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校园民谣1

更新时间:2023-03-12 13:03:49 阅读: 评论:0

怎么做盒子-礼盒制作

校园民谣1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高筋面粉做面包)

1

校园民谣兴衰的文化解读

一、校园民谣的兴起及背景

校园民谣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七十年代初的台湾。扬弦的

《渡口》、赵树海的《子夜徘徊》、胡德夫的《少年中国》及“木

吉他”全辑等。这些人的作品包括台湾民谣时代后期的大批校园

歌手,如罗大佑、齐豫、侯德建、黄大成、红蚂蚁等,他们的涌

现,构成了一个绝对经典的时代。校园民谣在传入大陆后,逐渐

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首先被那些对音乐有着执着追求的校园歌

手们所吟唱、使之流行于中国大陆的各个高等学校,然后因为一

个成功的商业运作迅速风靡了整个社会并产生了极大反响。校园

民谣,它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种学校的文化氛围、一代莘莘学子

的梦想与追求和对易逝的青春岁月的怀念。“校园民谣”本来是一

张音乐合辑的名称,后来成了一种音乐的代名词。校园民谣从其

发端到发展,便具有强烈的标志性,以第一人称调配生命、青春、

爱情等元素,多用乐器木吉他弹奏并演绎出来,形成一种特定年

代的大众文化形态。

在20世纪90年代大陆流行音乐的话语环境中,以崔健为代

表的中国摇滚承担起了叛逆的、反主流的、政治解构式的音乐之

外的社会责任。他们那种宏大叙事式的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

化的冷嘲热讽,不容分说地以一种文化英雄的形象将他们自己推

上中国的文化舞台。另一方面,纯粹商业性质的流行音乐,因其

2

词、曲的俚俗、品位低下和过多文化工业的炒做及消费气息而很

难持续引起在青年亚文化圈中的共鸣和呼应。于是,校园民谣在

这种氛围中的异军突起,就显得有些相当的另类和卓尔不群了。

校园民谣的歌手们选择了抱着木吉他,轻轻细诉、反复弹唱

的方式,旋律单纯,甚至单调,这表明校园民谣不是靠丰富的动

听的旋律和复杂结构的编曲抓住人心,而是依赖旋律本身的流畅

性和叙事性将真实的感情代入或者付出;校园民谣的歌词内容也

极具标志性,它们多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以怀旧为主要内容,追

忆或记录校园中逝去或者正在逝去的青春,风格唯美而且充满诗

意,它们大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一股淡淡的忧郁气息。也正是这股

忧郁,透露出了作为文化符号的“校园民谣”在那种特定时间段里

的指向功能:唯美、倾诉,缺乏理性和沉淀,更多的时候是一些

自我沉醉式的浪漫抒情,是距离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最近的青年

亚文化。他们在歌词中所叙说的是一个一个的故事都切实的发生

在你周围。在这里,我们绝不会听到崔健们的焦灼、无奈与愤懑;

也同样不会听到主流或者精英文化许诺给青年的希望、创造以及

信仰。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现代都市中青年学生的生存境遇,

只是这些青年男女的心灵、情感的真实存在及其状态。校园民谣

的基本元素相对固定,源自于青年人对青春即将和终将逝去的忧

虑或者追忆,对于当时处于激烈社会变革期的逃避,以及对漫长

人生的怅然期许,这就是校园民谣足以形成一种文化现象的原

因。所以,在大众文化中,它虽平淡但却不庸俗,有孤独感却依

3

然充满诱惑。它是那么特别,透过层层的遮蔽,射入到青年人轻

易不能触碰的心灵空间之中。校园民谣的作者高晓松们营造并叙

述了这个空间。当穿着发白的牛仔裤、普普通通的白衬衣的老狼

手捧麦克风,絮絮诉说着对“同桌的女生”和“上铺的兄弟”的记忆

之后,他便又发问道: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那些日子你总说起的女孩,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

二、校园民谣的衰落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校园民谣正在逐渐失去它作为一个特殊

术语和符号的指涉意义,它正在像其它时尚文化一样,在消费时

代文化工业的笼罩之下,最终走向边缘化直到消失。这与时代发

展的特性有关,中国社会的世界性因素会越来越强大,特殊的文

化身份认同会日益被越来越强大的后现代特征所整合甚至淹没,

独特的生存境遇和历史也将会成为遥远的有些虚幻的背景。在这

种境况下,缺乏新意的校园民谣无法有效回应网络时代、工业文

明、多元文化的冲击,便是其逐渐式微的原因与表征。但校园民

谣的衰落,其本身的局限性依然是决定性的因素,外部环境仅仅

是加剧这一趋势的部分原因。

校园民谣的一代人是过渡年代的过渡体。在他们身上,兼具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共有的独特个性,同时他们又不能完全认

同精英文化所持的对社会的严厉批判态度和大众文化对文化传

4

统的粗鄙化消解方式,成为两种文化之间共同的游离者。也正因

如此,他们很难保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的自省和自律的思想深

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自己对当下社会的超越性关怀。所以他们

天然是感伤的,就像高晓松自己的告白:感伤是他们“终身的残

疾”。然而他们又是唯美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环境似乎使他们

只相信“美好”的价值,因而也只有他们,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夹缝

中,在都市校园的氛围里,吟唱出如此优美的校园民谣。这一代

人同时又是边缘体。童年、少年时代,他们是社会变动的边缘体,

青年时代,他们又成了趋利社会的边缘体。尽管他们当中确也不

乏时代潮流中的弄潮儿(如高晓松自己),但真正令他们心弛神

往,流连忘返的,依旧是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里冬季的校园和

校园中温馨的生活。

所以,校园民谣的一代人注定了是隔离的:独特的文化身

份,使他们很难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国家的和民族的全部社

会以及历史的内容,从而向精英文化的中心地带靠近;另一方面,

他们又不愿或者不屑主动屈从或投好于商业潮流或平民意识,从

而失去校园民谣作为文化符号的指涉意义。但也正因为有了这种

种的隔离,使他们可以沉浸在校园平静而无太多喧嚣的氛围中,

从容不迫地采取一种相对中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对自身生存

状态的关注来消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所

以在他们的歌声中,从来没有对于历史的凝重,也从来没有对未

来的焦虑,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在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中,以

5

自己的意识、能力和文化实践,在一个相对独特的关系中确立自

身的文化价值,实现自身文化符号的意义。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曾经滋养了这一文化形态的宁

静校园,也已然被来自网络时代的新兴媒介所渗透,清新纯粹的

校园文化也被物质时代的欲望污染,校园已经无法再提供给这一

文化形态更多的庇护,这一时代的青年学生能够更加轻易的获取

需要的知识,形成他们的意识,碰撞他们的思想,他们也急于成

为能与社会接洽的人群而有所担当,而像校园民谣这样并无太多

历史承担,单纯以内容狭小的“文化自觉意识”取胜的文化形态终

不能长久。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内容都是靠它所担承的

文化重量来支持的,拒绝担承,实质上就等于拒绝了文化形态自

我创生的动力和根源,于是,校园民谣依然还是会存在,但其整

体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时代已逐渐离去,虽令人惋惜却也不可避

免,而终成为一代人的经历和记忆。用《青春无悔》的歌词描述

结束也许再合适不过: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

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最亲爱的你像是梦中的风景......”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3:03: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974292259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校园民谣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校园民谣1.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校园民谣1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