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碧是什么结构

更新时间:2023-03-12 20:34:47 阅读: 评论:0

三星2161-小班识字教案

碧是什么结构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空调构造)

植物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简介:

花的各部分(如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及花序在长期的进

化过程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适应性变异,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

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大约25万种被子植物中,就有25万种的花式样。

但是所有的花仍有共同的结构图式,它们的组成通常为:

花托

花与茎连接的部分,由节与节间组成,节上着生花的能育与不育的附

属物。这些节往往由于节间的缩短和受抑制而紧密地拥挤在一起,导致花

托显著变形,因此,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很不象茎。花托上所着生的

不育部分(苞片、萼片、花瓣)可螺旋地或轮生地紧密排列在一起。轮生

排列时,上下轮之间,常成交替的排列。有的植物的同一类器官,例如花

瓣,可形成两轮或多轮(重瓣花),如重瓣的碧桃花。

花萼

在花的最外面,对花的其他部分起保护作用。可分成几个萼片,在形

状和构造上十分近似叶子或苞片。绿色的萼片中含有叶绿体,表皮层上具

气孔(器)和表皮毛,但很少象叶子那样分化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在形

态学上,把花萼视为一种变形的叶子。萼片一般成轮状排列,但有些原始

科,例如毛茛科为螺旋排列。它们也可成花瓣状,或与退化的花瓣结合在

一起。萼片极度退化时,成为细齿、鳞片、刺毛或成小突起。受精后,花萼

脱落或宿存,宿存的花萼对果实的发育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花冠

在花萼之内,花冠通常可分裂成片状,称为花瓣。花瓣一般比萼片大,

在形态学中认为花瓣也是一种叶性器官。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花瓣的表

皮层上,也可有气孔和表皮毛。花瓣的大小和形状有很大变化。有的很大,

有的则相当细小,甚至退化成鳞片、刺毛或各种腺体。花冠除了具保护作

用之外,花瓣的颜色和香味,对于吸引动物传粉起着重要作用。花冠之所

以有各种鲜艳的颜色,是由于细胞中含有有色体和细胞液中的色素,并受

细胞内、外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有些风媒花的花被很不明显,或呈绿色

或近乎无色。

根据花瓣分离或联合的情况、花冠下部并合而成花冠筒的长短,以及

花冠裂片的形状与深浅等特征,可将花冠的类型分为:筒状(向日葵的管

状花)、漏斗状(甘薯)、钟状(桔梗)、轮状(番茄)、唇形(芝麻)、

舌状(向日葵的舌状花)、蝶形(花生)和十字形(油菜)。其中由于筒状、

漏斗状、钟状、轮状和十字形花冠,其花瓣的形状与大小较一致,故这类

花为辐射对称。而唇形、舌状与蝶形花冠,其花瓣形状、大小不一致,则

呈两侧对称。也有些花,如美人蕉的花是不对称的。

雄蕊群

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总称。各类植物中,雄蕊的数目及形态特征较为

稳定,常可做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一般较原始类群的植物,雄蕊数

目很多,并排成数轮;较进化的类群,数目减少,恒定,或与花瓣同数,

或几倍于花瓣数。在一朵花中,如有4枚雄蕊,其中两枚花丝较长,两枚

较短,称二强雄蕊,如唇形科和玄参科植物;又如一朵花中有6枚雄蕊,

其中4长2短的,称四强雄蕊,如十字花科植物。另外,雄蕊中花丝或花

药部分,常有并连现象,假如花药完全分离,而花丝联合成一束的,称单

体雄蕊,如蜀葵、棉花等;花丝并联成为两束的,称二体雄蕊,如蚕豆、

豌豆等;花丝合为3束的,称三体雄蕊,如连翘;合为4束以上的称多体雄

蕊,如金丝桃和蓖麻等。相反,花丝完全分离,而花药相互联合,称聚药雄

蕊,如菊科,葫芦科植物。

每一个雄蕊,通常由花药和着生它的一个细的花丝组成。花药在花丝

上的着生方式可分为:①全着药,花药全部着生于花丝上,如莲;②基着

药,仅花药基部着生于花丝顶端,如莎草、小檗;③背着药,花药的背部

着生于花丝顶端,如油桐;④丁字着药,花药背部中央一点着生于花丝顶

端,易于摇动,如小麦,水稻;⑤广歧药,药室完全分离成一直线,并着

生于花丝顶端,如地黄;⑥“个”字药,药室基部张开,上面着生于花丝

顶上。

通常每个花药由两个药瓣组成,每个药瓣有两个花粉囊,其中有花药

壁和产生小孢子的药室(孢子囊)。花药壁到发育后期,可由表皮层、药室

内壁、中(间)层和绒毡层等4层细胞组成。每个孢子囊中有许多小孢子

母细胞,它们各自经减数分裂后,产生四个单倍体的小孢子。此后每个小

孢子(核)又分裂一次,形成一个大的营养细胞(或称管核),和一个小的

生殖细胞(核),这时具两细胞的花粉粒(即雄配子体)基本成熟。在成

熟花药开裂以前,药室之间的分隔可能已破裂,四个孢子囊的花药即变成

两个花粉囊。花粉粒即从开裂的花药中释放出来。花药开裂方式有:①纵

裂,沿两个花粉囊的交界处纵行开裂,如油菜、牵牛花等;②横裂,沿花

药中部横向裂开,如木槿、蜀葵等;③孔裂,在花药顶部具小孔状裂口,

如茄、番茄等;④瓣裂,花药侧壁开裂成数瓣,如樟树、小檗等。

雌蕊群

一朵花中所有雌蕊的总称。雌蕊位于花的中心,由着生胚株的心皮所

组成。一般认为心皮是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一朵花中可能有一心皮或多

个心皮组成为雌蕊群。心皮是叶子的变态。心皮包卷以后、相接部分所形

成的一条缝线,称腹缝线,而在相对的一边,即心皮的中肋处为背缝线。

由一个或多个心皮形成的雌蕊,常分化出基部能育、膨大的部分,称

为子房,以及子房上面不育的部分,即花柱和柱头。依据子房在花上着生情

况的不同,分为:上位子房——子房底部与花托相连,这种花称为下位花。

如毛茛和金丝桃;下位子房——整个子房下陷于花托之中,并与花托完全

愈合,这种花称为上位花,如南瓜;还有半下位子房——子房的下半部与

花托愈合,这种花称为周位花,如甜菜等。周位花的花托多少扩大成杯状

或壶状,子房着生在中央,花被和雄蕊围着子房仍是上位子房,如桃花,

所以周位花可以具有上位子房或半下位子房。此外,根据组成雌蕊的心皮

数目和结合方式不同,又可将雌蕊划分为单雌蕊和复雌蕊两大类。单雌蕊

又称离生心皮雌蕊,其中一朵花只有一个心皮构成的雌蕊,如大豆,桃等;

也有一朵花中由多数彼此分离的单雌蕊,如毛茛、草莓等。复雌蕊又称合

生心皮雌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皮联合形成,其中子房合生,花柱与柱

头分离的,如蓖麻、石竹等;有子房与花柱合生、而柱头分离的,如棉花、

向日葵;也有子房、花柱和柱头3者全部合生,如油菜、柑橘等。从系统

发育的观点看,单雌蕊是比较原始的类型。

柱头位于花柱的上端,其表面粗糙而有粘液,这是接受花粉的地方。

子房内着生一个或数个胚珠。胚珠着生的地方,称为胎座。胎座常分为:

①边缘胎座,单心皮、子房一室,胚珠着生在心皮的腹缝线上,如豆类;

②侧膜胎座,由两个以上心皮构成的子房,胚珠着生于心皮的边缘如油菜、

黄瓜;③中轴胎座,由多心皮构成多室子房,胚珠生于子房的中轴部分,

如棉花、柑橘;④特立中央胎座,由多心皮构成一室子房,胚珠着生在与

子房壁分开的中轴上,如石竹科植物;⑤基生胎座,胚珠生于子房基部,

如菊科植物;⑥顶生胎座,胚珠生于子房的顶部,如瑞香科植物。胚珠由

珠被和珠心组织所组成。每个胚珠中,一般有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

分裂后,形成4个单倍体的大孢子,其中3个很快退化,只有1个大孢子

经数次有丝分裂,产生多细胞的胚囊(即雌配子体)。

此外,花各部分的基部往往具有蜜腺,称为花内蜜腺。

一朵花,如果具有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等4部分,称为完全花;

若缺少其中一部分者,则称为不完全花。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都有的,称

为两性花;有些植物的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这种花称为单性花。只有雄

蕊的为雄花,只有雌蕊的为雌花,例如栎树和柳树的花。如果雌花和雄花

同在一株上,这种植株称为雌雄同株,例如栎树;如果雌花与雄花各自着

生在不同的植株,则称为雌雄异株,例如柳树。有的植物,在同一株中可

以有两性花和雄花与雌花,而有的种,既有两性花的植株也有雌花植株与

雄花植株,如猕猴桃。

双受精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

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

现象。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常见的木本花卉有:月季花、梅花、桃花、牡丹、海棠、玉兰、木笔、

紫荆、连翘、金钟、丁香、紫藤、春鹃杜鹃花、石榴花、含笑花、白兰花、

茉莉花、栀子花、桂花、木芙蓉、腊梅、免牙红、银芽柳、山茶花、迎春

花等。

常见的草本花卉有:春兰、香堇、慈菇花、芍药、风信子、郁金香、

紫罗兰、金鱼草、长春菊、瓜叶菊、香豌豆、夏兰、石竹、石蒜、荷花、

翠菊、睡莲、福禄考、晚香玉、万寿菊、千日红、建兰、铃兰、报岁兰、

香堇、大岩桐、水仙、小草兰、瓜叶菊、蒲包花、免子花、入腊红、三色

堇、百日草、鸡冠花、一串红、孔雀草、大波斯菊、金盏菊、非洲凤仙花、

菊花、非洲菊、观赏凤梨类、射干、非洲紫罗兰、天堂鸟、炮竹红、菊花、

康乃馨、红掌、满天星、星辰花、三角梅、虞美人、咏花集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0:34: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244872296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碧是什么结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碧是什么结构.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