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外貌特征

更新时间:2023-03-12 20:56:09 阅读: 评论:0

在在-作业评价语

大熊猫的外貌特征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8的分成)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的资料

大熊猫

熊科哺乳动物

所属类别:动物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panda),

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

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

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

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

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

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

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

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

区。

进化历史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

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

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

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成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

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

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

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

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

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

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

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

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

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

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

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

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

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

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

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

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1826.9.7~1900.11.10),

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

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

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

奇异动物。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

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

Ailuropoda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

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1]。

古今命名

大熊猫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

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

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

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

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

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

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

人们所公认。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

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

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

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银狗,这是因为小熊

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

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

兽。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

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

成为通用的名称了。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

记载。

发现始末

大熊猫宝兴县位于中国四川西北部,该地山峦重叠、溪泉甘美、树木参

天,四季景色宜人。处于盆地向高原高山的过度地带。蕴藏着全中国近四

分之一的动物物种,其中许多是珍禽异兽。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

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得知四川宝兴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

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宝兴,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

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

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

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戴维异

常激动,他估计这种动物“将是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这次发现将填

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为了得到这种奇特的动物,戴维雇佣了20

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送来了第一只小“白熊”,遗憾

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

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

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

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

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

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

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将这张兽皮展出,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

分研究后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

似的另一种较大的猫熊,便正式给它定名为“大猫熊”。

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其中“猫熊”标本

最吸引观众注意。它的标牌采用了流行的国际书写格式,分别注明中文和

拉丁文。但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

“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

了“大熊猫”。台湾有家报纸曾撰文给“熊猫”正名,但人民已经习惯,

反而觉得“猫熊”不那么顺口了。从此,“大熊猫”这个现代名称就这样

诞生了!戴维也就成了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宝兴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发现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从那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

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迷并

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

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两兄弟先是到戴维发现大熊猫的宝兴县,一无所获,

然后又进入大凉山。在越西县他们开枪打死了一头大熊猫,作成了标本带

回美国。以后又有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猎获大熊猫,从中国猎人手中

收购的就更多了。一时间不少西方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有了大熊猫的标本。

但他们始终没能捕获到一只活的大熊猫。

在戴维神甫发现大熊猫的67年之后,1936年,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

师露丝·哈克利斯新婚。她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个狂热的探险家,结

婚后两周就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威廉还未到达大熊猫产区便病死在

上海。露丝决心完成丈夫的遗志,在丈夫去世两个月后的1936年4月启

程前往中国。

露丝的探险队仅有两个人——她和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廷。他们从上

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达成都,然后进入汶川,在深山老林里寻觅大熊

猫的踪迹,设置猎捕的陷阱。1936年11月9日,当杨廷昆从树洞里捉出

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递到已经冻得麻木的露丝怀里时,她简直难以相信,

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露丝以为这只不到

3磅的小家伙是雌性(后来证明是雄性),便用杨廷昆妻子的名字给它取名

“苏琳”。幸运的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随即乘飞机到上海。

尽管西方人已寻求大熊猫半个多世纪,并且知道它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

物,但直到那时,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还几乎为零。猎人可以任意捕猎

这种“熊”,政府也没有任何保护的规定和措施。露丝的麻烦并不在于她

捕获了大熊猫,而是进入中国内地的手续不全,因此不能离境。最后她采

取行贿的办法登上了到美国的轮船。她把苏琳装在一个大柳条筐里,在海

关登记表上写上“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混出了海关。

露丝带着苏琳还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早已把消息传遍了美国。轮

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时,正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惊喜万分的美国人在码头

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为珍贵的客人安排了最豪华的套房,召开

隆重的欢迎晚会。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

曾经为寻找大熊猫到过中国的罗斯福的儿子西奥多见到苏琳时,十分动情

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我宁愿用我的儿子来代

替。”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人们像潮水

似的涌向这里,最多的一天达4万人,超过了该动物园的入园最高记录。

苏琳的一举一动都成为报纸的新闻。商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制大熊猫形象的

产品。时髦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的泳装招摇过市。甚至一种鸡尾酒也以大

熊猫为名。露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并搬上了银幕。

不幸的是苏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标本永久陈列。苏琳的出现,使大熊

猫从博物馆走进大众。它不仅珍稀,而且可爱,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的动

物明星。各西方大国竟相到中国捕捉大熊猫,从1936年到1941年,仅美

国就从中国弄走了9只大熊猫。成都的教会学校华西大学在其中帮了大忙。

在大熊猫产区呆了20年,有“熊猫王”之称的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在

1936年到1938年的3年间,共收购了9只活的大熊猫,并把其中6只带

到了英国。

二战期间,伦敦动物园的大熊猫“明”在德机的轰炸下表现镇定,玩耍

自如,成为伦敦市民心目中的战时英雄。在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报纸仍然

在报道明的生活。明在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报》刊登的讣告称:“她

可以死而无憾,因为她给千百人带来了快乐”。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12

月,英国人又通过外交途径,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队伍,到汶川进行大

搜捕,终于捕获到一只大熊猫送到英国。像中国的许多事物一样,熊猫在

国外大出风头以后,在中国的地位迅速攀升。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

府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

形态特征

萌态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

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

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

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

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

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3]。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

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

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

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

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

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

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栖息环境

生存环境与物种形态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

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

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

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

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

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

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

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

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

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

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行为特点

嬉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

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

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面,饲

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

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

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

眼睛。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

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

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

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

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下到山谷,

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当成玩具,玩耍

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随着同吃同住。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

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

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旦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

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

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

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性追求

一只发情的雌性时。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生争斗。在动物园,它们

的争斗通常是因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6]。

气味标记

对大熊猫种群来说,可以看见的信号对它们来是毫无意义的:它们的圆

脸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没有冠部或棕毛来展开,耳朵可以竖起放下但也

不够灵活。这都是因为熊猫常年生活在高山上茂密的薄雾弥漫的竹林里

面、看不见彼此而造成的。

大熊猫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的。当它们

想见面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气味标记找到彼此。一旦它们

见面以后,就转为声音交流。大熊猫依靠它们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从多

情到生气的情绪。

沉默是另一种交流方式。当大熊猫在玩,或是简单地表示友好,没有交

配或好斗的想法的时候,它们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这种声音规则可以帮助

人们判断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多数熊猫的行为。

大熊猫用气味来标记领土是它们在竹林里保持和平的秘诀。大熊猫将肛

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柱子,树桩,墙上,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方。

这些气味标记能让它们互相回避或聚到一起。在非发情季节的时候,一闻

到陌生熊猫的气味它们就会走开。发情季节的时候,一只雌性大熊猫的气

味可能就表示她已经做好交配的准备,并且希望吸引雄性前来。

大熊猫有好几种做标记的方式。它们经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

物的混合来做标记。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嘴巴半张。

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

他熊猫的注意[7]。

食性食物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

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

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虽然随

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它的臼齿非常

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

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

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

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犬齿的齿根粗大,而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不

算锋利。第一对前臼齿极小,常见有一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二对上前

臼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则偏向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臼齿的

齿冠呈棱形,外侧有3个,内侧有2个齿突。臼齿被称为丘突型齿,咀嚼

面特宽大,大致呈长方形,具大小不同的结节形齿尖,上臼齿有4个较大

的齿尖,最后一枚上臼齿特大,向后延伸于颧骨的后部,冠面具有复杂的

小棱形齿突,最后一枚下臼齿小,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颔支前缘的内侧。

一般食肉目动物的最后一枚上臼齿均位于冠状突基部的前缘处,而大熊猫

臼齿的后移即可限制上、下臼齿的左右摆动,又可以增强咀嚼效果,但碾

磨作用受到限制。臼齿的磨损上下不同,下臼齿的磨损始自外侧,而上臼

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臼齿列之间的距离大于下颔臼齿列的间距。

总的看来,它的牙齿与其他食肉类动物不同,却同草食性的有蹄类动物十

分相似。

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从腕骨

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与

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等。但它却还保

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食草动物所具有的专门用于

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

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虫。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

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在

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

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10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必须

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

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利用气味、声音等传递信息,相互之间并

不直接接触。大熊猫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杂草等其他植物,但吃进的量

极少。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也要开一次“荤”,

恢复一下其祖先的本性。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

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

口,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一句俗话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

溜”。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

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

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

鼠皮,尽食其肉。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

捕获。

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

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

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

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

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

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

多种。此外,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

圈养大熊猫主要以某一种或几种低山平坝竹为主食,辅食是以谷物类为

主所调制的精饲料。竹类是大熊猫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关键

所在。随着大熊猫饲养技术的提高,逐渐认识到为大熊猫提供喜食的高山

或亚高山竹类对于其身体健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用;加上交通条件的改

善。圈养条件下,也能人工为大熊猫提供大量高山或亚高山的喜食竹类。

大熊猫的食物并不是单一的箭竹,其实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种类比较

多,箭竹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这些竹子长期生长在亚高山暗针

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林冠下,分

布海拔从700~3500米不等。不同山系的大熊猫主食竹类不同。大熊猫的

食谱随山系和季节而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种类的竹子或同种竹

子的不同部位。春夏季最爱吃不同种类的竹笋,秋季多以竹叶为主食,冬

季以竹秆为主食。

野外大熊猫常见的食用竹种类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实竹子、筇竹、

大叶筇竹、箬竹、少花箭竹、短锥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热竹、巴山木

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华桔竹等。圈养大熊猫常用的食用竹种类有

巴山木竹、刺竹、白夹竹、箬叶竹、淡竹、苦竹、阔叶箬竹、毛竹又名孟

宗竹、冷箭竹、拐棍竹、矢竹、三月竹笋、方竹笋等。圈养大熊猫除了主

要采食竹类外,还可获得少量的精饲料、水果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

剂。这主要是因为圈养条件下大熊猫不能完全自由采食,存在营养摄入不

足或不均衡。因此,人工进行添加和补充。精饲料主要原料包括玉米、大

豆、大米、小麦等。这些原料清洗后,按照一定配比,经过特殊工艺加工

制作成为大熊猫的食物。大熊猫的所有食物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在使用

前都需要经过安全及营养检测。只有符合要求的食物才能被最终提供给大

熊猫。

进食方法

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大熊猫的消化道保留了祖

先的特性,与肉食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锋利的犬齿、单室

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爪和较发达的肉垫。在慢长的进化过程中,

逐渐演变成以高纤维竹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应以竹为生的结构特点,如

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爪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一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

便于握竹。

大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它们并

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坐着、平躺、侧倚——它们只是不停的剥竹竿,

吃竹叶。大熊猫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

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

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虽然食物很

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

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

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

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

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

个大约25×20米的浅坑舔饮。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

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动

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

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高山、

撵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

大熊猫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而采取

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根据不同季

节大熊猫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致如下:竹笋23~40

千克;竹叶10~18千克;竹秆17千克。大熊猫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

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食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内营养价值最好的竹

子种类,而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

竹秆。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地区灭绝:湖北、湖南)。包括秦岭、

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

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

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

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

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

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

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

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

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

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繁殖方式

大熊猫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

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

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于多

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熊猫生殖能力

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

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4岁左右,雄性大熊猫6岁左右进入性成熟,野

外大熊猫性成熟稍晚。大熊猫除发情配种季节外,其他时候一般是单独生

活,各有其活动的区域。

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

在每年的3~5月。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通过留下

气味标记和嗅闻标记)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解、相互

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及待配姿势等

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在大熊猫交配场地有时有

多达2~5只雄性大熊猫通过打斗竞争并先后都与同一雌性大熊猫成功交

配的情况,也有仅一只雄性与一只雌性大熊猫交配的情况。交配多在地上,

也有在树上进行。在交配现场也有亚成年以及交配能力弱的大熊猫在旁观

摩学习。雄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随雌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发生而发生,也

随其达高潮而达高潮。在同一发情季节,一只雄性大熊猫可与多只雌性大

熊猫交配,同样一只雌性大熊猫也可接受多只雄性的交配,因此在大熊猫

世界的婚姻是多雄多雌制。交配完成后雌雄大熊猫再次分开单独生活,妊

娠、分娩和育幼等工作由雌性大熊猫独自完成[10]。

大熊猫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

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犯的

小宝贝。

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

常是一个隐蔽的树洞,或天然的岩洞,里面有大熊猫妈妈精心铺垫的树枝

和干草。

大熊猫繁育最奇特的一点是它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成熟,体

重仅仅是它母亲体重的0.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平均为145克左

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一,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

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

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子出生。

刚出生的大熊猫皮肤是粉红色的,带有稀疏的白毛。在它刚出生的几周

里,大熊猫妈妈会一直将孩子抱在怀里,温暖它、保护它,几乎寸步不离,

移动的时候就把它衔在嘴里。在这一点上,圈养大熊猫和野外大熊猫是相

同的。如果看到大熊猫妈妈舔它的孩子,很可能那是在帮助孩子排便。大

熊猫育幼期间,幼仔的叫声是母仔间联系非常重要的通讯工具,幼仔想吃

奶、想排便、受冷或过热或其他原因的不适,幼仔都通过不同叫声提醒母

兽满足其不同需要。在1~2周后,长黑毛的地方开始变深。在一个月内,

它们慢慢长出黑色的耳朵、眼眶、腿和肩带,变的更像妈妈了。当幼仔6~

8周大时,它们可以睁眼了,并开始长牙;三个月后就可以慢慢的爬动了。

在野外,如果出生的是双胞胎(圈养下,大熊猫产双胞胎比例近50%),

大熊猫妈妈通常会忽视或拒绝较弱的一个,这能保证至少一只成活。在圈

养情况下,会进行人工饲养,并采用换崽技术,尽量使所有的大熊猫幼仔

都能成活。

种群现状

大熊猫大熊猫的分布区已经相当狭小,实际上它的分布地点仅限于中国

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

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割的6个分布区域,栖息于海拔为1400米~3600米

之间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中,总面

积为29500平方公里。每个区域又由于高山、河流或公路、耕地等人为因

素的影响,再被分离成更小的单位,所以栖息地实际面积不足总面积的

20%,仅有约5900平方公里。总计全中国有30个小的种群,总数为1000

只左右。其中除四川卧龙外,每个种群不足50只,有的仅有10余只。支

离破碎的栖息地和孤立分布的生存状态对于大熊猫的繁殖和抵抗自然灾

害都是十分不利的。

大熊猫由于近亲繁殖不可避免,使得大熊猫致隐性基因的纯合,后代生

命力降低,甚至畸型或致死。这种现象在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中也

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绝大多数个体是来自于同一野生地区,使很多在动物

园中繁殖的幼仔在出生后出现畸型或者发育不良,大部分早期夭亡,种群

难以得到维持和发展。

因为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

值,其生存和保护现状,为世人所关注。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保护大

熊猫的栖息地,促进野外和饲养大熊猫的繁殖,完善和强化管理手段,采

取科学的方法,为大熊猫的生存创造必需的条件,稳定进而发展大熊猫种

群数量,发展和恢复大熊猫的潜在栖息。

截止2011年底,全世界圈养单位共圈养熊猫333只。能够经常维持10

只以上饲养种群的单位仅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

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惜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北京动物园4家。

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

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列入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基因图谱

2008年10月11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世界首张大熊猫基因组图

谱绘制完成。科学家们说,它将为保护和人工繁育这个被称为“中国国

宝”的濒危物种提供新的途径,以及推进针对大熊猫的其他科学研究。

2008年3月,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加拿大、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科学

家联合参与的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究”项目启动,绘制大熊猫基因组序

列图谱是该项目的第一部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了主要的工作任

务。华大基因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全基因组组装软件及自主搭建的高性能计

算机,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科学家挑选了大熊猫“晶晶”进行基

因组测序,“晶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原型之一,一直生活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经研究发现,大熊猫共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与人类相似,约为

30亿个碱基对,包含2~3万个基因。基因组测序的结果支持了大熊猫是

熊科的一个亚科的观点。通过与已经进行过全基因组测序的物种比较,研

究人员还发现大熊猫基因组与狗的基因组在结构上最为接近,与人也有较

大的相似性,在哺乳动物中与小鼠差异较大。

熊猫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有助于从基因角度破解为何熊猫繁殖能力

低下的疑问,从而使科学家有机会帮助繁育更多的熊猫。参与这项研究工

作的还有深圳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

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与南开大学联合执行的大熊猫蛋白质组功能与结

构的研究计划也即将启动[15]。

WWF标志

WWF是WorldWildFundfor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英文缩写。

1986年,WWF认识到它原有的名称"WorldWildlifeFund(世界野生动

物基金会)"已无法反映该组织的活动范围,于是将名称改为"WorldWide

FundforNature"以表示其活动范围的扩大。只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少数分

支机构仍然沿用旧名WorldWildlifeFund。为了消除由于国家和语言不

同而造成的混乱,统一的称呼"WWF,theglobalconrvation

organization"(全球环境保护组织WWF)。

大熊猫作为WWF的知名标志,在全球广泛使用,并为世人所熟知。1961

年,大熊猫"熙熙"到英国伦敦动物园借展,造成万人空巷的场面。WWF认

识到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组织标志可以克服所有语言上的障碍,于是一致赞

同将大熊猫动人的形象作为该组织的象征。从此,可爱的大熊猫便成为全

球自然保护运动的一个偶像性标志。WWF的熊猫标志是注册过的商标,任

何个人和单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使用此标志。WWF的合作伙伴有可

能获得使用这个标志的权力。

大熊猫徽标设计

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大熊猫保护宣传活动,打造中国独特的大熊猫保护

生态文化,中国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委托《中

国绿色时报》开展大熊猫保护徽标征集活动,通过专用图标为大熊猫保护

制作一张专用名片。为广泛征集大熊猫保护徽标优秀设计作品,中国绿色

时报社将在2012年9月1日至10月31日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大熊猫保

护徽标设计方案,从中选出40个优秀设计作品,并为入围作品的作者提

供奖励,获奖者还将获得参观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

的机会。

此次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保护

大熊猫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北京服装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将协助组织人员参加此次活动。此外,公众还可以在新

浪微博找到“情系大熊猫”认证微博,了解并且跟进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0:5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257692298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熊猫的外貌特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熊猫的外貌特征.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