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

更新时间:2023-03-13 04:16:43 阅读: 评论:0

王者女英雄-公司卫生管理制度

社会舆论
2023年3月13日发(作者:葡萄籽有什么功效)

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分析

摘要如今的网络随着其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越来越成为普通受众表达

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这为信息的公开、社会的公正、社会事

件的监督和解决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网络的表达意见的匿名性、非理性等特殊性

质,导致网络负面舆论大行其道占据主流,群体极化效应随处可见。群体极化效

应能够促使一些社会事件的解决,但同样有其负面影响存在。本文正是针对网络

舆论中的群体极化效应现象,从其形成的动因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讨论

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关键词社会热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效应

1群体极化效应定义及表现

所谓的“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

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

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

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1]浏览网络,尤其是各大微博、论坛、BBS、社交网络

等能够公开发表舆论的平台可以看到,如今网民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很

高。以新浪微博为例,截止到12月6日,“小悦悦事件”以“请停止冷漠”为关键

词的微博内容共65万条,事件总评论766万条;“甘肃幼儿园校车事件”相关微

博510万条,“聊聊好校车的标准”24万条;“李阳家暴事件”评论221万条;“老

人摔倒该不该扶”话题评论78万条。这种大量的评论在网络环境内很容易形成群

体极化效应。如“杨武案”后一窝蜂给杨武带上“史上最窝囊丈夫”的帽子对其大肆

谩骂嘲笑,“小悦悦事件”后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对社会的冷血失望,“723

温州动车”事故后纷纷质疑政府铁道部门的不负责任,中国船员在泰国被害后对

比中美护照感叹天壤之别等等,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最终

都会被认定归纳为政府不作为、社会道德败坏甚至发出“中国你到底怎么了”之类

的感叹,而澄清的言论总是滞后于谴责的言论,并且容易被很快淹没。

2群体极化效应形成原因

2.1网络环境的影响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所带来的个人责任感的缺失,减少发表意见的顾忌。凯

斯·桑坦斯指出:“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

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2]网络舆

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广泛性、在传播和反应上的快速性使言论和观点可以形成大

范围的讨论,形成铺天盖地之势。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

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变性,承受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大,行为模式呈现矛盾

性、浮躁性,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困惑、不满等负面的社会情绪,而现实生活

中往往无从排解,因而很多人将网络看作情绪发泄的出口,在网上表现和现实生

活中完全不同的自己。加上现实社会确实存在的纲纪松弛、道德失范的现象,民

意诉求和表达的渠道不完全畅通,使缺乏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处于无助无

力的状态,在现实中也无处表达,只能转向网络去寻找表达声音的渠道和自己的

同类。这导致网络舆论常常呈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身处于网络环境使个

体社会责任感消失,同时基本没有人因为过激的偏颇甚至歪曲了事实的言论而被

追究的现实使发表言论时更无顾虑可以随心所欲。另外,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

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

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3]而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受众不仅可以接受

信息,还可以对其自由的发表评论。这也造成了信息量的激增、内容的鱼龙混杂,

导致受众易被奇特的观点所吸引,本身也希望用标新立异的激烈的观点来博得关

注。网络媒体普遍看重点击率和浏览量,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的需要,通常

会把一些负面的具有轰动效应和话题性的新闻放在头条的位置,从而吸引受众,

导致群体极化更容易形成。负面新闻、负面事件和负面话题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发表批评性意见的动力要比发表肯定

性意见的动力更强。

2.2受众信息选择心理机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搜索、过滤、筛选

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个性化的服务。而根据传播学中受众信息选择心理,受众倾

向于选择与自己固有印象意见相一致的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认为正确的信

息。即使是与自己意见有差异的信息,也会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网络舆论

的自由性与多元性恰好迎合了多数网民的需求,这就使得网民可以去选择自己感

兴趣或认为正确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受众偏向于进入与自己观点、相似的网

站从而找到归属感,而处于同一个群体间的个人相互间存在传染性,比如身边的

同学都在使用微博或者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出于与同学交流、不被孤立的心理使

自己也会选择上这些网站,在这些舆论平台进行交流,接触到的也是这些平台的

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受众能看得出自身之外的其它受众对新闻

事件的意见。

2.3从众心理以及沉默的螺旋效应

从众心理指不知不觉受到一个真实或臆想的群体的压力,态度或行为发生的

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变化。[4]这在网络传播中尤其常见。网络的自由化使得

个人几乎不需要为言论实际承担责任,一些网站作为消息来源出于增加点击率提

供话题的角度报道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事件,微博、论坛等平台使所有网民都可以

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使得网络成为谣言、炒作、诽谤的温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

论也呈现噪音大、燃点低、可信度差的特点。受众在通过网络浏览信息的过程中

接触到了由议题设置者和先导性意见促成的网络舆论,往往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

并且言辞更加激烈的附和,使得这种舆论在短时间内急速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

声势,从而影响更多人的判断。而根据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此时那些持相

反意见观点的群体发现无人或者很少有人与自己观点一致,出于保护自己不被孤

立的态度往往会选择沉默,即使有些反对的声音也会被强大的舆论声势所淹没或

者引起群而攻之的反对、打击甚至谩骂,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负面舆论的一边倒,

甚至出现“雪崩效应”。虽然通过互联网使受众能够接受海量的信息,开阔了视野,

但同样抑制了主动思考辨别真相的能力,信息的丰富同时也意味着爆炸与污染,

当面对一则慷慨激昂的评论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质疑、求证而是转发、附和。

面对被设置好的议题,面对一边倒的负面舆论,受众往往很难抵抗。

3群体极化效应的社会影响

3.1形成舆论监督,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不可否认,从正面的情况来说,大量事实表明,铺天盖地的意见未尝不是件

好事。网络上的群体极化使普通受众的言论具有强大的力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

力,足够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使受众意见中有价值的部分得以实现,比

如在构建公平、正义的环境方面,揭露某些事实,协助打击犯罪,促进事件的解

决,推动立法司法等方面的进步。孙志刚案、邓玉娇案等等案件都是因为网民的

大量关注才得以让事件的真相曝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当持不同意见群体都愿

意并敢于发声,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进行讨论时,就会形成多元化的意见,

会令多数人收益,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3.2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

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习惯于把人进行

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

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群体极化效应容易使身处这个群体的受

众通过以往在生活中亲身接触和长期在网络上形成的印象,给当事人相关的人或

事因为“有前科”而被打上负面的标签,如当官的没有几个不贪,城管都是粗暴且

野蛮,富二代头脑简单不学无术等等,对社会事件的判断难以保持客观和理智的

态度,言论容易一边倒,从而造成舆论的几何级增长和事态扩大化。面对社会贫

富不均的现实,频发的人为事故,政府部门的行为不公等公共问题,受众的责任

感使他们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不满、渴望改变,期望社会公平,但群体极化使其难

以冷静分析事件的本质,往往不经思考而言辞偏激、态度激进。

3.3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

络中的延伸。[5]群体极化效应使网民的情感被大大激发,言语情绪表现出一味的

指责谩骂,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往往被抛在脑后。08年辽宁女张

雅事件、09年艾滋女事件、11年药家鑫案等等都是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由于

网民的群起而攻之对当事人或是当事人的家人都造成了更大的伤害。由这些案例

可以看出,网络暴力的发生有的是直接对别人进行诬陷和诽谤,而有的则打着“维

护正义”的旗号进行“以暴制暴”、“以恶惩恶”。大量的网民往往不是出于恶意,

但整体舆论的氛围对其个人的言行和思考方式进行了引导。网络暴力虽然发生在

互联网虚拟社区中,但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最终又会回归到现实社会中,

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网民在参与网络暴力的过程中,接触到

的谩骂、攻击等暴力符号势必会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网民把网络中

接触到的暴力信息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4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的对策

4.1主流媒体的公正报道

必须看到,长期以来很多社会负面事件的信息不能完全公开、事件处理不完

全透明使受众对社会、对主流媒体丧失信任。同时,主流媒体过分强调其喉舌作

用,一味教化,注重报道正面事件主流思想而忽视多元表达,通过话语权的控制

使自己脱离受众的情感和角度。因此受众不愿意相信传统媒体的报道,转而投向

自己能够发声的新媒体,自命草根,毫无顾忌的采用非主流的话语方式表达意见

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主流媒体应改变其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考

虑受众的感情,报道受众所关心的事件,公布真相,积极问责,承担主流媒体的

责任。

4.2加强议程设置,注重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

虽然每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任意发布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

为网络舆论的焦点。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发挥其“把关人”的作用进行议程设置,如

对设置专题报道的版块等,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同时,应加强舆论领袖的引导作

用。比如在社会事件报道的专题中,多采访相关专家的意见,以及当事人、有关

知情者的意见,这类意见往往可以吸引受众注意,使受众信服,从而可以理智的

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对事件进行判断。往往在权威的第三方“说话”之后,开始有

部分受众回归理性,对事件进行再分析再判断。网络媒体需要做的正是尽快将权

威第三方的意见带给受众。

4.3政府及有关部门信息及时公开,提高事件处理的透明度

受众的群体极化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政府相关部门的

不信任造成的。这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心理暗示,同样需要靠政府及有关部门切

实做好工作,形成完整的舆论监督渠道、信息公开机制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来解

决。政府应该合理对待网民有价值的意见,重视网络舆论的作用和网民的心理表

达,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通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受众相信并且是感觉到自己

的意见是被重视的,相信心平气和就事论事的意见只要合理就会被听取采纳,而

不需要采取过激的言语和方式才能达到目的。

4.4重视把关人的作用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本身就是承载信息资源和舆论的平台,对受众的舆论行

为有权也有义务进行合理引导而不是因自身利益的趋势任其发展。网络管理员应

具有辨别能力,对不经过思考只是盲目质疑、言辞过于激烈、没有实际意义的行

为坚决制止,对于不符合事实或者恶意歪曲事实的言论及时删除,对不能确定其

真实性的内容应及时采取手段进行验证。但也应注意,不应打着把关人的旗号任

意删除受众的舆论意见阻止其发生,否则将会引起受众更强烈的反弹情绪。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

[4]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陈雅玲.网络暴力的形成,危害及对策[J],2009(11).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4:1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522032333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社会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社会舆论.pdf

上一篇:手工收纳盒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社会舆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