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属于文化比较广民族。那么苗
族的风俗习惯你都了解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
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
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
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
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
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
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
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
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
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
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
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
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
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
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
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
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
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
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
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的好时机,
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
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
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
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
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
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
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
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
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
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
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
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
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
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
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
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
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
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苗族服饰特点
大花苗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
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
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以及黔、桂、滇交界处。女装上衣
多披披领、背帕等,下装有一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
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右偏襟青布长衫,蜡染布筒裙,
花饰少。
苗族男装的色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女装又有
便装与盛装之分。便装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色彩花样及装饰不及节
庆时结婚时穿的盛装鲜艳。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
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代表着苗家
刺绣最高水平的苗绣已同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
大花苗服饰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着称
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
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
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
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雷山巴拉河支系
苗族服饰图案是件随着苗族服装服饰发展起来的装饰艺术,至今
仍应用于日常的服饰和用品之中,且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结合
的特点,被赋予了继承民族传统、纪念祖先和传承祖训等丰富多彩的
内涵和意义,这些图案背后的意义和由来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感性经验
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
苗族服饰,历史悠久。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服饰一直未被任何
一部史料记载。但从苗族服饰图案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看,苗族服
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苗族吊脚楼
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开
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
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
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
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
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以改为瓦顶。
简介
在凯里苗族山寨中,居住人家大部分都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
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
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
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
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
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以改为瓦顶。
建筑特点
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
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
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屋顶除少数用杉木
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吊脚楼一般以四排三间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还搭了一两个
“偏厦”.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楼,一般分三层,
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楼脚围栏成圈,作堆放杂物或关养牲畜。
住人的一层,旁有木梯与楼上层和下层相接,该层设有走廊通道,约1
米宽。堂屋是迎客间,两侧各间则隔为二三小间为卧室或厨房。房间
宽敞明亮,门窗左右对称。有的苗家还在侧间设有火坑,冬天就在这
烧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门,门是两扇,两边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
都装有靠背栏杆,称“美人靠”.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
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
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zhì)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
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
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
上古时期。肇(zhào)始于环太湖地区苗族祖先蚩(chī)尤所在的九黎部
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
渡文化和良渚(zhǔ)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
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
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苗族的风俗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2:45: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963392258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苗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苗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