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第二数学归纳法

更新时间:2023-03-13 06:29:42 阅读: 评论:0

小小鸡-凤凰古城要门票吗

第二数学归纳法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云南著名景点)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第2课时

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通过数学归纳法的学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经历试值、猜想、归纳、证明的过程来解决问题.

PPT课件.

【新课导入】

问题1:阅读课本第47~50页,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将要探究哪类问题?

(2)本节探究的起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在本节课中回答相应问题.

预设的答案:(1)本节课主要学习数学归纳法.(2)前面学生已经学了数学归纳法.本

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学归纳法,学习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

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能力、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内在美.发展学生逻辑

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的的核心素养.

问题2:什么叫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

0

nn(N

0

n

)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以“当n=k(Nk,k≥

0

n)时命题成

立”为条件,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

0

n开

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特别地,当

1

0

n时,命题就对

从1开始的正整数成立,也就是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学归纳法的定义,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知识点1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首先,数学归纳法用来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证明的时候需要两个步骤:一

是证明当

0

nn时命题成立,它为后续的证明奠定了基础,故称之为归纳奠基;二是假设

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也成立,也就是要证明一个递推关系,故称这一步为归纳递

推.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最终证明对所有正整数n,命题都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进一步说明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关于正

整数有关的命题.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思考: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

111

1223(1)1

n

nnn





*()Nn.

下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给出正确解法.

证明:(i)当1n时,左边

1

12



2

1

,右边

11

112



,命题成立.

(ii)假设当kn时命题成立,即

111

1223(1)1

k

kkk





则当1kn时,

(1)()()()

1223(1)(1)(2)223112kkkkkkkk





11

1

2(1)1

k

kk





,命题也成立.

根据(i)(ii)可以断定,

111

1223(1)1

n

nnn





对任何*Nn都成立.

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来回答本题.

预设的答案:不正确.没有用上“归纳假设”,此法不是数学归纳法.

需要将“则当1kn时,”后面改为如下过程:

1111

1223(1)(1)(2)kkkk





1

1(1)(2)

k

kkk



(2)1

(1)(2)

kk

kk





2(1)

(1)(2)

k

kk



1

(1)1

k

k



,等式也成立.

说明:缺了第(ii)步,就没有了归纳递推的过程;在证明1nk时命题也成立的过

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了.强调:第(i)步成立是推理的基

础,第(ii)步是推理的依据,结论使整个数学归纳法的过程顺利完成,所以“两个步骤和一

个结论”缺一不可.

教师总结: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时,“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即递推基础不

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

设计意图:通过该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步骤.

【巩固练习】

例1.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222

1

123121

6

nnnn

对任意正整数n成立.

师生活动:让学生板演,让学生修改,教师点评完善.

预设的答案:证明:(1)当

1n

时,左边=右边,命题成立.

(2)假设当

nk

时,命题成立,即2222

1

123121

6

kkkk

1nk

时,左边21

1211

6

kkkk

2

1

2761

6

kkk

1

2231

6

kkk



1

12211

6

kkk





右边

因此,若

nk

时命题成立,可推出

1nk

时命题成立.

综合(1)(2)步,可知命题对任意正整数n成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数学归纳法,模仿格式规范证明,检验数学归纳法步骤掌握情

况,在证明过程中,培养严谨的数学推理能力.

例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

=0,2a

n+1

-a

n

a

n+1

=1(nN*),试猜想数列{a

n

}的通

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师生活动:先将数列{a

n

}的递推关系2a

n+1

-a

n

a

n+1

=1化为

1

1

2n

n

a

a

(nN*).让学生通

过计算a

2

,a

3

,a

4

,a

5

的值,归纳共性并作出猜想,再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

预设的答案:由2a

n+1

-a

n

a

n+1

=1,可得

1

1

2n

n

a

a

(nN*).

由a

1

=0,可得

2

11

202

a

,

同理可得

3

12

1

3

2

2

a

,

4

13

2

4

2

3

a

,

5

14

3

5

2

4

a

归纳上述结果,猜想

1

n

n

a

n

(nN*).①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

(1)当n=1时,①式左边=a

1

=0,右边=

11

0

1

,猜想成立.

(2)假设当n=k(kN*)时,①式成立,即

1

k

k

a

k

,

那么

1

11(1)1

1

211

2

k

k

kk

a

k

akk

k







,

即当n=k+1时,猜想也成立.

由(1)(2)可知,猜想对任何nN*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该典型例题,让学生明白可以利用归纳、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来探求

一类数列的通项公式.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例3设x为正实数,n为大于1的正整数,若数列1,1+x,(1+x)2,···,(1+x)n

-1,...

的前n项和为S

n

,试比较S

n

与n的大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完善.

预设的答案:解法1:由已知可得

S

n

=1+(1+x)+(1+x)2+···+(1+x)n

-1.

当n=2时,S

2

=1+(1+x)=2+x,由x>0,可得

S

2

>2;

当n=3时,S

3

=1+(1+x)+(1+x)2=3+3x+x2,由x>0,可得

S3>3.

由此,我们猜想,当xR*,nN*且n>1时,S

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

(1)当n=2时,由上述过程知,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且k≥2)时,不等式成立,即

S

k

>k,

由x>0,可得1+x>1,所以

(1+x)k>1.

于是

S

k+1

=S

k

+(1+x)k>k+(1+x)k>k+1,

所以,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不等式S

n

>n对任何大于1的正整数n都成立.

解法2:显然,所给数列是等比数列,公比为1+x,于是

S

n

=1+(1+x)+(1+x)2+··+(1+x)n

-1

1[1(1)](1)1

1(1)

nnxx

xx







当n=2时,S

2

=

2(1)1x

x



=x+2,由x>0,可得

S

2

>2;

当n=3时,S

3

=

3(1)1x

x



=x2+3x+3,由x>0,可得

S

3

>3.

由此,我们猜想,当x>0,nN*,且n>1时,都有S

n

>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

(1)当n=2时,由上述过程知,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kN*,且k≥2)时,不等式S

k

>k成立,即

(1)1kx

k

x



由x>0,知

(1)1kxkx

.

所以

S

k+1

=1+(1+x)+(1+x)2+·+(1+x)k

1(1)1kx

x



(1)(1)1kxx

x



1

(1)(1)1kxx

x



=xk+k+1.

又x>0,所以

S

k+1

>k+1.

所以,当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由(1)(2)可知,不等式S

n

>n对任何大于1的正整数n都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在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命

题.发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方法总结:该问题中涉及两个字母x和n,x是正实数,n是大于1的正整数.一种思路

是不求和,而直接通过n取特殊值比较S

n

与n的大小关系,并作出猜想;另一种思路是

先由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出S

n

,再通过n取特殊值比较S

n

与n的大小关系后作出猜

想.两种做法都必须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得到的猜想.

例4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

)(

12

)1(

)1(43322122222cbnan

nn

nn



对于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师生活动:教师先分析,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进一步完善.

预设的答案: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常数,,abc,则将1,2,3n代入得





1

4

6

3

1

224211

2

10

7093

abc

a

abcb

c

acc













,于是对于1,2,3n,有

22222

(1)

122334(1)(31110)

12

nn

nnnn



下证上述等式对于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①当n=1时,由上述知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k时,22222

(1)

122334(1)(31110)

12

kk

kkkk

,则

当n=k+1时,

左边2

2222122334(1)12kkkk

2

(1)

(31110)

12

kk

kk

212kk







2

2

1212

3

1212

kkkk

kkkk









即当n=k+1时等式成立;

由①②得,等式对于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即存在常数3,11,10abc使得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归纳法在证明关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发

展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方法总结:对于探索性命题,一般是先假设存在,按条件求解,求得出来就存在,求不

出来就不存在.

练习:教科书

P51

练习

1

2

3

4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算、逻

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课堂总结】

1.板书设计:

4.4数学归纳法(2)

一、探索新知二、初步应用

1.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例1

知识讲解1:例2

例3

例4

2.总结概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问题1.你能说出数学归纳法的步骤有哪些?

问题2.如何用数学归纳法探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3.如何用数学归纳法处理与正整数有关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老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利用问题串,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要点.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本节所学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3.课堂作业:教科书P51习题4.43、4、5

【目标检测设计】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

1

2321n

n

(*Nn,2n)时,第一步应验证()

A

1

12

2

B

11

12

23

C

11

13

23

D

111

13

234

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同时,在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逻

辑推理能力.

2.证明:“2

33332

1

1231

4

nnn

对任意的正整数n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在证明过程中,培养

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

.已知数列

n

a

1

2a

,1

1

(2)

21

n

n

n

a

an

a

1

)求

2

a

3

a

4

a

的值;

2

)猜测

n

a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用归纳、猜想、数学归纳法证明来探求一类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方法和

步骤;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运算、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答案:

1

B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

1(N

2321n

nn



2)n≥

时,第一步应验证

2n时是否成立,即不等式为:

11

12

23



;故选B.

2.证明:(1)当

1n

时,左边3211右边,结论成立;

(2)假设当

nk

时,命题成立,即

2

33332

1

1231

4

kkk

1nk

时,左边3

33331231kk

23

2

1

11

4

kkk2

2

1

144

4

kkk

221

12

4

kk

右边

因此,若

nk

时命题成立,可推出

1nk

时命题成立.

由(1)、(2)可得,2

33332

1

1231

4

nnn

对任意正整数n成立.

3

.解:(

1

)因为

1

2a

,1

1

(2)

21

n

n

n

a

an

a

所以

1

1

2

22

212215

a

a

a





,同理

3

2

2

5

2

9

21

5

a



3

2

2

9

2

13

21

9

a



2

2

5

a

3

2

9

a

4

2

13

a

2

)猜想

2

43n

a

n

证明如下:

①当1n时,

1

2a

,显然满足题意,

②设

,(2nkk

且kN)

时,

2

43k

a

k

1

2

22

43

2

21414(1)3

21

43

k

k

k

a

k

a

akk

k







即当1nk时,等式也成立,

综上可得

2

43n

a

n

.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6:29: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601822345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二数学归纳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二数学归纳法.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