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研究
RearchonFilmandTelevisionArt
167
当代摄影中的中国景观
——评析姚璐《中国景观》
张苏雨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姚璐的作品《中国景观》,乍看上去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作品。但仔细研究观察后我们发现,蕴含在这“山
水画”背后的竟是真实的社会现状。用青绿色的防尘布组成青山,用建筑垃圾代替风景,这是姚璐作品的创新之处,也
是其作品不同于以往山水画一摄影的原因所在。姚璐用摄影作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观者通过能
够站在历史的角度反思当下。
关键词:姚璐;中国景观;山水画;郎静山;山水画意摄影
一、姚璐作品《中国景观》的风格特征
学习版画出生的姚璐,直到创作出《中国景观》系列作
品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在摄影中的发展方向。初看姚璐
的作品,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宋代山水画,具有中国古代绘画
的特征——恬静与诗化,青山绿水是画面的常用元素,诗情
画意是画面呈现的整体风格,画面中充分体现宋代山水画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征,乍看上去与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等宋代山水画的代
表有几分相似。仔细观看,我们可以发现,组成这一幅幅具
有中国特色山水画的并非是青绿的山峦,而是一堆堆覆盖着
绿色和黑色防尘布的建筑垃圾。山水画中点睛之笔的亭子楼
宇,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也被替换成了火箭、烟囱等现代元素。
行走在画中的也不再是手拿折扇的文人士大夫,而是扛着水
泥的建筑工人。
看似平静如中国山水画的图像,却是由当代城市的标
志——防尘布和建筑垃圾组成。姚璐凭借其超高的数码技术,
在传统与现实中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姚璐作品《中国景观》的创作手法
(一)姚璐与郎静山的“挪用”
在后郎静山时代的摄影作品中,很多人运用拷贝、挪用
和拼贴等手法进行创作,姚璐在《中国景观》的创作中使用
的也是这些语言。摄影术传入中国之初,大多数的摄影师用
它来记录生活,拍摄人物肖像作品以及纪实类作品,很少有
人创作反映中国社会现状的作品,此时,郎静山先生开创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意摄影的先锋。同一时期,与郎静山
先生合称为“三老”的陈复礼、吴印咸以及同为画意摄影先
驱的陈万里、刘半农等摄影家都在为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摄
影技术的结合而不断实践。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呈现出
与国画类似的画面,注重作品表现出来的意境,故有人评价
其作品的特点为“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郎静山的摄
影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手法是挪用和集锦,例如《晓风
残月》《春树奇峰》,均是由多张底片集锦而成。郎静山这样
评价自己的创作目的及手法:“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
实、最传神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
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姚璐的
作品《中国景观》,无论从手法还是观念上都很好地继承了
郎静山先生的创作。姚璐以最写实的相机作为工具,结合宋
代山水画的画理,怀抱着立足当下,揭露现实,警醒众人的
善意的理念,创作出实用而有美观的《中国景观》这一系列
作品。在创作语言上,姚璐也使用了挪用和集锦的手法,用
现代社会的符号替换古代山水画中的山,用不同地区、不同
造型的垃圾堆组成外观为具有中国山水画意特色的摄影作品,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数码科技的结合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二)姚璐与郎静山大卫·霍克尼的“拼贴”
最先将拼贴摄影带入公众视野的是大卫·霍克尼,在绘
画取得极高成就之后,他开始使用宝丽来相机对同一个对象
的不同局部进行拍摄,然后再拼贴成整体。姚璐在创作《中
国景观》的过程中也采用了拼贴技术,这与大卫·霍克尼最
初带给我们的拼贴方法具有相似之处,而又有明显的不同。
姚璐极为擅长photoshop等现代数字技术,他将拍摄的不同画
面的不同部分重新进行提取、排列、整合。提取其需要的,
符合中国古代山水画意境的元素,将其按照宋代山水画的意
作者简介:张苏雨(1997.04-),女,江苏省淮安人,硕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艺术大观
ArtPanorama
168
境进行排列,整合出一副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山水风格的摄影
作品。与其说姚璐采用了拼贴技术,他更多使用的是“遮蔽”
与“重构”,正如姚璐自己所说,遮蔽、置换与重构是他在创
作这些新山水画意摄影作品时的主要方法。何为“置换”?
将现实生活中所拍摄的绿色防尘布与建筑垃圾组成的土堆组
合成山水的造型。遮蔽与重构不再只是姚璐创作的手段,更
多地体现了其创作内涵,遮蔽社会杂乱的现代符号,重构一
幅美丽的画卷,而隐藏在这幅山水画的背后,是无法隐藏的
现代社会现象与意义。大卫·霍克尼说过,“这个时代常常忽
略艺术家,但艺术家其实是研究员一样的探索者,至少我是
这样的。”我想,姚璐在创作《中国景观》这一系列作品时,
也将自己置身于研究员以及探索者的角色,研究当代社会的
标志,探索蕴含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深刻内涵。
三、姚璐作品《中国景观》的社会内涵
杉本博司利用禅思,通过作品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现
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无论是《海景》还是《剧
院》,杉本博司都将自己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融入作品的创作
过程中,使人们在观赏作品时,同时感受到来自现实与历史
的强大力量。毫无疑问,姚璐,也是历史与现实的搭桥者。
姚璐的《中国景观》系列作品,站在历史的画卷上,激活了
现实。他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古典与当代实践的对话。《中
国景观》是对当代中国最真实的写照。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
和不断转型的过程中,这种超乎他国的发展速度,不可避免
地带来了环境上的困扰,绿色的防尘布和建筑垃圾已经成如
今中国随处可见的景观。姚璐的这组创作,并不带有讽刺和
批判的意味,更多的是审视,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审视当今社
会。同时,《中国景观》这一系列作品,也告诉人们要警惕,
提醒人们要躲避。我们身处于一个发展速度与环境污染相矛
盾的时代,正如作品向我们展示的那样,外表看起来美丽具
有意蕴的画面背后是杂乱不堪的垃圾,这是社会发展和转型
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它同时也意味着一个
转机,至少,我们仍有机会使其更完善,用保护代替破坏。
姚璐的《中国景观》不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了连接的桥
梁,同时,也将现实与未来连在了一根线上。
建筑垃圾遍布是中国广泛发生的场景,无论是在高楼林
立的都市,还是正在发展的乡村,这样的画面都是我们日常
所见。这也成了当代艺术家热门的创作题材。提到姚璐的
《中国景观》,就不得不将杨泳梁的《蜃市山水》拿出来与之
相比较。如果说姚璐的《中国景观》所营造出的是青山绿水
的意境,那用水墨山水来形容杨泳梁的《蜃市山水》作品则
更为贴合。与《中国景观》相同的是,《蜃市山水》也是以中
国古代山水画为背景进行创作,两组作品均充满了现代社会
的缩影。与之相异的是,杨泳梁的《蜃市山水》多采用黑白
色调,以社会的街景、房屋、广告牌等为创作元素,采用拼
贴的方式组合成一幅幅具有山水画特征的画面。如果说姚璐
的《中国景观》是想用一种融合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提醒人
们当代社会的变化,那么杨泳梁的《蜃市山水》则是采用了
相反的方式,他将美丽与丑陋的冲突毫不避讳地跃然纸上,
整个画面不仅拥有诗意般的和谐,也充满了都市生活的混乱。
无论是杨泳梁的《蜃市山水》,还是姚璐的《中国景观》系
列,他们通过后期技术将拍摄出的画面进行结合处理,使表
面上看上去具有中国山水特色的摄影作品背后蕴藏着更深的
内涵。而这些内涵,无一例外的,是站在现实,回顾历史,
眺望未来。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的发展,我认为艺术摄影应该被赋予新
的内涵。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应该在表现它艺术特性的基础
上,找到自己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
越先进,这对摄影师的创作增添了很多便利。摄影师可以通
过后期图像处理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
在摄影作品中完美结合,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内涵。新媒体技
术的发展使当代摄影师拍摄的作品更具有个性化,更难被模
仿。这和传统的摄影艺术不同,传统的摄影艺术更侧重于表
现客观世界,而当代的艺术摄影更注重于表达摄影师对这个
世界的独特看法。摄影不再是展现真实的艺术,更多的是展
现摄影师内心世界的艺术。就像顾铮对姚璐的评价:“那些堆
砌的垃圾的形象很想传统的青山绿水,自然做作品时就借用
了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的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寄托了中国古
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思想通过
山水画表现出来,而不是简单的风景画。我也是借着这个架
构,阐述出在美好的画面下,隐藏的不协调的现象以及对于
传统文化的态度,越是‘画面’美好,其实越是一种反讽。”
参考文献:
[1]马夫.不仅是重构的景观姚璐的摄影艺术[J].中国拍
卖,2018(01):144-149.
[2]龙恩海.挪用与重构——从姚璐的获奖浅论摄影继承和发扬
中国画艺术的问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
29(02):75-78.
[3]黄笃.后事实的语言姚璐和王川的摄影世界[J].中国摄影
家,2007(04):102-105.
(责任编辑:董冉达)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1:4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924252253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景观中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景观中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