子一样
,
头戴斗笠帽
,
肩扛扁担
,
手
提斧子
,
俨然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
还有的剪纸表现的是桑扎兄妹合磨成
亲的场面
。
剪纸采用米字形放射构图
。
桑扎兄妹两人手牵手
,
共在一个屋
檐下
,
位于画面中心
,
上面中央倒挂蝙蝠
,
两边分别装饰龙凤纹样
,
下面左右
各有一个小孩
,
搭配鲤鱼和莲花补充画面
。
第三
,
田螺姑娘的故事
。
从前有一个穷人
,
整天只会钓鱼
。
一天钓上来
〔1〕桑扎
:
是苗语中对姜央的称呼
。
330
图10施洞苗族剪纸中的田螺姑娘纹样
一个田螺
,
于是把它带回家
。
第二天他又去钓鱼
,
回家时鱼
肉饭菜共12碟
,
样样都准备
好了
,
他很好奇
,
后来才知道
田螺是龙王的女儿
,
于是结为
夫妻
。
村里人嫉妒他们不用
劳动就能丰衣足食的日子
,
三
番五次诬陷田螺姑娘为妖
,
最
终拆散了这对夫妻
。
剪纸作品中田螺姑娘的
形象多次出现
,
有的是人首
,
长着触角
、
翅膀和尾巴的形象
;
有的手持芭蕉
扇
,
笑眯眯地坐在龙背上面
;
有的像动物一样四肢着地行走
;
有的是一手拿
植物
,
一手提水桶的劳动妇女形象
;
有的长牛角
;
有的长着龙一样的面孔
。
有一幅田螺姑娘的剪纸特征很鲜明
,
剪纸分三部分
:
中央是田螺姑娘
,
人首
,
戴耳环
,
展开翅膀
,
手拿葫芦
,
上身裸露
,
下身长鳞和鳍
,
鱼尾展开
,
身体呈S
形
。
她的头上是两只小猴子
,
左边有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
。
占整个剪纸面
积的三分之一
。
左边是仙人和小孩骑凤凰
,
画面左上角是小鸟
、
左下角是挥
着旗的人和马
,
右边是手拿兵器的仙人骑着龙
,
右下角是小鱼
。
剪纸内容在
现实与神话中交织
,
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
图10
)。
第四个故事是一个关于神牛的传说
:
很早以前
,
有个叫
“
学
”
的孤儿
,
帮
地主放牛
,
他养的牛不吃草
,
整天在河里与龙斗
,
后来
“
学
”
成了神仙
,
牛也成
了他的坐骑
。
苗族的剪纸中牛和牛龙的形象是苗族特有的
,
是苗族崇拜的对象
。
牛
龙长着牛首龙身
,
形象多变
。
有的纹样长着獠牙
,
兽角
,
二目圆睁
,
四蹄伸
展
,
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
;
有的勤勤恳恳在田间劳作
;
有的变成牛首人身骑
在龙的背上
;
有的正回头望着背上的牧童
,
似乎在听他吹笛子
;
有的长着牛
首鲤鱼身
;
有的长了翅膀
,
背着苗人到处作战
。
据当地人讲
,
这类牛的形象
能够驱邪避凶
。
对牛的崇拜是苗族文化中特有的部分
,
不仅在剪纸中大量
出现
,
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
如苗族房屋入口的腰门两侧就会
有牛角形的装饰
,
每逢节日都会杀牛祭祖
,
苗族银饰中也有大牛角和小牛角
的饰物
。
正因如此
,
剪纸中牛的形象也特别丰富
(
图11
)。
第五个传说是关于燕子和青蛙
。
燕子认为
:
种一年的粮食吃三年比较
艺
术
田
野
考
察
331
Study
of
art
图11施洞苗族剪纸中的牛纹样
好
。
青蛙认为
:
那样草太多
,
虫
子太多
,
没有谷子会被饿死
。
于
是它们就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官
司
。
燕子飞累了用泥巴筑窝来
住
,
青蛙跳到河里的莲叶上
,
顺
水飘去
,
先到达目的地
。
于是青
蛙赢了官司
。
从此以后就种一
年粮食吃一年
。
燕子每年春天
飞回来
,
冬天又飞到暖和的地方
去帮忙
。
所以当地农民会保护
燕子
,
见到燕子飞来就知道该干农活了
,
听到蛙声就该下田了
。
燕子和青蛙的纹样经常作为画面空白的填充
,
同时也有青蛙在画面中
占主体地位的纹样
。
这样的青蛙一般是三脚金蝉
,
能够聚财
,
增福
。
同时
,
由于青蛙的繁殖能力强
,
它还象征子孙满堂
,
后继有人等
。
以上五个民间传说是剪纸纹样中最常涉及到的题材
,
其他故事还有很
多很多
,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
总而言之
,
苗族剪纸纹样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
,
每一幅剪纸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民间传说
,
每一个形象都经过民
间艺人的艺术推敲
。
刘妹沙用剪纸的语言对苗族文化做出了详细的诠释
,
真实地表达了苗族工艺美术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
(
二
)
剪纸工艺
在看过了所有剪纸纹样之后
,
我们很想了解刘妹沙的剪纸工艺
,
于是
,
她爽快地拿起剪刀为我们做示范
。
剪纸之前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
第一
,
把红纸裁成设定的尺寸
,
大部分长
度约270毫米
,
宽度约在30
—
95毫米之间
。
每10张为一打
,
每打第一张纸
进行绘画
,
纸和纸之间用小纸条装订
,
每30毫米左右订一个小纸条
,
订满整
个直面
。
保证剪纸的过程中上下纹样基本一致
,
不会散开
。
最上面一张白
色朝上
。
第二
,
在最上面一张纸上绘画纹样
,
如果已有纹样需要重新制作
,
可以用复印纸先把轮廓线拓印下来
,
再用铅笔在其上修改和添加细节
。
这
些线条是苗族剪纸的一个突出特点
。
只有用线条把细节描绘的清晰明了
,
才能使之后的刺绣工艺更加精彩
。
第三
,
准备剪刀
。
剪刀的刀刃要自己磨
到合适的锋利程度
,
如果不够锋利剪出来的线条就不流畅
。
另外
,
剪刀把也
要用棉布包裹起来
,
这样长时间使用就不会伤手
。
332
剪纸的流程分四步完成
。
首先从外边缘
,
沿着轮廓线剪去多余部分
。
其次
,
根据图形剪掉纹样之间的部分
,
这个过程要注意必要的连接
。
纹样之
间如果完全没有连接剪纸会散开
,
所以在适当的地方保留连接
,
是非常必要
的
。
接下来剪纹样内部的细节
。
例如
,
龙鳞之间的缝隙
、
狮子的毛发
、
鸟的
羽毛
、
人物和动物的嘴巴
、
头饰
、
服饰等等
。
有的地方不是把纸剪掉
,
而是只
剪一条线
,
这样方便刺绣时穿针
,
这也是苗族剪纸的特点之一
。
最后
,
检查
整理
,
适当去掉多余的装订纸条
。
(
三
)
剪纸的尺寸和搭配
一般来讲
,
一件苗衣袖子要两套剪纸
,
每套剪纸有3个图样
,
每图2张
,
共12张
。
再加上肩膀和衣领各2个图样
,
施洞苗衣至少要16张剪纸才能完
成
。
尺寸和搭配方式比较多样
,
常见的形式是根据故事情节搭配
,3张为一
组
。
基本搭配有3种形式
:
第一种是宽的剪纸尺寸约为270×85毫米
,
窄的
剪纸尺寸约为270×30毫米
,
搭配方式为两张宽的夹一张窄的
;
第二种是宽
的剪纸尺寸约为255×95毫米
,
窄的剪纸尺寸约为255×55毫米
,
搭配方法
为两窄夹一宽
,
第三种是不分宽窄3张剪纸尺寸均为270×60毫米左右
,
并
排摆放
。
每个袖子有两组故事情节
,
按顺序并排缝在苗族服饰的袖子前端
。
以上说明的是最常见的尺寸和搭配方式
,
除此之外还有圆形和正方形的剪
纸
,
尺寸种类也很多样
。
三
、
刺绣
苗族刺绣在我国少数民族艺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它以剪纸图样
为基础
,
在其上进行各种刺绣针法
。
苗族人家户户能刺绣
,
寨寨有好手
。
女
孩从七八岁开始学着做各种针线活
,
到了十五岁左右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了
,
并开始制作自己的嫁衣
,
经过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
可见刺绣是苗
族妇女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
也是其审美情趣的表达和文化艺术的载体
。
(
一
)
刺绣材料
苗族刺绣的材料分为四种
:
布
、
线
、
剪纸和遮盖物
。
第一
,
苗族刺绣的传
统布料是自己纺的棉线
,
再用织机手工制成的棉布
。
但是现在很多人会买
现成的棉布或细帆布来加工
。
如果是做苗衣用的布
,
还要经过特殊处理
。
首先把一匹布洗干净后
,
放在靛蓝染缸里浸泡
,
泡的过程中水缸上方有一个
板
,
用来叠放布匹
,
几个小时调换一次
,
保持颜色均匀
。
泡好之后晒干
,
上
333
Study
of
art
浆
,
再晒干即可
。
所以苗衣的布都比较厚且硬
,
可以在表面缝银片
。
如果是
堆绣的材料就要买苏州或上海产的丝质的薄丝或缎子
,
在制作之前同样要
经过上浆处理
。
第二
,
传统的刺绣丝线是通过自己养蚕
、
缫丝
、
染色而得
,
目
前多半是买来的
,
一般产自苏州或上海
。
也有的当地工厂买来白线和白丝
布自己染色
。
线有棉质和丝质之分
。
第三
,
剪纸在上文中已有提及
,
买到手
的剪纸一般没有绘画纹样
,
只有轮廓和剪好的细节
。
第四
,
绣好的绣片要用
遮盖物把它盖起来
,
保持清洁
,
然后再缝制其他的部分
,
遮挡物是绘画用半
透明拷贝纸
,
用大针角缝在绣片的外边缘上
。
在缝制过程中苗族妇女也十
分讲究
,
她们不会直接用手拿捏绣片
,
而是用干净的毛巾垫在手中
,
间接拿
绣片
。
这种工艺流程与国画中工笔重彩的流程颇有些相近
,
让人不禁感叹
苗族刺绣工艺之完善
。
(
二
)
刺绣的工艺种类
苗族刺绣的种类十分丰富
,
有破线绣
、
锡片绣
、
平秀
、
挑花绣
、
辫绣
、
打籽
绣
、
堆绣
、
十字绣
、
锁线绣
、
错针绣
、
数纱绣
、
马尾绣
、
绉绣和轴绣等等
,
其中施
洞苗族地区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刺绣种类是破线绣
。
图12苗族刺绣中的破线绣工艺
一
、
破线绣是在刺绣过程中把一根丝线分成几股
,
分几次刺绣完成
,
这
样绣出来的纹样非常细腻
,
色彩变化柔和丰富
,
犹如花鸟画中的晕染手法
。
破线绣多应用在重要的位置
,
如苗衣的领子
、
袖子
、
背扇等处
(
图12
)。
二
、
锡片绣也叫锡绣
,
它的工艺是把锡材料压成薄片
,
按照需要的纹饰
剪成相应的小块
,
折叠成长方形
,
再用针线穿过折好的锡片缝在布表面
,
这
样反复进行
,
用锡条拼组成各式纹样
。
一般刺绣使用的线与底色一致
,
给人
的感觉像是白色金属片浮在布的表面一样
。
锡片绣的工艺成本很高
,
费时
长
,
十分少见
,
只有地位显赫的人才
有可能穿戴锡片绣的服饰
。
我们在
考察过程中于凯里博物馆看到了一
件锡片绣的精品
,
它的审美价值让
人惊叹
。
三
、
平绣最常见
,
也最简单
。
先将剪好的纸样贴在绣花布或缎子
上
,
然后用线照着剪纸纹样绣
,
直至
绣满为止
。
这种绣用色不太复杂
,
习惯以一种色为主
,
经常搭配其他
334
种绣法在边缘绣出渐变颜色的花边做补充装饰
。
四
、
挑花绣不用先起样
,
数纱挑刺
。
针法有平挑花和十字花两种
,
即在
平布上面依纱眼用绣花针扣上十字形
,
然后以此为骨架
,
填置上多种需要花
纹
,
采取反面挑花正面看手法
,
其优点有二
:
一是保持清洁
;
二是便于打结
。
构图多是几何图形
,
也有动植物图案
。
其结构主要有对称式
、
交叉式
、
二方
连续式
、
斜菱形
、
单独纹样等等
。
五
、
辫绣
,
也叫编绣或编卷
,
方法是先把剪纸贴在缎子上
,
再以8根
、9
根或13根彩色丝线编成宽窄不同的小辫条
(
每根辫条多数只用一种颜色
),
然后将这些小辫条由外向里
,
一圈一圈地平铺在纸花上
,
另用一根同色丝线
把它钉紧
,
即成辫绣
。
若将小辫条挤皱后
,
再如以上方法制作的工艺叫皱
绣
。
这两种绣非常精致
,
费工较多
,
制一对衣袖需花两个多月时间
,
所以一
般多用在盛装上
。
六
、
打籽绣是将剪纸贴在底布上
,
绣时针从背面向正面刺上来后
,
便将
针尖在丝线底脚卷上两圈
,
然后再刺下去
,
针针如此
,
每绣一针
,
丝线就在面
上卷结成一个圆圈
。
绣好后
,
呈现出许多小圆点
。
纹样就是由这样无数的
小圆点组成
。
绣好的作品稍稍突起
,
呈浮雕效果
。
不过由于费线费功夫
,
这
种工艺的绣片在大户人家比较常见
。
图13苗族刺绣中的叠绣工艺
七
、
堆绣
,
也叫叠绣
,
即把薄丝布洗过
、
上浆
、
熨平
,
叠成三角或四角等形
状
,
厚度在四层以上
。
把这样的小块布用同色线
、
分步骤的刺绣在底布上
,
底布中间一般空出来
,
用单线绣男孩或者女孩头像
,
也有的绣万字符
。
堆绣
的工艺比较繁琐
,
颜色以单色居多
,
突出层次感
。
常见的堆绣作品尺寸在
150×30毫米左右
,
常用来装饰领口后面
,
有时也会在前衣襟的边上使用
,
也
有整件衣服都采用堆绣的工艺完
成的
,
这种作品比较少见
(
图13
)。
八
、
马尾绣的材料由马尾和丝
线组成
,
方法为
:1.取马尾三四根
作芯
,
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
绕在马尾上
,
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
弦那样的白色绣花线
;2.按照传统
刺绣纹样或剪纸纹样
,
将含有马尾
的绣花线绣于纹样的轮廓线上
;
3.用7根丝线编成的扁形线
,
添绣
335
Study
of
art
轮廓线中间部分即成
。
水族的马尾绣最为有名
,
相传有上千年的历史
,
马尾
绣的背带是水族姑娘的嫁妆
,
表示多子多福
,
小孩子都从这个背带中长大
。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
黔东南的其他民族也学习了这种工艺
,
如在苗族服饰中
也有马尾绣工艺的应用
,
这体现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
。
九
、
十字绣是利用布的经纬线纹理
,
在一个经纬交叉点上绣对角线的方
法
。
十字绣是很多民族常用的刺绣方法
,
苗族的十字绣主要应用于腰带
、
背
包带
、
围腰
、
鞋垫等处
。
(
三
)
刺绣的色彩搭配
苗族刺绣色彩以明快的黑
、
红
、
蓝色调为主
。
下面以姊妹节女装刺绣为例
说明色彩应用
。
刺绣多以自织自染的蓝黑布为底色
,
以红色或者蓝色为主色
调
,
运用黄
、
绿
、
粉
、
黑
、
白等颜色进行搭配和装饰
。
最后用彩色线勾勒轮廓
。
图14苗族刺绣
工艺中的色彩搭配
红色为主色的刺绣是苗族典型的重大节日
穿着的服饰色彩
,
一般年轻女子会在姊妹节这几
天穿着红色刺绣的苗衣
。
红色刺绣苗衣的色彩
搭配是
:
底色为靛蓝染色处理的蓝黑色
。
刺绣面
积的百分之七十是大红色
,
在图案中间会穿插少
量群青
、
中绿
、
草绿
、
粉绿
、
中黄
、
土红
、
水粉
、
黑
、
白等小面积色块进行搭配
。
除此之外
,
勾边的线
在色彩搭配方面非常重要
。
例如
,
红色为主色调
的刺绣一般勾边用白色和中黄色
,
大红色的图形
如果勾中黄色的边
,
视觉上就会觉得色相偏朱红
或橘红
,
图形有向外扩张的感觉
。
如果勾白色
边
,
视觉上会习惯产生红色的补色
,
绿色效果
,
这样就会使得颜色对比更加
强烈
,
图形有向内收缩的感觉
。
很多刺绣都把白色和黄色穿插起来应用
,
使
人在平面色彩中产生空间感
(
图14
)。
蓝色为主色调的刺绣大多数是婆婆们穿着的颜色
。
刺绣色彩搭配为
:
底色为靛蓝染色处理的蓝黑色
。
刺绣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群青色
。
搭
配小面积的大红
、
中绿
、
草绿
、
水粉
、
赭石
、
中黄
、
橘黄
、
黑
、
白等颜色
。
勾边大
多数采用橘黄和白两种颜色
,
与蓝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
给人明快的感觉
。
近些年来一些刺绣中出现了一种塑料圆片片的装饰材料
,
直径约3毫
米
,
中间有孔
,
可以缝制在服装上面
,
有不同颜色
。
与蓝色搭配的片片是橘
红色的
,
与红色搭配的片片是白色的
。
这种服装辅料的应用改变了苗族刺
336
绣朴实的特点
,
增加了华丽的成分
。
除此之外
,
日常生活服饰色彩也十分丰富
,
总体来看
,
明快鲜艳的色调
是苗族刺绣色彩的显著特征
。
四
、
服饰
图15姊妹节期间身着盛装的苗族女子
姊妹节期间会看到各家各
户的
“
传家宝贝
”,
各种优秀的
民间手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
,
目不暇接
。
每天都可以欣赏到
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聚集在河
边或者村里的某个地点
,
翩然
起舞
。
即使你在家里
,
也会被
远处传来的悦耳的银铃声所吸
引
,
禁不住要跑出去看个究竟
。
姊妹节当天最热闹
,
因为这天
既是苗族农历新年
,
又是交际的节日
,
是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寻找意中人的
好时机
。
附近四五个村子的姑娘和婆婆们都会佩戴起最绚丽的服饰赶到塘
龙村的场坝上跳舞
,
她们会围成圆圈
,
姑娘们在里圈
,
婆婆们在外圈
,
随着场
地中央老婆婆敲击的鼓点
,
踏着清水江边的鹅卵石
,
苗族女子们舞动着身
姿
,
变换着舞步
。
那白花花的银饰
、
精美的刺绣和着奇妙的鼓声会把你带到
遥远的过去
(
图15
)。
施洞苗族服饰有两大特点
:
一是银饰丰富
,
二是刺绣精美
。
其中成年女子服饰特点最突出
,
从头到脚全部用银装饰
。
首先头部饰
物有
:
大牛角
〔1〕、
小牛角〔2〕、
银梳
、
银帽
(
围在额头上的装饰
)、
两排或三排银
泡泡
、
发簪
、
耳环等
。
胸部饰物有
:
花丝项圈
、
罗汉圈
〔3〕
和银压领
〔4〕,
其中有
〔1〕
〔2〕
〔3〕
〔4〕
大牛角
:
苗族女子常见的一种银质首饰
,
因其造型似牛角而得名
。
通常装饰与头部的正前方
。
小牛角
:
与大牛角造型相似
,
经常一起佩戴
,
通常装饰在头部后方
。
罗汉圈
:
苗族项圈的一种
,
直径比较大
,
通常边宽25—45毫米
,
前面宽后面窄
,
錾刻花纹
。
前面的1/3至1/2处坠满银吊饰
,
多半以蝴蝶为装饰纹样
。
银压领
:
苗族首饰的一种
,
类似项链
,
上部分是银链子
,
垂在胸前的部分造型似如意锁
,
锁
的下面坠银吊饰
。
艺
术
田
野
考
察
337
Study
of
art
图16施洞苗族女子的典型着装
钱人家的女孩会佩戴三四个大小不一的花丝
项圈
,
直到最上面一个小项圈与嘴平齐
,
这是
苗族人心中最美的状态
。
身体装饰有
:
领子
后面配有堆绣纹样
;
肩部有的是绣纹样
,
有的
是银泡泡
;
袖子上面装饰满各种刺绣工艺的
绣片
,
有的在袖口处另搭配银泡泡
。
前身装
饰最集中
,
主体是三排斜向
(
与衣襟斜度一
致
)
的银片
,
从上至下银片尺寸逐渐增大
,
传
统的苗衣第一排是圆形银片
,
三排银片的数
量分别为五片
、
四片
、
三片
。
现在银片都是正
方形
,
数量分别为四片
、
四片
、
三片
,
每排之间
有两行银泡泡
,
最外圈装饰单排银泡泡
,
边缘
缝制银流苏
,
可以发出响声
;
前身这样的装饰有两组
,
部分地方上下重叠
,
由
于衣襟是斜向的
,
所以在运动时会交替出现
。
背后的装饰与前身装饰呼应
,
最上面是一排或两排形状各异的银片
,
接下来是三排正方形银片
,
其中第一
排银片也有圆形
,
但其数量与方形银片相同
,
从上至下银片数量分别为六
片
、
八片
、
六片
,
也配银泡泡和银流苏装饰
。
手部装饰有
:
戒指和手镯
,
苗族
姑娘在盛装时一般会同时佩戴多个不同款式的戒指和手镯
。
戒指与平时佩
戴的不同
,
中间部分会配有银铃铛或者银流苏
,
可以随意摆动
,
发出悦耳的
铃声
,
与服饰风格统一
;
一般而言
,
盛装时每只手腕佩戴的手镯都在三只以
上
,
装饰效果十分华丽
。
下身装饰
:
传统苗衣下身搭配自织自染自制的横条
百褶裙
,
脚穿绣花鞋
,
颜色和纹样与服装相统一
。
如今会有人买现成品百褶
裙
,
穿皮鞋
(
图16
)。
总之
,
整身苗衣制作精良
,
非常有民族特色
。
银子是家庭富足的标志
,
所以
银饰十分普遍
,
苗族姑娘从头到脚的服饰约重十几斤
,
有的甚至达到几十斤
。
苗族童装也非常精美
,
三岁至五岁的小女孩的服装与成年女子的服饰
款式基本相同
,
所不同的是花丝项圈比较少见
,
罗汉圈和银压领比较常见
。
苗衣的银片数量根据孩子的高矮有所增减
。
手上的装饰基本没有
。
男孩的
盛装主要以围腰为主
,
围腰是一条装饰双排银泡泡的腰带
,
在其中间有的会
配有大片圆形錾刻银片
,
结尾处用红色丝线流苏装饰
。
一两岁的小孩盛装
时会佩戴帽子
,
帽子表面绣满吉祥图样
,
额头中间大多装饰银质圆盘
,
盘里
有剪刀
、
书
、
算盘
、
尺子等
,
类似汉族小孩
“
抓周
”
用的器具
。
两旁配有银质的
338
图17施洞苗族儿童服饰
“
福
”、“
禄
”、“
寿
”、“
喜
”
四个文字
。
耳侧是银质錾刻工艺的老虎纹样
。
三四
岁的小孩的帽子又有所不同
,
整个帽子的顶部绣满各种吉祥图案
,
侧面装饰
银质的八仙人物形象
,
正中间是寿星
。
耳侧装饰錾刻有老虎或麒麟等纹样
的银片
。
帽子后边沿一直垂到颈部以下
。
男孩衣服多数采用对襟盘扣
,
有
条件的家庭会在两侧的衣角处缝制三角形银片和银质小吊饰
(
图17
)。
成年男装相对而言最简洁
。
苗族男装所使用的材料也是蓝黑色上过浆
的自染布
。
对襟
,
盘扣
。
基本以腰带装饰为主
,
纹样种类繁多
,
有的整条腰
带绣满吉祥纹样
,
有的装饰满满的银泡泡
,
有的银泡泡与錾刻花纹银片相结
合
,
有的整条腰带由方形錾刻纹样的银片组成
,
在银片的下端缀满银吊饰
。
苗族服饰不仅银饰丰富
,
刺绣精美
,
而且传载着苗族千年的文化
。
苗族
有自己的语言
,
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
文化传承靠苗族古歌和神话传说
,
以口
口相承的方式流传
。
能够有图案记载的就是苗族的刺绣和银饰
。
刺绣和银
饰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了苗族的历史
、
文化
、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
所以
,
苗
衣有穿在身上的史诗之称
。
五
、
小结
(
一
)
纵观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
贵州台江施洞地区的苗族传统工艺
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
、
工艺作品的制作方法基本保留着传统的工艺流程
。
不论是银饰
、
剪
339
Study
of
art
纸
、
刺绣还是服饰
,
目前苗族的传统手工艺作品都基本保持原有的加工方
法
。
尤其是银饰工艺
,
从取材到加工过程
,
再到最终完成作品
,
完好地保留
了具有苗族工艺特点的加工方式
。
现代的铸造等工艺形式很少在苗族首饰
中出现
。
目前集市上的刺绣产品虽然有机绣作品
,
但多是旅游纪念品
,
当地
苗族妇女还是采用手工刺绣
,
而且刺绣针法十分讲究
。
苗衣应用的材料每
家每户都坚持自己染色
,
自己上浆
,
苗衣的总体造型
、
纹样
、
刺绣
、
银饰都没
有太大改变
,
符合苗族原有的服装形态
。
因此
,
苗族的传统工艺基本保持了
传统的工艺方法
。
二
、
银饰
、
剪纸和刺绣的纹样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
又包含有汉文化
的内容
,
体现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
。
苗族的传统工艺品中牛纹样
、
蝴蝶纹样
、
姜央和田螺姑娘等人物纹样是苗族文化背景下的生动写照
。
例
如
,
在当地牛龙的刺绣十分常见
,
约有十几种
,
有的牛龙背上背着牧童
,
有的
低头劳作
,
有的团成球形
,
有的浑身长满鳞片
,
有的好像正憨态可掬地望着
你
,
有的则怒目圆睁
,
杀气十足
。
牛角在刺绣中经常采用黑色和白色相搭
配
,
颜色反差强烈
,
起到突出作用
。
耕牛图多次出现在袖饰中
,
有时会搭配
蝴蝶
、
硕鼠
、
凤鸟等吉祥纹样一起使用
,
同时
,
也会在錾刻工艺的银质罗汉圈
中出现
。
刺绣纹样中牛在整体构图中占主体地位
,
它的身体用彩色龙鳞装
饰
,
脊背上长着鱼鳍
,
苗族把牛
、
龙和鱼结合在一起
,
寓示着牛具有龙和鱼一
样的能力
,
威猛神勇
,
不可战胜
。
在这点上反映出苗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浪漫
主义色彩
。
蝴蝶象征苗族的祖先
,
苗族人称它为蝴蝶妈妈
,
凤鸟预示着
吉祥
。
龙
、
凤
、
福
、
禄
、
寿
、
喜
、
八仙等纹样是汉族道家文化的内容
,
在汉族民间
广泛流传
。
在施洞苗族纹饰中也大量出现
。
如福禄寿喜纹样和八仙纹样
,
把文字和图形相结合
,
用錾刻的手法制成银片
,
装饰在小孩子的帽子前端
,
寓意孩子能够富裕的生活
,
长命百岁
。
又如汉族的龙凤纹样
,
本是皇家专用
的吉祥图案
,
预示着阴阳和谐
,
吉祥如意
,
现在应用在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
如小男孩的帽子会绣龙纹
,
象征着望子成龙
,
女子的银冠上会装饰凤鸟纹
样
,
预示着望女成凤
。
三
、
银饰
、
剪纸
、
刺绣和服装是苗族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
苗族的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
,
经过工艺美术匠人的加工提炼
,
真实地反应苗
族的现实生活
。
例如苗族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耕种
,
农业是苗族生活的基础
,
男耕女织是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
。
于是在苗族的民间艺术中经常
340
出现耕牛形象
、
农耕人物形象以及妇女纺纱织布的形象
。
即使是神话传说
中的英雄也会挑着扁担下地种田
,
即使是龙王的女儿也会洗衣做饭
、
料理家
务
。
这反映出苗族最真挚朴实的情感世界
,
苗族的民间艺术就是真实地反
映他们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东西
,
这就是苗族传统工艺特有的世俗文化
内容
。
(
二
)
贵州台江施洞地区苗族传统工艺的现状
在考察中我了解到优秀的传统工艺继承人逐渐减少
,
甚至无人继承
。
这种苗族传统工艺的现状让人深思
,
其未来令人担忧
。
一
、
传统银饰的现状
。
就个人而言
,
刘师傅自己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订做
的
,
很少有加工批量的活了
。
以前来订做的都是寨子上的人和别寨的人
,
现
在多是为院校
、
博物馆
、
品牌厂家订做
,
这样的首饰价格高
,
可以不考虑工
时
,
慢慢做
,
做到满意为止
。
就整个银饰市场而言
,
在考察中我了解到优秀的老银匠继承人已经逐
步减少
,
苗族银饰的未来让人担忧
。
刘师傅本打算让女儿当助手做花丝工
艺
,
女儿在这方面也确实很有天赋
,
但是女儿21岁就嫁人了
,
以后随女婿在
外做生意
。
儿子是一个很勤奋
、
很热情的小银匠
,
今年30岁不到
,
正是学习
手艺的好时光
,
可他做的是旅游产品
,
以批量錾刻为主
,
虽然每一件赚的钱
不多
,
但是数量大
,
总体算下来比父亲赚得钱多很多
,
又轻松
,
在凯里过着很
殷实的生活
。
回程时我们特意拜访了刘师傅的儿子
,
看了他现在给别人订
制的纪念品
,
他自己也觉得工艺比较粗糙
,
但是没有办法
,
为了赚钱
。
当我
问及他为什么不回家帮父亲时
,
他有些犹豫
,
他说就感情而言
,
很想回家帮
父亲
,
家里的订单也忙不过来
,
就现实情况而言
,
他还想再多赚几年钱
。
刘师傅一家的现状恰恰反映了施洞苗族银饰的现状
。
在附近的几个寨
子里
,
从事金银手工艺的人很多
,
这里是有名的银匠村
。
但是能够耐得住性
子
,
不被金钱诱惑
,
甘愿忍受寂寞
,
默默钻研手工艺的人寥寥无几
。
在当下
,
处处要求快捷的生活方式
,
银匠们也自然逃不出这样的社会思潮影响
。
如
果做的成品多
,
就意味着更多的经济效益
,
这更是现代银匠们所追求的目
标
。
反之
,
精工细作的高成本作品与大众需求不符
,
最终无人问津
,
只能慢
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
存在以上的现状也有其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
。
现实原因主要是由于精
细工艺付出的劳动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
老百姓不愿意把钱花费在工艺
上
,
而愿意花费在材料上
。
人们对于精品的认知度不高
,
对于材料本身的保
341
Study
of
art
值价值比较认可
,
重视材料价值
,
忽视艺术价值
。
所以当地集市经常会有称
重量计算价格的交易
。
这是社会不够发达的表现
,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
段
。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民间手工艺的艺术价值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
它
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会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
其历史原因主要是长期以
来苗族的审美所决定的
。
苗族崇尚以多为美
,
以满为美
,
以大为美
。
至于是
不是精工细作
,
要退而求其次
。
当然
,
相同的价格还是会选择工艺精良的
首饰
。
二
、
剪纸工艺的现状
。
刘妹沙师傅由于剪纸的风格独特
,
曾经以民间工
艺美术师的名义
,
受邀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举办讲座
,
而且受到了好评
。
她
的剪纸相比凯里和台江其他地区的剪纸作品
,
在构图安排
、
人物造型
、
剪纸
内容
、
民族特色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
目前她身边没有学徒
,
只有一个女儿在
农忙的时候回家帮她做农活
。
她很想把手艺传给自己的女儿
,
也想让她以
此为生
,
可是女儿已经结婚嫁到外地
,
并有了小孩
,
平时要照顾自己的家人
和生活
,
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剪纸
,
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
现
在刘妹沙师傅已经要带老花镜剪纸了
,
不知今后会有谁来传承她的手艺
,
这
是刘妹沙师傅目前的难题
。
三
、
刺绣工艺的现状
。
刺绣工艺是家家都有
,
人手都会的工艺形式
。
目
前还能在每家门前经常看到妇女们在刺绣
。
至于刺绣精品大部分还是老人
在制作
。
随着调查不断深入
,
我们了解到目前很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正在
发生改变
,
年轻姑娘从十几岁开始会到外地去打工
,
这样的收入比在家务农
的收入高很多
,
因此
,
自然不会有时间学习刺绣
。
考察中还发现集市上卖的
刺绣工艺品很多是机器绣的
,
不是手工制作
。
比较好的手工制品
,
例如破线
绣和堆绣大多是老婆婆挑着篮子在路边卖的
,
年轻人和中年人都很少看到
。
四
、
传统苗衣的现状
。
首先
,
苗衣的材料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
传统苗衣
的材料是自纺自织自染自制的棉布
,
现在很多人会选择买现成的棉布自己
染色
。
其次
,
苗衣的刺绣工艺开始分工合作制
,
即把苗衣的工序按照种类分
开
,
由专人加工
。
比如
,
染布
、
上浆和裁剪的工艺自己完成
。
由于刺绣是先
做好绣片再缝到衣服上
,
所以刺绣按照工艺的种类再细分
。
中间部分是破
线绣有专门的破线绣高手完成
,
接下来的是勾边
,
由专门负责勾边的人完
成
,
最后缝小装饰
,
由另外的人完成
。
领子后面的堆绣部分直接到集市上购
买即可
。
这样每人负责一种工艺
,
做得非常熟练
,
又节省时间
。
然而这也带
来了问题
,
每一件苗衣的特点都不突出
,
基本工艺方法都一样
,
只是选择了
342
不同的故事题材而已
。
缺乏了苗族姑娘制作嫁衣时所付出的情感
。
再次
,
苗衣的银饰品工艺趋向于精巧细致
。
以前银饰的佩戴是财富的象征
,
银链
子越粗越重越富有
,
现在的配饰讲究既要显得华丽富有又要美观精致
。
有
很多老婆婆佩戴的项链银条有小手指般粗细
,
年轻姑娘们比较少佩戴
。
在
考察时发现粗银条的项链很多被作为材料重新改款
。
最后
,
精品苗衣越来
越少
。
过去的姑娘准备苗衣是自己的嫁妆和日常穿着的服饰
,
苗衣的好坏
说明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
会影响她的终身大事
。
现在日常生活穿着的服饰
和我们一样
,
所以就不太愿意花很多心思在苗衣上
。
由于年轻人生活方式
的改变
,
相当一部分人会长期生活在城市里
,
这种苗衣会不会逐渐远离她们
的生活
,
最终成为一种收藏
?
总之
,
苗族传统工艺现在基本保留着传统的工艺形式
,
但是其未来的发
展前景让人担忧
。
总结其原因
,
最根本的是苗族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发
生了改变
,
年轻人向往城市的生活
,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整个地区的前进方
向
,
因此
,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必然受到冲击
。
(
三
)
针对苗族传统工艺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必然存在着矛盾
,
而且不
可避免
。
那么如何积极地应对
,
苗族传统工艺将向何处发展
,
如何保护和传
承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
,
值得我们深思
。
一
、
国家支持
。
对于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间手工艺形式
,
国
家应该给予必要的保护
,
对于优秀民间手工艺人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资
助
,
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精英
,
对于民间手工艺发达地区应该给予适
当的宽松政策
,
使民间手工艺能够与经济挂钩
。
国家还应出资收购更多的
银饰
、
刺绣
、
剪纸和服装的精品在博物馆展出
,
弘扬民族文化
。
就我所知
,
国
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
,
并已经启动了多项措施
。
现阶段国
家已经评选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
各省工艺美术大师
。
刘师傅就是贵州省
金银工艺美术大师
,
这是对他的工艺美术成就的极大认可
。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方法
,
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国家支持
和保护政策
。
在日本人们把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者称为
“
人间国宝
”,
国家每
年会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
,
用于传统手工艺事业的发展
,
同时购买并收藏
“
人间国宝
”
的艺术作品
。
政府还规定
,
一定规模的公司和企业要按照比例
拥有相应数量的艺术品
,
并对艺术品收藏的税收政策比较宽松
,
这带动了财
团的收藏行为
,
使得艺术品市场不断开拓
,
形成良性循环
。
在日本除了国立
343
Study
of
art
博物馆
、
县立博物馆和市立博物馆之外
,
财团建立的博物馆也很多
,
艺术品
展览十分频繁
。
二
、
传统工艺自身的传承与创新
。
一方面传统工艺要看到自身的艺术
价值和文化价值
,
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工艺手法和传统工艺形式
,
使传统工
艺继续得到传承
。
另一方面要不断发展创新
,
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
念相结合
,
设计符合现代审美的传统工艺产品
,
引领消费潮流
,
扩大消费市
场
,
使更多的人了解
、
喜爱
、
购买并使用传统工艺品
。
根据施洞花丝首饰的
图片
,
我对北京市场做了问卷调查
,
绝大多数人认为花丝首饰非常精美
,
并
愿意购买和佩戴
。
这说明潜在的消费市场非常广阔
。
三
、
科研机构和媒体的宣传推广
。
科研学者要尽可能真实地用文字和
图片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
,
这不仅仅是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
社会媒体也应尽力宣传使更多的
人对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
,
进一步提高传统手工艺的在整个
社会中的地位
。
四
、
私人收藏
。
据我所知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收藏传统
的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各类优秀的工艺品
。
有的人收藏古董古玩为升值
,
大
部分是老货
;
有的人收藏是为了保护文化
;
有的人收藏是出于兴趣喜好
。
这
些收藏都是良好的开始
,
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
,
人们不仅会收藏古董
,
还会
收藏现当代的艺术品
,
其中包括当代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
。
目前已有人定
制苗族银饰和服装
,
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优秀的工艺技术的传承
。
在
欧洲很多私人博物馆收藏的展品中
,
有相当数量的手工艺制品
,
其中也包括
中国的陶瓷和刺绣等
。
总之
,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
传统工艺
必将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放射出更加璀璨的艺术光芒
。
(
作者单位
: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
【
参考文献
】
1.吴家萃
:《
苗族服饰
:
符号与象征
》,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2.宛志贤
:《
苗族服饰
》,
贵阳
: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4年
。
3.杨晓辉
:《
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
》,
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4.燕宝译
:《
苗族古歌
》,
贵阳
: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3年
。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7:21: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633192349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贵州银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贵州银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