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卢洲

更新时间:2023-03-12 22:09:54 阅读: 评论:0

眼妆怎么卸干净-经济学就业前景

卢洲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xp激活)

佛教四大部洲

佛教四大部洲是梵文的意译,略称“四洲”。按阿含经所说,人间有四个天下,

亦即四大部洲。一是东胜神洲,二是南瞻部洲,三是西牛贺洲,四是北俱卢洲。

在须弥山四方的咸海之中。

概况[亦名四洲形量出长阿含经]

一东胜神洲梵语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瞻部洲故也。又翻

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

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

语由旬。亦云逾缮那。华言限量。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

下者四十里。肘以一尺八寸为一肘。)

二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

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厢。从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

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夭者多。

三西瞿耶尼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为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

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十六肘。人寿五百岁。

四北郁单越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

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

中夭。

《立世阿毗昙论》中卷六记载,人道以摩奴沙为名(梵名MANUSYA),又称人间

界,人道,人趣,人,为欲界中的有情众生之一。佛教对于人的由来,是以因缘

法说明,至于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在《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

中提到,地球形成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由于贪爱

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以后,身体变重以致于无法飞行,从此就在地上安

居下来。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

等四洲。

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金山之

外,则是浩瀚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着不同的人类,之间完全

隔绝,互不相通。

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阎浮提」。

四洲的人各具特点

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于《长阿含经》、《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

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

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

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也没有悲伤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

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而我们南瞻

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恶业行,但也由

于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具有忆念、梵

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于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忍受各

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

萨道」精神。

四大部洲人的生活:

(1)、南赡部洲,我们人类的生活范围属南赡部洲(地球),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

生活于此洲的人类虽然在生态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们

人类所特具的“勇猛“、“忆念”、“梵行”三种特性,则优胜于三洲及诸天界。

这也是为什么佛陀降生于此世界(南赡部洲)的缘故。如《世记经》言:“阎浮

提人有三事胜。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

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2)、北俱卢洲(又名郁单曰)在男女交往上最为自由和开放,完全没有家庭、

私有制观念;故不用结婚,男女交往后则各走各的路,甚至生育的儿女也不自己

抚养,而是放臵于十字街头,由路人养育,生长成人后也归于大众。

如经云:“郁单曰人若于女人生染着,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

逐,其人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本,不为

下垂,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

姊妹等者,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枝叶成郁,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

卧具,便共相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

这是描述男女情爱状况。当时可以随心所爱,而树枝会分辨有否有血缘、亲族关

系,若没有亲族关系,就低垂枝叶遮蔽外界视线,并铺出床具来。其中也描述四

大部洲的人类交合状况、婚嫁之法,以及当时人生育、养育状况:“若行欲时,

二根相到,流出不净。”

“郁单曰人,住于母胎,唯经七日,至第八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

若男若女,皆臵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于彼道上,东南西北,行人往来,见此

男女,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好甘乳,

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类身,与彼旧

人形量无异。”

北俱卢洲小孩生育七天后,即长大成人,但也不会回家。男女同类各聚一处,不

臵设家庭,也不蓄有私有财产。由业力福报相同,故人人皆健康长寿,没有疾病,

寿命千年后,无疾而终。死后也不用火化土葬,天空中自然有大鸟来将尸体叼走,

不用担心环境污染。能够投生到此地的人,必须前生修十善行。

如经云:“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不相哭泣,庄

严死尸,臵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臵于他方。又其土人,

大小便时,地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其土人民无所系恋,亦无畜积。寿

命常定,死尽生天。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终,生郁单

曰,寿命千岁,不增不减。”

(3)、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都有男女婚嫁,与我们世界婚姻家庭大致相同,

但生存环境、福报、寿命均优于地球人类。而略次于北俱卢洲.

求往生不可不知道的重要事:

甲、人道。

四洲除了南瞻部洲(即是我们现住的世界)之外,皆没有佛法。尤其是北俱卢洲

福寿非常,使人沉迷享乐,万不可望生于这个地方。

如果中阴身有感应东胜神洲的善业,这时便会见到一个大湖。湖中雁群,往来嬉

戏。如果中阴身乐于此境,走向湖中,即投生此洲。所以如见此境,不可再犹疑,

赶快念佛,便可超脱,不再轮回。

中阴身如果感应得南瞻部洲的,便会觉得寒风雪雨,急欲找得躲避的地方。如果

生前曾修大善,便见宫殿辉煌,入内即投生为皇室或大富大贵之人。如曾修一般

善业的,则按比例而见大厦,小屋,茅房等而成为中富,小康或贫穷之人,如只

见墙壁便生为叫化子之类的穷苦人了。此时千万不可随便进入任何室中,但一心

称念佛号,则一切境相,便会改变,往生净土了。

中阴身感应西牛贺洲的便见一湖,湖边有牛食草,如趋前臵身境中,便投生此洲

了。这洲虽然富裕,但无佛法,不可投生,赶快念佛,即得往生。

中阴身感应北俱卢洲的亦见一湖,岸边有畜牲及树木。如入境中,便是投生此洲。

这个洲虽然有种种福乐,寿命千年,但因为没有佛法之故,千万不可大意走近此

湖,必须一心念佛,便得接引,往生净土,永不受轮回了.

中阴身如因未曾修学佛法,以致投生人间,则必先见生身父母交合之情景,心起

欲念,与父缘重者而生亲父之心,生而为女。与母缘重者生亲母之心,生而为男。

中阴身机灵无碍,可穿过须弥山,飘游四大洲,但一入胎,虽有悔意,却不能穿

过母体之子宫,而成后阴身了。

所以中阴身务须紧记不可入胎。见男女合体,即一心念佛,便得解脱。

此所以五戒中之邪淫戒是重获人身之基本戒条之一。如一个人生平喜邪淫,则于

中阴期间,一见男女交合,便即起邪念,因而兴加入之意,便一定投入畜生之胎,

失去人身。

乙、天道。

中阴身如生前有十善业成就,便于这时见到柔和白光,仙乐飘飘。倏忽间便见到

天界宫殿,天女美艳无比。因福德故,见本部天神,手执天衣,伎乐仪仗,前来

相迎。心中十分喜悦,有些善人,未命终而将进入中阴时,已开仙乐,还可以开

口对亲属言,教他们不必悲伤,因为他感觉得十分快乐之故。

当中阴身听闻仙乐,见天人相迎,便不再顾卢亲属因他死亡之哭号声,很高兴地

追随天神,迳往所属宫殿中而享天福。这是紧急关头,任何人皆须紧记,不可随

天神升天,因为天界仍是六凡之一,生天将来亦会死亡,到时便一样会堕落人间

或三恶道。所以,于此时际,当即专心念佛,不贪天福,便可以转变眼前境相,

净土现前,即得往生。

通常没有依佛法而修的善人,多会修至四天王天,或帝释天。

按阿含经说,欲界有六天,故称六欲天。我们之上为四天王天,再上为三十三天,

即帝释天。三十三天是由东、南、西、北各八天,加上一天居中所组成。帝释亦

即是很多神权宗教所崇拜的神、上帝、天主或玉皇大帝,他管人间善恶,依因果

之报应以及维护天地,使幽冥类不犯人间。再上依次是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

与及他化自在天,诸天之中,除了将快下生成佛的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天内院可

以往生外,其余各天的福报皆属有漏,享罢还须堕落,所以不应投生。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2:0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30194230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卢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卢洲.pdf

标签:卢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