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史札记7:三皇传说的由来
现代史学一般认为中国古史确切可信的第一个朝代为商朝,因为这是第一个留下了直
接文字记录的朝代。在此之前,虽未必没有文字,但毕竟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就全都算作传
说时代。其实夏朝以来,基本可信。不过这问题且留待后面再说,今天先要探讨的是传统史
学中被普遍接受的古史开端——三皇时代。
三皇传说,起自战国,经秦汉至今,流传较为广泛的大致有如下六种说法:
1:天皇,地皇,泰皇。
2:天皇,地皇,人皇。
3: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4: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5:伏羲氏,祝融氏,神农氏。
6:伏羲氏,神农氏,黄帝。
“天皇,地皇,泰皇”,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灭了六国后,“大王”这个称呼已不能满足其精神需求,认为若不改名号,便无
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群臣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各位博士
官讨论了一番后,进言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泰皇。(群臣说“泰皇”最贵,但秦始皇并不喜欢,特命去掉“泰”字,而取上古“帝”位
号,与“皇”字合为“皇帝”。)
李斯等与各位博士官的这一番讨论,是见于记载的头一回相对具体地谈到三皇。
在此之前,只有一个笼统的总称。
比如,《周礼·春官》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周礼》相传为周公所作,所以名义上这是最早谈到三皇的文献。但此书辗转流传至汉
代,词句已多经后人增删改易,不尽原文。故学者多怀疑此一句为后人改窜。
此外《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也都提到“三皇五帝”。《吕氏春秋》里《贵
公》《用众》《孝行》等篇,每提出一个主张,需要论据,便说三皇五帝之所以德垂万古,就
因为他们都这么,基本是把三皇五帝当万能狗皮膏药来用的,就像我们写作文举例说居
里夫人在坡路上给老爷爷推板车,爱因斯坦在公交上给老奶奶让座位一样。
这三皇传到后来有了一个变体,就是“天皇,地皇,人皇”。
吕思勉的《先秦史》说《史记》里的“泰皇”应该就是“人皇”,因为“泰”字以前也
写做“大”(读音tài,同“太”),而“大”也是人的象形,可能“大”字只是由“人”
字形近出错,转写传抄,渐渐终于错成了“泰”。
这猜测太过牵强。
“大”字虽然象人形,但它的意思只是以一个大人的形状来象征与“小”相对的
“大”,而不做“人”解。这两字在甲骨卜辞中,区别就已相当明显。秦汉时代,把“人”
写成“大”是没有道理的。(详见文末附注。)
“泰皇”之所以变成“人皇”,主要是汉朝人爱讲三才天地人。
董仲舒解释“王”字,说那三横就是天地人,中间一竖是将天地人相通,参通天地人,
就是王。(《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
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其实,“王”字甲骨文的写法是这样:
所象之形是一把刃口向下的斧子,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就是不听话老子
宰了你的意思,完全没有参通天地人那么玄乎。
由于汉朝人爱讲天地人,于是不讲“泰皇”,只讲“人皇”。
天皇,地皇,人皇,多么完美。
根据《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书所引的资料,最早提到“天皇,地皇,人
皇”的是《春秋纬》等纬书。纬书是汉代的一班俗儒假托孔子之名伪造出来用以预言治乱兴
衰的一类纯粹胡扯的书。由于完全胡扯,这种书对古史的叙述,丝毫不受资料匮乏的影响,
任意创作,毫无压力。古人崇古,越古越贤,孔子最古讲到尧、舜,《史记》最古讲到黄帝,
再往上,人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和谐幸福,就不甚了然了,虽然自战国以来就多有三皇传说,
但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纬书正好为学者们填补了这一段空白,省了不少考证工
夫,因而即便后来遭了禁,纬书所叙述的古史系统仍然一直流传到现在。
接下来要谈到的其他四种说法中,还有三种出自纬书,纬书概况,不妨再说得详细一
点。
《周易·系辞》里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古代圣王受命,天地间总有种种祥瑞出现,以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顺天应时,
天下就该是你的。除了河图洛书之外,像什么凤凰啊麒麟啊,都是天命所归的表现。
伏羲氏继天而王,有龙马出于黄河,口中衔着一张绿图,图上有红色文字,伏羲受之,
以画八卦,是为河图。不过根据各种记载,受河图的远不止伏羲一人,黄帝、尧、舜、禹、
汤、文王、周公,无一不受河图,龙马也不嫌累,几乎是随叫随到。明代董斯张所编撰的类
书《广博物志》中引《尸子》的记载,禹王治水时,有一只白面人鱼,跳出来对禹王说“吾
河精也”,说完以河图授之,则河里出来的也不一定是龙马。(按:上面所说的“各种记载”,
参见清代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卷二十五《顾命》篇注疏,及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
《子罕》第九章注疏。)
禹王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天书,赤文朱字,禹王受之,演为洪范九畴,是为
洛书。《洪范》是《尚书》中的一篇。此文传到商朝末年,由纣王的叔父箕子掌管。纣王无
道,箕子屡谏不听,不但不听,还将箕子囚禁为奴。后来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将箕子放出
来,并向他请教天道之常,于是箕子就将这篇《洪范》献给了武王,武王很高兴,遂封箕子
于朝鲜,另立一国而不必称臣。(这是《史记·宋微子世家》中的记载。《尚书大传》记载了
另一个说法,说箕子不忍看商亡于周,而远走朝鲜,武王听说后顺便封其为诸侯,箕子又觉
得自己既已接受周朝的册封,便不能无臣子之礼,遂不远万里前往朝贡,这时武王向他请教,
他便献出了这篇《洪范》。)(箕子朝鲜的疆域,大致是现在的辽东半岛与北朝鲜。)
孔子自叹生不逢时,言不见用,道不能行,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
语·子罕》)。“吾已矣夫”就是“我这一生算是完了”的意思。(董仲舒将这一段解释为,
孔子自知有盛德,本该受命为天子,可偏偏龙马、河精、凤凰都不待见他,于是自叹“凤鸟
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修《春秋》,最后一段是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见作为太平仁兽的
麒麟,竟然被当作寻常牲畜猎杀,不禁掩面痛哭,悲叹道:“吾道穷矣!”(见《春秋公羊
传》。)
历朝帝王,也总不肯作为正常人类出生,他们的母亲,要么与灵兽做人兽交,要么踩个
大脚印或吃个鸟蛋什么的做无性生殖,以此来表示其天生不凡。
秦末陈胜吴广造反,便以朱笔帛书“陈胜王”塞在鱼肚子里,让人剖开吓一跳;又派人
半夜躲在古庙里,阴气森森地呼喊“大楚兴,陈胜王”,叫人听了毛骨悚然。
以上各例说明,这种鬼鬼神神的预言,自古以来就很有市场。而且这事简单的很,人人
都会。
两汉间的一班俗儒,以此类预言解释儒家经义,极尽穿凿附会之能事,伪造出《河图》
《洛书》及“河洛纬”等书。继而又造出“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易纬”“春
秋纬”“孝经纬”等七种,相对于七经,称七纬,说是孔子手定六经后,又别立谶纬,以遗
来世。每一纬又有若干种,如“春秋纬”有《春秋运斗枢》《春秋元命苞》《春秋命历序》《春
秋纬》等等——“春秋纬”三字,既是这一类的总称,也是其中的一部。此外还有“候”与
“谶”,如《尚书中候》《论语谶》之类,与纬书一起连称“谶纬”“纬候”,都属于同一
类书。
汉末大儒郑玄,和他的弟子宋均(三国时魏国博士),都曾为各种纬书作注。
纬书的流行,主要是两汉间的皇帝们都很喜欢(王莽与光武帝刘秀,都曾借此以登大位)。
东汉时大盛,称为“内学”。直到南朝刘宋时才开始禁止。隋炀帝更是挨家挨户搜缴,有不
遵令者论死罪。自此谶纬之学就绝灭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各种注疏中的零星引文。
纬书有多扯淡,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上面提到麒麟被杀而孔子痛哭,详细叙述,是这样的:
《春秋》经文:“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
《公羊传》:为什么要记载获麟呢?因为此事极不寻常。为什么不寻常呢?因为作为灵
兽的麒麟,本非中国(中原之国)所有。那么是谁猎杀了它呢?是一个在山上砍柴的。既然
只是一个砍柴的,足见其身份微贱。既如此之微贱,怎么能称之为“狩”呢?“狩”字是只
有王侯才能用的。经文用“狩”字,乃是特意抬高,特别尊重。为什么要特别尊重呢?因为
他猎杀的是麒麟啊。为什么猎杀的是麒麟就要特别尊重呢。因为麒麟是仁兽啊,非有圣帝明
王天下太平,麒麟不会出现。有人跟孔子说,那边打了一只野兽,像是獐子却长着一只肉角,
好不奇怪。孔子听了忙赶去查看,见是麒麟,不禁掩面痛哭,悲叹道:“孰为来哉!孰为来
哉!吾道穷矣!”(原文:“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
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
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
‘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
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东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广采纬书,将这一段解释为:麒麟是稀有仁兽,有圣帝明
王才会出现,然而春秋时代并没有圣帝明王,为什么麒麟却出现了呢?原来这是预示着将来
会有一个圣帝明王——刘邦建立起一个大汉朝来代替周王朝。你看,仁兽麒麟是被一个砍柴
的所猎杀的吧,砍柴的身份低微,对应庶人,刘邦正是庶人。周王朝是木德,刘邦是赤帝之
子——火德。砍了柴拿去烧,正好是火德灭了木德。孔子早已知道将来会有一个刘邦建立汉
朝代替周朝,故见了麒麟便说,你是为谁而来啊,为谁而来啊。又因早已知道,将有“六国
争强,纵横相灭”,“秦项驱除,积骨流血”,数百年战乱,使百姓流离,故而痛哭。而那
个狩猎的“狩”字,表示刘邦将以武力夺取天下。至于在“狩”字前面加一个“西”字,是
因为周朝在西边,而刘邦起兵于沛县,正是自东而西。总括起来,这只麒麟预示着三个事情:
一,时无圣王而麒麟至,预示着周朝将亡。二,但是麒麟毕竟是祥瑞的表现,所以这是预示
着数百年后将有圣王刘邦出现。三,麒麟是太平之符圣人之类,好不容易出来一只,却被打
死了,这预示着孔夫子也要死了。(按:金木水火土五德终始,有多种说法,后人根据自己
立论的需要,周朝有时是木德,有时是火德,汉朝则有水德,土德,火德三种。)
两汉讲《春秋》,最推重的就是《公羊传》。这个何休,《后汉书·儒林传》里说他“精
研六经,世儒无及者”,是独步当时的一代大儒。他殚精竭虑,花了十七年才写成这部《春
秋公羊解诂》。你说他胡扯吧,他又实在是很用功,一般人比不了。由此也可见当时纬书的
流行程度。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见于《洛书甄耀度》,宋均注《孝经援神契》所引。
也见于《礼含文嘉》与《尚书大传》。《礼含文嘉》中顺序不一样,是“伏羲氏,燧人氏,神
农氏”。《尚书大传》则不光说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还说燧人以火纪,火为阳,阳为
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以地纪,故托农皇于地,算是将这
三皇与天地人三皇完美结合起来了。
“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见于《春秋运斗枢》,郑玄注《尚书中候勅省图》所引。
唐代司马贞所补的《三皇本纪》,沿袭此说法。
“伏羲氏,祝融氏,神农氏”,见于《礼号谥记》,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引。
“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见于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又见于西晋皇甫谧的《帝
王世纪》。《帝王世纪》久已散佚,所传下来的各种辑本中,包括了“天皇,地皇,人皇”“伏
羲氏,神农氏,黄帝”“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个不同说法,其中又说伏羲氏为天皇,
与《尚书大传》的“托羲皇于人”不同。
《洛书甄耀度》《孝经援神契》《礼含文嘉》《春秋运斗枢》《尚书中候勅省图》《礼号谥
记》,都属于纬书。
《尚书大传》是伏生的弟子们辑录伏生讲解《尚书》的话而成的,久已残缺。《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说此书“或说《尚书》,或不说《尚书》,与经义在离合之间”,“于经文之外,
掇拾遗文,推衍旁义,盖即古之纬书”。所以《四库全书》中所收的辑本,也只是以纬书之
例,附在《书》类之末。
《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一部伪书。
《尚书》原有今文古文之别,伏生的《尚书》是今文,孔安国家里祖传的《尚书》是古
文,但当年孔安国受“巫蛊事件”牵连,所献《古文尚书》,未能立于学官,渐致失传。
现在流传下来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是东晋梅赜所献。唐朝初年,孔颖达奉
诏作“五经正义”,其中《尚书正义》选用梅赜的《古文尚书》做底本,从而确立了《古文
尚书孔安国传》的正统地位。自南宋以来学者多有怀疑,然而直至清朝初年阎若璩作《尚书
古文疏证》,才确定其书实属伪造。
(按:解说经义的文字称为“传”,《尚书孔安国传》的“传”与《春秋左氏传》《春秋
公羊传》的“传”一样,都是注解的意思,而不是人物传记的意思。另,伏生生平,参见前
面第五节《今古文之辩》。)
三皇传说,出处大致如此。至于传说中的三皇事迹,且待下一节再讲。
附注:
吕思勉《先秦史》:“《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博士议帝号,谓‘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
皇,泰皇最贵’。泰与大同音,大字亦象人形,疑泰为大之音借,大为人之形讹,二说实一
说也。”
大,象人正立之形。与象幼儿之形的“子”相对。本义为大人,引伸为与“小”相对之
“大”。卜辞中“大”字多省略头形,如上图第一字。不省略的,头形笔画各异,或作虚框,
或作圆点,或作一二短横,这些形状的“大”字,为后世“天”“夫”等字所本。
人,象人侧立之形。
(参考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太”与“大”本是一字。太,就是极大,大到难以用“大”形容的,就称“太”——
本亦作“大”,后世为示区别而加点作“太”,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子、大宰、
大史等等。“太”亦作“泰”,如“太初”作“泰初”,“太古”作“泰古”,“太王”作
“泰王”,等等。
据此可知,“泰”字与“人”字,虽然有着一层远房表哥的关系,但终究只是远房
表哥而已。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9:3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206642290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狩获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狩获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