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

更新时间:2023-03-13 05:42:58 阅读: 评论:0

如何制作花生酱-反省英文

苗族的风俗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如何推荐一本书)

2016

1/20

苗族传统节日习俗

篇一:文山苗族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

>

>

苗族是古代迁居文山地区的少数民族。据载:明朝初年就有二

千余户苗族从贵州省迁入今文山丘北县定居。1796年丘北县的腻脚

出现了小平地等苗族村寨。苗族按自称和他称支系很多,仅文山州境

的苗族,自称有蒙豆、蒙沙、蒙颛、蒙斯、蒙邶等。他称有白苗、汉

苗、花苗、青苗、素苗等。苗语属汉藏语系苗语支,文山州苗族的语

言为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今本州有苗族人口419855人,分布在

州境的八县。文山苗族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苗族是历史最古远的成员之一。由于

文山地区的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族的心态等因素,他们比较完

整地保留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今仍保留着自己的

语言、习俗、服饰、音乐和舞蹈,承传着自己的伦理道德、审美思想、

思维习惯,但先民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文化发展史,多以口碑流传,

口碑古籍蕴藏丰富。苗族的“芦笙文化”是古籍文化的精典之一。

苗族传统节日以花山节最为隆重,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

2016

2/20

初三、初四这几天举行。节日期间,开展到爬杆传统体育活动,热闹

异常;青年男女以对歌择偶,歌声起伏。花山节,是一个充满着爱情、

幸福、欢乐、吉祥的节日。

苗族的人生礼仪,仍保留传统仪式。“苗族说亲”、“苗族跪拜礼”、

“苗族娶亲过五关”等民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我州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主食一般为包谷和大米,其次还有荞、

薯等杂粮。苗族的原始宗教是多神信仰,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有少数苗族群众信奉天主教。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全球化,国内

外的苗族不断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山苗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作者:王明富)

篇二:苗族民俗研究

平塘县苗族民俗资料

一、苗族历史

苗族

苗族历史久远,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说渊源于

殷周时代的“鬃”人。秦汉时主要居住在湘西、黔东一带,包括在“长

沙、武陵变’或“五溪蛮”的名称之中,以后逐渐迁徙,散布在西南

各地山区。还有认为是和远古的“九黎”有关。四川、贵州、湖南的

苗族至今把蚩尤当做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

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

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

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

2016

3/20

崩离析。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

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

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

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发展较慢的部

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

夷”。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

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

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节日

盛行于贵州黔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

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

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

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

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

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

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

年,苗语称为“对仰”,表示祝贺新年快乐。

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

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

2016

4/20

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

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

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

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

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

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吃新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苗族聚居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

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

“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

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

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

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

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

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

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

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芦笙节

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

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

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

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

2016

5/20

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

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

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姐妹节

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苗族青年特有的社

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

月十五过。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

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

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

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

很远。

每年春天,那里的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

妹饭”。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准备“姊妹饭”、

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

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

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

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苗族服饰

平塘苗族服饰极具装饰感的美学风格,苗族服饰做工精细繁洁,

令人赞叹。

平塘县的苗族分为黑花苗和红花苗二种系列。最具代表性的有

新塘、公峨的喜雀苗,大塘上莫、掌布的摆榜苗,鼠场、油岜、甲桐、

2016

6/20

金桥的红花苗,卡罗、牙舟、谷硐的榜木苗等。

新塘地区的喜雀苗,女子掺假发盘于头顶,呈圆盘形,围银泡

花头帕,插银吊花和红缨流苏、野鸡花羽毛。上穿大襟对开大袖短衣,

衣领背后叠缀34层背褡,衣襟、袖口饰有挑花或蓝白布片。下着滚

白布边的青布百褶裙,系挑花腰带,垂吊红、绿绣球。戴37个银项

圈、银耳环,背挂串串海贝,海贝串下端加挂银饰品和铜钱板。脚缠

蜡染白布或羊毡绑腿,

束红花带,耳吊银耳环,手戴银或玉石手镯,脚穿草鞋或布鞋,

服饰分生活装和盛装。男子头包蜡染圆点纹头帕,上穿长衫,系条纹

腰带,下穿裤,脚穿布鞋。

鼠场、油岜的苗族女子掺假发绾髻,呈蘑菇形,用黄须彩带捆

扎,垂流苏于腰后,插银饰。上穿贯首服,前摆至腹,后摆达臀。前

后摆缀十字纹和方块纹,衣袖缀织锦花纹。下着彩色百褶裙,裙上有

彩色人物或鸟纹图案,裙脚接红布片,系红白挑花飘带。缠白布绑腿,

脚穿布鞋。男子穿青布长衫,系腰带,包头帕。

卡罗、牙舟、谷硐榜木苗少女头顶部留长发,四周剪短发,头

后打髻插红梳,妇女绾髻于头后,呈钩状,插骨钗,额头围海贝花。

上穿贯首长袖衣,前摆短至腹,后摆长至臀。前后摆,衣袖缀挑花图

案,后摆连彩穗。下着青布百褶裙,系青布腰带。缠白布绑腿,脚穿

布鞋。戴顶圈,银链和大耳环等银饰。

大塘里中摆榜苗的少女四周留短发,顶发打髻于头后,垂长发,

髻上插银饰和红线花。妇女绾发髻于头后,插木梳。上穿对襟青布短

2016

7/20

衣,衣襟缀花纹,披长方形背牌,牌上装饰圆形银花和海贝。下着青

布百褶裙,裙脚缀白布滚边。系蓝布腰带,拴银铃,银花飘带,戴

57个银项圈。缠青布绑腿,穿布鞋或草鞋。

苗族妇女从小就学会刺绣挑花,裙子是用手指钾慢慢刮出来的

缀子,一套衣服一般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定。苗族妇女喜欢带银器,

最多者服饰银器二十余斤。

四、苗族的饮食习惯

苗族饮食

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

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

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

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

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

以做。

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

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

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

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

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

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

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咂酒一经开坛,剩酒无论浓淡,均

2016

8/20

不复再用。逢年过节,家家还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

遍。制作时,先将油、盐、

姜、茗茶入锅同炒,待油冒烟后加清水煮沸,然后滤渣,再把

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适当地加些葱花、蒜

叶、胡椒粉和山胡椒后,即可饮用。

五、苗族婚嫁习俗

婚礼第二天新娘和嫁妆一块带回家

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

“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相互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

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新婚三晚不同宿

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姑娘出嫁之日,四

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

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三日内由

“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三日后,拜父母

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

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

宗族的人了。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

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助我

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苗寨老人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

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

2016

9/20

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高低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

“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

做媳妇万万不能。”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

倒塌,父亲丧命,粮食被水全部冲走。正在母女俩为难之时,年轻猎

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来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您老人家不嫌弃

我们苗家的话,我愿意接您上山,养老送终。您老人家不愿意上山,

我们

篇三:传统节日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一.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

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1.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

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

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

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姑娘们身着

2016

10/20

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

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

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铜鼓声传

遍整个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

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

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

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

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

八年、十来年不等。“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

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

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2吃新节

吃新年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

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

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

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

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

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

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3.四月八

2016

11/20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

努”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

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

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

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

“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

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

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

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

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贵阳市和喷

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4.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

笙节。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

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

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

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

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

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

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

2016

12/20

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

管上。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这时主持芦笙

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堂中央插

上草标。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

直吹到芦笙节。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

送信物。

5.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

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

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

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6.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

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届时,

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

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

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

节日的欢乐。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斗牛、斗雀、跳芦

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

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

人打搅。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初一清晨继续

2016

13/20

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

“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

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家

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

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

“二月二”。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

起搬进寨头。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

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

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桥修

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

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7.龙船节

龙船节,有的地方又称“龙舟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

节日,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届时,清水江畔,彩旗飘舞,人如

海,歌如潮,几十只装饰一新的青、红、黄龙舟一字排开,泊在争相

竞发的起跑线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的旌旗迎风“哗哗”作响。每条船上三四十名运动健儿,上着

对襟短衣,腰系绣花带,下穿阴丹士林布裤,头戴精巧的斗笠,个个

精神抖擞,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师和标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呐喊,

2016

14/20

指挥龙舟行进在宽阔的江面上,龙船似离弦飞箭,两岸的欢呼声,喝

彩声响彻天空。竞赛结束,男女青年随芦笙、吹呐、竹笛、芒筒、月

琴、木叶等乐曲声翩翩起舞。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活动相伴

举行,增加了节日浓郁的气氛。节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满载鸡鸭、棕

粑回娘家探望。

8.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

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

还要回到枫树里去,人死后灵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

家在树心里,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祭祖”喊

成了“祭鼓”了。沿袭到现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缰略”为

单位举行的,一个“缰”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族,他

们共同敬奉一个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里面的木鼓。祭鼓节那天,每家

准备一头水粘牛,也可以几家准备一头,或买些牛肉。先放牛角斗,

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是很壮观的,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

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

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二.瑶族

1.瑶族歌舞

盘王节,又称跳盘王,相传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就是在农历十

月十六日,每年到这个时候,恰巧也是秋天收获的时节,为纪念祖先

和欢庆丰收,瑶家便于这天会聚一堂,举行“耍歌堂”活动。节日的

2016

15/20

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将

酿米酒拿来招待四方来客。

盘王节场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称为“歌堂坪”,非常宽敞。庆

典当天,从上午开始,瑶族男女老少身着传统盛装走出山寨,他们按

不同的身份,排成队伍,汇集到南岗瑶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开始了。

而外来的游客也驾车前来观看,山谷中热闹异常。

瑶族的耍歌堂进行游神、过九州、祭法真等仪式,同时还敲锣

打鼓、唱山歌、跳长鼓舞、放铳土炮,跳得百里瑶山震动起来。瑶胞

们生活于大山之中,土地比别处更为贫瘠,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谓艰辛,

但他们也同样张扬自己的快乐,从艰难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欢欣和鼓

舞。

与众多民俗节庆一样,耍歌堂还是瑶族青年男女开始交往的机

会。当青年男女开始对歌时,气氛就更加热烈了。在瑶家,男孩子叫

阿贵,女孩子叫莎腰妹,对歌的时候也是他们相互表达情意的机会。

歌唱过,舞跳了,热情的瑶家妹子将邀请外人、来宾一起共舞,

到这个时候,来宾们也毫不羞涩,自在地与瑶家人一起舞动起来。

三.春节

1.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

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

幸福的姑娘。

2.满族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

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

2016

16/20

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

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3.侗族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

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

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

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

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

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4.白族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

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

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

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

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

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5.土家族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

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

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

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6.傣族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

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

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7.黎族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

2016

17/20

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

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

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

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

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

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

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

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

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

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8.拉祜族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

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

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

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9.达斡尔族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

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

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

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10.仫佬族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

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

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2016

18/20

11.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

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

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

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

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12.鄂伦春族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

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

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

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赫哲族春节,赫哲语为“佛

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

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

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

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

把鱼条烤熟,

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13.基诺族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

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

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四.各民族风俗习惯

1.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

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2016

19/20

腊月三十,家家竖

2.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

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

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

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

闹灯会。

3.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

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

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

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4.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

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

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

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

熊搏斗”舞等。

5.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

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

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

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

6.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

2016

20/20

“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

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

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7.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

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

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

《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办盛大的“跳

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8.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

做饭都由男子承当,让妇女休憩,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劳。

9.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

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

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予礼品。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5:4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57378234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苗族的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苗族的风俗.pdf

上一篇:汉字文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苗族的风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