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应用心理

更新时间:2023-03-12 07:57:59 阅读: 评论:0

数学试卷反思-社会实践评语

应用心理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旅行线路)

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一、研究方法

1.横断设计: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有助于了解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省钱省时省力;

缺点:不能揭示心理发展的系统连续性,易与代群效应混淆。

·代群效应:不同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

象。

2.纵向设计(追踪设计):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有系统的定期测查。

优点:系统详细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随研究时间的延续而减少;反复测量影响数据的可靠性;时间较长导致影响变量

增多。

3.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融合在一起,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连续

追踪。

优点: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有助于了解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可缩短追踪时间,有

助于了

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缺点:研究难度较大

4.双生子设计: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

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

①一起抚养的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比较;

②一起抚养的与分开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或亲兄弟姐妹)比较;

③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异卵双生子比较。

优点:同卵双生子基因相同,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

缺点: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

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

取样不广泛,样本库小。

二、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永恒力量。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核心思想: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克服危机的过程。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环境决定论

①否认遗传的作用

②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万能论/外部刺激决定学习)

(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对儿童怕、怒、爱的实验研究

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基本观点: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发展,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2)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①育婴箱: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

②行为矫正:如教师对儿童争吵、挑衅、自伤行为装作不知道。

③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基本思想: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获得的;个人、行为、环境相互作

用和影响。

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强化作用:增强或削弱行为倾向

强化类型: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三)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社会文化知识经验,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制

约;物质生产工具引起客体的变化,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影响人的行为,二者是

相互联系的;心理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由低级的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

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

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在学习的最佳期限开始教学可发挥其最大作用,教学应走在心理机制形成的前面。

(3)内化学说:学生通过教学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财富。

(四)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1)基本观点

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

展。

(2)系统类型

微观系统: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中间系统: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外层系统:个体并未直接参与却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环境以及环境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宏

观系统:个体发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和社会阶层背景

·时序系统(时间纬度):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相应的心理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

和恒定性。

·心理发展关键期(敏感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适宜的环

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

(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理论核心—发生认识论)

(1)心理发展的原因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

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通过同化与

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2)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3)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并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喜欢

敲击东西)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用锤敲

完用勺敲)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并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个体创立新图式和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使机体暂时达到平衡。

(4)心理发展的阶段

(六)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

用。(1)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2)婴儿后期(2-4岁):获

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3)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童年期(7-12

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青春期(12-18岁):形成角色认同,防止角色混

乱(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中期(25-50岁):获

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后):获得完满感,避免绝望感

三、发展阶段

(一)胎儿期发展(出生前)

1.生理发展

胚种阶段(0-2周)精子与卵子成功结合,受精卵迅速分裂,最初的细胞组成的一个小球成

为胚种;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即用一周时间移植固定在子宫壁上;胚种中的胚胎原判

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胚胎阶段(3-8周)胚胎阶段很关键,胚胎是妊娠8周

前娩出的胎体;从绒毛到胎儿身体部分的一般形式和基本结构初步形成,;如果有害物质此

时进入胚胎将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损伤。胎儿阶段(9-38周)胎儿是妊娠8周以后娩出的

胎体;骨细胞开始发育,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胎儿表现出胎动和发射活动。

2.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母体因素(孕史、营养、

Rh因素、年龄)

(二)婴儿期发展(0~3岁)——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生理发展

(1)大脑发展(受后天环境影响,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大脑结构的发展:

发展极其迅速并大多达到成人水平。

大脑机能的发展: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为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从而促进整个心理的发

展。脑电图:婴儿脑电活动出现并逐渐成熟;

皮质中枢: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大

脑单侧化:在婴儿大脑上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2)身体外形(体重、身高、上下部量、胸围)的变化和牙齿、骨骼的发育

2.动作发展:婴儿的行为是一种无意识且无自我觉知的动作反应,大多是反射行为。

(1)规律:动作发展对应脑部发展的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手部等精细动作发展较晚。

(2)阶段:五月坐十月爬一岁会站会走路

(3)作用:诱导和促进作用(动作使儿童在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我和客体

的概念,产生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之间的分化)

3.言语发展

(1)理论

强化说(斯金纳):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模仿说(班杜拉):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

的。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①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

②语法是由婴儿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而成;

③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认知说(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有重要影响,语言是由逻辑构成且源于智力

并随思维的发展

而发展。

(2)阶段

①前言语阶段(约0~12月):婴儿掌握语言前的较长准备阶段,从出生到说出第一个有真

正意义的词,具有目的性、指代性和约定性。

②言语阶段(约12月以后)

4.认知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最先发展并发展最快的认知能力,在认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①婴儿感觉的发展

触觉发生于胚胎2个月,出生时已发展得相当完好,有很多触觉反射味觉发生于胚胎3个

月,出生时已较为完好

视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婴儿4个月已经有颜色偏好

听觉发生于胎儿中晚期,新生儿已能分辨范围很广的各种声音,对人类的语音很敏感嗅觉

发生于胎儿晚期,新生儿有气味偏好

②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在几个月大时形成了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两岁左右形成了客体恒常性。

·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进行的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证明了2~3个月的婴

儿具备了深度知觉。

(2)注意的发展: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习惯化:由于刺激重复出

现,反应会逐渐减弱,兴趣会逐渐降低;去习惯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

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

(3)记忆和学习的发展

(4)思维的发展

5.气质发展: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

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特点。

6.社会性发展

(1)情绪发展:婴儿出生后即有伴随表情的情绪表现,在成熟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下情绪不

断发展、分化。

5周左右: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社会性微笑:婴儿出生即有自发性的内源性微笑,在5-6周时出现对人的特别微笑。

(2)依恋: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是个体最初的社会

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①依恋的标志

婴儿试图维持与依恋对象的接触当依恋对象不再时,婴儿会表现出烦恼

婴儿和依恋对象在一起会更加轻松快乐,而与他人时则会更加焦躁不安

②依恋的对象:通常依恋的对象是母亲

③依恋的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人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对母亲、婴儿熟悉的人、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婴儿与母亲的依恋基本形成,与母亲的关系符合依恋的标志,而对陌生人则更加排斥

④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矛盾型)——“陌生情境”研究法

(3)早期同伴交往:以客体为中心、简单交往、互补性交往

(二)幼儿期发展(3~6岁)

1.生理发展

(1)大脑结构的发展:脑重继续增加,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脑电波发展。脑电发展

明显加速期:5-6岁和13-14岁

幼儿大脑各区成熟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自下至上)

(2)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是皮脂抑制机能的发展,注意能力、自控能力得到加强,兴奋

时间增长。

2.言语发展:幼儿期是言语丰富、熟练掌握口语的关键期,是言语从外部过渡到内部并掌握

书面言语的时期。

(1)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

不断增加

(2)句子的发展: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言语到独白言语、从情景言语到连贯言语

3.认知发展: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1)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

记忆策略的形成、元记忆的形成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主要包括复述和组织(系统化)

等。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主要包括:有关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有

关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2)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是在言语发展的前提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特点是主体上具

体形象性以及初步的抽象逻辑性,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到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

维的萌芽。

皮亚杰把2-7岁儿童思维归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基本特征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

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三山实验测验儿童的“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守恒实验测验儿童的

“不守恒”的思维特征。

4.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所处社会的各种

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情绪体验(尤其是自尊)

的发展、自我控制(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缓满足)的发展

(2)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而

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这种他律性实际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

映。

前道德阶段: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了解,行为受其结果所支配;

他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固定不变的、由权威赋予的,不理解规则可经过集体协商制订或

改变;自律道德阶段:更多地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判断行为好坏,形成自己的内化了的道

德标准。

(3)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逐步学会控制侵犯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

①侵犯行为(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随着年龄增长,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

语侵犯;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文化的鼓励和宽容;常用来控制侵犯行为的方法有:不对

行为奖赏和关注、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移情训练和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②亲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利他行为):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具有稳定性,却没有必然连续性;促进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方法有:角色扮演训练、

行为强化训练、自我概念训练和榜样示范等;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在发生率上完全对

立。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①理解性别:使用正确的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理解性别的恒常性、理解性别的生

殖基础。性别认同: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②获得标准:儿童学习到性别角色的标准,但对性角色有别较深的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

反映了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③取得认同:通过内化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标准、价值、态度等形成自己的信念,最终形成自

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产生知觉和信念。

④形成偏爱: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对同性别的父母越喜欢,越偏爱

成为同性别的成员;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关于某一性别价值的线索是性别角色偏爱的决定性因

素。性别偏爱: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5)同伴关系

(二)童年期发展(7~12岁)

1.基本特征

①学习成为主导活动

②逐渐掌握书面用语

③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④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

2.言语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儿童对反语理解远远落后于对间接指令、间接请求、隐喻等其他类

型的间接言语。

(2)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的内部语言尚不如成人般发达,多以出声的自言自语形式出现。

3.认知发展

(1)思维的发展

(2)元认知的发展

元认知: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一方面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

力、动态的认

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

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元认知知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集中体现

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上;元认知的发展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平行的,某种意义上元认知

似乎是认知发展的一个自然成分。

4.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个人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包括三个互

相联系的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自

我体验:对自己所产生的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

(2)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集体组织间

关系的认知。发展趋势: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近期到长远、

从具体到抽象、从弥散到系统·角色采择: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

种必需的认知技能,发展表现出阶段性。

(3)交往技能的发展

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关系由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

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

·罗森塔尔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5.品德发展

品德(道德品质):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性。

道德认知: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认识,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

的发展。

道德情感: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道德行为: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

(三)青春期发展(12~18岁)

1.生理发展

①身体外形(身高、体重、头面部、第二性征)的改变、内脏机能(心脏。肺、大脑、肌肉)

的成熟②性和的发育成熟

(2)认知发展-思维发展

①思维的基本特征: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

开,可以离开

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一些逻辑课题。

②逻辑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假设性、预计性、形式性、内省性

形式逻辑思维: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形式)

辩证逻辑思维:反映客观事实的辩证法,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抽

象逻辑思维发

展的高级形式)

③思维监控的发展:青少年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逐渐明显化

④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定向、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

(3)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①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评价的成

熟;较强的自尊心;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②情绪的表现:狂暴性与温和性共存;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常见情

绪困扰:烦恼、孤独、压抑

·反抗心理: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产生原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中枢神经系

统的高度兴奋、独立意识)

③道德的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④人际交往的发展: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日益重要;与异性、成人的关系

发生微妙变化。

(四)成年期发展(18岁~死亡)

1.阶段任务

①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生理状态的最佳时

期)

②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③成年晚期(50~?):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2.认知发展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与天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将能力(智力)

分为:

液体能力:个体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认知、类比、归纳、

演绎等;液体能力一般人在20岁后达顶峰,30岁后开始下降。

晶体能力:个体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和社会文化。晶体能力

在一生中一直发展,25岁后发展较平缓。

(2)巴尔特斯的智力双重过程理论

基础过程(智力技能):与思维的基本形式密切相关,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得组织,主

导儿童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应用过程(实用智力):智力技能的情景、知识相联系的应用,主导成年智力的发展。

引申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液态智力会逐渐下降,但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个体会选择适当的晶态智力来补偿,这种在成功地解决许多人问题和社会问题之后获得的,

来自于对现实丰富经验的整合而成的成人的能力称为智慧,构成智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熟

悉性,老年人并不存在智力降低的问题。

(3)沙依的智力适应理论

成年人智力活动特点是与其对环境的适应分不开的,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环境的要求

发展。

①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为了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②实现阶段——青年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

应用到实际中

③责任阶段——中年期社会责任重大

④行政阶段——中年期承担领导责任,取决于如个人才能、成就、机会等多种因素

⑤整合阶段——老年期智力活动专注于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

(4)认知老化:晚年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记忆,总体发展趋势是衰退的。

①感觉功能理论:晚年的各种感觉能力,尤其是减退严重的视觉和听觉的衰退影响了老年人

的正常认知能力。

②加工速度理论:以记忆为主的信息加工速度的降低是老年人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老年人

记忆方面的衰退表现明显。

③抑制理论:在老年阶段,抑制能力随年龄而变弱,表现在不能有效地组织无关信息或干扰

信息,从而使加工速度变慢。

④工作记忆理论:老年人的工作记忆广度随年龄老化而减少,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算、推理

等认知活动。

3.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心理发展内向化,变得老练持重,重视内心生活和反思内省;

(2)个性有所变化,持续稳定多于变化,社会责任感变得较强;

(3)情绪情感发生很大变化: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绪体验深刻而持久;

(4)人际关系有所变化: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可能超过与家庭成员在一起时的快乐。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7:5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790792237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应用心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应用心理.pdf

标签:应用心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