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1/13
第4课《色彩的对比、调和、同类色与邻近色》
教案检查签名:
第4课《色彩的同类色与邻近色,对比与调
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同类色
与邻近色、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便于更好的进行
设计色彩艺术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
色。
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对比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
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
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
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
与邻近色。
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对比色的调配与搭配方
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
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
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
提高色彩美感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色彩对比与调和、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灵活应
用。
教学难点色彩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启发法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一、导入部分:
由茶杯套和小壶的色彩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
近色的基本概念。
同类色:
是单一色彩,需要利用明度、纯度和冷暖变化创造色彩效果。
邻近色:
是色相环上相邻色彩的搭配。
二、讲授新课:
(一)同类色与邻近色:
1、展示同类色和邻近色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图片,分析其
中的色彩关系。
启发学生思考同类色与邻近色在色彩上效果上有哪些相似之
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3/13
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
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
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2、练一练找出图片中的彩色,分析它们用了那种色彩
关系?①小水壶②小盒子③青蛙皂盒④电吹风⑤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教师总结:
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二)色彩的对比:
1.同时对比:两种色彩同时并置在一起,对方都会把对方
推向自己的补色。
红和绿并置,红得更红,绿得更绿;黑和白并置,黑显得
更黑,白显得更白。
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等,都是在同时对比作用下
产生对比效果的。
在某种对比环境下,原来的绿色看上去也许就带蓝味了。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如一个灰色,靠近橙色就会带蓝味,
靠近蓝色就带褐位;靠近白色则显得深,靠近黑色显得较为明亮。
色彩的这种同时作用,影响着所有色彩的对比效果。
我们在处理各种对比关系时,只有将同时性的作用加以考
虑,才能掌握好对比规律(图3-1)图3-12.补色对
比:在色环两端的色互为补色(图3-13)。
确定两种颜色是否为互补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将它们相混,看
看能否产生中性灰色,如果达不到中性灰色,就需要对色相成份进
行调整,才能寻找到准确的补色。
补色的概念出自视觉生理现象视觉色彩补偿。
与其把它们看作对立的色,不如看作姻缘之色,因为补色的出
现总是符合眼睛的需要。
一对补色并置在一起可以使对方的色彩更加鲜明,如红与绿搭
配,红变得更红,绿变得更绿。
在最简单的6色相环中,每一个原色都与一个间色构成补色
对,这一间色包含着另两个原色。
因此,一对补色总是包含三原色,也就包含了全部色相(图
3-14)。
红与绿=红+(黄+蓝)蓝与橙=蓝+(黄+红)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黄与紫=黄+(红+蓝)补色相混、三
原色相混、全色相相混,都将产生中性灰。
通常,在我们的概念中,最典型的补色对是红与绿、蓝与橙、
黄与紫。
---------------------------------------------------------------最新资料推荐------------------------------------------------------
5/13
黄紫色对由于明暗对比强烈,色相个性悬殊,因此成为三对
补色中最冲突的一对蓝橙色对的明暗对比居中,冷暖对比最强,
是最活跃生动的色彩对比。
红绿色对明暗对比近似,冷暖对比居中,在三对补色中显得
十分优美。
由于明度接近,两色之间相互强调的作用非常明显,从而会产
生炫目的效果。
补色对比的对立性促使对立双方的色相更加明显,人的视觉生
理适应性使补色关系天然和谐。
因此补色对比是最有美感价值的配色。
3.补色协调法:
看书P14页4.色相对比:
不同颜色并置,在比较中呈现色相的差异,称为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可以发生在饱和色与非饱和色之间。
用美丽的、未经掺和的色环纯色相比,可以得到最鲜明的色相
对比效果。
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给人们视觉和心理带来满足。
图3-12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图3-12当纯色以光谱的顺序排列时,
色相对比统一在柔和过渡的波长秩序中,优美、和谐、昭示着宇
宙的光辉(图3-12)。
5.原色对比:在色料中,红、黄、蓝三原色是色相环上最
极端的色,它们不能由别的颜色混合而产生,却可以混合出环上所
有其他的色。
红、黄、蓝表现了最强烈的色彩气质,它们之间的对比属最
强的色相对比。
如果一组色仅是两个原色或三个原色的搭配,就会令人感受
到一种极强烈的色彩冲突,这样的色彩对比很难在自然界的色调中
出现,它似乎更具精神的特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用原色作为国旗的色彩.6.间色对比:
橙色、绿色、紫色为原色相混所得的间色,其色相对比略显柔和,
自然界中植物的色彩呈间色为多,像橙、绿、紫这样的对比都是
活泼、鲜明又具有天然美的配色,许多果实都为橙色或者黄橙色,
我们还可以经常见到紫色的花朵(图3-13)7.邻近色相对比:
在色环上顺序相邻的基础色相,如红与橙、黄与绿、橙与黄这
样的色并置关系,称为邻近色相对比。
临近色对比属色相弱对比范畴,这是因为在红橙色对中,橙已
带有红味,在黄绿对比中,绿已带有黄味,它们在色相因素上已
有相互渗透之处;但像红与橙这样的色在可见光谱中具有明显的相
貌特征,都为单色光,因此仍具有清晰的对比关系。
邻近色对比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统一调性,。
或为暖色调,或为中性调,或为冷色调,同时在统一中仍不失
---------------------------------------------------------------最新资料推荐------------------------------------------------------
7/13
对比的变化.8.类似色相对比: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在色环上非常邻近的色,如蓝与绿味
蓝,蓝与紫味蓝这样的色相对比,称为类似色相对比,是效果最
弱的色相对比。
类似色相对比在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相差很小,调式统一,常
用于突出某一色相的色调,注重色相的微妙变化。
在色相对比中,视觉的色彩补偿会使相比较的各色发生一定
的色相偏离。
例如同一块黄色,放在橙色上偏向柠檬黄色,放在蓝色上则偏
向中黄。
在对比色相交界的边缘部分,这种偏离尤为明显,如在橙色与
黄色交接的部分,橙色向红偏离,黄色向黄绿偏离。
在蓝与黄相交的部分,蓝向蓝紫色偏离,黄向橙色偏离。
在色环上相隔角度越小的色,色相对比越弱;角度越大,对
比越强。
相差15左右为类似色相对比,45左右为邻近色相对比,120
为原色对比,180为补色对比。
要想使一色的特征增强,可以通过另一色的对比来达到。
9.冷暖对比:人们对一部分色彩产生暖和的感觉,对另一
部分色彩产生寒冷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特色
相特征.上。
从色环上看,明显的寒冷印象的色彩是蓝绿至蓝紫的色,其中
蓝色为最冷的色,明显有暖和感觉的色是红紫至黄的色,其中红
橙色为最暖的色。
色彩的冷暖性质在色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视觉上,冷暖
对比产生美妙、生动、活泼的色彩感觉。
冷色有后退感和收缩感。
在艺术表现中,冷色与暖色都有极丰富的精神内涵.10.明
度对比: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明度特征。
饱和的紫色和黄色,一个暗,一个亮,当它们放在一起对比
时,视觉上不仅能分辨出它们的色相不同,还会明显地感觉到它们
之间有明暗的差异,这就是色彩的明度对比.11.纯度对比:什么
是纯度对比?鲜艳的红色与含灰的红色并置在一起,能比较出它们
在鲜浊度上的差异,色彩的这种鲜浊上的性质的比较,称为纯度对
比。
纯度对比既可以体现在单一色相中不同纯度色的对比中,也可
以体现在不同色相的对比中。
纯红和纯绿相比,红色的鲜艳度更高;纯黄和纯黄绿相比,黄
色的鲜艳度更高。
当其中一色混入灰色时,视觉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纯
度差。
---------------------------------------------------------------最新资料推荐------------------------------------------------------
9/13
黑色、白色与一种饱和色项对比,既包含明度对比,亦包含
纯度对比。
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降低饱和色相的纯度。
(1)混入无彩色黑、白、灰色。
(2)混入该色的补色。
任何一种鲜艳的色,只要它的纯度稍稍降低,就会表现出不
同的相貌与品格,我们以黄色的纯度变化为例。
纯黄是极夺目的、强有力的色彩。
但只要稍稍掺入一点灰色,立即就会失去其耀眼的光辉。
纯度的变化也会引起色相性质的偏离。
如果黄色里混入更多的灰色,它就会明显的变冷,在色相上转
变为一种不透明的、毫无生气的黄绿色味。
白色混入黄色中,会使黄色迅速淡化,变得及其柔和,失去
光辉。
黑色混入黄色中,使原本灿烂的色变为一种非常浑浊的灰黄绿
色。
在纯度变化中,一种和浊色相比显得很显眼的颜色,当它和
更鲜艳的颜色对比时,看上去就不如原来那样颜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色了。
紫色、红色与蓝色,在混入不同量的白色之后,会得到较
多层次的淡紫色、粉红色和蓝色,这些颜色虽经淡化,但颜色的
面貌仍较清晰,也很透明,但黑色却可以把饱和的暗紫色与暗蓝色
迅速的吞没掉。
改变一个颜色的纯度的过程,无论加白、加灰还是加黑,都
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该色的色相及冷暖倾向发生变化。
一般说来,冷色会变暖,暖色会变冷。
要想产生一种单纯的、突出纯度对比的色组,应该选用两种色
彩:
一种为某一饱和色相,另一种是与这一饱和色明度相等的灰
色。
用这样的两色相混,所得出的对比效果基本排除了明度对比
也基本排除了色相对比(因灰色的混入会引起色相的些许变化)。
将纯色不断增加灰色,直至完全的中性灰,就可获得一个完整
的纯度色阶,把不同等级的纯度色组合并置,就可以获得强、中、
弱纯度的各种对比效果(图3-9)。
(三)色彩的调和调和:
没有对比,就无所谓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色彩的两大特性,是构成色彩美感的两个基本
要素。
和谐统一下的对比叫做调和。
色彩调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有秩序的组合在一起,
形成和谐统一的色彩搭配。
---------------------------------------------------------------最新资料推荐------------------------------------------------------
11/13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大体可分为两种:
类似调和、对比调和。
色彩调和的目的:
使有明显差别的色彩经过调整,形成和谐而统一的完美整体。
合理地组织选择色彩搭配,使其形成具有目的性的美的色彩关
系。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1)相同色相调和:这是比较容易
掌握的调和方法,给人简洁、明快、单纯的美感。
主要体现其明度、纯度的差别。
在设计时避免明度差、纯度差太接近而产生模糊不清、单调乏
味感或明度太强烈而产生过分刺激视觉效果。
(2)相同明度调和:同明度调和,是指孟塞尔色立体同
一水平面上各色的调和,即明度相同、色相不同、纯度不同,有
含蓄、丰富、高雅的视觉效果。
色相距离角度越大,不容易调和,色相距离角度小,容易调和。
纯度低的各色,容易调和。
纯度高的各色,面积大小对比强烈时容易调和;面积大小相等
时,不容易调和,并随着色彩位置的不同而调和感不同。
在设计时,应避免色相、纯度过分接近而模糊;也应避免互补
色相、纯度过高和面积相等现象。
(3)相同纯度调和:同纯度调和指纯度相同,而明度和
色相不同的调和。
在设计时,应避免因色相差,明度差过小而产生模糊,或纯
度过高、互补色相过分刺激。
(4)无彩色调和:无彩色调和是指黑、白、灰(无任
何色彩倾向)间的调和。
只表现明度的特性,除明度差别过小、过分模糊不清及黑白
对比过分强烈刺激外,均能取得很好的调和效果。
无彩色调和,可产生高调、中调、低调等色调,无彩色与有
彩色搭配均能取得良好的色彩效果。
标志设计、招贴设计的很多优秀设计是采用无彩色与有彩色的
搭配。
三、教师小结:
怎样更好的运用色彩。
四、板书设计: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色彩的同类色与邻近色,对比与调
和》(一)同类色与邻近色(二)色彩的对比:
(补色对比、色相对比、原色对比、间色对比、邻近色对比)
(三)色彩的调和:
---------------------------------------------------------------最新资料推荐------------------------------------------------------
13/13
(同类色相调和、不同色相调和。
。
。
)五、作业布置运用所学的知识运用拼贴、绘画等方法,
运用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中任何一种对比
完成一幅装饰画。
六、课堂反思: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1:43: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286082302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明暗对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明暗对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