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
潮汕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节日及当地习俗浓重的省份,那么清明节
呢?潮汕地区的清明节有些习俗呢?清明节的习俗有有些什么呢?下面就
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
潮汕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一、上坟“挂纸”
“挂纸”,也即扫墓,祭祀先人。这是潮汕地区一项很普遍的民
俗活动。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
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岁羽]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
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介
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
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3月5日)禁烟寒食
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其实,寒食
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火亘]氏》便有
“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吕氏春秋。仲春纪》也说:
“是日也……无焚山林。”
潮汕人将扫墓称为“挂纸”。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
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
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潮人这一种习
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
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
飞”的景象。北宋欧修在《五代史。周本纪论》中说:“寒食野祭而
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则礼乐政刑,几何不坏矣?”可见扫墓而焚
纸钱是不合乎当时的礼制的。扫墓不焚纸钱之风则有可能源于寒食禁
烟的古俗。
二、食薄饼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潮
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
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
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
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
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卷薄饼是用精面粉
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
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
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
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
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
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
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
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
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
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
味的美餐。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
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味甘甜,无毒,有消
痰下气之效。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
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
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
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棵是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帜)捣烂,与大米一起混成粉末,过
筛出粉精。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
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
形棵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裸品呈浅绿色,就成为
质优味香色美的朴籽棵。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
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
三、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
俗。
《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
俗,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
然,春燕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
门踏青赏春。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写道:“南国春半踏青
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现在,潮汕人往
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
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
四、蒸朴籽粿
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籽树
(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
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
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
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五、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
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古籍《清嘉录》云: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
上。潮汕农谚有:“杨柳青,而蒙蒙;杨柳千,晴了天”、“插柳挂青,
福降农家”和“檐前插柳青,农夫望庄稼”,表达了世人祈望风调顺,
田增产人增寿,依恋清明插柳,祝福康宁益寿、五谷丰登之情怀。
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
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
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
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节习俗有哪些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
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
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
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
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
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
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
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
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
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算命)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
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
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
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
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
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
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
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
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
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
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
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
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节气介绍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
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
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
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
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外,不仅讲究禁火、
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清明踏青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
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
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
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
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习俗】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4:5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681082222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火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火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