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经济学的一个问题.建议你看看经济学的书籍.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
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
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
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在有更过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
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
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
法。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
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
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
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
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
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
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另外,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则是由约瑟夫·朱兰()根据维弗雷多·帕雷
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推论出来的。
张五常先生1998年就任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了题为《交易费用的范式》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五常先生称,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帕累托最优是应该被重新理解的。
在现实经济中,帕累托最优是处处满足的。如果认为帕累托最优条件没有被满足,则是因为
我们忽略了某些特定的约束条件。自助餐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用餐者的最后
一口的边际效用为零,而食物提供者的边际成本却大于零,这是和帕累托最优条件相违背的。
但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自助餐的形式节省了等候和伺候顾客的费用,而且这种费用的节
省一定是大于限制顾客消费的“浪费”,因此,帕累托最优仍然是满足的。毫无疑问,如果我
们生来就是高尚的人,则交易费用就会减少,而且我们也会更加富有。人们的看似非最优的
行为,却是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人们总是在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如果不承认这
一点,就没有经济科学。
对“人们的看似非最优的行为,却是人们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人们总是在约束条
件下达到最优,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没有经济科学”这句话,我有保留地同意。现代经济
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或者极大化)”。但问题在于,考虑了约束
条件之后,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不仅仅有帕累托最优,还有纳什均衡和其他的均衡。张五常
先生所说的情况是什么均衡呢?先来比较帕累托最优与纳什均衡。
帕累托最优与纳什均衡是不同的。譬如,“囚徒困境”是博弈论(或称对策论、赛局理论)
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说的是,甲和乙合伙抢了银行,被抓获。他们被关
进分隔的牢房。检察官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两人都不坦白,他们会因非法携带枪支的罪名各
判刑1年;如果其中一人招供而另一人不招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
被重判10年徒刑;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两人都会以抢劫罪名各判5年徒刑。结果,两个人
都招供了。在博弈论中,这种结果是一种纳什均衡,即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
个局中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在上述囚徒困境
模型中,如果甲相信乙招供,那么他的最佳策略是招供,而如果乙相信甲招供,那么他的最
佳策略仍是招供。这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它是“自确定”的。
但是,这个纳什均衡不是帕累托最优。在经济学上,帕累托最优指的是:在给定现有资
源条件下,不存在任何其他配置结果使某些人情况更好,而又不使任何其他人处境更坏。显
然,在上述囚徒困境模型当中,甲乙两个人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结
果是双方不合作,都认罪了。也就是说,实现了纳什均衡。但是,如果甲与乙合作,产生的
结果要比双方不合作好得多。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合作,就存在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是
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改进是
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那么,为什么两人不敢合作呢?甲会这样推理:“假如乙
不招供,我只要一招供,立即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供比不招供好;
假如乙招供了,我若不招供,则要坐牢10年,招供了只坐5年牢,显然还是招供的好。可
见,无论乙招供与不招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供。”同理,乙也会如此推理。于是,谁也
不敢选择合作。所以,在囚徒困境这个模型当中,从个人的理性出发,推导不出帕累托最优。
由此可见,纳什均衡只是一种平衡,而不是一种帕累托最优,不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这里列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英国学者L.Walmsley在193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
所提到的发生在英国约克郡海岸边的一个小渔村的故事)进行分析。Walmsley说到,在每
次大风暴后,总是有些漂流木材(driftwood)留在海岸上。因此,每次大风暴之后,村民
们便竞相奔到海岸去捡木材。许多年来,村民们遵守一种“先到者得”的习俗,即最先到达海
岸者可以任意捡漂流木材,然后把捡到的木材堆积在海岸边的高处,并在木材堆上压放两块
石头,以表示这是他自己的所有物。他可以把这堆漂流木材留在海岸边两天。在这两天之内,
别的村民会尊重他的这种事实上的产权。如果过了两天,他的这种事实上的产权就不再存在。
据说,在这个小渔村中,没有人知道这种“先到者得”规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及如何形成
的。但每个村民都遵守这种习俗,并且遵守得那么自然,那么有序。很显然,这种结果是纳
什均衡,但是,这种自发的秩序安排并不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选择。因为,它诱使村民竞相
早起奔去海边捡木头。而这种竞相赶到海边捡漂流木,会使村民有一种不必要的“努力竞争
支付”。从福利经济学角度来分析,这种“努力竞争支付”是一种“额外净损失”(deadweigh
tloss)。
分析到这里,再看张五常先生的观点。我认为,自助餐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只能实现纳什
均衡(有些情况下,连纳什均衡也实现不了),五常先生将二者的概念搞混了。自助餐一般
固定价格(譬如68元),限定时间(譬如规定顾客从进店到离店不得超过4小时),顾客
可以自由选择店家所提供的食品。有的店家可能不允许顾客剩余食品。我曾去过几次自助餐
厅,发现很多顾客胡吃海喝,尽量拉长时间,尽量多吃。有些人甚至喝醉,吐了一地。且不
论这些出格的行为是否令人生厌,至少有一点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吃自助餐的人,进食量比
平常大很多,多数人吃撑了,不利于消化,对身体健康有害。这显然不是什么帕累托最优,
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现实生活中,很多交易虽然实现了均衡,但不是帕累托最优。譬如那些非自愿交易所实
现的均衡,显然不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甚至难以归入纳什均衡。
书名:《经济学林论剑》
】“经济人”的概念与经济学的边界——从帕累托最优谈起【作者】罗之庸【作者简介】罗之庸,
吉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30012【正文】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以资源稀缺性为基本前提,从“经济
人”这一中心假设出发,经过效用价值论,达到了一系列的最优化与均衡状态的统一。作为完满的结局,
完全竞争市场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契合,则更有力地向人们显示了经济学微观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美和
形式上的严整性。1951年,阿罗“不可能定理”对此提出了具有挑战性和震撼力的问题。阿罗试图说明,
在非独裁即尊重每一个个体自由的、理性的选择前提下,社会偏好是无法通过个人偏好加总得到的。这
一令人沮丧的重大突破似乎给完全竞争与帕累托最优的完善契合撕开了一个大裂口,由此引发了以后大
量的研究。其中,阿马蒂亚·K·森(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于1970年发表发了《帕累托
式自由的不可能性》,将自由与权利原则引进了对社会福利的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帕累托最优原则与现
代公认的个人自由原则相冲突,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一、森的证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确使西方
经济学理论大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一击,因为在此以前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批判从未指向它的前提和内
在逻辑,只是站在自家的地基上说这座大厦会压垮自己的基石。阿罗则从其内部结构入手说明,如果确
实存在所谓社会福利函数(即社会无差异曲线),则可以在无数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中进一步确定那些使社
会福利最大化的状态,那么,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配置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帕累托最优、效用最大化、
市场均衡三位一体)。显然,其中的关键是能不能从个人偏好(无差异曲线)中得到具有相同性质的社会
偏好(社会一致选择)?阿罗的回答是“不能”。(注:具体说,阿罗认为,任何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
起码应满足四个要求:(一)其定义域不受限制,即它适用于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类型;(二)非独裁,
即社会偏好不以一个人或少数人的的偏好来决定;(三)帕累托原则,即如果所有人都偏好a甚于b,则
社会偏好a甚于b;(四)无关变化的独立性;阿罗证明了,满足上述四个条件且具有传递性偏好次序
的社会福利函数不存在。)一般地,人们往往列出(a、b、c),(b、c、a),(c、a、b)三种个人偏好,
来说明在少数服从多数投票决定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由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激发的一个问题
是:是否,或者如何找到一种集体选择机制,并据此合乎逻辑地推导出社会福利函数?森在这个问题上
走得更远。他在多篇论文中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路,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将自由与权利原则引
进了对社会福利的研究。在前文提到那篇文章里,森用了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他的观点。假定有两位先生,
他们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有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假定有三种社会状态:即A先生读而B先
生不读(X),B先生读而A先生不读(Y),两个人都不读(Z)。于是矛盾来了。A先生是一个卫道士。
他希望最好是谁也不读;其次是宁可他自己读也不愿让B先生读后中毒;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只有B一
个人读。因此,他的偏好顺序是Z>X>Y。B先生则是个“思想开放”的人,他最希望人人都能欣赏这部
小说,尤其是愿意看到像A先生这样的卫道士也放下架子读《查泰莱夫的情人》;其次,要是A实在不
情愿,他愿意自己读;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这部书被查禁,谁也读不成。B的偏好顺序为X>Y>Z。若
按照个人自由的原则,先在(X,Z)这两种状态中选择,则Z要优于X。因此在X状态下,想读的人读
不成,不想读的人却偏要读,对A、B两位先生来说,都是极不情愿的。然后再在(Y,Z)这两种状态
中比较,则Y要优于Z。因为在Y状态下,不想读的人就不读,想读的人就读,互不干涉,皆大欢喜。
所以,按照个人自由原则来考虑,Y要优于X。但是如果遵循帕托累托原则,结果恰恰相反——因为根
据X>Y>Z和Z>X>Y这两组个人偏好顺序,我们会得出X>Y,因为在这两组排序中X都排在Y前。
这则故事似乎告诉我们:帕累托最优原则与个人自由原则是不相容的。因此,要么不顾个人自由原则来
成全帕累托原则,要么放弃帕累托最优原则来弘扬个人自由原则。(注:何帆:《饥饿、不平等与社会福
利》,《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2月。)二、前提批判森的这则故事里有一个明显的悖论:作为卫
道士的A先生和思想开明人士的B先生在确定自己对X,Y,Z的偏好顺序时,已经按照无条件“利他”
的原则(或者说是善意地强迫、为难别人的方式)选择了不利己的方案。这本身就意味着自愿对自身自
由权利的自我放逐(不客气地说,实际上是在不利己的的前提下粗暴地干涉了对方的自由权利,即A先
生、B先生都没有理由根据自身的好恶来规定别人的行为方式,这本身就是对个人自由权利原则最粗暴
的违背和最危险的扭曲),他们又有什么必要说投票的最终结果与其个人自由原则相背?我们不禁要问,
作为典型人物的A、B二先生,是否属于经济学里所说的“经济人”概念的范畴?如果不属于,显然森的
证明已超出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范围,与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相去甚远了,这暂可以不论。如果“是”是森
的回答,那么他的证明里有一个显著的前提:即“经济人”的选择行为方式是超越了个人自由原则的,是
一种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和试图使他人与自我趋同的思想行为方式。一言以蔽之,似乎“经济人”与个
人自由原则无缘,“经济人”带有超功利色彩,“经济人”似乎还想改造别人和社会。现代理论批评的规范
是前提批判。如果一个理论的内部逻辑结构是我们所放心的话,我们只有回到它的起点去核查一下。现
在,让我们回到“经济人”这个作为前提的重要概念上来(我们相信这一思路对于理解阿罗“不可能定理”
也有一些帮助)。“经济人”这一概念与其是一种抽象,倒不如说是一个“规定”。而这个“规定”实质上确
定了一个视角,通过它我们来考察人类行为。这种“规定”是一种简化,又是一种必要的简化。简化带来
了分析的方便,简化同时也时刻提醒我们注意每一个学科的边界。对于“经济人”,经济学家们给他(她)
规定了如下禀性:(一)“经济人”是自利的。这意味着他(她)既不自私,也不会从主观上出发去利他。
“经济人”玩的是一种双赢游戏,但他的本意是赢钱。(注:如果“利他”的满足感大于“利己”的满足感,如
果其效用包括了维护社会伦理的满足感,A先生是“经济人”;反过来,B先生也是如此。但遗憾的是,A、
B绝不具有典型性,之后第四条禀性也支持了这一点。)(二)“经济人”具有充分的信息,因此其选择一
般会朝利己的方向发展。对这一假设的放松,产生了“不完全信息经济学”。(注:顺便交待一下,我们认
为,信息完全也好,不完全也好,都是一种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实质都是西蒙所说的满意
化。)(三)“经济人”是理性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选择的终极目标,这一点与前面二点都是相通的。(四)
作为必要的引申,“经济人”这一概念不涉及价值判断。这并不是说经济人道德或不道德,而是他(她)
们不论道德。在他(她)眼里,个人效用是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法律对他(她)来说,也只是一种风
险和成本(这使我们想起马克思关于资本家冒险行为的那句名言)。“合法但不合理”和“有利但不合法”的
事都是他(她)们经常做的。“健康”的“经济人”一般生活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因此他(她)会
受到竞争的激励,法律的约束和保护,这些外部条件维护了“经济人”的特性的相对稳定。经济人选择“自
利”而不是自私(损人而利己,前者是不损人而利己或利人利己)(注:“经济人”也可以是损人利己,但
根据交易的性质和外部条件的约束,规范的市场经济拒斥这一类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着想(诚
如个人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尊重他人的自由。——自由是对个体权利的合理规定)。“经济人”在自己的
效用函数的约束下,天生是利己主义者,天生是个人自主义者!在这里,我们大胆地认为:一般地说,
个人自由原则与帕累托最优原则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兼得,不存在拒斥一方顾全另一方的困境。倘如出
现了不一致,要么就是违背了“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要么就是超出了经济学的边界,必须结合别的学科
的理论来解释之。三、一种假设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上来。对此我们的思想仍
是一贯的,即考察前提的假定。阿罗自己曾提出,如果能对个人偏好加以限定,则多数同意原则便可以
成为一种可行的集体选择机制。多数同意原则可以满足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其余三个前提,唯独与第一
条前提冲突:如果个人偏好完全自由,则多数同意原则可能会导制“投票循环”悖论。显然,只要选举人
的偏好都是“单峰偏好”,就可以避免“投票循环”(独裁虽然可以形成社会偏好,但显然是不可取的),但
这种情况显然出现的概率很小。由此我们想到放松对社会偏好完备性和传递性的严格限制,即人们在多
数时候可能在两个状态之间感到无太大差异,模棱两可;人们对若干种状态的排列也可能是不严格的数
列顺序,并不是单调递增成递减数列。(注:我们认为,这部分地与信息的完备性与否有关。)对以上假
定的证据主要在于:首先,尽管在经济领域中,涉及的商品选择成千上万,但人们在作出一次特定的选
择时(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面对的选择对象可能往往是有限的,人们往往是两者取其一或在“左、
中、右”中摇摆。另外,即使人们面对n个对象,其选择搭配在理论上可能有n!种,但在实际中一般
却是用组合的形式来选择,可能只是C[k][,n](k=1,2,…,n)种,这就大大缩小了实际选择的范围。
最后,大多数人在选择时都有一种盲从的倾向(注:权威或专业化的专家正是这种需求的供给,也是这
种倾向的结果。广告和品牌是促成这种一致的一种因素。),按照正态分布的观念,一般来说,常态是概
率最大的,极端大都为数过少。附图{图}p表示各种选择可能出现的概率如图所示,图中的p表示各
种选择可能出现的概率,在区间(-x,x)之间的选择是常态,出现的概率最大,而对于(-∞,-x)
与(x,+∞)之内的选择,则大可忽略不计,因为它们出现的概率太小。坦白地说,我们认为“经济
人”的定义应是只包括人群中类似(-x,+x)部分;相应地,我们期望“经济人”选择也在(-x,x)
中完成,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达到一致。——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一种假设。那么,(a,b,c)(b,c,
a)(c,a,b)就是一组极端选择了。如果承认以上的假设,我们就可以认为,如果放松过严的前提,
一般来说,人们是可以达成一致的。这并不是忽略极端的对立情况,而是极端情况出现概率太小。由于
进行选择的是“经济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实力(一般指财富状况)作出调整。诚如在现代公司中,大
股东用手投票,小股东可以用脚投票,他们之间出现的不一致尽管是存在的(也是先验存在的,市场机
制并不使各人的原始起点趋同反而有趋异的势头),但有另外的解决方式。当人们进行一般的商品交易时,
货币的霸权是被承认的,因为这是经济学内部的逻辑。显然,若两人争夺在公共场合吸烟的权利,财力
雄厚者若坚持要吸烟,即使对方开出高价也不接受,看来对方只好忍受被动吸烟的痛苦。这种明显的不
合理由于“经济人”概念的限制,在经济学内是无法解决的,只是通过道德规范、法律和习惯来硬性解决
(譬如通过立法规定公共场合不许吸烟)。——这就是经济学必要的和真正的边界。经济学家们可能会揭
示出这种不合理,但成果可能会被别的学科所吸收。美国累进遗产税的征收可并不是经济学家们首先的
倡议。四、改革的性质贯穿全文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经济学的起点和边界,反思经济学的局限性:我们
既反对对经济学期望过高,使其负重太大,(注:在关于汇率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也明显感到对这种理论
的希望过高,使汇率理论负担过重;而实际上,汇率理论绝不是独立于其它理论之上的。)更厌恶那种“致
命的自负”和所谓“经济学帝国”的思想。经济学的任务只是部分、简化地认识世界的一小部分,它更没有
改造世界的雄心,那是经济学家之外的事情。由此我们联想到中国艰苦的改革。改革的本质是一种“非
帕累托改进”,否则就叫改良了。既然“非帕累托改进”的改革与经济学理论中的前提不符,就不要妄想经
济学的理论会给改革的实质推进有什么根本性的影响。中国经济学的任务只是描述各个阶层在改革中的
位置和利害关系,以及告诉人们将来可能(概率?)的趋势和结果。至于如何推进改革,似乎是利益集
团之间的斗争艺术了,政治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都是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规范经济学之外的事情了。
这并不是悲观,而是一种深刻的清醒——在与利益的赛跑中,理论总是第二个到达终点。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
•帕累托的名字命名,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在描述经济社会的理想时,经济学家都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但是,
现实中如何行事才是实践这一原则呢?维弗雷多•帕累托用数学方法对此作了
逻辑严密的描述,并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于是,人们将符合这一描述的经济
现象称为帕累托最优。
现在,帕累托最优已成了经济学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它是指资源分配的
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中国人自古讲究“门当户对”,到了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则被冠以“过时”、“老
套”的名号。然而,就在我们自以为摆脱了这种种旧习俗的束缚时,却发现自己
依然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
1
理智与情感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是几百年来许多
中国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大家基本上都从林、薛的性情、长相着眼来分析宝
玉的最优选择。但无论如何,那个“赤瑕宫神瑛侍者”一旦投胎落地成了贾宝玉,
走进凡夫俗子的行列,他的婚姻便要符合世俗世界的一切约定与规矩。
封建社会的婚姻对于娶嫁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投资行为,甚至
可能牵扯到整个家族的气运,一切都要符合彼时的基本经济规律。
贾母虽然怜爱黛玉,但心里并没有真正动过把她许配给宝玉的意思。虽然
有时也和人嗟讶一下,但大家都心知肚明,黛玉绝对不可能成为宝二奶奶。在
贾母的候选名单和大观园人气榜上,包括宝钗、宝琴、湘云,都和黛玉比肩,
她们除了没有“先行优势”———宝、黛打小厮磨出来的交情之外,综合实力均
不亚于林黛玉。
每一代人中都有历经宝、黛之痛的,其中也不乏为人父母以后又转为施压者
的。做了长辈,跟适龄青年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某哥哥为什么会迷
恋某妹妹,经济学只能定义为是一种“偏好”,却不能确定这个偏好是否带来巨
大的收益,或者偏好能持续多久。父母的“理性”虽然主要出于经济上的算计,
但其实更为务实一些。
2
正向搭配与负向搭配
正向搭配是指与相同类型的人结婚,负向搭配是指与相反类型的人结婚。
这两种搭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若完全是负向搭配,那婚姻就失去了它
存在的基础;若完全是正向搭配,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它不是一个稳定
的结构。因此,该正向搭配的,就得正向搭配;该负向搭配的,就得负向搭配。
基本说来,性情、分工上负向搭配比较好;在经济实力、社会关系和价值观上,
最好是正向搭配。
《红楼梦》里,就有搭配出了问题的一对:柳湘莲与尤三姐。性格让他们
走到了一起,又让他们阴阳永隔。清高的柳湘莲猜忌对方的清白,结果三姐选
择了以死明志。“者易折”,本来性子直的就容易栽,两个凑一起,就是一出全
本的中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宝、黛在性情上也偏于正向搭配,所以老是矛盾不断。黛玉爱耍小性子,
跟宝玉时常有些小矛盾,搞得一个临风洒泪,一个对月长叹。恋爱的时候,这
些小矛盾是cute的,也很符合现代人对爱情的定义。不过要是结婚了,他们还
能这样吗?宝玉虽是温顺体贴,却也免不了公子习气。下人开门只晚了一会儿,
便被他一脚踢得吐了血。而今更是流行这样一个观点:不管这个男人比你大多
少,不管婚前谁疼谁,婚后,他一定是个孩子。有母性的女人可能结婚以后更
能维持婚姻的稳定。宝钗就是这样一位有胸怀气度的女性。
在家庭分工上,宝玉虽长于豪门之家,衣食无忧。但是作为家族最受宠爱
的男丁,他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成为家庭的继承人。黛玉不断在旁边怂恿这位“逃
学威龙”,而宝钗却很喜欢给宝兄弟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紧箍咒,希望他
学完“大学”之后再修一个“PBA(公共管理硕士)”。把这个宝贝蛋放在哪个人
的手里,宝玉的爸妈会比较放心呢?有宝钗在一旁不急不徐地督促,以宝玉之
才,自然能诓一个说得过去的功名。
宝钗除了人力资本上有优势,还能给贾府带来物质财富和社会关系网络。
金陵四大家族盘根错节,贾母就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
家人;王夫人和凤姐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的王家人;宝钗是“丰
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人。虽然别人给宝玉说媒的时候,贾母不止
一次表明了“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便是那家子穷了,不过
给他几两银子罢了”这样的态度,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贴补新媳妇几个钱,对贾
家是九牛一毛的事,但是这只能说明,娶个穷人家的女儿,没有太大的负效应。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贾家的适龄青年是极度稀缺的“资源”,要通过联
姻的方式达到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作出最理智的投资。宝、黛结合等于“浪
费”了两个名额:不如娶了薛家的宝钗,同时再把黛玉风风光光地嫁到别的名门
望族。
所谓正向搭配和负向搭配,其实就是要素市场的资源最佳组合方式,或者
是一种策略组合方式。如果将宝玉、黛玉和宝钗视为三家企业中两家的合并抉
择,如果“二玉”或“二宝”两种组合方案都可以在一方面实现稀缺性资源的最大
化,实在难以取舍,只能计算两种组合分别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性资源)
是否真的不可替代和复制。不幸的是,宝、黛组合中的关键性资源确实可以被
宝玉与宝钗组合后进行模仿以及替代。很多“黛迷”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宝玉疯
迷了一阵子之后,“见宝钗举止温柔,也就渐渐地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
身上”,成功地走出一片感情新天地。
3
收益与成本
宝二奶奶的候选人都是从贾家大院里产生出来的。多年来一起生活,贾家
对她们的人品了如指掌,所以不用花很多力气去搜索、辨别信息。外面推荐的
要考察起来就费事得多。
某门客向贾政推荐过张小姐做儿媳,说是一位集美貌、财富与智慧于一身
的女性。贾政不由上心了。不过,再多说两句就有问题了。一问身世,原来是
邢夫人家的亲戚。如果张小姐是一个想高攀的呢,或者大嫂想通过自己人掌一
家之权呢———这个信息就要打个折扣了。再让老婆跟邢夫人打听打听,邢夫
人不敢揽这个事,找了个说得过去的借口,打消了宝玉父母的心思。
宝玉的对象是极讲究的了。古时一般说来,满足门当户对和八字相合这两
条,婚姻也十之八九了。这比现在的人在婚姻上节省了很大一笔成本:搜寻成
本。
婚姻不过是一男一女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在婚前就要支付的这个成本是为
了保证将来的婚姻质量。很多人提及“婚姻磨合期”,就是因为婚前信息交流不
充分,而需要在多方面进行的婚姻内博弈。正如王熙凤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
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在现代社会,青年男女应付生存还忙不过来,剩余不多的时间还要忙着“充
电”,搜寻代价随着时间资源的紧张与稀缺而直线上升。容貌、年龄、身高等外
在变量是婚姻信息中最容易确定的一类,最难了解的是对方的品位、性情、爱
好等内在的因素。但是在生活中,会有相当多的人不自觉地隐瞒这类真实信息,
或者故意制造信息的不对称,这必然会影响婚后的生活。如果要做到信息相对
全面而且准确,就要花费很多的搜寻成本。成本越高,说明婚姻的价格越高。
怎么样才能降低搜寻成本呢?寻找与自己家庭背景、学历教育相仿相近的,
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果门当户对,可以推己及人,大致上揣度一下对方的
性情,把握对方对各种家庭事件的反应。虽然我们小户人家的,谈不上通过门
当户对的结亲以稳固家族的根基,但是在相同的经济基础及教育背景下成长起
来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具有相近的消费倾向和价值观,它能让夫妻双方感到愉
悦,增加婚姻所得。要是焦大不幸被黛玉的忧郁气质所深深吸引,爱得无法自
拔,两人即使生活在一起,也是无法沟通的。
所以,古代的戏曲里面,富家小姐在花园里邂逅的一定是落难书生,而不
会是园丁。
4
门当户对与帕累托最优
以上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从现实情况来分析,个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
低质量(包括对社会阶层、个人财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所做的质量评估)
的还是希望与高质量的异性配成一对。《红楼梦》里的丫环金钗因为“勾搭”宝玉
最后送了命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但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
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
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没有
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我们就把这个变化称
为帕累托改进。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
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就意味着
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的生活
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
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
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假设X=3,Y
=9,则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状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
满意的。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
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
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
到帕累托改进。
在这个模型中,m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常量,它的大小取决于负向搭配的成
功与否。本来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有了这个m,人类才前仆后继、心甘情愿
地跳入婚姻的围城。
如果两个都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结合,那么两人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极
大,就越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与境况稍差的人结合的话,则可能导致
个人效用的减少。因此,从整体上看,门当户对的选择是较符合逻辑的。
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易从婚姻中得到满足。宝玉、宝钗婚后的甜让
凤姐儿都羡慕是有目共睹的。如是,则曾经被我们看来过时与老套的“门当户对”
的观念,自有其曾经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的人们,虽然摆脱了种种旧习俗的束
缚,却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想来也正好印证了现象背后成本
与收益的影响关系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7:1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63063234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帕累托原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帕累托原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