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我们仨摘抄

更新时间:2023-03-12 20:20:20 阅读: 评论:0

学车倒库技巧-单板滑雪板

我们仨摘抄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续约合同)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他们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

的社会压力,他们只是有着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这里给大家

分享一些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1

杨绛先生去世那天,记得所有媒体都在用《我们仨》送别她,温情脉脉的说

“我们仨终于又可以团聚了”。那是我所见过的很温柔,祝愿多于感伤的一次送别。

没有翻开《我们仨》之前,窃以为也会有大篇幅的对“死亡”哲学的讨论,就

像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一般在怀念史铁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

真正拿到明面上来提及(还不是谈论)死亡,不过是书的最后两段,才真正叙述钱媛和

钱钟书两人的逝去。没有感伤、恐惧死亡,没有热切期盼我们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

的只是细水长流的生活琐事,一点一滴。想起思想史课上谈宗教,讨论中国老人为什

么都那么恐惧死亡。死后一无所有,一了百了,不复存在,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

如果就像《我们仨》这般,我们只是失散了。他们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馆。“家在哪

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他们走后,家又变成了旅馆。我还在和以前我们分

散时那般,淡然生活,浓浓思念,寻觅归途,总有相见的那刻,总会再次找到我们的

家。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会冰凉的可怕?

还没有看《寻梦环游记》,很适合一起看,了解墨西哥的亡灵节为什么可以是

一个欢歌乐舞的日子。然后应该会更明白为什么中国老人最怕死亡。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2

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

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

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

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

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学习是探险,

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险,

孩子的成长中他们也乐在险中求。这种探险,在他们回到国内一直在延续,贯穿生活

始终。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无论是杨绛对钱老孩子般的宠爱,还是他们仨的互敬互爱,

还是杨绛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满趣味和情怀。不管时代如何艰难困苦,但他们相亲相爱,

友好和睦,有知识有涵养有情有义,过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过如此的和

谐有爱!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3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

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整本书的开

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

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

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

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

趣。杨绛先生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

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

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

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

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

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

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

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

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4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

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

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日记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

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

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

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

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

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

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

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

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

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

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

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关于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感悟5

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地在看这本书,内心浮躁情绪不够到位的时候看不进心里。

《我们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却给人一种平静中的力量与追思,感受

温情的同时又渐渐被触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挚爱相继离去,只有回忆相伴,点点

滴滴,不离不弃。我敬佩杨绛先生。三言两语无法说清先作罢。

还记得出现在附录中的阿瑗的书稿,其中有一篇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那

儿见过,不知道为什么一向健忘的自己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还以为阿瑗是和当时的我

们一般大的孩子,字迹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涩,刚才看到才了解原来是在病床上忍痛

写下那文稿,顿觉心酸。

其实,自己没有办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来越发感慨。

曾经信誓旦旦说以后要留在天津,觉得天津带给我的感觉实在太好了,现在却会开始

犹豫不决,开始有点想家;觉得自己太任性,都说女孩子不要出远门啦,偏偏想脱离家

里的束缚出去闯一番;觉得自己脾气实在太差,对待家里人总是嘴上不服软,现在却也

不敢说太柔软的话;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们待我万般好,一定一定要好

好报答。

愿身边的人都能“树欲静而风止,子欲养而亲待”,愿以对待好友的态度对待

家人,愿我们仨、你们仨、他们仨不负生命的恩赐,感恩。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0:2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23620229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们仨摘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们仨摘抄.pdf

标签:我们仨摘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