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无锡锡惠公园门票

更新时间:2023-03-12 18:31:45 阅读: 评论:0

高考理综时间-怎样快速赚钱

无锡锡惠公园门票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手机备份)

锡惠胜迹锡惠公园惠山寺

第一节锡惠公园三、惠山寺位于惠山秀嶂街(今惠山直

街和横街交接处)。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司徒右长

史湛挺的历山草堂。当时湛挺归隐历山(惠山),与南朝刘宋

南平王刘烁以诗章酬和,后人将湛、刘诗作列于壁间。刘宋

景平元年(423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元徽年间

(473~477年),高僧沙门僧显从京师(今南京)入吴,曾在华

山精舍休息过。梁大同三年(537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

寺僧陈大德建大同殿,又易名为法云禅院。唐会昌年间(841~

846年),寺毁。大中年间(847--859年)重建。北宋至道年间

(995~997年),赐额“普利院”。靖康元年(1126年),赐给宰

相李纲作功德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该院被赐给信安

郡王孟忠厚,祀昭慈圣宪孟太后,改额“旌忠荐福寺”,赐

铜印一颗,上镌“旌忠荐福功德禅院之印”。元末寺毁。明

洪武元年(1368年),僧普真重建。永乐五年(1407年),僧怀

祖重修。正统十年(1445年)。寺毁于火。巡抚周忱、知县项

侄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又遭火灾,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

修复.并建弥陀殿和左右廊。万历二十三年,唐裕挟妓游春。

竞放火炮,飞上殿脊,殿被焚毁。次年吴申锡捐干金重建,

后其子吴澄时又增建禅堂和不二法门。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帝南巡时,至惠山寺,于漪澜堂品泉。次年,无锡人周宏

词力加修治,题额为“圣敬式临”。乾隆帝南巡时曾六次至

惠山,休憩于秦园(即寄畅园)和竹麓山房,书写不少诗词和

匾联,并特为“惠山寺”题额。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

军与太平军激战于惠山,寺复毁,仅存寺门匾额。惠山寺在

唐宋时.香火很盛。寺院范围包括愚公谷和寄畅园等地,僧

舍有1048间之多。明清时,骚人墨客、达官贵人亦常驻足

游览。无锡解放后,于1954年重新改建古华山门(俗称头山

门)、二山门,较前更为庄严古朴。现寺内保存的古迹有:古

华山门、唐宋石经幢、金刚殿、香花桥、日月池、金莲桥、

金莲池、御碑亭、听松石床、古银杏树、大同殿、竹墟山房、

云起楼等。惠山寺于l957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华山

门为惠山寺的正大门,拱圈形,一大二小,黄墙,顶饰宝焰

明珠。墙头有鱼化龙装饰,中镌“古华山门”金字。取自惠

山古称“华山”。“文化大革命”中,“古华山门”和“胜地

名泉”砖刻被毁。1979年根据原字恢复。山门与龙光塔相对,

构成惠山寺的第一景。山门旁有钱锡祠,祀五代吴越王钱镠。

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祠内原有乾隆帝所书“光远楼”、“锦

树楼”、“珠还草堂”等匾额,还有金涂塔、铁券图等文物。

该祠现仅存两进古建筑。唐宋石经幢为佛门纪念物。位于古

华山门内两侧.右为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左为宋普利院

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分别由l5块大小不一的圆形青石雕凿

组成。中间相距10米。唐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由

幢基、幢身、幢顶榫装而成,幢高5.10米。幢基直径1.32

米,为双层八边形束腰须弥式基座,雕有狮子和结跏跌座佛

像,间以承托仰覆莲瓣和栏杆石座。幢身为八棱形石柱,遍

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由厨宾(今阿富汗东北)僧人佛

陀波利译,白鹿山人李端符书,虽经千年风雨剥蚀。字迹仍

依稀可辨。幢身上部为双层八角形宝盖装饰,每面转角处雕

有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珞带,中间有雕饰花卉的扁圆石、仰

莲及雕有坐佛的八角形束腰石柱。幢顶,为八角攒尖顶,檐

角上翘,其上置扁圆形石,顶端为宝珠。宋经幢建于北宋熙

宁三年(1070年),由无锡县万寿乡(即万安乡)静安里刘元规

建,幢高5.16米,形制和大小与唐经幢基本相同.但幢身

经文为大白伞盖神咒,这种刻咒而不刻经,是宋以后流行的

作法。两座石经幢,均为青石结构,它是江南地区现存较为

完整的石经幢。1954年冬,整修惠山寺时,石经幢部分残缺,

经过整理堆积,竖立原位。198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殿位于古华山门后。两层木结构,始建于明正统十年

(1445年)。殿内原塑有“哼哈”二将神像,“文化大革命”初

期“破四旧”时被毁。现建筑为1976年翻建,砖木水泥结

构。殿檐正中悬“惠山寺”一额,原为明正统年间陈勉所书,

清雍正年间金坛蒋衡重书。现匾为1979年根据《无锡景》

影片中陈勉书匾复制而来。两旁原有晚清无锡知县廖纶题书

“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以教孝寺教忠”

的楹联,“文化大革命”中被毁。l980年,由江苏省书法协

会主席武中奇重书。殿后檐下,由现代画家李可染重书“江

南第一山”额。两旁挂有徐静渔书写的陈亮东原联:“地邻

五里香塍,楼阁重新,大好林泉都入画;我爱九峰胜境,溪

山依旧,无边风月更怡情。”日月池、香花桥过金刚殿有一

长方池,凿于南朝刘宋元徽二年(474年),池上架一桥,将池

一分为二,故名日月池。桥名香花,古色古香。据陆羽《惠

山寺记》记载,此处尚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

今已无存。日月池旁,原有李纲祠。明正德五年(1510年),

邵宝祀李纲于尚德书院。正德十一年,移李纲祠于惠山周忱

祠旁。康熙五年(1666年),李纲后裔李廷煌等在日月池旁建

祠。“文化大革命”中祠毁。李纲手书“不愁芒履常南谪,

满愿灵旗助北征,酹彻一杯揩眼泪,烟云何处是三京”诗碑,

现存于无锡市博物馆。金莲池、金莲桥位于惠山寺二山门内。

金莲池,原建于南北朝。石砌方池,池水来自二泉,水质清

冽。古时当地妇女常在此漂纱,故又称滤塘或浣沼。池中植

金莲。据《无锡县志》载:“金莲花,有僧不知自何方携植

于此。是花天下有三:一在华山,一在庐山,一在此地。此

皆是僧手植。”金莲花似莲而小,如水仙,色黄而香,为睡

莲科水生植物。金莲桥,架在金莲池上,建于北宋。桥长10.7

米,宽3.4米,由12块石梁分3排架成,两端桥台和石墩,

各雕4个鱼首和螭吻。桥面两侧华板上,刻凿宋典型的“牡

丹花叶和男女儿童”图案,石栏杆由莲花望柱和透空石栏板

(即寻杖,荷花、净瓶式)组成。桥孔南侧华板上镌有“懋德

堂李府”字样。金莲桥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大修。无锡解

放后,于l979年按原样整修桥墩。现建桥时的紫褐色阳山石

栏杆,只剩下l个望柱和1个抱鼓石;12块桥面石,仅存4

块紫褐色的原石,其余为修桥时陆续添补。1982年列为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御碑亭俗称皇亭,又名御诗亭。位于金莲池

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四方、二重檐、歇山顶,亭周四壁

缀有l2个圆形窗洞,亭中树乾隆御碑,高3.40米,宽1.10

米,厚0.33米,碑身重8吨多。碑帽和三层石座,雕刻云龙

花纹。清乾隆六次南巡,途经无锡,每次都为惠山寺写下诗

章。地方官将其中4首题咏惠山景物的《七律》诗刻于碑上。

正面刻乾隆十六年(1751年)题诗:“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

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暗窦明亭相

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阔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背面刻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题诗:“九陇重寻惠山寺,梁溪

遐忆大同年。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泉林镇自然。所喜青春

方入画,底劳自足试参禅。听松庵静竹罐洁,便与烹云池汲

圆。”右侧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题诗:“慧山依旧矗青螺,

层叠禅林护呿罗。一片赤心忘今到,几茎白发较前多。慧枝

演法高还下,忍草当春婆复娑。礼佛而非佞佛者,留诗最是

好檀那。”左侧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题诗:梁溪开舫见遥

螺,稍近丛云梵宇罗。寄畅园寻幽径暂,慧山寺入缭垣多。

禅林不碍狮音唱,古栝依然凤尾娑。五叠韵成诗六度,止期

适可厌过那。”原乾隆御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碎。1982

年秋,无锡市园林处根据市政协l979年提供的御碑背面的拓

本,在锡山毛泽东语录牌底下挖出70%的残碑,其余缺字从

竹罐山房碑上的乾隆手迹按拓本原样补齐。当年秋,在吴县

金山石料厂购得一块15吨重的青石,按补齐的原碑拓片复

刻。于l983年1月18日安装完毕,并由现中国书法家协会

主席舒同手书“御碑亭”一额。听松石床俗称偃人石。位于

惠山寺中两棵六朝古松下。石长2米,阔0.87米,高0.56

米,呈紫褐色,表面平坦,一端翘起如枕,宛如卧榻,可供

游人坐卧,静听松涛。石床上题有唐大历年间(766~779年)

无锡县丞公孙罗偕书法家李阳冰游惠山时,由李阳冰书篆体

“听松”二字。听松石床由此得名。晚唐诗人皮日休游惠山

时赋有“干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

起,松子声声打石床,,诗句。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张仲贤

于石上写行楷十行,笔势如黄山谷。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

宋太相赵匡胤第九世孙赵希衮又题字三行,笔法类《瘗鹤

铭》。元末,惠山寺大雄宝殿被毁,两棵六朝松亦不复存在。

明成化七年(1471年),无锡县丞邵性迁石床至惠山听松庵内。

正德五年(1510年),石床由邵宝迁至庵西松树下。隆庆年间

(1567~1572年)听松庵毁,石床被弃置于荆蔓丛中百余年。

清康熙十年(1671年),又迁回大同殿前的古银杏树下。道光

十五年(1835年),常镇道台李彦章命无锡知县曾承显筑六角

石亭,刻石为记。咸丰十年(1860年)亭毁。同治五年(1866

年)重建.树木栅以资保护。1955年,将亭修葺。立牌说明。

1984年,冯其庸书“听松亭’’匾。听松石床于1957年列为

市级(后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同殿原为惠山寺的大雄

宝殿,始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年),故名。殿四周旧有回廊可

通,殿的左右为药师殿、弥陀殿。殿后为演法堂,即白云堂。

演法堂左为斋堂,右为禅堂;最后为方丈室、僧房。大殿塑

佛像。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无锡,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

章率军反攻无锡,二次战火使大同殿全部被毁。翌年,李鸿

章在原大同殿的废墟上建“昭忠祠”,祀阵亡的湘淮将士。

辛亥革命后,撒去牌位,先后改称“先烈祠”和“忠烈祠”。

无锡解放后,复称大同殿。1982年1月.对“昭忠祠”一碑

作了历史说明。“昭忠祠”利用惠山寺大同殿旧址,倚山而

筑,有殿,有庭。对称均匀.层次丰富。祠堂梁枋、柱头、

门楼木雕砖刻,制作精美。祠的头门为砖雕门楼,檐下斗拱,

正面竖匾,现额为“大同殿”。门前的抱鼓石雕双狮戏珠图

案。进门为碑亭,木石结构。歇山顶,平面正方形。台基石

筑须弥座,亭中立碑,高2.2米,宽1.13米。正面刻同

治三年内阁孝上谕李鸿章奏建昭忠祠文。背镌五龙戏珠图

案。亭后为大殿旧址,遗存青石素覆盆柱础。再上,中部正

门,面阔3间,进深2架。中间过道门,置高门臼门枕抱鼓石,

两旁为耳室。庭中有龙眼泉,梁大同年间凿,故名大同井。井

方形,花岗石筑,压沿上刻“同治甲子年(1864年)昭忠祠重

修”。前殿面阔3间,进深7架,硬山顶。中间置屏门,后

朝西为砖雕门楼,置高门臼刻花门枕鼓石。檐下斗拱,砖刻

“名山柤梪”。北次间嵌李鸿章撰文、刘郇膏书《惠山昭忠

祠记》碑。南次间嵌同治四年李鸿章撰书《敕建惠山昭忠祠

记》碑。起居殿,面阔3间,进深7架。北殿院中点缀湖石

假山。西殿院中有戏台l座。后部寝殿,面阔5间,进深8

架,殿前两庑,南北相对。大同殿是无锡现存最完整的清代

祠堂建筑。l98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银杏位于大同

殿下。银杏又名白果树、公孙树,为雌雄异株植物。此树为

雄株,胸围6米,树高21米,据传为明洪武初年寺僧性海

所植,迄今已有600余年。孤傲挺拔,浓荫蔽日。树上寄生1

株薜荔,每年结实颇多。清代秦琳有诗:“大雄殿下绿苔滋,

银杏浓荫覆石墀;笑指树头新结子,青青都在寄生枝。”1980

年,立“银杏树”碑石一方,上镌“相传明洪武初年惠山寺

僧普真字性海所植”。l982年,古银杏树结出7粒白果,据

植物专家称,此雄银杏结果,属于植物的“返祖’’现象(银杏祖

上原为雌雄同株)。不二法门位于听松石旁,旧为惠山寺斋堂。

明万历年间改建。内有真武、地藏、酆都(即十殿阎罗)等神

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院后有碧露泉。不二法门自1973

年起,为无锡市园林管理处所在地。二泉书院即邵文庄公祠。

位于惠山听松坊53号,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南京礼部尚

书邵宝(号二泉)所建书院。邵宝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

谥文庄公,门生以书院为祠。后废。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重建,东林党领袖顾宪成作记。清顺治年间起,督学佥事

张能麟重新修葺,塑邵宝像,在壁上列明代碑刻。乾隆五十

四年(1789年)顾光旭再建。咸丰年间,邵宝八世孙邵涵初又

修建,即现存的二泉书院。共3进两庑,14间,硬山顶。在

第二进西,有歇山顶两柱连墙式水亭1座。水亭前为石砌小

池,池水来自天下第二泉,经暗渠流入寄畅园八音涧。五中

丞祠位于听松坊,旧为周忱祠。周忱,字恂如,江西吉安人,

明宣德年间起,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22年。周在锡北芙

蓉湖围堰,排水,兴修农田,后称芙蓉圩,深得人民称颂。

正统年间,知县谈清为周立生祠。景泰六年(1455年),知县

颜肃塑像以祀。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陈皋谟建堂6间,

两庑各3间,厅7间,重门峭壁,津梁甬道。明万历年间,

为应天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海瑞立祠,称周、海二公祠。入

清后,又为江苏巡抚周孔教、汤斌立祠。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又增祀江苏巡抚李星沅,合称五中丞祠。咸丰兵灾,祠仅

存大门和享堂3间。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祠门外旧有碑,

上刻《题惠山寺》”小洞穿斜竹,重阶夹细莎”诗句,为唐

张祜题迹。现祠尚存门头、两庑、享堂、古银杏、香积池。

香积池有石螭吻l个,为九龙十三泉之一。池旁建有水榭,

晚清风格。云起楼位于大同殿右侧。清康熙年间,由无锡知

县吴兴祚将惠山寺僧房改建而成。楼名出自清学者、江南三

布衣之一的姜宸英“山取其腾踔如龙,楼取其变化如云”之

说。乾隆十六年(1751年)曾改建为皇亭,亭中立康熙、乾隆

御碑。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修。道光年间无锡知县曾承显

改额为“栖云”。咸丰六年(1856年)恢复“云起楼”原额。楼

依山而筑,曲廊盘旋,层次分明,中有假山、花木、泉石,

形成一组随山起伏,布置得体的古建筑群。回廊转角处,嵌

有昆山王之醇《兰亭集序》刻石,有明僧真恩开凿的罗汉泉,

泉上建四角亭。乾隆六年(1741年),无锡绅士杨孝元于泉旁

建朱衣阁,并疏通泉源,称朱衣泉。阁毁于咸丰、同治年间。

同治五年(1866年),杨宗濂重新疏通泉源,并建阁、亭。阁

内供奉‘‘朱衣尊者”,亭改名为听松亭,顶饰十二生肖造像。

对面为名山敬业堂旧址,l982年改为老干部休息处,设茶座。

回廊中段,有门墙拦腰隔断,题名“隔红尘”,喻意此处与

尘世隔绝,再上则为佛门仙境。拾级而上,顶端便是云起楼,

两层三间,隐没于假山古木之中。建筑精巧,四面有窗,仰

可观龙山之姿,俯可察二泉之胜。清廖纶书一联云:‘‘腾两

邑之欢,千树稻熟;据一山之胜,四照花开。”现联为扬州

吴南敏书。楼正中悬“云起楼”额,为清末举人许国凤墨迹。

云起楼于1981年大修过。竹罏山房位于云起楼下大同殿右

侧。原为惠山寺的弥陀殿,明初惠山寺僧普真(字性海),常

与名家交往,晚年住听松庵中,种茶植松。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年),普真请湖州竹工编制一个煮茶竹罏,里面填土,

镀心装铜栅,用松树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引起不

少名士为竹罏题诗作画。当时无锡著名画家王绂,画有《竹

罏煮茶图》;学士王达为竹德记序作诗,构成珍贵的四卷《竹

罏画卷》。一、二、三卷分别由王绂、覆斋、王埕所画,第

四卷已佚,后由张宗苍补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无

锡人邹迪光,将弥陀殿更名为竹罏山房。乾隆南巡,曾在此

品二泉茶,观《竹罏图》四卷,题诗,赐“竹罏山房”匾额。

回京后并仿制竹茶罏,在北京静明园(今玉泉山)内仿建竹罏

山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冬,无锡知县邱涟,将竹罏画

卷带回县署重装,因县署失火全毁。后乾隆查究,罚邱涟银

200两。同时乾隆仿王绂笔意,补写竹罏首图,并题诗;命

人分别补绘竹罏图二、三、四卷;还将内府珍藏王绂的《溪

山渔隐图》赏给竹

罏山房,亲书“顿还旧观”、“生面重开”、“味回寄兴”、“清

风再挹”等题字。文渊阁大学士嵇璜(无锡人)等臣僚,也都

以乾隆原韵作和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南巡至锡,命大

学士梁国治将历次御制诗,作书卷装帧成册,由无锡知县吴

钺摹镌碑刻,嵌于宝翰阁中。咸丰七年(1857年),邵涵初将

小幅石刻嵌于惠山雨秋堂。咸丰、同治年间,竹罏山房毁于

战火。乾隆等补写四卷图和王绂的《溪山渔隐图》散失。现

竹罏山房,为光绪年间建筑,有平台、廊檐、头门,两旁盘

陀石,敞亭3间,4架进深,硬山式卷棚轩廊。正中悬“竹

罏山房”匾额,原为王俊崖所书,l979年改由李苦禅重书。

两旁柱联:“削竹编罏,原是山房旧物;烧松煮雪,久为

衲子珍藏”。l980年由朱家骥书。山房,后有庭院,假山花

木,精致幽静。院后有雨秋堂。光绪末年改建。堂名来自王

绂“气蒸阳羡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的诗句。“雨秋堂”

匾额,为苏州书画家张辛稼于1980年所书。中堂装饰3架

楠木落地飞罩,雕镂双龙戏珠图案,尤为名贵。堂中壁上嵌

有王绂

所画《晴雨竹》、乾隆《竹罏煮茶图》题诗,以及明清名家

涛篇、题记石刻38方。其中王达的《竹罏记》、《竹罏清咏

序》以及王绂等5人题诗,均系明卷原迹。乾隆御笔《竹罏

煮茶图》、王绂《晴雨竹》等,均为清时摹刻。堂上有乾隆

御书“顿还旧观”匾。两旁新制一联:“冰雪清姿,岂受缁

尘点污;岁寒贞节,何妨劫火焚烧。”出自明秦夔诗句,由

张涤俗书。竹罏山房左侧.有松泉及银杏l株,树龄300年

左右。此处原有清代建筑宝翰阁,被侵华日军焚毁,银杏树

亦被烧坏半棵,解放后用水泥补~k,有“半真半假”之称。

竹墟山房石刻于l98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皇殿位于

云起楼傍,依山而筑,景观最佳。殿宇3间,居高望远,锡

惠公园景物一览无遗。殿前有银杏2棵。原殿于咸丰、同治

年间被毁。现殿为同治六年(1867年)所建,后为无锡道教的

主要活动场所。“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南长区群众鞋社占

为工场。后工场迁走,现为宿舍。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8:3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617105228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无锡锡惠公园门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无锡锡惠公园门票.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