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登高·杜甫
篇一:高考语文2019年必背古诗及鉴赏: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
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
心弦。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
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
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
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
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
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
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
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
奇而变”的赞语。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
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
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前两联极
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
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
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
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
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
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
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
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
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
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
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
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尾联对结,并
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
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
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前半
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
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
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
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
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
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
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
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
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
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
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篇二:《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
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
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
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
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
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
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
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
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
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
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
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
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
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
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
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
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
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
同的风格特征。(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
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
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
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
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
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
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
“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
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
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
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
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
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
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
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
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
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
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
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
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
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
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
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
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
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
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
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
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
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
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篇三:登高杜甫赏析及练习
登高
【作者简介】
杜甫,唐诗诗人,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
名诗人。他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
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
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有“诗史”之称。他的
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
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
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
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猎猎秋风夹杂着猿哀声声。
渚青沙白飞旋着鸟儿阵阵。
无边落叶随秋风飘飘而下,
滚滚长江汇百川滔滔而东。
万里漂泊深秋里他乡作客,
登高凭吊却又是长年抱病。
国难家愁长叹息霜染两鬓,
生计潦倒停掉了酒杯酒盅。
【名家点评】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
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泻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
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
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
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
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
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
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
理所当然的了。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陶道恕)
【重点梳理】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价这首诗歌的颔联“言简而意深,一语胜人千百”,它
把诗人忧国伤时的惆怅表现得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仔细品位,具体
说说这十四个字蕴含了哪些悲愁。
2.这首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但整首诗情景交
融,诗意深沉。试以颈联为例,说说它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
绝句两首(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3.这首诗歌的一二两句写景非常有特点,试做简要评析。
4.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
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高
1.总的来说,悲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自然之秋而悲,二是
为人生之秋而悲。具体说来,漂泊憔悴,离乡万里;深秋萧瑟,人生
苦短,羁旅他乡,体弱多病,孤苦伶仃,壮志未酬等等。2.颈联中
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诗人是在高
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此联的“万里”、
“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
内心的悲愁,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在此
有了最好的交融之境。3.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写了色彩丰富的四
种景象,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映衬,其中一个“欲”字,运用拟人修辞
方法,赋予花朵摇曳多姿的动感的特点。4.这首诗运用了乐景写哀
情的手法,作者面对如画的之景,勾起了漂泊伤感,最后一句流露出
归心殷切的思乡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6:3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741852230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诗登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诗登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