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第一大门,100多万种,占动物总数的85%以上,分布极广。
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
并掌握甲壳纲,蛛形纲(虾、蟹)、多足纲(蜈蚣)和昆虫纲的主要特点,基本
掌握三叶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的简要特征以及昆虫纲的主要目的鉴别特征,
主要经济昆虫的生态习性,形态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常见的有经济意义
的节肢动物及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
第一节门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异律分节、附肢分节及其意义,体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与
脱皮,肌肉系特点,体腔及血液循环、呼吸、排泄及神经感觉器
官特点,生殖发育,节肢动物的高度适应性。
一、身体异律分节及附肢分节
1、异律分节:节肢动物身体自前而后各体节发生分化,并且相邻体节相互愈
合形成体区,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这种分节方式称为异律分节。
头部(6节体节):感觉、摄食中心
如:昆虫胸部(3节体节):运动中心
腹部(其余体节):代谢、生殖中心
意义:使各种机能更集中与分化,提高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而且本身也分节,内
有发达的肌内,活动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
意义:大大加强了附肢的灵活性,使其适应多种功能。
触角:感觉
口器:摄食、咀嚼
如:步足、游泳足:运动这些功能与附肢有关
外生殖器:生殖
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
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外肢:
原肢(前基节、基节、底节)
内肢:座节、长节、胫节、跗节、趾节
单枝型附肢:由双枝型附肢的外肢节退化而形成,如昆虫的3对步足。
二、体被具几丁质的外骨骼(角质膜),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1、外骨骼:节肢动物体壁包括一层上皮细胞,整齐地排列在底膜之上,由上
皮细胞向外分泌坚实的角质膜,覆盖着整个身体,起着保护、支持运动(与
附着的肌肉一起)、感受刺激和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的作用(功能)。
外骨骼主要由几丁质和蛋白质形成。
不透水性: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上表皮:蜡质层(薄)防止化学物质的侵入蜕皮
角质膜外表皮:几丁质+骨蛋白(或钙),坚硬
体(外骨骼)内表皮:几丁质+蛋白质,富弹性
壁上皮层:细胞层,向外分泌外骨骼,向内分泌基膜。分泌酶
基膜:(几丁酶、蛋白酶)
角质膜:上角质膜(或上表皮)、外角质膜(或外表皮)、内角质膜(或内表皮);
2、蜕皮: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虫体的增长,
这样身体长到一定限定后,便蜕去旧皮,重新形成新皮,在新皮还未骨化之
际,大量吸水迅速扩大身体,这种蜕去旧皮的现象称为蜕皮。
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蜕皮现象,但昆虫成熟后不再蜕皮,而甲壳动物
终生都可蜕皮。
三、由横纹肌组成的成束状,收缩强劲有力。
外骨骼(肌肉的附着点、起杠杆作用)、肌肉、关节相互配合,使运动更
加迅速而强有力。
四、混合体腔、开管式循环,心脏在消化道背方。
混合体腔: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体腔囊,但这些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中胚
层细胞分别发育成组织和器官,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囊内的真体
腔和囊外的原始体腔形成,因此称为混合体腔
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动物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方式,循环系统由具备多
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至
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
血体腔:节肢动物的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因此又称为血体腔。
五、具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并以气管、鳃、书鳃、书肺和体表进行呼吸。
气管:是陆栖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发生,是体壁的内陷物,其外端
以气门与外界相通,内端在体内延伸分枝,伸入组织间,直接与细胞接
触,可以运输氧气和排放碳酸气。
书肺:为蛛形纲动物的呼吸器官,是腹部体表内陷的囊状构造,内有很薄的书
叶状突起,是气体交换的地方。
六、排泄系统为与体腔管同源的触角腺(绿腺)、颚腺或基节腺(水生种类),
或为与消化管相连接的马氏管(陆生种类)
马氏管:指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即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个细管,直接
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能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使之
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
蛛形纲动物的马氏管由中胚层衍生而成,而昆虫的来自外胚层。
七、消化管完全、发达,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多种多样)。
前肠:口、咽、食道外胚层
后肠:直肠、肛门。直肠垫可从食物残渣中回收水分,适应陆生(蜕皮)
中肠: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内胚层
八、具有灵敏的感觉器官(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等)和发达的
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神经节有愈合趋势。具神经内分泌系统(昆虫
的咽侧体能分泌保幼激素,胸腺能分泌蜕皮激素。)。
九、雌雄异体,一般雌雄异形;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有直接
和间接发育,也有孤雌生殖。
从节肢动物的特点,说明在动物界中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的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
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它们成功地登上陆地以后,就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所
有的生境。这是因为它们一面产生适于陆栖生活的新结构,一面又发展原有
的器官系统,以增强运动,适应陆地上变化莫测的外界环境。
具体表现在如下:
1)、身体分为前后连接的多数体节,借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而且是异律分节,
体节间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具几丁质的外骨骼,有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这
也是节肢动物对广泛生活环境有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之相适应的是
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
3)、具分节的附肢,关节之间能作各种活动,使附肢的活动更多样化,能适应许
多功能,如爬行、游泳和跳跃,还利用翅作远距离飞行。
4)、产生了专职的呼吸器官,以促进气体交换。水栖种类以鳃、书鳃呼吸,多数
陆栖种类用气管、书肺呼吸。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以适应活动量的增大,
且可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5)、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复杂是与发达的呼吸系统相适应
的。
6)、肌肉由横纹肌组成,能作迅速的收缩,牵引外骨骼,从而产生敏捷的运动。
7)、消化系统完全,分前、中、后肠三部分,并由头部和附肢组成口器,增强了
取食的能力,消化、吸收功能增强,可以满足能量消耗增大的要求。
8)、马氏管、触角腺、颚腺、基节腺等排泄器官的出现,满足了代谢作用旺盛的
需要。
9)、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如单眼、复眼,触角、触须、听器、平衡囊;愈
合的神经节提高了神经系统传导刺激,整合信息、指令运动等,以能及时感
知陆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并迅速作出反应,用利于适应各种生境的生
活。
10)、多数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繁殖能力强,后代种群数量大,发育过程
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并且部分种类有休眠和滞育现象以渡过不良环境
因子的影响。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依据:呼吸器官、身体分区及附肢等不同分三亚门、七纲
三叶虫纲:化石种类、原始
有鳃亚门甲壳纲:虾、蟹、水蚤、剑水蚤
肢口纲:鲎
有螯亚门蛛形纲:蜘蛛、蝎
原气管纲(有爪纲):栉蚕
有气管亚门多足纲:蜈蚣、马陆
昆虫纲:
一、甲壳纲
常见种:虾、蟹、水蚤
1、纲的主要特征:
1)结构在节肢动物门中比较原始,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蟹腹部退化),
体外常被几丁质外骨骼。
2)节数及与之相关的附肢对数较多,每个体节几乎一对,触角2对,附肢大多
保持双枝型。
3)鳃呼吸(叶鳃和丝鳃,小型种进行体表呼吸)。
叶鳃:甲壳动物鳃的一种类型,由鳃轴和附属物构成,其附属物扁平呈叶片
状,鳃轴中有入鳃血管和出鳃血管,流经鳃叶时进行气体的交换,如日
本沼虾、寄居蟹及蟹类的鳃属于叶鳃。
4)排泄器官为触角腺(成体)和颚腺(幼体)。
5)消化系统常为一根直管,胃内具有几丁质构造的胃磨。
磨胃:甲壳纲软甲亚纲的大型种类的胃特别发达,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
成骨板和硬齿等,用来研磨食物,具有这种结构的胃则称为磨胃。
6)神经系统低等种类保持梯形,高等种类神经节明显愈合。
7)感觉器官发达,有嗅毛、触毛、复眼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
平衡囊:是甲壳纲十足目类的感觉器官,由触觉器演变而来,是第一对触
角原肢内凹形成的一个小囊,囊底着生触毛,其上粘有平衡石。是重
力感受器,并与运动相关,以调节身体平衡。
8)一般雌雄异体,发育经变态(无节幼虫等);绝大数种类水栖,海洋种类
特别丰富。
无节幼体:是甲壳动物最典型的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身细小,呈卵
圆形或圆形,不分节,有一个单眼和一片大的上唇,附肢3对,即2对
触角和1对大颚,利用大颚和第2对触角游泳和摄食。
2、分类
1)鳃足亚纲:水蚤、丰年虫等
体小,胸肢扁平似叶,为呼吸和运动器官。水蚤(枝角类)常行孤雌生
殖,是鱼类优良的天然饵料。
2)桡足亚纲:剑水蚤(桡足类)
水蚤、剑水蚤是浮游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特别是幼鱼)的
主要饵料。
3)蔓足亚纲:藤壶、名荷儿等。
体被石灰质的壳板,6对蔓状胸肢(顶端弯曲如瓜蔓),雌雄同体,固着
或寄生生活。
4)软甲亚纲:虾、蟹、寄居蟹、虾姑、鼠妇等。
体形较大、较高等的甲壳类,生殖孔雌:第3对步足之间
雄:第5对步足基部
简述解剖虾的方法和步骤:
方法步骤如下:用剪刀先从虾的头胸甲后缘开始,沿头胸部两侧向前剪,
然后将头胸甲剪去,可观察到心脏、肝脏、胃、生殖器官等。然后再用剪刀沿腹
部两侧由前向后剪,将腹部背面外骨骼去掉,再用镊子移去腹部一部分肌肉,露
出消化道,即可以观察消化系统。再用摄子将全部腹部肌肉和头胸部的内脏除去
后,但保留食道,可看到腹神经链。
二、蛛形纲
大多为陆生,常见种:蜘蛛、蝎子、脾、螨
1、纲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无触角,具螯肢。
2)4对胸足或步足,腹足退化;
3)书肺、气管呼吸;
4)马氏管(成体)和基节腺(幼体)排泄。
2、分类
1)蝎目:蝎,钳蝎等
卵胎生。前腹部较宽、后腹部细长,身体的末端(尾端)具毒刺(毒腺)。
2)蜘蛛目:圆网蛛、狼蛛、蝇虎、班络新妇等
头胸部和腹部之间以腹柄相连,螯肢内有发达的毒腺,具纺器和吸胃。
3)脾螨目:如红蜘蛛,牛蜱、人疥螨等
体小,头胸部和腹部愈合,螯肢和脚须突出在体的前端形成假头。
三、多足纲
常见种:蜈蚣、马陆、蚰蜒等。
1、纲的主要特征
1)蠕虫状,体分头部(触角1对)和躯干部(每节足1-2对)
2)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
蜈蚣:毒爪位于第一附肢(称颚足)末端
节肢动物各纲的比较
项目纲名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肢口纲原气管纲
躯体分部
头胸部、腹
部
头胸部、
腹部
头、
躯干部
头、胸、
腹三部
头胸部、腹
部、尾剑
头、
躯干部
附
肢
触角2对1对1对1对
口器
大颚1对、小
大颚2对、颚
足数对
螯肢、脚须
各1对
大颚1对、
小大颚1-2
对
大颚1对、
小大颚2对
螯肢1对大颚1对
足每节1对头胸部4对每节1-2对胸部3对头胸部4对每节1对
呼吸器官鳃书肺、气管气管气管书鳃气管
排泄器官绿腺或颚腺
马氏管、
基节腺
马氏管马氏管基节腺肾管
生殖孔
1对,在胸部
后方
1个,在腹
部前方
1个,躯干
部前方或
1个在腹部
后端
1对,在胸
部后方
1个在腹部
后端
后方
发育
通常有幼虫
时期
通常无幼
虫时期
无幼虫时
期
通常有幼
虫时期
通常有幼
虫时期
无幼虫时
期
生活环境
海水、淡水,
少数居陆地
主要在陆
地
陆地
主要在陆
地
海水陆地
举例虾、蟹蜘蛛、蝎子蜈蚣、马陆蚊、蝶等鲎栉蚕
第二节昆虫纲
动物界最大一纲,占节肢动物94%以上。种类及数量多,分布广。
头部:感觉、摄食中心„„„触角、复眼、口器
三部胸部:运动中心„„„„„„3对步足、2对翅
鉴别性腹部:代谢、生殖中心
特征六足:分节附肢
四翅:
一、概述和主要特征代表动物:棉蝗(或其它蝗虫)
一)外部形态: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附肢演变成一对角、一对大
颚、一对小颚和一片下唇,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强壮的步足和2对可
飞翔的翅,腹部附肢几乎全部退化。附肢对数少,且全部单枝型。
1、触角柄节
结构:梗节
鞭节:变化较大
触觉:近距离
功能嗅觉:寻找食物、配偶
分类及鉴别雌雄:♂蚊环毛长而密,♀蚊(吸血)环毛短而稀
类型:丝状(蝗虫)、刚毛状(蜻蜓)、连珠状(白蚁)、栉齿状(♀蛾)、
锯齿状(叩头虫)、膝状(蜜蜂)、具芒状(蝇)、环毛状(♂蚊)、
棍棒状(蝶)、锤状(鞘翅目)、鳃叶状(金龟子)
2、复眼1对、单眼若干
单眼:感光,一般3个
功能:成像(视觉),辨别颜色及物体的形状。
复眼结构:许多小眼聚光部分:角膜、角膜细胞、晶体、色素细胞
感光部分:视杆、视觉细胞(7个)
特点:近视眼、视野开阔(350°)、光波敏感范围宽(2537-7000A)、
分辨能力强。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是由多数视觉单元即小眼组成的眼。能感知
物体的形状、距离、运动,一定的颜色和光强度等。
并列像(镶嵌眼):昼眼,白天活动的昆虫。
重叠像:夜间活动的昆虫。
3、口器:取食器官,由头部的骨片及三对附肢组成
主要有5种:咀嚼式(蝗虫)、刺吸式(雌蚊)、虹吸式(蝶蛾)、舐吸式
(蝇类)、嚼吸式(蜂类)等口器
1)、咀嚼式:昆虫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口器,适于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
上唇:
大颚:研磨、咀嚼食物
包括小颚:小颚须有嗅觉和味觉作用适于切断和咀嚼
下唇:把持食物
舌:有味觉和搅拌食物的功能
2)、刺吸式:是吸食动植物体内液体物质的一种口器。它的上唇、大颚、小颚
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相互抱握成针管状),藏于下唇形成的喙状沟槽中,
使于穿刺及吸食。如蚜虫、雌蚊的口器。
3)、虹吸式:为蝶蛾类所具有的口器。主要是由两个小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并
相互嵌合成管状(发条状),中间形成食物道,除下唇须尚发达外,口器的
其它部位退化或消失。
4)、舐吸式:为蝇类所具有的口器。大、小颚退化,但留有小颚须,下唇延长成
喙(发达),其未端特化为唇瓣,喙背面的槽上盖有舌及上唇,并形成食物
道。
5)、嚼吸式:为一些蜂类所具有的口器,有咀嚼及吸收两种功能。上唇及大颚保
持咀嚼式类型,适于咀嚼花粉,小颚、下唇和舌延长成管状,适于吸食花蜜,
小颚的外颚叶发达,呈刀状,盖在下唇的中唇叶上形成食物道。
根据口器的类型和结构,如何选用农药防治害虫:
由于食性及取食方式的不同,昆虫的口器基本上可分为以上五类,昆虫
的食性极为复杂而不同的口器是对不同食性的适应。昆虫对人类危害方式与
其食性是分不开的,掌握口器的类型对害虫防治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口器的
不同采用不同的杀虫剂。例如,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应用胃毒剂农药(因植物
表面的农药可随植物组织同时进入害虫胃内,而起毒杀作用);而刺吸式口
器的害虫应用内吸剂或触杀剂等农药(因为它们的口器是吸食植物组织内的
汁液,撒在植物表面的农药对这类害虫不起作用),但具有胃毒、触杀及熏
蒸3种作用的农药(如有机磷类杀虫剂或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则无论是哪一
种口器都适用。
4、足
前胸:前足
位于中胸中足
后胸后足
结构: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爪中垫)
类型:形态和功能多样。分布广的原因之一。如跳跃足(蝗虫后足)、挖掘
足(蝼蛄)、捕捉足(螳螂前足)、步行足(蟑螂)、游泳足(龙虱)、
携粉足、攀缘足等
5、翅
本纲之重要特点。在整个无脊椎动物中,仅昆虫具翅。是其广布的原因之一。
意义:使昆虫在取食、避敌、求偶、迁徙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
形成:体壁向外延伸而成。血管(血液)、神经形成翅脉(支持作用)。
分类:翅的分区与脉相为分类依据。
类型:膜质(蝇)、皮质(蝗虫前翅)、鞘翅(天牛)、半鞘翅(蝽象)、鳞
翅(蝴蝶)、平衡棒(蚊)
二、内部结构
1、体壁:具几丁质的外骨骼
蜡质层(上皮层):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体外化学物质的侵入
外骨骼几丁质层外皮层:骨蛋白(或钙)„„„坚硬
内皮层:蛋白质„„„„„„„富弹性
保护
功能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
与肌肉配合,产生复杂运动,提高了运动能力。
是昆虫适应陆生,分布广的原因之一。
2、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后肠三部分。
咽、食道、嗉囊、前胃(砂囊具几丁质的齿,磨碎食物)胃盲囊
前肠贮存食物(嗉囊)、初步消化(唾液中酶)为界
中肠(胃)分泌各种酶,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前端向外突出2-6个胃盲囊,扩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马氏管
后肠回肠、结肠、直肠、肛门,形成和排除粪便。为界
具直肠垫(6个纵向排列的),回收水分,适应陆生。
前、后肠:外胚层,内有几丁质膜
中肠:内胚层,内有围食膜(昆虫特有),防止对肠上皮的损害
3、开管式循环系统。
4、高度适应陆生,具有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即气管。
气门主气管微气管各组织中
气体进入气囊(贮存空气、增加飞行浮力)
有气门片防止水分蒸发(适应陆生)
防止异物进入
5、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排泄不溶于水的尿酸,适应陆生)。
6、典型的链状神经,分为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三部分。
具有十分发达的感觉器官,有触毛、听毛、弦音感受器、嗅毛、单眼、复眼等。
7、昆虫激素
作用:对昆虫的生长、蜕皮、变态和生殖等功能,起着调控作用。但仍受
神经系统的控制,形成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机制。
产生:体表腺体空气、水、媒介物等
外激素(信息素)作用:引起同类其它个体产生反应(交配等)
类型产生:内分泌腺激素体液靶器官
激素前胸腺蜕皮激素
脑脑
种类:神激保幼激素
经素咽侧体
卵黄生成素
8、大多数行两性生殖,发育有变态现象。中央黄卵、表面卵裂,羊膜卵(适
应陆生)。
昆虫适应真正陆地生活的特征:
昆虫是高度适应于陆上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是与以下特征相关的:
(1)昆虫具有几丁质外骨骼,并具有蜡质层,包裹整个身体,可以防止体内水分
的蒸发,使其能适应陆地生活。外骨骼也对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它防止
外界的损伤及异物的侵入。外骨骼有许多内陷,形成所谓“内骨骼”,为肌
肉的附着提供了支点。
(2)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是感觉和摄
食的部分,有触角一对,头部及其附肢形成变化不同的口器,与它们各种食
性分不开。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强壮的步足和2对可飞翔的翅(无脊椎动
物中唯一),增加了它生存及扩散的机会,通过飞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寻
找食物及栖息场所,能更有效地逃避敌害。
(3)很小的体型。小型的身体对极少量的食物即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有
利于隐藏、躲避侵害,被携带并进行传播扩散。
(4)具完整而高效的空气呼吸器官即气管。有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
和细胞。气管还可连接气囊,可以储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翔时的浮力。
(5)消化系统发达,消化管分为前、中、后肠三部分,消化能力强,其中后肠的
直肠垫能将食物残渣的水分及盐分进行重吸收,这对于生活在干燥条件下的
昆虫尤为重要。
(6)排泄器为马氏管,与昆虫的排泄及体内渗透压的调节密切相关,以尿酸为排
泄物以减少水分的丢失。
(7)有强大的横纹肌的肌肉系统。使昆虫具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和飞翔能力。
(8)具发达的神经系和感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边
神经系统。发达的感受器包括机械感受器(如触觉、听觉)、化学感受器(味
觉、嗅觉)及光学感受器(视觉)。使之具有良好的接受刺激和神经传导及判
断的能力。
(9)强大的繁殖能力与较短的生活周期并产羊膜卵。昆虫具有多种生殖方式,包
括有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及幼体生殖等,且繁殖力较高,生活周
期短,条件有利时每年繁殖数代,环境不利时可以休眼或滞育,这些特性都
有利于它的繁盛。
(10)发育中经过变态。绝大多数昆虫在生活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及成虫。
变态使各虫态之间有效地利用和协调有利与不利的外界环境而保证了自身
的发展。
以上昆虫在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多样性使它们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适应
与生存,造成了昆虫陆栖生活的繁盛。
棉蝗的解剖方法及内部器官的观察顺序。
解剖方法:用剪刀将棉蝗的翅和足剪去,沿体两侧气门上方,自腹部末端向前
剪开,注意剪刀尖向上提,以免破环内脏器官,然后用镊子小心地将背
壁取下,存放在解剖盘中,再加少量水,以便观察心脏。
观察顺序:
(1)循环系统:观察已取下的腹部背壁内面,在正中线上隐约可见一条透明的
管状构造。前段为大动脉,后段为心室。
(2)呼吸系统:在除去背壁时,可见到由气门向内通入一条短的白色半透明小
管,并有分枝互相连接,即为气管。
(3)生殖系统:观察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
(4)消化系统:将精巢或卵巢拔开或除去后,即可进行观察。包括前肠(口腔、
咽、食道、嗉囊、砂囊)、中肠及后肠。
(5)排泄器官:位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马氏管,即细长呈丝状的盲管。
(6)神经系统:用尖头镊子除去头顶部分的外骨骼和骨肉,注意在食道上方有
一白色的脑,以及食道左右两侧的围食道神经,然后将消化道除去,露出
下面的腹部神经链和神经节,即可进行观察。
二、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昆虫的个体发育胚胎发育:昆虫在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叫孵化。
胚后发育: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无变态(表变态):这类昆虫的幼虫和成虫,除身体小、性没有成熟外,并
无其它差别。
渐变态:幼虫(若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一样,
不完全变态只是个体小、翅未长成、性未成熟。如蝗虫等。
变态半变态:幼虫(稚虫)和成虫差别大,且生活习性不同。
如蜻蜓: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在空中飞行。
完全变态:幼虫的形态与成虫完全不同,在幼虫变为成虫前必须经过
一个不食不动的蛹期。在蛹期内部器官发生巨大变化,蛹蜕皮后
才羽化为成虫。
(卵孵化幼虫蛹羽化成虫)
变态:昆虫从卵到成熟阶段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
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变态类型有无变态、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三种。
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形态不同,生
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多不一致,经过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的变态过程。如鳞
翅目、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均属完全变态。
渐变态:昆虫自卵孵化,经过幼虫期便直接发育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较
相似,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一致,只是大小不同,翅未长成,性器官未成熟
的变态过程。如:直翅目昆虫属不完全变态。
羽化:昆虫一生中的最末一次蜕皮特称为羽化。
年生活史:昆虫从卵开始,经过若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
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而一年中经过一个或几个世代的过程,称
为年生活史。
多足型:幼虫具三对胸足和数对腹足,如蚕等鳞翅目幼虫。
幼虫寡足型:幼虫具仅三对胸足,如金龟子幼虫。
无足型:幼虫无足,如苍蝇幼虫(蛆),如鳞翅目的蛹
被蛹:附肢及翅与蛹粘合在一起。
蛹裸蛹(离蛹):附肢及翅与蛹分离,如鞘翅目的蛹
围蛹:最后两龄幼虫蜕的皮形成一个桶形的硬壳包围(保护)里面的蛹,
如蝇蛹。
休眠与滞育:昆虫度过不良环境的适应方式
休眠: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非致死的不利环境条件下(如低温、干旱、
食物缺乏),直接引起活动停止、代谢降低、虫体处于暂时静止状态,一
旦不利因素被解除,昆虫立即恢复正常活动与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滞育:是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比休眠更深化的新陈代谢被抑制的生理
状态,它不是直接由外界条件所引起,是昆虫对于有节奏地重复到来的不良
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由体内激素所控制(激素是引起和解除滞育的内
因)。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重要因素。另外,温度也影响着昆虫的滞
育。
保护色:体色与环境相似,如蝗虫。
警戒色:体色鲜艳,但有毒或有防卫武器,如许多有毒毛毛虫。
拟态:昆虫的形态与环境中动、植物的非常相似,如枯叶蝶、竹节虫等。
三、昆虫的分类
分类依据:口器、触角、足、翅、变态的类型。
主要目:缨尾目、蜉蝣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脉翅日、鳞
翅日,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蜻蜒目、等翅目、虱目、蚤目等。
一)无翅亚纲:较小、原始无翅,无变态(表变态)
1、缨尾目:衣鱼
2、弹尾目:弹跳虫
二、有翅亚纲:多具翅,大多有变态
昆虫主要目成虫的特征比较
目口器
翅
变态其它特征举例
前后
缨尾目咀嚼无无体有鳞片、尾须长衣鱼
直翅目咀嚼革质膜质渐变态跳跃足或开掘足蝗虫
半翅目刺吸半鞘翅膜质渐变态口器在头前端伸出蝽象
同翅目刺吸膜质渐变态翅在背上呈屋脊状蝉
鳞翅目虹吸鳞翅完全蛾蝶
鞘翅目咀嚼鞘翅膜质完全两鞘翅在背中间成直线天牛
膜翅目
咀嚼
嚼吸
膜质或无完全腹部基部常成细腰状蜜蜂
双翅目
刺吸
舐吸
膜质平衡棒完全
蜻蜓目咀嚼膜质半变态复眼大,触角短小、刚毛状蜻蜓
等翅目咀嚼膜质渐变态长、短和无翅型,社群昆虫白蚁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节肢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依据对人类的利
害关
系,可分为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
有益的作用:
(1)提供工业原料和具有商业价值的产物。如家蚕能产蚕丝,蜜蜂能产生蜂蜜、
蜂蜡、王浆等,白腊虫分泌的白蜡,紫胶虫分泌的紫胶是高级绝缘体。
(2)作为食物。甲壳纲的各种虾蟹,营养价值高,蝗虫及蚕蛹等可以食用。
(3)经济鱼类的天然饵料。
(4)完成植物传粉作用,虫媒植物要借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
(5)作为生物调节因素,抑制害虫。
(6)药物来源。
(7)清除腐物,地下生活的昆虫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与排水性,利于
作物的生长。
有害的方面:
(1)传播疾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2)危害各种农作物,如有害昆虫给人类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危害仓库贮物,一些鳞翅目、鞘翅目害虫可以危害谷物、果类、木材、皮
毛甚至衣服和书籍等。
节肢动物由环节动物演化而来的根据:
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进化而来,为学者所公认。理由有:
(1)身体同是具体节的。
(2)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
(3)排泄系统如触角腺等构造和体腔管是同源的。
(4)叶足的构造和疣足是相似的,因此节肢可能是在疣足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5)循环系统在消化管背方。
(6))原始的有爪纲兼有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特点。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1:0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905162250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角质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角质膜.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