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12 23:39:16 阅读: 评论:0

三好亜矢-驴肉好吃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奥林匹克精神)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

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

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

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

同小可的人物。但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身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

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身

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身的顽强毅

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

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

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她

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

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身做到最

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

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

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

挥霍自身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

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

样在感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

是期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

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感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感情的力量就是

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但,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

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身的方式结束了生

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

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

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

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

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

给不了。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

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

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

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好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什么叫家?什么叫温暖的家?什么叫和睦的家?这个在我脑海中念念不忘的话

题,长期来在我心中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才有所领

悟。

安娜是一位心灵无比善良真诚的俄罗斯女性,有温柔的性格和贤惠的天

性,不幸在17岁时嫁到了卡列宁家。卡列宁则是个思想保守,虚伪的丈夫。安

娜的生活热情被他扑灭了。在火车上与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沃伦斯基邂逅,并

让她怦然心动。

后来,安娜对他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弥补以前的感情过失,她和渥伦斯基

不顾一切坠入爱河,并不惜抛家别子,和渥伦斯基私奔。

但纯真的安娜从未停止过对渥伦斯基的爱慕,直至有一天发现自身被抛弃

了,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身不过是被这个社会所唾弃的女人,这种被侮辱的

感觉燃烧着她的心,最后连亲人也不理解,她走向了铁轨,决定用这种方式结

束自身的生命。

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美好的家庭,在一个不可逆转灵魂的社会里,就这

样变得支离破碎了……

家每个人都有,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身的家。我们处在一个美丽和谐

的社会,可是家庭也有硝烟弥漫之时,不过都是由于我的学习而引起的,我与

妈妈时不时就会争得面红耳赤,有时爸爸也参与进来,或火上浇油,或以水扑

火,都免不了怒气冲冲地展开一场对决战。把我弄得每天小心翼翼,战战兢

兢,心神不定……

是啊,首先我要做好一切,爸妈也不要太冲动,太焦虑,大家少一点怒

气,多一点静气,相互嘘寒问暖,让温暖的阳光洒满家庭。

一个家庭的和睦是多么重要,有家才有爱,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

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花20多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列文

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剧结局主要是由于当

时的社会所限制,如果摆在现在,是不至于有那悲惨的结局的。或许就像现在

的大多数婚外情一样,会离婚结婚,也会对原来打家庭造成较大的伤害,重新

结婚之后也未必一定会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种平凡琐碎也很热烈的幸

福,让人觉得多么切近生活,自身也可以这样热烈平凡地幸福着。列文的各种

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对于还处于思想波动期的年轻人也是恰当

的一个例子:矛盾又有独立,想融入大众,又想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努力并骄

傲地保持自身的特点,并追求和达到了自身的幸福。总得来说,觉得他是一个

很可爱的人,有天真执拗的孩子禀性,又能独立和坚持自身的立场,让人又气

又爱。只是基蒂的理解和爱,最终让他能很幸福,一对可爱的人儿。

自身的一些做法和阅读习惯,让我觉得自身并不是真正地喜欢阅读或写

作,正如列文一样,是想通过阅读,能寻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问题的

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还是会积极努力

地去做该做的,去过自身的生活。而把文学或写作当成自身的爱好或特长,那

还有很遥远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认为这就是自身想走的路,并不会花特多的时

间去阅读,去写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琐屑,并努力把周围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

的悲剧人物。

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悲剧

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她的感情真挚强烈,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

渥伦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在这条艰难的道路

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

会的诋毁和侮辱。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死也是

为了爱,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

上流社会只要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

乎体统和常规。她不愿也不想过这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卡列宁为了折磨她,

拒绝离婚。爱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

的手杀死了她。她看透了那个社会和那个社会的人,对它不在留恋了。

托尔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愤怒地谴责了压抑她、摧残她

并造成她惨死的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势力。安娜的悲剧结局,既体现

了她性格发展的逻辑,也体现了俄国生活发展的逻辑,体现了托尔斯泰现实主

义的力量。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反

封建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

《安娜·卡列尼娜》是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

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

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

品。

安娜是个悲剧人物,她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贵族女子,在当时上流社会中

以她惊人美丽高贵聪慧在任何场合出类拔萃,美丽迷人。虽然生活舒适无忧无

虑,可是身处虚伪的列子和虚伪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使她疲惫不堪,同时又极

力想摆脱一切。当遇到渥伦斯基爱后,她毅然勇敢离开列子甚至牺牲自身家庭

和爱子,追求自身幸福,可是当她放弃一切后,让她意想不到是渥伦斯基是个

伪君子,又无情抛弃她,迫使她坠入痛苦深渊,最后导致安娜卧轨自杀悲剧,

现实生活中,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纵使爱情一直存在,没有保

障的爱情让人恐慌让人累。

我欣赏安娜的勇气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纯粹,我喜欢她的真。渥伦斯

基爱安娜,而且他的爱并不肤浅,也许刚开始他对安娜的爱恋有着虚荣的成

分,但安娜患上产褥热即将死去时,“他在她患病期间真正认识了她,了解了

她的心灵,因此他觉得以前就好像从来没有爱过她,现在,在他了解了她,真

正爱上她的时候,他却在她面前显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为她倾倒,因为

“她除了聪明、文雅、美丽之外,她还非常诚实…”我爱安娜,她是一个“仿

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

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的生气勃勃的女人。

无奈,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压抑我们的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7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

弃自身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

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

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

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

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

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

她毁掉了自身……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

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

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身的家产还帮他还了贷款,于是和好如

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

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

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

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身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身

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

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

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我欣赏为爱,义无反顾;但不赞同。一切以爱的名义的自私、背叛,都是

不负责。爱是责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

六年级伊始,李老师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买了

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这本

书构思精巧,条理清晰,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我们从未

经历过战争年代,这本书很好地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和残酷。

书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个很有钱的.人,但她从不快

乐,从不为自身着想。她总是关心别人,即使是一个陌生人发生了什么事,她

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她靠自身的努力开创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

别人的施舍,她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不断取得进步,她的事业终于越来越好,

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点,但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法

比拟的。她有很多姐妹,当她摔倒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

她,但她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评论别人,这一优势使她在后来的

事业中加倍成功。我们也不应该评判别人,要努力把自身做到最好。

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混乱的时代,穷穷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而现在的我

们在吃穿方面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本书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我们不应该随意浪费我们的生命或金钱,而应该以适当的方式花费我们的

时间和精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9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

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

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

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

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

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身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身的举动是为社

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

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

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

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

人可以有自身的工作,自身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

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

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

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

无端的猜疑,恐惧。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

走下去。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身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

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身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

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

终于看完了号称世界名著的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没有

特别的感触,与我的期望值相差太远。

唯一的感触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样。或者再进一步说:世界上

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为爱燃尽热情甚至毁掉生命,惮精竭

虑,不管不顾,只在乎自身的感受,可是却忘记了人是社会人,需要交往需要

亲情,亲情是融入血液中,难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间没有世外桃源,没有

纯粹的脱离现实的纯洁情感,不管当时怎样火热,怎样一见钟情,现实的寒冷

温暖不了爱情的温度,特别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也只有这种爱情才配称

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爱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这也就

是悲剧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剧让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

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

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

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

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

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

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1

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

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

发出轻微的哔剥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

三月,微冷。台灯下《安娜·卡列尼娜》翻到了最后一页,没想到重读这

本书会有这么大的触动。我仿佛看到一八七七年列夫·托尔斯泰老先生落笔时

的那份沉重,我阅历尚浅,很多东西我都不是很懂,但仅有的这份感触我还是

想写下来。

那年冬天的莫斯科很冷,像冰冷铁轨上的安娜,我曾无数次幻想过一个美

好的结局,可是没有办法,准确的说,是毫无办法。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

卡列宁,伏伦斯基,三者的性格,及他们对待爱情与婚姻的观念,选择,决

定,注定了这场悲剧。

正如托尔斯泰在开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大抵悲伤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头。车站的相遇,舞会的邂逅。安娜永远

是那优雅美丽,妩媚动人。不是吉娣的玫瑰花有了皱痕,也不是打扮不够漂亮

雅致,只是对于安娜来说,任何装饰在她身上从不起眼,她所有的魅力在于她

本身。

伏伦斯基被深深地吸引了,尽管她是卡列宁夫人,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

一个眼中闪烁着光辉,因为人家对她倾倒而陶醉。一个顺从和惶恐,像极了一

条聪明伶俐的猎狗。

识人不准,遇人不淑。伤了吉娣,伤了列文。离开了彼得堡,暴风雪的车

站,摇曳的灯光下,他们面对着站着。她不必问他怎么会来到这里,这一点她

知道的那确切,就像他亲口对她说:他来到这里,是因为她在这里。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3:3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35556231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