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
导读:中国少数民族众多,土家族就是其种一个,这个民族的风俗古老,且伴
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历史传承至今,俨然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民族风采,相
比较汉族而言,这个传奇的民族又会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呢?今天小编就
来分享土家族民俗风情介绍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土家族民俗风情
介绍范文
土家生儿育女
湘西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精深博大,门类繁多,分劳动歌、生活
歌、时政歌、历史叙事歌、山歌、情歌、丧歌、寿歌、摇篮歌、宗教祭祀歌、上
梁歌、哭嫁歌及各种民间小调等。尤以情歌传播最广。民歌曲调十分丰富,各地
唱法不一,桑植民歌较成系统,己唱出湖南,唱出国门,蜚声国际歌坛。民歌多
为即兴演唱,也有固定歌词。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
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
知外孙性别。
赈竹美酒与挖周
土家族生儿育女叫“添人进口”,添人进口以后的第一件喜庆之事就是“赈
竹米酒”,以表示庆贺。这一天,族亲及好友要送钱祝贺,做外公婆的更要送竹
摇篮、被子、衣服、鞋帽、和红糖鸡蛋等东西给外孙。孩子满一个月后,又要到
外婆家去“出月”,回来时,外公外婆要送“打发钱”。孩子满一周岁时,又要庆
贺,名曰“挖周”。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取得越
贱越好,如“狗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
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
师还愿渡关。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报孩子寄拜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订
一地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
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
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
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到惊吓,夜睡不安、食
欲不振、精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
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
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
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
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原因和地方。辫明后念咒,
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棉线捆在小孩的
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土家农耕
在湖南张家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
便,人们便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
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
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
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
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
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
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
“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
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
水旱石碾
粮油加工设施。把山泉聚起来,在岩壁坡脚开一沟渠,或架一木枧,泉水沿
渠枧冲刺而来;迎水口安装一圆形水鼓,用片片木板隔成一个个水囊,靠水的冲
力启动水鼓;水鼓中轴又带动一木齿轮,齿轮的立轴再带动上面的“犁辕弓”,长
弓成抛物线拴住石轮在石糟飞转,“咕嘎......咕嘎......”像唱一支古老的民
歌。水碾,可碾米磨粉、碾菜子、茶子。其式样不一,区别在水鼓,立式为“鼓”,
座式称“伞”,由水位条件选定。少水山寨则用旱碾,前后两个扁轮子,用畜力
拉,咿咿呀呀地唱,从早到晚,为山寨增添一曲绵长的田园歌。碾成的米面比机
械加工的味美。现不通电的山寨仍沿袭石碾加工习俗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语,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
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
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
板斧砍断了白果树,
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西兰卡普以红、蓝、黑、白、黄、紫等丝线作经纬,通过手织——后来用机
械挑打交织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艺术壁挂、
锦袋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题材的,如四
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俗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
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
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
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
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
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
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
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薅草锣鼓
[1]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谷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
亲朋邻居几十人邀成一伙,东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为了调节疲劳,加
快进度,便请两位歌师,站在高山上,一人击鼓,一人打锣,双指夹住喉管,用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高八度假嗓唱歌助兴,土家人叫“薅草锣鼓”。
湘西张家界的薅草锣鼓有固定的程序:出早工时唱《开工歌》,又叫“歌头”,
接着唱《请神歌》。说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个张姓庄稼汉,养了五个儿子。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五个儿子被证调当兵,全部战死沙场,皇帝动了恻隐之心,
封长子为天门土地.次子为地府土地,三子为街坊土地,四子为桥梁土地,五子
为山神土地。这些土地神都老老实实为百姓办事。歌师就对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护好,保护五谷得丰登;
一天田边走三道,三天四边走九巡……
“扬歌”是吃过早饭上工时唱的歌,是薅草锣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
唱词,如《打鼓儿郎得官回》、《恋姐歌人》、《单身歌》等,也可即兴而作,可唱
历史故事,也可唱远古传说,还可唱民间趣闻。有时,见民工累了,就唱几个“牛
皮歌”调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开口唱个牛皮歌;
唱个鸡公生鸭蛋,唱个鸟儿头长角:
唱个河水倒着流,唱个岩头滚上坡;
唱个蚊子扯哈欠,唱个糠壳搓成索……
傍晚收工时唱《送神歌》:
看到太阳下山岭,敲起锣鼓送神灵;
有的神灵跨鹤走,有的神灵骑狮行;
只有土地无处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县志》记载说:“插秧耘草间,有鸣金击鼓歌唱相娱乐者,亦古田歌
遗意。”《桑植县志》亦载:“夏日薅草,群集垄上,两人对讴,庄偕间作,锣鼓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应之,名日打锣鼓。此农家音乐,用以节省劳力者也。”
土家族哭嫁
湘西的土家族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的日子前十大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
先是在吊脚楼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亲邻九女依次围坐,哭起嫁歌来,新
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
依次哭去,不分昼夜。哭有规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
骂媒人……哭三五天,有长达十天半月的。主要内容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
感谢养育思,托兄嫂照护年迈双亲,教女为人处世等。
哭嫁歌一般为即席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嫁。哭词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词,
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画”、“十绣”、“十二月”等。哭有曲调,抑扬顿挫,
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唱哭结合的艺术。嫁娘必在此前求师练习(当然是秘密的)。哭
时以“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绩麻同麻篮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爷(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粮唉,衔泥何时得回头?……
娘哭女:
感谢你的阅读!
文章分享
铜锣花轿催女走,好多话儿没说够;
世上三年送一闰,为何不问五更头?
哎,儿去了哎娘难留,往后的日子你重开头;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爱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传久远。清代土家诗人彭潭秋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
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古竹枝词里有首咏
哭嫁诗:
桃夭时节卜佳期,无限伤心叙别离.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绵缠泪如丝.
用哭声来庆贺欢乐的出嫁,用歌舞来祭祀死去的亲人,看似不可思议,却充
分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禀性及文化意识。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3:0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477702328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土家族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土家族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